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12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思想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资政新篇的内容说明了()资政新篇的内容统一政令,依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兴办保险事业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2这是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观点一】中国人自编的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观点二】它对西方民主制度有了浮光掠影和支离破碎的认识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
2、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4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道:“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制造派”是指()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5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的观点,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实际变革中,带来“转石效应”的思想主张是()A君
3、主立宪 B民主共和C中体西用 D民主科学6清末自强运动时,恭亲王有一段话,颇能反映其主张与做法,兹录於下:“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一则权宜之策,一则久远之谋。”请问恭亲王的“法”及“久远之谋”各指何而言()A法指轮船、枪炮,久远之谋指建立造船厂与兵工厂B法指典章、规则,久远之谋指建立国会,实施宪政C法指国际公法,久远之谋指设立总理事务衙门,推展外交D法指知识、学问,久远之谋指设立学校,学习西学7“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
4、封建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8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A改革我国社会风尚B要向西方学习C发展近代教育D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9“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C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学说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10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
5、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C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的理想与追求D反映了“自出独立,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111920年,受某种理论的影响,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说:“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一理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改变了中国人对
6、东西方文化的看法C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2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提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法之
7、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各个阶级的主要思想主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比较材料二、三、四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
8、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材料二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
9、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其手段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
10、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答案1D2A3B4B5C 6D7C8B9A10B11D12D13(1)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抵御外国的侵略。维新派:主张制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人权平等,提倡科学。(2)由学习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3)共同之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4(1)方式: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进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2)原因: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手段:通过革命建立共和体制。(3)改进: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4)基础:进化论思想。影响: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