收藏 分享(赏)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62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6.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13页
2020届高考艺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年高考历史试题如何体现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之间关联的说明: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

2、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下面通过 2019 年高考历史试题看如何体现对核心素养考查的。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素养体现(1)基本内涵: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常所说的唯物史观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

3、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2)2019 年高考体现对该核心素养的考查的历史试题有:卷42T、45T 等;卷 25T、32T、34T、47T 等;卷 25T、29T、30T、41T 等。(3)唯物史观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这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

4、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

5、需要,成为正统思想。(4)历史课程对“唯物史观”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典例(2019全国卷,30)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6、说明“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专用称谓,“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见具有普遍性,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等相关唯物史观的原理,故选 D 项;“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见不一定特指知识界,排除 A 项;“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 项;“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不涉及经济理念的概念,排除 C 项。备考策略复习备考时,考生务必注意纵向复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

7、现象和历史人物。同时,务必注意横向复习,归纳出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征及经济与其他三者的辩证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胸有成竹地迎接高考。核心素养 2:时空观念素养体现(1)基本内涵: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

8、,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2)2019 年高考体现对该核心素养的考查的历史试题有:卷24T、27T、28T、31T、32T、33T、34T、35T、41T、42T 等;卷24T、27T、28T、30T、31T、33T、35T、41T、46T 等;卷 27T、28T、32T、34T、35T、40T、41T、44T、45T、46T 等。(3)时空观念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考查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考查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

9、,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考查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4)历史课程对“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典例(2019全国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

10、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说明 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 C项,本题体现了明显的时空观念,如“明代”“清代中期”等;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A 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

11、除 B 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 D 项。备考策略复习备考时,考生务必注意纵向和横向复习,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做题训练时全面观察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把关键信息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思考,然后逐一甄别选项,作出判断。核心素养 3:史料实证素养体现(1)基本内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实证要让学生

12、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2)2019 年高考体现对该核心素养的考查的历史试题有:卷25T、41T、42T 等;卷 26T、28T、29T、31T 等;卷 24T、31T、33T 等。(3)史料实证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考查依据史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概念。考查史料实证,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材料的不同来源及性质,认识历史材料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例如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学术书籍和文学艺术作品等)。考查

13、运用适当的史料和信息,论述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考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考查史料实证,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4)历史课程对“史料实证”的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

14、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典例(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说明 据材料“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 C 项,本题以史料形式呈现,说明了朝廷削弱了诸侯实力的具体措施;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

15、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 B 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 D 项。备考策略复习备考时,考生务必注意“论从史出”,解题时一定要依据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作出判断,对与教材知识、观点吻合的内容判断要有依据,但是,切记脱离史料生搬硬套教材知识,也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不能仅仅依靠所学知识或固有认知对问题作出判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核心素养 4:历史解释素养体现(1)基本内涵: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历史研究不能像自然

16、科学那样对认识客体进行直接的观察、接触、实验、检测,进而认识其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历史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科技、地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需尽可能客观地、多角度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历史解释不仅是解决历史问题,更是要凭借所形成的历史意识,解释、解决现实的问题。(2)2019 年高考体现对该核心素养的考查的历史试题有:卷、卷、卷所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3)历史解释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考查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阶段特征、历史结论认识的理解掌握。考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要求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解释

17、,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考查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考查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要求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考查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4)历史课程对“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

18、、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典例(2019全国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说明 本题“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解释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 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

19、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 B 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 项。备考策略复习备考时,考生务必全面复习,形成完整、熟悉的知识体系,掌握教材主干知识的关键词语和结论,学会用历史的语言叙述问题。解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一般不能脱离材料,熟练掌握运用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客观、多角度、发展、辩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核心素养 5:家国情怀素养体现(1)基本内涵: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家国情怀

20、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2019 年高考体现对该核心素养的考查的历史试题有:卷28T、29T、30T、41T 等;卷 24T、29T、46T、47T 等;卷 29T、40T、41T、46T 等。(3)家国情怀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

21、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4)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2、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典例(2019全国卷,29)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说明 由材料“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

23、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危急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选 B 项;“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材料讲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排除 A 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排除 C 项;各界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备考策略复习备考时,考生需要对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试题进行研习,不断总结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考查内容、审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上把握高考命题的脉搏,以应对高考中各种类型试题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考查。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篇 板块一 中国古代

24、史 高考总复习大二轮 历 史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时空坐标我的收获 _阶段特征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

25、了很大发展。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主干回扣阶段政治经济文化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制定夏小正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形成完整体系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分封主体,周王为“天下共主”(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1)农业:

26、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田制(2)手工业:“工商食官”,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人由政府统一管理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1)思想: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各露峥嵘(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3)文艺:诗经离

27、骚等文学杰作,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5.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1)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6.两汉时期(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汉代形成的“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

28、主要途径(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2)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艺术: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典例呈现(20

29、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 B 据材料“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 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

30、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 项。命题立意 本题从商周王位继承情况入手,考查西周宗法制。题干材料选取有关商周王位继承的内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具体阐释如下:核心素养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材料信息“商朝”“西周”体现了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概况。历史解释题干“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说明血缘纽带关系的强化和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考向一 先秦政治文明与秦汉对其继承与发展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

31、,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 A 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 风 易 俗,莫 善 于 乐;安 上 治 民,莫 善 于 礼”里 面 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 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 B 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 C 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 D项。2(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

32、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 A“网开三面”反映了商汤的“仁德”思想,商汤因此获诸侯拥护。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的原因,“经济”“生态”不符合其主旨,排除 B、C 两项;夏桀的暴虐,商汤的仁德导致了“夏商更替”。排除 D 项。考向深化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表现有

33、以下方面: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2)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3)商周政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商汤的“德政”、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商汤“德政”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商汤讨伐暴虐的夏桀、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汤以仁德治国,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网开

34、三面”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商汤仁德治国的思想。这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就是周代的天命观。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宗法和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

35、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这种同质联系。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2汉承秦制“汉承秦制”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一直到汉宣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1)“汉承秦制”的体现为: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

36、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在这些内容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2)“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3汉朝政

37、治的独特之处(1)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结果。(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更是出现了外戚干政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的王国问题,西汉末年及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4东汉豪强势力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1)选举凭门第,豪

38、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2)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3)庄园里拥有“部曲”或“家兵”。素养培育家国情怀 周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意识,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理念、“认祖归宗”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对点训练 1(2020成都模拟)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封建经济

39、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这是郡县制进步性的主要体现,C 项正确;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A 项错误;虽然郡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对封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在政治上的比较,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中保证了专制皇权强化的说法太过绝对,并且不符合“进步性”,D 项错误。对点训练 2(2019河西区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往往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

40、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意在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在于缺少制度的制约,是皇权强化,宦官和外戚借助皇权把持政权的结果,B 项错误,C 项正确;A 项是表象,不是根源,排除;中央集权的表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与材料信息无关,D 项错误。考向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典例再现1(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

41、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 D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普遍”“普及”与“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紧密”。故 D 项正确。2(2019蚌埠三模24)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国文化发

42、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解析 D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可以看出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融合,文化具有多样性,体现了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 D 项。考向深化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主要表现为:(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的实行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封建小农经

43、济的形成;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封建城市兴起。(3)文化: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纷纷登场,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

44、。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

45、础。(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主要从平民中擢用人才。素养培育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这一时期出现的各诸侯国延揽人才的风气、社会阶层的流动、科技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反映了上述变化。对点训练 1(2020惠州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

46、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奴隶、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封授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 B 项正确。对点训练 2(2019四川一联)通志氏族略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变化,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A促使古代分封制逐

47、步瓦解B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C表明古代平民政治已形成D导致国家政局日益动荡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根据材料中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姓”可知,这是宗法制下贵族政治的特色。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的现象,不是分封制瓦解的原因,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C 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不是国家动荡的原因,D 项错误。考向三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特点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

48、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 D 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D 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 A 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 B 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 C 项。2(2019德阳月考,23)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

49、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解析 A 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 A 项正确;小农经济受到天灾等方面影响,极具有不稳定性,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非常脆弱,故 B、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不是生产工具的简单性,故 D 项错误。考向深化1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50、,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脆弱性: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观念。(2)积极影响:自给自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推动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弊端,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

51、代社会的转型。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5)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3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土地来源: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兼并农民的土地而来。经济形态: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管理方式:佃客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佃客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部曲”(家奴)。素养培育史料实证 学习和研究汉代历史有丰富的历史史

52、料可供使用。例如:汉代画像石的有关史料可用以研究“汉代田庄经济”,这是可信的第一手史料。“汉代政治的特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内容都可以在史记和汉书等文献中找到相关史料,可信度也很高。对点训练 1(2019历城二中调研,3)如图为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宽袍大袖,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据此,图中描绘的应为()A酿酒源于东汉的史实B世代相袭的匠户制度C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D豪强地主的酿酒作坊解析 D 根据画中酿酒、仓房等信息,可得出这是酿酒作坊,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之中,豪强地主经营多样化,基本实现自给,故 D 项

53、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酿酒源自东汉,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匠户制度,B 项错误;画中有很多人,还有人监视劳动,并不是家庭式的劳动场景,故 C 项错误。对点训练 2(2020银川一模)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田庄经济,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东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格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而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中央集

54、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 A 项正确。考向四 先秦、秦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 C 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 C 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

55、诸侯国的势力,排除 A 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 B 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 D 项。排除 D 项。2(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 C 五经为孔子所编,记载传承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果,尊五经即是尊重传统,传承先秦文明。故 C 项正确;“五经”是总

56、结前人的思想文化,不是孔子思想,排除 A 项;汉代崇尚儒学,不是“背离”,排除 B 项;儒学在汉代得以继承发展,“儒学传统”未“断绝”。排除 D 项。考向深化1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7、,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2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与发展 继 承:汉 代 新 儒 学 继 承 了 先 秦 儒 学 的“仁”“仁政”“礼”“为政以德”“民本”等思想。发展: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更加强调君权;增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58、想。(2)两者区别:孔孟儒学强调“教化”“个人思想修养”,而汉代儒学则逐渐官方化,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3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素养培育家国情怀 先秦、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突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59、神,对民族观念和品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对点训练 1(2019宁德二模,25)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表明,晋律()A注重规范官员私德B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C重视传承宗法观念D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解析 D 据材料可知晋律儒家化倾向明显,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礼与律同具法的效力,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 D项;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而不是官员的私德,排除 A 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就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 B 项;宗法观念包含亲亲尊尊、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方面,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排除 C 项。对点训练 2(2020郑州模拟,5)“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选 B 项;材料主张礼法并用,故 A 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