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88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5.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27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必修一).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展示考向预测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3.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与特点。4.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1.以典型的大气热力作用分析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及其形成过程或原因。2.分析热力环流典型案例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等压线等图表材料来判断风向。紫外线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气压差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行 斜穿 辐合 辐散大气受热过程 “大棚产野菜”已成为时下某些城郊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土层,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

2、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叙述箱体气温的形成过程。(2)分析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3)研究证明大棚中生产出来的野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菜,试分析原因。【解析】该实验证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同时说明土层吸收热量较快。温差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大棚的环境导致昼夜温差减小,将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稍差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农产品。【答案】(1)箱体底部增温后将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2)土层吸收热量更快。(3)大棚中的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大差别在于日温差小,所以生产出来的野菜品质上略逊于自然

3、状态下生长的野菜。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2.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1)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是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原因是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原因是大气的散射作用(4)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5)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热力环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

4、题。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原理。(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_(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_(填“左”或“右”)偏。(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4)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解析】第(1)题,结合实验过程

5、,电炉处形成一个低压,冰块处形成一高压,实验验证的是热力环流原理。第(2)题,结合高、低压位置,低处风由冰块吹向电炉,故纸片B向左偏,高处正好相反。第(3)题,纸片A、B的偏动体现的是空气的流动,存在着高、低压中心。第(4)题,结合气压分布状况进行绘图。【答案】(1)热力环流(2)右 左(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言之有理即可)(4)大体如下图所示。热力环流1.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

6、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如图)2.热力环流的气压和气温的判读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上凸或下凹。3.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日变化的风系。海风 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 等压面的判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2)用箭头在图上

7、标出环流模式。(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_,乙地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丙、丁之间的风向为_。(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地。【解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气温较低处气流下沉,而对同一地点而言,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据此可判断第(1)、(2)、(3)题。第(4)题,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高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故低压控制下的气温日较差小于高压控制下的气温日较差。第(5)题,根据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右偏判断。第(6)题,城市中

8、心区气温较郊区气温高,据此可判断表示郊区的是乙地。【答案】(1)乙、甲、丁、丙(2)如下图(3)甲(4)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乙(5)东北风 西南风(6)乙等压面的判读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其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对其判读时关键抓住以下三点:(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在降低。(2)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3

9、)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如下图所示)大气的水平运动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表示_(近地面或高空)风向图,判断的依据是_。(2)此风是在_半球,判断理由是_。(3)图中的a表示_,b表示_,c表示_,d表示_。(4)图中a的特征是_,c的特征是_。(5)图中A、B两地中,风速较大的是_地,原因是_。【解析】由图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进而推断b为风向;c与风向垂直,应为地转偏向力;d与b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由于B处等压线较密集,故风力较大。【答案】(1)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2)北 地转偏向力向右偏(3)水平气压梯度力

10、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4)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决定风的大小与趋向 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5)B 等压线较A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A处大大气的水平运动1.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向由高压到低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面风而立左边为高压;右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最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受力状况风向风压规律图示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交角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

11、方为高压;面风而立,左前方为高压,右后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摩擦力越大,夹角越大)2.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及天气形势(1)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以北半球为例):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如图:(2)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示。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朗考

12、向一 大气受热过程 (2010山东高考)右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下题。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解析】由题图,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我们都知道,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然选项C错误。因近地面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显然选项D错误。我们又知道,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

13、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答案】A考向二 热力环流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问题。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自西向东运动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解析】S线代表地球表面,若表示大气环流,则H处气温高,气压低;G处气温较低,气压高;海拔高的地方气压低于海拔低的地区;大气热力环流只存在于对流层,对流层厚度最大处在赤道,厚度只有1819km。【答案】B 考向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2009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14、1)则 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 B.N地 C.P地 D.Q地(3)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N处在高压脊上,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在北半球右偏东北风;第(2)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P处在低压槽部,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第(3)题,M处在北半球,气压最高的月份在冬季1月,故选D。【答案】(1)A(2)C(3)D 湿空气和干空气

15、的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空气的垂直递减率要小一些,因为湿空气上升时水汽会产生凝结,而水分凝结是释放热量的过程,抵消了部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温。读下图回答1、2题。1.若d点气温为26,a点气温为30,d、c两点高度相同,b点的温度为10,c点温度为30,则bc坡与a点相同高度的点气温为多少?()A.35B.30C.25D.342.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判断下列正确的是()A.ab坡为迎风坡B.bc坡为迎风坡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D.无法判断1.A【解析】先要根据已经知道的温度变化,算出温度垂直递减率,或者利用高度相同来列出两个等式,在进行相除,去掉温度的垂直递减率,算出温度变化的数值,在利用c点

16、温度相加就可以了。2.A【解析】对前面的材料弄清前提下,知道两个坡,温度变化小的为迎风坡,所以就容易多了。(2011皖南八校模拟)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3、4题。3.影响我国东部各地霜期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地形D.植被4.有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气温日较差小B.地面辐射强C.风力强劲D.大气逆辐射强(2010泰安模拟)读图,回答5、6题。3.A 4.B【解析】第3题,东部各地霜期的变化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主要因素为气温。第4题,地面辐射强,地面降温快

17、,有利于霜冻发生。5.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6.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A.造纸厂B.水泥厂C.家具厂D.电子厂5.D【解析】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流d,则说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对较暖,气流上升,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垂直气流运动,使丙处气压比同高度

18、的其他地区低,而丁处气压则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高,故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丁丙。又据随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乙丁,所以正确选项为D。6.B【解析】因为水平气流a是从甲地吹向乙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将有大量废气、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厂布局在甲地,以确保城市大气环境不被污染。造纸厂污水排放量大,废气排放量较小,水泥厂粉尘污染严重,家具厂和电子厂属于轻污染或无污染的工业,因而选B项。7.(2010厦门质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材料二:图甲为福建省7月份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19、的分布图。(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2)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3)福建省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消防工作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解析】该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第(1)题,沙石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两者昼夜温度差异说明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第(2)题,结合等温线分析气温分布,结合海陆热力性质说明差异原因。第(3)题,森林因干燥可引发火灾,福建冬春降水较少,气候相对干燥,可能出现火灾。【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平原和内陆河谷气温较高,黄

20、岗山和戴云山地区气温较低;A地处于沿海,受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3)冬春。B地冬春季节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灾。第2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考纲展示考向预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以气压带风带模式图、等压线分布图与天气、气候综合起来考查。2.结合区域图、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影响。冷热不均 低压 信风 极地东风 极锋 副热带 副极地 北 南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分布 辐合上升 下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读“南半球风带、气压带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1、双选)()A.此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C.南亚吹偏南风D.常有寒潮天气影响我国(2)风带、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_交角的存在,导致_的回归运动。(3)此时A、B、C、D中_点最干热;最湿热的是_点;气压较低的是_、_两点;气压较高的是_、_两点。【解析】第(1)题,据A、B、C三点大气运动的状况,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由现在赤道低压中心位于赤道以南的A处附近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即此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夜现象,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南亚受东北季风影响,常有寒潮天气影响我国。第(2)题,风带、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

22、使得纬度获得太阳辐射量存在季节差异,因而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发生移动。第(3)题,从图中可知,此时A受上升气流影响,多阴雨天气,B受下沉气流控制,形成高压,多晴朗天气,C处形成锋面,是低压,D位于极点,是高压。【答案】(1)BD(2)黄赤 太阳直射点(3)B A A C B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分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2.三圈环流(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2)形成过程:(见下图)(3)地面表现:在地表形成南北对称、高低相间的七个气压

23、带和六个风带。(4)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大致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移动幅度510个纬度。(5)气候影响:气压带与风带 分布 成因 气流方向 气候影响 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下沉 干冷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下沉 干热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原因 上升 湿热 风带 极地东风带 南北纬6090 极高副低 高纬低纬 干冷 中纬西风带 南北纬3060 副高副低 低纬高纬 温湿 低纬信风带 南北纬030 副高赤低 高纬低纬 干燥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与季风

24、 下图是沿北纬60的一月份气温分布曲线和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各题。(1)在a、b、c三个区域中,属于大陆的是_,判断理由是_。(2)c区域出现低温的原因是_。(3)此时e地区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d地区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4)此时我国盛行风的风向是_,其性质是_。(5)此时印度盛行_季风,进入一年中的_季。【解析】本题考查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征及与季风的关系。解答此题应明确冬、夏季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及成因。一月份北纬60地区在气温分布上应是陆地低于海洋,结合经度即可判断a、c为大陆,b为海洋;此时在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在太平洋上形

25、成阿留申低压;结合我国及印度的季风气候即可解答(4)、(5)题。【答案】(1)a、c 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同纬度气温大陆低于海洋(也可根据纬度位置确定)(2)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1月份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气温最低(3)阿留申低压亚洲高压(4)偏北风(西北风)寒冷干燥(5)东北 旱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与季风1.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而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2.分布:3.影响:形成季风环流(1)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2)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6、;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见下图)。(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比较气候的形成与分布读“风向模式图”和“气候类型图”回答问题。(1)M图是_半球_季。(2)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在M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是_、_、_、_。(3)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填代号,下同)_。(4)全年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的是_。(5)C、D同为30N40N的大陆,但气候截然不同,原因是_。【解析】本题是一道涉及面较广的学科综合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第(1)题,根据纬度数值从南到北增大确定为北半球,根据3040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此时3040西岸吹西风确定为冬季,也可根据大陆东岸为

27、季风气候,冬季吹从陆地向海洋的冬季风确定冬季。第(2)题,可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想到A、B、C、D、E、F的气候类型,再从各种气候的特点来倒推甲、乙、丙、丁在M图中的位置。第(3)题,对气候类型的分布比较熟悉就较容易推理得到答案。第(4)题,需掌握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答案】(1)北 冬(2)C A B D(3)甲(4)乙(5)C位于大陆西岸,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地中海气候,而D位于大陆东部,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形成与分布1.世界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2.气候类型的判读第一步,根据气温极值判断南北半球,若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则该地在北半球;反之

28、,为南半球。第二步,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热量带;以“水”定型结合年降水量、降水量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现表示如下:(冷指最冷月平均气温,热指最热月平均气温)考向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010江苏高考)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解析】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

29、点,很容易得到答案B。【答案】B 下图是副热带高气压季节活动与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关系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雨带的大致位置。读图回答(1)(3)题。考向二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与季风 (1)当出现图中的春旱时,雨带位于()A.长江中下游地区 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D.南岭及以南地区(2)当雨带位于乙地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普敦正是多雨季节B.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多雨季节C.东非高原上的长颈鹿向南迁徙D.华北地区是干燥少雨(3)当副高脊影响乙地区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登陆B.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伏旱季节C.南岭及以南地区干燥少雨D.华北地区多暴雨【解析】此题关键是明

30、白我国雨带北进慢南退快的规律和雨带形成原因是受副高的影响,其在我国进退强弱影响到我国降雨的时空分布。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是华北出现春旱,影响我国的东部雨带位于25N附近,即南岭或以南地区。第(2)题,当雨带位于乙地,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多雨季节,此时是6月到7月初,华北地区是干燥少雨,位于南半球属地中海气候的开普敦正受西风带控制,处于多雨季节,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6、7月份是北半球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雨季,即长颈鹿等动物向北迁徙。第(3)题,副高脊位于乙地区,25N30N之间,时间是7、8月份,正值北半球的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伏旱,华北地区处于雨季,且多暴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

31、受台风影响,而南岭及以南地区也受台风影响而多台风雨。【答案】(1)D(2)C(3)C考向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010江苏高考)图1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2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题。图1 图2 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2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解析】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出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而甲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乙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丙地位于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丁地是热带雨林气候。这里需要具体区别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见下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总量较多(

32、1 5002 000mm左右)较少(7501 000mm左右)雨季长短短(69四个月)长(510六个月,北半球)降水集中程度热带季风气候相比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更为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降水增减速度陡增陡减缓增缓减分布地区仅分布在亚洲的南亚、东南亚南北半球均有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最少月降水量没有为零的月份可能出现为零的月份【答案】B 气候类型判断不准读下图为四个气象观测站所记录的气象资料,图中的符号代表各站每月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四个观测站年降水量最小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甲、乙观测

33、站的气候类型可能分别为()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易错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变形的气温、降水状况图判读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根据气温、降水的特点准确地判断气候类型。【解析】读图可知丁观测站年降水量最小;乙观测站的各月均温都在 0度以上 20度以下,气温的年变化较小,同时各月的降水也都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甲观测站的各月均温也都在0度以上,但气温高的月份降水较少,雨热不同期,符合地中海气候的特征。【答案】(1)D(2)B1.(2011合肥模拟)对下图所示的内容叙述

34、正确的是()A.此图表示的是7月份B.此时蒙古高压势力正强C.澳大利亚此时昼短夜长 D.该图东南部地区正值少雨季节2.(2011合肥模拟)澳大利亚大陆沙漠和半沙漠分布很广,主要原因是()A.大陆地势很高,阻碍水汽深入大陆内部B.大陆广大地区距海较远C.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1.B 2.D【解析】澳大利亚大陆为低压,应为1月份,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澳大利亚昼长夜短,东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故选B;2326S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穿过,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图是某月15日地面大气状况图,据此回答3、4题。3.图中甲、乙两地比较,风速较大的是()A.甲B.乙C

35、.相等D.无法确定4.下列有关此时天气状况的叙述,错误的是()A.乙地此时处于高压脊控制下,天气晴朗B.此时我国可能处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C.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所以气压较北方低D.丁地东部可能存在低压中心3.A 4.C【解析】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甲地风速大于乙地;由图可以看出,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海拔相对较低,不是气压逐渐降低的原因。(2010潍坊质检)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5、6题。5.该月份,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A.地的较大 B.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地的较大 B【解析】由图可知,地的气压差比地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比地大,风力也较

36、地大。B【解析】该季节海洋上的气压较高,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位于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此季节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的影响。6.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7.(2010襄樊调研)图甲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乙表示两个大陆的纬度分布组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_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其中表示_。(2)在乙图A、B、C、D四地气候中,由甲图中常年控制的是_地,其气候特点是_,该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3)乙图中20等温线在大陆的西侧向_弯曲,其原因主要是受_的影响。(4)当地球运行

37、到近日点时,乙图中E、F两地所示的气流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_。【解析】第(1)题,甲图风向向右偏转,可以判断为北半球,为极地东风带。第(2)题,常年被西风带控制的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第(3)题,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分布为寒流,会导致等温线向温度高的低纬度地区弯曲。第(4)题,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北半球为冬季,F地为高压,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答案】(1)北 极地东风(2)B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光照和热量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3)北 本格拉寒流(4)F地第3讲 常见天气系统 考纲展示考向预测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能

38、识别锋面系统简图,并分析在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以等压线图、天气系统示意图及相关天气变化数据表切入,考查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能识别天气简图,判断高低压系统,并分析在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结合最新天气(如台风、寒潮等)考查天气系统的成因及危害。气团 暖气团 较高 较低 阴天 刮风 骤降 升高 较低 较高 连续性降水 上升 下降 转晴长江中下游 上升 阴雨 下沉晴朗锋面系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央气象台预计,2010年9月19日至22日,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中国大部地区。气象专家介绍,这是入秋以来影响中国最强冷空气过程。受其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风和

39、强降温天气,华北、东北南部、黄淮、江淮将有57级偏北风,上述地区的气温将下降810,部分地区可超过14。材料二:2010年9月19日6时亚洲东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此次大风降温天气是由冷锋天气系统造成的,该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特征主要是_。(2)甲、乙两地风速较大的是乙地,依据是_。(3)图中可能形成降水的地区是()A.B.C.D.(4)此次寒潮产生的主要危害是什么?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寒潮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解析】本题以寒潮过境为背景,主要考查冷锋造成的影响与危害。解答本题必须明确以下三点:第一,要会识别锋面符号,掌握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第二,要会熟练判读等压线分布图,知道

40、等值线疏密的地理意义;第三,掌握寒潮的主要危害和防御措施。【答案】(1)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2)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3)A(4)危害: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强烈降温;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大风。措施:人们要注意添衣保暖,水产养殖应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相关应急处置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

41、息或警报。冷锋和暖锋的比较 相同不同冷锋暖锋结构锋面是倾斜的,冷气团在下面,暖气团在上面锋面坡度大锋面坡度小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徐徐爬升天气特征天气图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暖气团控制,温暖冷气团控制,低温过境时一般均有降水过程雨区集中在锋后,范围狭窄雨区在锋前,范围较宽降水强度大,历时短降水强度小,历时长,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气压均有变化气压升高,气温骤降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均有影响较大,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和沙尘暴天气较小气旋、反气旋(高、低压)(2010烟台模拟)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1)按气压状况看,

42、地为_中心,地为_中心。(2)图中地吹_风。【解析】从图中可知地为高气压中心,为低气压中心,处多吹西北风。地在冷气团和高压脊控制下,低温晴朗,地将受冷锋过境影响,形成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答案】(1)高气压 低气压(2)西北(偏北)(3)低温晴朗 冷锋过境后,高压脊控制(4)受冷锋活动影响,将经历一次大风、雨雪、降温天气(3)图中地的天气状况是_,其原因是_。(4)预报图中地的天气变化过程:_。气旋、反气旋(高、低压)气旋、反气旋(高、低压)比较比较内容 气旋 反气旋 水平气流与风向 北半球 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南半球 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 垂直剖面图 过境前

43、后气 压变化曲线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锋面气旋 图中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A处的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天气系统位于_(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是_。(2)此系统属于_(高压或低压),从气流的运动状况而言为_(气旋或反气旋)。(3)图中L1、L2处若形成锋面,则L1为_锋,L2为_锋(4)如果图中的冷、暖锋面随空气大旋涡的运动而移动,那么A地将经历_天气过程,B地将经历_天气过程。(冷锋或暖锋)(5)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现象,那么目前雨区是图中甲、乙、丙、丁的_。【解析】本题侧重考

44、查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根据锋面气旋中锋面位于低压槽位置,判断冷锋、暖锋,根据气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判断锋面前进方向,北半球为逆时针。据图可知,空气逆时针辐合,可判断此图为北半球的气旋。在气旋的低压槽中,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由于逆时针辐合,可推知二者的前进方向。暖锋的降水在锋前,而冷锋的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引起气温上升,气压下降。【答案】(1)北 风向向右偏(2)低压 气旋(3)冷 暖(4)冷锋 暖锋(5)甲、丁锋面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在中高纬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1.锋面位置的判读: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

45、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2.锋面类型的判读判断步骤:找槽线:图中PM、PN为两条槽线定半球:图中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即是北半球定冷暖气流:判断出是北半球后,则从偏北方吹来的是冷气流(冷气团),从偏南方吹来的是暖气流(暖气团)定旋转方向(知冷暖气流谁主动向谁移动)结合旋转方向判出锋面类型:从图中可知A是冷气团,主动向南运动,即PM为冷锋,则PN为暖锋。考向一 锋面系统(2010新课标卷)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A.

46、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解析】此组题考查学生的区域定位和分析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由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额尔齐斯河谷底,我国新疆的阿勒地区,北面阿尔泰山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并且题干信息给出该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受西风影响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47、气候反常的关注度,以及根据题干有效信息的推理能力,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说明洪灾来自大量冰雪融水,因而此前该地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第(3)题,题干信息给出了该区域5月初,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因此该地此时,为反气旋控制。【答案】(1)C(2)D(3)C考向二 气旋、反气旋(高、低压)(2010全国卷)下图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下图,完成(1)、(2)题。(1)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2)影像中部

48、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A.中心区,沙尘扬升B.边缘区,沙尘扩散C.中心区,沙尘沉降D.边缘区,沙尘沉降【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有上升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3月份控制我国西北地区的天气系统为冷锋。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辐合,气旋中心为上升气流。【答案】(1)C(2)A考向三 常见天气系统综合考查 (2009天津高考)读某日8时地面天气图和文字信息,回答(1)、(2)题。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1)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 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2)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

49、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A.形成原因B.形成源地C.移动路径D.移动快慢【解析】第(1)题,图示显示冷锋前后的两条等压线的数值均为1 005百帕,据图看出冷锋地处两高压中心的鞍部处。第(2)题,台风的移动路径反映了台风移动的方向,顺着这个方向可以预测未来台风经过的地方,就能判断图中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答案】(1)B(2)C 考向四 台风(2009山东高考)下图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1)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A.气流上升速度快B.形成锋面雨C.凝结核多D.气温较低(2)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

50、时到达A市。到达A市时,所 在地的区时为()A.8日13时B.8日23时C.9日13时D.9日23时【解析】第(1)题,由图示等压线分布可知,飓风东北部等压线密集,说明风力较大,气流上升速度快,水汽易凝结形成降雨。第(2)题,由图示可知,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6日6时。由经度可知,A市时区为西五区,此时区时为6日1时。故再过70小时,A市区时为8日23时。【答案】(1)A(2)B 不能正确判读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变化读某地四种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关于四种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是暖锋过境B.乙是低压过境C.丙是冷锋过境D.丁是高压过境(2)在图

51、中时段中,天气以晴好为特点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3)四种天气系统与其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的组合正确的是()A.甲寒潮B.乙长江流域的伏旱C.丙台风D.丁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易错分析】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出错的几种可能:不理解气压高低与气温的关系,气温降低,气压则升高;对四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不熟悉,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冷锋、暖锋系统中,只有高压(反气旋)多晴朗天气;不理解或不记得常见天气系统对应的典型天气现象。【解析】本题要求通过对气压变化规律的分析来把握各类天气系统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的动态气

52、压变化。从图中、三阶段的日期内的气压特征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甲是低压(气旋)系统过境的气压变化过程,而乙、丙、丁则依次为高压(反气旋)、冷锋、暖锋系统。【答案】(1)C(2)B(3)B 右图为“某月3日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气压变化过程曲线图”,读后回答13题。1.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A.B.C.D.2.以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为存在和发展前提的是()A.B.C.D.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气系统过境后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B.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C.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D.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1.D 2.D 3.

53、C【解析】线是表示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其他的为低压或锋面系统,天气多为阴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为存在和发展前提的是低压系统,是低压系统的为;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是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下沉为主;天气系统为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天气系统是低压系统,过境时天气为阴雨天气。4.锋面气旋系统一般出现在下列哪种气压状况图中(单位:hPa)()4.B【解析】锋面与气旋经常结合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结合部位往往在低压槽部位。读下图,回答5、6题。5.两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A.和ab B.和cd C.和ad D.和cdD【解析】据图可知甲图为冷锋天气

54、,为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为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乙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a为冷锋后,b为暖锋前,均受冷气团控制;d为冷锋前,c为暖锋后,均受暖气团控制。A【解析】地因离锋面较远,受冷气团影响不明显,故地气温最高。地未来将受冷气团控制。乙图中a、b两地可能形成降水,c、d两地处在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城市因处在气旋中心区域,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6.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地气温最高B.乙图中的城市天气晴朗C.甲图中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D.乙图中的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7.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气温水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各点气温画出等温线。(2)在图中画出

55、锋面位置。(3)若是快行冷锋,画出其移动方向(用表示)。(4)判断锋面位置的主要依据是什么?(5)判断B市未来的天气可能会怎样变化?(6)在未来几天中,B城市是否可能暴发寒潮?_。理由是_。【解析】等温线指的是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故依据定义可画出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由图中气温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区有冷锋活动(锋前气温较高,锋后气温较低),其移动方向为自西北向东南,受其影响B市将出现大风、降温、雨雪或沙尘天气,图示范围内气温差已达10,故可能会暴发寒潮。【答案】(1)(3)见下图:(4)3等温线与1等温线之间温差在图中最大,可判断这里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接处,为锋线所在的位置。(5)大风、降温,伴有雨

56、或雪,或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6)可能 图示范围内气温差已达10 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 考纲展示考向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对策。1.以某区域气候变化图、新闻资料为背景,考查气候变化的趋势等,以热点事件切入(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考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特点、影响及其适应性措施。2.以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变化、水资源的变化为背景,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冷暖 干湿 最大 最长 0.6 北方地区 长江中下游 西北 冬季 海岸线 积温 蒸发 二氧化碳 甲烷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研究,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_和_等。试分析产生温室效应

57、的原因。(2)据图分析温室效应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将会产生的影响: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_。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_。亚寒带某些地区_。(3)目前,非洲严重缺粮的原因是_,温室效应是否会进一步加剧那里的缺粮问题?_,理由是_。(4)自然界中的哪些过程可以消耗CO2?【解析】本题考查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及引起的后果。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引起的,由于气温的升高,使得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如现在温带的耕作业发达地区将退化成草原,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将会适宜

58、某些温带作物生长等,从而使世界各地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答案】(1)二氧化碳 甲烷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氟氯烃类化合物破坏臭氧层,使照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增多,也会使大气增温。(2)气候更加干旱 退化成草场 将会适宜某些温带作物的生长(3)气候干旱 会 西非降水减少,农业用水缺乏,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使粮食产量减少(4)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石灰岩的溶蚀;河湖、海水对CO2的溶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深刻影响后果及表现成 因海面上升改变海岸线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沿海低地被淹极地增温,冰川融化农业变化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温度升

59、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异常事件增加径流减少蒸发增强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图解)考向一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影响 (2010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下列问题。(1)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

60、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第(1)题,考查读图判读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多。第(2)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答案】(1)D(2)C考向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2009浙江高考)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 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

61、(1)、(2)题。(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第(1)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亚洲的暴雨、非洲的干旱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温的普遍升高,导致中国各地的积温增加,自然带北移。第(2)题,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尽量

62、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答案】(1)B(2)A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13题。1.20世纪60年代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我国气温低于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A.B.C.D.2.与两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近三十年,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A.B.C.D.C【解析】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

63、远没有达到原数的5倍。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D【解析】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且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由图a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保温作用增强。3.近年来,与a图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B.C.D.C【解析】由图a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频发强磁暴、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皆与之无关。(2010江苏南京一模)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

64、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有关全球温度上升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小幅增加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加,东半球相反5.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中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B【解析】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会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有

65、的地方会减产,如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部分地区。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则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西亚地区。6.联合国气候专家发表报告说,如果若干国家和地区继续大量排放废气,那么我们居住的整个星球将“百病丛生”,“病症”包括海平面上升、干旱、天气恶化、物种绝迹等。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合作性原则C【解析】若干国家和地区大量排放废气,使全球出现海平面上升、干旱、天气恶化、物种绝迹等环境问题,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扩散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7.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近50年来,世界气

66、候明显变_,影响因素主要有_和_因素,其中_因素起主导作用。(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其中,中纬度地区_,低纬度地区_。(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_。(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相关措施。第(1)题,读图知近50年全球变暖,其原因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第(2)题,读图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中纬度地区变暖明显,低纬度地区不明显。第(3)题,气候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带来一系列问题。第(4)题,“节能减排”主要是节约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答案】(1)暖 自然 人为 人为(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变暖明显 变暖不明显(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主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