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所谓“论述类文章”一般包括哲学、经济、教育、语言、历史、文化、伦理、民俗、宗教研究和美学原理等学科的论文,一些哲理性议论散文也可归入此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以中国小说为主,选材关注传统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从命题上看,小说阅读采用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的模式;单项选择题一般从文本内容、写作技巧、情节设置、小说主题和艺术特色等角度设题;简答题主要从写作思路、人物形象、段落结构、艺术技巧和探究创作意图等角度设题(注意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文本与教材结合考查的命题新思路)。例1(2017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
2、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
3、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4、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知道就没事了?”“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还有的人自己送布
5、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
6、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
7、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答: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答:思路链接 (一)情节设置及小说主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
8、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有考查小说主旨。B项,“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误。文中说“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
9、玻璃缸曼妙地闪动”“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也会软下来许多”,可见应是“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曼妙地闪动”在这荒寒地带的不可思议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答案】B (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先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果没有,圈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
10、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再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答案】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题干明确说明“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所谓生活气息,语言口语化,生活
11、化,听起来感觉很亲切,很自然,如“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照镜子”;人物的对话具有地域色彩,如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嘛,好得很嘛”“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等,都体现出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答案】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2015 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12、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
13、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 也不懂。”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
14、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这下老范明
15、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
16、;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老范:“为啥?”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老季:“不为老汪。”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
17、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1.文章第 1 段刻画了老汪怎样一个形象?有什么作用?【答案】形象:有学问,是个读书人;肚子里有货,但嘴笨,不适合教书。作用:给老汪形象定基调有才华,但入错了行。这样开头,为下文写老汪的各种困惑打下了基础。2.文中对老汪私塾“种桃书屋”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在文章结构上,引出老范这一人物形象。从一个侧面表现老范“大方”的形象。从“徒儿们”的求学本意(为躲家中活计)揭示老汪不被理解的原因。3.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说“总想一个人”。他想的是谁
18、?【答案】他想的是一个能够懂他的朋友。4.银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小说塑造银瓶的形象有什么用意?【答案】爱说闲话、爱贪便宜的小人形象。作者塑造银瓶的形象是为了衬托老汪的孤独,同时又反衬出东家的宽容大度。5.老汪对老范的心态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案】由开始对老范的问话“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的态度,到后来的“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老汪听了老宋的转述,“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感动于老范的知己之言,“潸然泪下”,由衷地感受到朋友的温暖。(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
19、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20、,涉及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故事情节等几个方面。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错,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且“迂腐无能”的说法不恰当。B“真相大白”不太恰当,老汪虽说出“总想一个人”,但并没有说出想谁。E“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错,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工笔刻画。【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结合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老范关心老汪,却不打听老汪的隐情;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容忍
21、老汪媳妇偷庄稼。透过老汪的这些行为,一个为人大方、友善,做事有分寸、识大体、能包容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答案】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解析】对“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理解应从老汪的人际交往不多,不被人理解,甚至与自己的媳妇也无法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他对“有朋自远方来”的另类解释和老汪最后对老范行为的感叹进行理解。【答案】老汪自己孤独
22、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意思答对即可)(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答:【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其次要明确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形象,而老汪则不是。二人的相似点有落魄、善良、有书呆子气等。不同则在于孔乙己精神困境的根源是对封建旧思想抱残守缺式的迂腐,以及周围人对他
23、看小丑似的无情嘲笑;而老汪精神困境的根源则是对学问的认真和投入,周围人不理解他,与他交流上有困难,但是总体上对他还是友好的。【答案】相似之处: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意思答对即可)不同之处: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意思答对即可)一、情节类 1.小说的线索(1)线索类型 类型 示例 以人物 为线索 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我”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事物 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张之路的
24、羚羊木雕等等。以中心 事件为 线索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以作者思 想感情为 线索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即以“我”(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空间、时间为 线索 如鲁迅的社戏以“看戏前看戏看戏后”的时间为线索。(2)线索结构 类型 特点 示例 单线 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的。小说情节由开端、发展到结局,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展开叙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
25、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类型 特点 示例 复线 结构 明线: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复线型结构的特点是运用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更丰满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鲁迅的小说药采用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模式。故事的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续
26、表)类型 特点 示例 辐 射 结 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其结构形式即是心理流程。意识流小说常用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以“斑点”这个象征性意象为核心的“结点”,连缀起六次心理猜测,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对人生状态等问题的思考。2.小说的叙事顺序 类型 特点 作用 顺 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用顺序进行叙述,使事件从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晰。倒 叙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
27、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实和结构的单调。插 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 叙 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往往出现在一段文章或一篇文章的末尾,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作补充介绍,或对某一事物作解释性的说明,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平 叙 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
28、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平叙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3.小说的结构 类别 特点 线状 结构 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网状 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结构。画面 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如废名的小说桥、沈从文的小说断虹。象征 结构 全部情节单元都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展开,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段间的连接
29、线索,如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写实 结构 注重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人性体悟,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散文 结构 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式的片段,并不连贯,通过片段事件、自然景物、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如汪曾祺的许多小说。4.小说的谋篇布局 类别 作用 伏笔 照应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可以使文理通顺、情节自然,合情合理,同时能使情
30、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使文章出色生辉,峰回路转,具有独特魅力。照应的作用是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紧凑。蓄势 铺垫 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使情节具有合理性。运用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好的铺垫,步步发展,引人入胜,能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抑扬 主要包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两种,常常与反衬并用。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和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以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特征。先扬后抑: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式,先说其“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由
31、“赞美”转为指责。抑扬的作用是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过渡 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悬念 先写结果,以引起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枯燥和结构的单调呆板。突转 突转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时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向相反方面突然变化,掀起叙述的波澜。突转可以使情节起伏跌宕,加强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续表)类别 作用 开门 见山 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作用是使文章观点更明确,结构更清晰,更具说服力,便于读者迅速地把握主题并推想全段或全文内容。卒章 显志 在
32、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强化主旨,可以使结构完整,水到渠成,收束刚劲有力,起强调作用。主次 详略 详写部分具体详尽,略写部分简要概括。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作用是重点突出,线索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以小 见大 抓住看似平凡琐碎的微小细节、生活小事来叙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细腻,有血有肉,使叙事典型真实,令读者印象深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5.小说标题 类别 说明 标题的含义 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标题的用意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
33、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6.小说特殊的开头和结局(1)小说开头 类别 作用 设疑法(悬念法)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写景法 开头写景,可以渲染和烘托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产生愉悦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药的第 1 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2)小说结局 类别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
34、。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续表)类别 作用 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显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反思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根源。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读者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
35、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戛然而止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启发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二、环境类 环境描写的作用 类别 释义 作用 社会 环境 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包括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 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事情的真实性。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
36、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 环境 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季节、气候、景物等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三、人物形象类 1.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1)正面描写 类别 说明 作用 肖像 描写 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身份
37、、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动作 描写 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语言 描写 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语言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心理 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细节 描写 细节是构成小说人物形象、故
38、事情节或环境特征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细节描写就是对这些细枝末节的描绘。可以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氛围、地方特色。(2)侧面描写 类别 说明 作用 环境 衬托 通过写周围的环境来烘托人物。对环境或自然景物的分析有助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红楼梦中贾赦家的布局是小桥流水,而贾政那边则全摆设的是有关功名利禄的东西,那么二人的性格则显而易见。人物 对比 小说在刻画一个人物时,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论行为来作陪衬,因此分析其他次要人物也显得极为重要。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往往有衬托主要人物,表现主要人物某种品质的作
39、用。如塾师老汪中的银瓶。2.小说人物起名 类别 作用 人物 起名 方法 谐音双关。如红楼梦中“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真事隐”(甄士隐)等。人如其名。一曰如外形,如鲁迅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说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禅”等。时代标志。如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夏四奶奶”等,巴金小说中的“觉新”“觉民”,等。蕴含深意。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鲁迅药中的“夏瑜”等。怪诞新奇。如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楚留香”“花无缺”。人物 起名 用意 一语双关,揭示主题。揭示人物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体现小说的文化内涵。暗示故事发生的
40、时代背景。暗示故事结局,揭示小说主题。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读者。3.小说中的人称 类别 作用 第一 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如鲁迅的祝福故乡。第二 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这类小说一般不常见)第三 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如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不同的 人称交 互出现 可以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使行文变化曲折。有助于作者不同情感的表达。如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全篇主要以索科洛夫自述往事的形式展开,但其自述又被镶嵌在“我”的观察和叙述中。4.人物形象的分析 类别 作用 结合小说的
41、主题分析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来表现主题的,反过来,小说的主题也是人物形象分析的最重要的依据。结合小说的具体环境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个“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景物环境、社会氛围等等。通过小说的具体描写分析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的详细描写是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结合小说的手法分析 小说就是要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因此,这些手法也是分析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通过小说的具体情节(细节描写)分析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其次,看其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续表)类别 作用
42、 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分析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四、探究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即探究的切入角度。类别 说明 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载体。进行探究时,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等进行深入挖掘。情节(细 节)描写 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细节),探究某种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等。环境氛围 通过小说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
43、解其中包含的对自然的尊重、敬畏。语言表达 通过小说中人物语言或画龙点睛性的议论、抒情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主题情感 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的探究,有时探究的就是主题),探究题目所涉及的主题包括民族感情、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时代背景 探究小说的时代意义。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别 说明 小说写作的社会意图 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考生要对作者和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注意看注释),重在对作品影响加以分析。小说写作的设计意图 包括结构艺术、情节(细节)设计、标题拟定等。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
44、构、艺术手法及其创作效果进行探究。不管是哪种探究,都要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有整体的把握。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考试说明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据此,考生要在“感悟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立足自我,独立发表看法。特点 说明 多 元 性 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发 散 性 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45、开 放 性 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一、情节类试题 1.概括情节 【提问模式】(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述。(3)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答题思路】(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2)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进展(有的兼有序幕和尾声)来概括内容。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事件进行概述时,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
46、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模式】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解释(体现)(2013 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答:【答案】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2013 年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答:【答案】因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在表达善意的时
47、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2.情节作用 【提问模式】(1)分析(简析)某一情节的作用。(2)小说开头的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答题思路】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关系;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及与其他情节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答题模式
48、】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表现了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或: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人物(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2012 年天津卷掐辫子)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答:【答案】制造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2014 年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答案】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
49、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二、环境类试题 【提问模式】(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2)概括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3)赏析小说画线处的景物描写。(4)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现特点。【答题思路】第一步概括特点:先找出物象(注意各物象的特点);然后重新组合画面,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最后用两三个或三四个形容词概括景物的特点。第二步解说作用:就环境本身,交代时令、地点、时代背景等;结合景物的特点,渲染了的环境氛围;结合人物,反衬(烘托)人物的心理、情感或烘托、衬托、凸显人物的形象;结合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结合主题,暗示并
50、深化主题;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开头的,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与上文内容相呼应,深化主题,韵味无穷。第三步组织语言。【答题模式】环境(景物)的特点 常见的答题模式:a.描写了景象,b.渲染了气氛,c.呈现出格调。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见的答题模式:a.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b.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c.引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014 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文中第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原文第段: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51、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答:【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2013 年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最后一段: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
52、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答:【答案】点出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2011 年浙江卷第 9 车厢)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 9 车厢的备用道上。答:【答案】“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
53、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以月之“圆”显示人物心情、事情结局的“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三、人物类试题 1.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模式】(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3)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答题思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鉴赏时要细读文本中上述各类描写的相关内容,从中看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2)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54、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方面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3)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长与情节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抓住突出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特点。(4)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场所,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答题模式】一般模式: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古渡头)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
55、析。答:【答案】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2.分析刻画形象的手法 【提问模式】(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2)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从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
56、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其他手法,如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等。【答题模式】指出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
57、的调整或取舍。(2013 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对比。(2)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2014 年江西卷抻面)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
58、的座位上。”“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2)“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3.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提问模式】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
59、现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有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的作用。【答题模式】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
60、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和规范性。当然,答题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2013 年湖南卷未婚妻)“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答案】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2014 年江苏卷安娜之死)第六段中对
61、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原文第六段: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答:【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四、探究类试题 1.故事情节探究(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 【提问模式】
62、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答题模式】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和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古渡头)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探究情节的发展 【提问
63、模式】你认为文章的情节应该怎样发展?文中情节是否合理?【答题模式】这一情节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做了铺垫;这个情节突出了主题。(2013 年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答:【答案】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64、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2.人物形象探究(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提问模式】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答题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从这些方面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特点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2008 年江苏卷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
65、理由。答:【答案】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提问模式】请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答题思路】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66、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2012 年江西卷报复)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答:【答案】人物形象:彭恩:忠于职守;批评中肯,言辞尖锐;机智敏锐。文亚明:演技拙劣;性格偏执;自卑而又自负。启示:要有敬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升专业水平。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坦然面对批评并勇于自我反省,不可自以为是。舞台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舞台。(只要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3.标题探究(1)探究标题意蕴 【提问模式】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题思路】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
67、关,双层含义。(2011 年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2)探究标题作用 【提问模式】文章以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结合小说,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题);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悬念);作用(设置悬念;贯穿始终,使结
68、构严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2010 年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答:【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
69、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3)标题比较探究(2009 年浙江卷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观点一:以“魔盒”
70、为题更合适。理由: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观点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4.作品主旨探究 【提问模式】(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结合个人阅读体验,探究文本可能有的多种主题。(3)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答题思路】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
71、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情况下,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这样会缺乏针对性。【答题模式】通过叙述的情节或对的描写,揭示的现象,或反映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或揭示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或揭露、批判、讽刺的现实,或赞扬,或告诉的道理,或表达的情感态度。(2010 年广东卷面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答:【答案】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
72、。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言。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2011 年浙江卷第 9 车厢)第 9 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示例: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2014 年浙
73、江卷走眼)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答:【答案】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2010 年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答:【答案】深刻意蕴: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接受挑战,战胜艰险。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以及无畏勇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情感取向: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
74、度的赞美;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2015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 着门脸儿。一进门就
75、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
76、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
77、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
78、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注】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答:【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行
79、为等的语句来分析。他衣着“很破烂”“油乎乎的”“系一根烂麻绳”可见其邋遢;其次,他有“六十几”或“七十几”,可见其年龄大,“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足见其丑;最后,他牙口不好,却总是吃难咬的烧饼,毫不在乎地“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同时又总是不断地说句“回见”,可见其怪异。【答案】老丑;邋遢;怪异。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评说,其实就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评说。本题考查的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比较自由、直接地写出老头的
80、举止行为带给别人的感受,还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现场感、真实感。具体作答时,首先应从原文中找出评论老头的句子,其次要在文学化的形象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总结、概括。【答案】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答:【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的能力。回答赏析句子的题目,首先,应当找出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本题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其次,应当深入文本理清作者通过这一语句表达的意思,体现的人物性格。如本题体现了老人先前叫阵吵嚷,后来却恢复故态的滑稽情景,借以强化其怪异的性格特征。【答案】运用神态、动作和语
81、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答:【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文本开头较长,细致地描写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为主要人物“老头”的出现做铺垫;结尾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同时这种安排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使文章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答案】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
82、头”的出场做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答:【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小说中的老头是一个又老又丑,邋遢且遭人鄙夷的老人,然而他却能在别人说自己坏话时捍卫自己的尊严,即使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但这种行为是令人尊敬的。文章最后写老人攒了不少钱,这件事说明老人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有想法的,其内心世界是很复杂和丰富的。同时,文章最后的文句也告诫我们,要对下层人士多一些关怀、尊重和
83、理解。【答案】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2015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蓑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
84、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85、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
86、。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87、“小格”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
88、己的田里。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一夜刚好耕完。”“啊达子!”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算不了一回事。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小格问
89、:“没活了再做什么?”“驾上我的轻骑!”小格不作声了。“你做什么?”“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你编蓑衣吧!”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小格笑了。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
90、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她来到芦青河湾了。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1984 年 11 月(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答:【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情节。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据。“一变肥,你就浑!”“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反映了小格对达子的不耐烦和抵触心理。“小格的心里一热。”“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啊达子!”“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表现了她的感动。“哼,
91、鬼主意”“小格笑了。”写出了小格对达子的欣赏。【答案】抵触感动欣赏。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答:【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的形象。达子是新型青年农民形象。在文中找出能表现他形象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以上这些都让读者看到了他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的特点。【答案
92、】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1)请依据画线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答:(2)画线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答:【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1)“小格的心里一热。”说明她心中有所感动。“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说明姑娘的自尊心占了上风,她是一个要强的人。(2)“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把变漂亮的土地比喻成被耐心梳理过的头发,形象地表现了达子有耐心、乐于助人、认真细心的性格,也是小格改变对他
93、的态度的最重要的依据。“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土地的漂亮和达子头发的蓬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达子劳作的辛苦。【答案】(1)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2)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这篇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倒数第二
94、段,写河湾的浅水处的油绿,蓑衣草长得整齐、茂盛、生机盎然,暗示了达子眼光独到,头脑灵活,而他们的生活也一定会像这美丽的风景,越来越美,充满生机和诗意。“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暗示小格的心中充满阳光和温情,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这个结尾也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答案】示例:(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
95、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精练案试题分层设置 高效针对训练 (国内小说)一、(
96、2017河北省保定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活 着 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女人急得手足无措。我叫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女人的手抖抖的。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女人乞求说。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他是家里的顶粱柱。”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97、“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女人的泪不停地流。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历经三昼夜的抢救,男人终于挺了过来。看到男人睁开眼,女人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连声说:“李医生,谢谢您!您不仅救了他,更救了我们全家。”第二天,她提来一篮鸡蛋,坚持要我收下。“李医生,这是自家喂的鸡下的蛋,一点心意,您不要嫌弃。”男人第二次病危是在半年后,一入院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女人晚上才急匆匆赶来,一见我就问:“李医生,您看有多大的把握?”跟半年前比,女人明显憔悴了,脸瘦了
98、一圈,面色灰暗,神情疲惫,穿一件蓝灰色的工作服,显然是直接从工厂赶来的。我想说,有上次的抢救经验,这次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想到前不久另一个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我改口说:“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吧。”女人“哦”了一声,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她把目光移向别处,喃喃道:“那还得花多少钱呀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我说:“作为家属,首先要树立信心。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家人的鼓励和关心,是病人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才能战胜疾病。”女人摇摇头:“我不懂支柱不支柱,我只知道,首先我得活下去,我还有孩子呢。”“但愿他能快点好起来,我真的快撑不住了。”女人说着,眼眶红了。这次,男人两天
99、就脱离了危险。对男人病情的好转,女人没有表现出半点喜悦,也没有对我们医护人员说一句感激的话。随后的几天,女人常望着窗外发呆,不时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夏季刚过去,男人的病再次复发,病情比前两次更凶险。第二天上午,女人才赶到医院。见到我,女人问“李医生,请您跟我说实话,这病好不了,是吗?”“这”我不想女人失去信心,但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还是以实相告:“这种病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那何时才是个头哇?”女人小声说,好似在自言自语。“人家只准了我七天的假。”女人答非所问,看不出任何表情。女人似一根经年的晾衣杆,整个人都干枯了,连眼神也是干枯的,蓝灰色的工作服空荡荡的。这时一位护士进来
100、说:“李医生,39床已欠费5000多块,财务科催了好几次了。”“什么治病救人?什么创造奇迹?我看你们就是为了多赚钱,我一个月累死累活还拿不了3000块,全给你们都不够,你们都是强盗,吸血鬼!”女人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叫嚷起来,引来不少病人和家属围观,小声议论。“别激动。”我忙给女人倒了一杯水,“来,喝口水,冷静一下。”女人双手捂脸呜呜地哭了。哭了一会儿,女人擦去泪水,小声对我说:“李医生,对不起,我能去看看他吗?”看看钟,快到十二点,我点头道:“好吧,请跟我来。”重症监护室里,男人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和仪器女人快步走到男人身边,蹲下,握住男人的手,轻轻的哭道:“对不起,我没有能
101、力救你,我只能”看一眼男人的心电图,只微弱地有一点起伏。我转身叮嘱护士:“这两天是高危期,千万不能大意。一旦有情况,马上通知我。”待我再回头,男人的心电图已成一条直线。我一惊,目光转向男人,男人的呼吸机歪在一边。女人慌乱地避开我的目光,将头伏在男人的胸口哭了,越哭越伤心。我掏出手机,按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开关寥寥几句话,爱丈夫,希望竭尽全力治疗丈夫的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她的下跪、流泪、把丈夫看成家里的顶梁柱也表现了她的脆弱。B小说中我提到的“另一科室的医疗纠纷”“为避免医疗纠纷”和女人情绪失控后大骂“强盗,吸血鬼”,暗示了小说的深刻的社
102、会背景,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C小说结尾写“我掏出了手机,按下”后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充。这样写显得耐人寻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D小说的题目“活着”是指与死亡相对的活着,也指不同境遇的人的艰难的生存,这引发了人们如何活着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2小说中三处划线句子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答:1【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A项,“表现了她的脆弱”不完全正确。B项,“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不正确。D项,“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不正确。【答案】C 2【解析】小
103、说情节这类题型,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
104、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答案】(1)内容上:写出了女人外形、眼神、心理的变化:外形由丰满到憔悴再到干枯;衣着由齐整到只穿工作服;眼神由渴盼到干枯。表现了女人丈夫患病治病,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生活困顿,负担沉
105、重。精神备受打击而内心绝望。(2)结构上:层层铺垫,为下文女人放弃丈夫的治疗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3【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第一人陈“我”的理解。“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作为叙述视角,增强真实感。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作为叙述主体贯穿全篇,情节通过“我”的言行、见闻和感受得以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是故事的旁观者。通过“我”的观察来描写女人的形象变化及心理变化,展现人物形象。是故事的审视者。通过“我”寄托了作者对因病返贫这类社会现象的关注,引导人们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医生,“我”正直,负责,对女人既有同
106、情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淡漠和自私,对女人的悲惨结局无能为力。【答案】(1)“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作为叙述视角,增强真实感。(2)“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作为叙述主体贯穿全篇,情节通过“我”的言行、见闻和感受得以展开,推动情节发展。(3)“我”是故事的旁观者。通过“我”的观察来描写女人的形象变化及心理变化,展现人物形象。(4)“我”是故事的审视者。通过“我”寄托 了作者对因病返贫这类社会现象的关注,引导人们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5)“我”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医生,“我”正直,负责,对女人既有同情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淡漠和自私,对女人的
107、悲惨结局无能为力。二、(2017湖南省娄底市高考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房 东 庐隐 (1)当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时,兜夫“哎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在这所房子的对面,是峙立着无数的山峦,当晨曦窥云的时候,我们睡在床上,可以看见万道霞光,从山背后冉冉而升。跟着雾散云开,露出艳丽的阳光。再加着晨气清凉,稍带冷意的微风,吹着我们不曾掠梳的散发,真有些感觉得环境的松软。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就
108、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2)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岁,可是 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在他们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戴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3)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
109、,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容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到了晚上,大家同坐在院子里讲家常,我们从楼上的栏杆望下去,老女房东便笑嘻嘻地说:“师姑!晚上如果怕热,就把门开着睡。”我说:“那怪怕的,倘若来个贼呢?这院子又只是一片石头叠就的短墙,又没个门!”“呵哟师姑!真真的不碍事,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过贼,我们往常洗了衣服,晒在 院子里,有时被风吹了掉在院子外头,也从没有人给拾走。”我听了那女房东的话,由不得称赞道:“到底是你们村庄里的人朴厚,要是在城里头,这么空落落的院子,谁敢安心睡一夜呢!”(4)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他们
110、家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搀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5)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 福州。我们越过了许
111、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6)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师姑!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我接着说道:“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那老房东忙笑道:“师姑!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
112、我不觉叹道:“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为什么人不羡幕?!”(7)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可是的呢!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8)我笑道:“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为了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9)我们
113、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刺刺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10)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刺刺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节选部分的第(1)段似写景为主,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既将城乡环境的特点进行了对比,也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B文章写到乡里人不戴手表,家里也没有钟,充分体现出乡里人有着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城里人的那种时间观念。C第(5)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
114、、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远近结合,变换视角,动静结合,描写了优美迷人的山中美景,使人如临其境,表达了喜爱之情。D文章最后几段主要写到房东与“我”的对话,言语中流露出乡下人物产丰富、生活便利的自得,也看得出作者对城市拥挤的厌倦,对乡下宽敞清静的热爱。2文中画线句子说到老房东比我们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主要有哪些自然的趣味呢?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小说的结尾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包含着“我”的复杂情感,请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项,乡里人并非不需要时间观念,只是他们对时间的掌握来自自然环境,如太阳的位置等等。【答案】B 2【
1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的能力。自然的趣味包含的内容,既要有概括,也要有联系文本的简要分析。可联系第(1)(5)段内容分析居住环境;可联系第(2)段内容分析生活节奏;可联系第(4)(6)段内容分析物产丰富;可联系第(3)(6)(9)段内容分析人际关系。【答案】居住环境,贴近自然;生活节奏,顺应自然;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人际关系,淳朴自然。(每点2分,既要有概括,也要有联系文本的简要分析;答到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3【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主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对热情而诚恳的老房东的喜爱;对
116、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等。【答案】对乡下生活的不舍与离开的无奈;对热情而诚恳的老房东的喜爱;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暗含了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答对三点即可。)三、(20017安徽省芜湖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咿 呀 刘建超 夏花十三岁考上了老街戏校。夏花的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在一群孩子当中格外显眼。几年过去,唱念做打四门功课孩子们都基本掌握了,成绩好的还去老街剧团参加演出了,唯有夏花的唱功总是上不去。老师说夏花的嗓音先天不足,出不了宽音。老师让夏花离开学校改行算了。那晚,一轮圆月挂在丽景门的檐
117、角。学员们都跟着老师去剧场看名角梨花白的红娘,夏花没心思去,独自一人在梨树园里徘徊,听着远处剧场隐约传来的叫好声,想着自己多年的努力要付诸东流,泪水朦胧了月光,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咿呀 夏花的这一声咿呀,透过梨园在丽景门上回荡,惊到了正在丽景门上品茶赏月的老街戏霸洛半城。洛半城是老街剧 团的团长,有名的铜锤花脸,唱功了得,嗓音亮丽,粗狂豪放,唱花脸能声穿半个洛阳城,故而被称作洛半城。洛半城下得丽景门,来到梨园,看到了月光下发呆的夏花。小姑娘,刚才可是你在练声?夏花认得眼前的洛半城,怯生生地点点头。来,你再喊一嗓子。咿呀 洛半城兴奋地拉起夏花的手说,走,去剧场。剧场里的红娘已经接近尾声,懂戏的人
118、都知道,最后一场戏已没什么高潮,不少观众开始起身离场,剧场里就有些嘈杂凌乱。饰演崔夫人的演员最怕这个时段上场。落半城让夏花在内台喊,夏花也不怯场,放开嗓子:咿呀 嘈杂的场子立刻被这一声给镇住了,这本是戏里没有的啊,而这一嗓子清脆悠扬,韵味十足,戏迷们虽然一头雾水却也齐声叫好,掌声雷动。洛半城急忙把发愣的夏花推到台前,夏花头一次面对老街这么热情的戏迷,不知所措,只得又喊了声:咿呀 夏花就这样进了老街剧团。在剧团里,夏花几乎就是个跑龙套的。但是,只要戏开场,必有夏花的一声“咿呀”,乱槽糟的剧场顿时安静下来。洛半城对夏花说,观众认可你的一声咿呀,这也是最高赞赏了。有人喝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
119、你这一嗓子,值了!就凭着一嗓子,夏花在剧团里待了十年。夏花出落得更加俊俏了,团里团外追求夏花的人不少。团里唱武生的祥子模样一般,是洛半城的徒弟,死缠硬打把夏花追到了手,洛半城是他们的证婚人。祥子演出时摔断两条腿,坐在了轮椅上。虽然夏花百般用心地伺候,祥子还是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开始大伙还能理解,可时间一长,许多好心人都看不惯了,都劝夏花趁年轻还是离了吧!夏花虽然感激大伙的好意,却依旧如初。夜深人静,尚未入睡的人们常能听到那声“咿呀”,只是多了一丝隐约的悲凉。几年后,剧团解散,夏花报了个中医按摩班,每天都要给祥子泡脚按摩。一天,洛半城来看望样子,夏花正给祥子按摩腿脚。洛半城看着夏花娴熟的手法,建
120、议夏花开家浴足店,反正每天要给样子按摩,开个店还能堆持生计。样子虽说不情愿,可眼下也没什么能做的事情。夏花的浴足小店还真开起来了,店名更有特色:咿呀浴足。小店生意挺好,许多都是夏花和祥子的戏迷。也有来想歪使坏的人,泡脚时,说些挑逗的话,讲些让人脸红的段子。夏花只管做活儿,不搭理。有人做足疗时,故意抬脚往夏花的身上蹭,夏花就加重手法,疼得那人嗷嗷叫。夏花说,这儿是心脏反应区,先生你的心可是有毛病哩。送走了客人,夏花打水给样子泡脚,祥子气呼呼的,怪夏花对不正经客人太迁就。夏花给祥子捏着脚,说,来的都是客,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不当真就行了。客人们的脚哪能都一个尺码?祥子掀翻了水盆,水溅了夏花一脸一身
121、。夏花没生气,她知道祥子心疼女人,心里憋屈。待夏花收拾停当,已是午夜。夜色静谧,秋风习习,弯月如钩。夏花揉揉酸胀的臂膀,扭扭僵硬的腰身,望着无际的星空,轻轻叹了一声:咿呀 夏花第二天就关闭了小店。夏花说,我不能让样子心里不痛快。有人帮忙,让夏花在车站的候车室里摆个书报摊,虽然赚钱不多,夏花却干得带劲。祥子也来帮衬,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中秋,吃过晚饭,夏花推着祥子出屋赏月。夜空之下,秋月如珪,秋露如珠,祥子心情大好,非得夏花来上一嗓子。夏花欣然允诺,清了清嗓子,一声极具穿透力的“咿呀”腾空而起,在空气中久久回响。(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4期,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折鉴赏,
122、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风习习,秋月溶溶,秋露荧荧,小说的环境描写,寥寥数笔既营造了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又使得小说充满诗情画意。B夏花虽然十三岁就考上戏校,模样、身段都很好,可就是先天不足,唱功跟不上,没有演出的机会,以致老师劝她改行。C“有人唱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你这一嗓子,值了!”洛半城朴实的话语蕴含深刻的哲理,也安慰了夏花。D在剧团内外的众多追求者中,夏花最终却选择了其貌不扬的样子,一是因为样子的死缠硬打,二则祥子是洛半城的徒弟。2夏花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3小说以“咿呀”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1【解析】D项,“二则祥子是洛半城的徒弟”
123、这个原因,于文无据。【答案】D 2【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夏花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对待残废的丈夫祥子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细心照顾”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美丽善良,温柔体贴”的性格特征。【答案】美丽善良,温柔体贴:夏花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对待残废的丈夫祥子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细心照顾;坚强隐忍,善解人意:丈夫残废后她独自支撑家庭生活,开店、照顾丈夫,对于丈夫因残废而自卑一直理解、宽容;处事机敏,不卑不亢:面对客人做足疗时的蓄意挑逗,机智应对,恰到好处,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不至于让
124、客人太难堪。喜爱艺术,热爱生活:全文前半部分主要写夏花对艺术生活的喜爱,后半部分主要写夏花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答对三点给满分)3【解析】注意从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是小说的线索”,从人物塑造“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角度分析作用。【答案】小说以“咿呀”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形式新巧别致;是小说的线索,“咿呀”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使得小说结构更加紧凑;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咿呀”也是夏花开的浴足店,见证夏花和祥子生活的不易;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咿呀”既表现了夏花内心、命运的变化,也流露出作者对夏花的同情和赞美;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咿呀”包
125、含了夏花对戏剧的热爱,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对祥子的一片真情。(答对三点给满分)四、(最新题型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它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126、。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 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
127、满载而归。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 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那岩羊还是没动。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
128、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他心疼极了。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 血,没吃也是血。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
129、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一头岩羊卧在山脊的一块大岩石上,一动不动,奇特的景象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用一大段文字介绍了现在山上野物旁若无人的种种表现,展现了山区生态保护的成果,这也是老岩羊
130、生存的背景。C.“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这句话表现了“他”对老岩羊顽强的求生意志的赞美,“不老”的是老岩羊的精神。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的经历,描写了一头老岩羊陷入痴呆后的情形,不只是反映生态保护,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咏叹。2.小说在描写“他”上山脊一探老岩羊究竟时用了大量的短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小说结尾写“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请结合作品,说说“他”可能领悟到了什么。1【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
131、,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C项,“求生意志”不恰当,老岩羊的生命意志是一种自然的混沌状态。“不老的是老岩羊的精神”也不恰当,这里的“不老”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故选C项。【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艺术手法分析能力,这道题具体考的是短句独立成段的作用。描写他上山脊探老岩羊究竟时,大量的短句独立成段的有以下用处: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感不解。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他利索索就攀上大圆石。那老岩羊还是没动。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还有一处是“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移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他心疼极了。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
132、老岩羊。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这样短句独立成段,在情节的叙述上,能 够清晰具体地展现了“他查看老岩羊的具体过程。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短句独立成段突出了“他”在一探究竟时不懈的心理和面对老岩羊的惊体与心痛。艺术效果上,短句独立成段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印象和感受。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回答。【答案】清晰具体地展现了“他”察看老岩羊的具体过程。突出了“他”在一探究竟时不解的心理和面对老岩羊时的惊怵与心疼。短句成段,带给读者强烈的印象和感受。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刻意蕴能力。读懂小说,结合小说的主题来回答本题。“下山的时候,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这句话在小说
133、的结尾,是在他安置了老岩羊的躯体后的句话。所以,要分析出“他”领悟到了什么,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尤其是作品的最后四节文字。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再分析概括“他”领悟到的内容。【答案】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值得尊重的。老岩羊已经痴呆,卧于山脊不动,也没有哪个动物去残忍地剥夺它的生命。生命总会有尽头,而生命即使离去,也给另外的生命以帮助。老岩羊的死,为天上的秃鹫等提供了食物,尽到了最后的使命。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在那片保护区中,所有的动物都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即使有血腥,也只是生命的自然与本分,不能用罪名来评判。观点:不符合情理。理由:从前文看,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人,就觉得她特别
134、像自己的母亲,她的样子、声音都让他勾起对亡故母亲的鲜活记忆,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投射到她和她的儿子身上了,他对她的牵挂、关注和同情是真诚的,他母亲和他的早年生活也不容易,他不至于狠心到剥夺她本已艰难的生计。女人能进出机关大院并不是因为他的格外关照,而是因为她凭借自己的谦卑、勤奋和灵活跟职员们和门卫都混熟了,即使有人怀疑他跟她有亲戚关系,也是很好解释的。从机关同事看他对她点头微笑时的奇怪眼光和新来保安的话来看,在他升职之前,大家应该就已经怀疑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了,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不好的影响,也没有妨碍他的升迁,他没有必要这样刻薄地对待一个于己无害的女人。五、(最新题型山东省济
135、南市外国语学校2019届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藏青色西服 季 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
136、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
137、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老磨他们坐
138、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
139、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
140、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写于大厦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的情景以及后来因此受伤的遭遇,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说明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B.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C.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D.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2.在对比中写人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141、3.小说为什么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中“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错,他们只是想捉弄大厦,“受伤”不是本意;B项“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错,因为这一场景对他们穿藏青色西服没有预示作用,下文也没有他们都穿西服逛街的场景照应;D项小说表现的主题与“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关联不大,要从追求文明生活的角度把握主题,文中穿西服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体现,强调了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的道理。【答案】C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解答时要先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人物言行对比部分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分析对比手法运用
142、作用,主要是思考对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人物是于大厦,其他人物的刻画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答案】(1)脏了吧唧的老磨和工友与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于大厦形成对比,凸显了于大厦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个性。(2)坐公交车时,老磨用泥灰和汗味抢占座位,而于大厦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从这一鲜明对比中,可以看出两者截然不同的素养和精神风貌。(3)于大厦受伤前后老磨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对比。于大厦受伤前,老磨斥责于大厦穷烧;于大厦受伤后,老磨被深深触动,真正理解了大厦的行为是一种文明的体现。3.【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解答时主要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回答,小说以物件(藏青色西服)为题,藏青色西服贯
143、穿全文,情节安排上起到线索作用,可以凸显人物的形象,表现文章的主题。点睛:首先了解小说标题作用:(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2)以物件为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答案】(1)藏青色西服是行文的线索,使故事的情
144、节更加集中紧凑。(2)藏青色西服是人物精神的外在体现。于大厦穿藏青色西服体现的是自尊和尊重他人,老磨和工友从不理解到认可再到自己穿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提升。(3)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象征,小说的主题强调了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老磨和工友的转变换来乘客平和的目光,意味着人们的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深化了小说主题。(4)以“藏青色西服”为题,显得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外国小说】一、(2017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列夫托尔斯泰 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辆军官坐
145、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
146、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军官眯起眼睛,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伤员的大车说。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央。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
147、,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大车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皮般的膝盖。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他坐在大车的边上,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那军官就向他喊道:“陀尔日尼科夫!”“有!”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出了自己的长官。“您好,长官!”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团现在驻在哪里?”“驻在塞瓦斯托波尔。星期三就要转移了,长官!”“转移到哪儿?”“不知道大概是转移
148、到北岸吧,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往往 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这样干是对的。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他的自尊心,虽说多半是
149、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毋宁死的态度。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模糊糊。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注】本文以俄土战争为背景,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歌颂下级军官的英勇牺牲精神,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第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150、、地点,时间上照应文题,为人物活动布设了场景,引出了下面对主人公的描写。B小说对军官乘坐的马车是“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的说明,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C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军官眯起眼睛,皱着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刻画了他对伤兵的冷漠。D小说描写陀尔日尼科夫回答的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说明伤兵的伤是伪装的。2小说主要从侧面来表现战争,试举例分析。答:3小说第段主要描写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外貌,第段主要写其精神。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答: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战争对人
151、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错误。C项,“刻画了他对伤兵的冷漠”不当。D项,“说明伤兵的伤是伪装的”错误,应该是有斗志。【答案】A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写法。“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表现有: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头部缠着绷带就离开医院,要回到团里参战;对路遇运输伤兵的马车上伤兵的外貌描写;通过与伤兵的对话。【答案】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头部缠着绷带就离开医院,要回到团里参战。对路遇运输伤兵的马车上伤兵的外貌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通过中尉与伤兵的对话描述出战争的惨烈。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结构安排的意图。其实就是写外貌和精神的作用,第段主要描写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外貌,突出人物受伤后疲惫的状态,由外貌描
152、写到人物内心精神品质的描写,二者相辅相成,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答案】(1)第段主要描写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外貌,突出人物受伤后疲惫的状态,与第段写他强烈的自尊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2)由外貌描写到人物内心精神品质的描写,二者相辅相成,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二、(2017宁夏石嘴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爱情与逻辑 马克斯夏尔曼 我在法律学院读书。我深知,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我今后的律师生涯至关重要。我对波莉垂青已久。但她在聪明这点上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急需提高她跟我的匹配度。第二天晚上,我便约波莉出来。我们坐在学校的一颗橡树下。我给她开了一门逻辑课。“逻辑,”我清了清喉
153、咙说,“我们先来讲轻率归纳。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由此得出结论:明尼苏达大学里谁也不会讲法语。”“真的吗?”波莉兴奋地说,“没人会?”我憋住一肚子怨气:“波莉,这是谬误。结论下得过早,证据又不足。”“接下来一个谬误叫做转移论题。有个男人想来申请工作。老板问他的资历怎样,他回答说家里除了老婆还有6个孩子。老婆是个跛子。孩子们没吃没穿。屋子里床都没有。”波莉那桃红色的脸颊上滚下一串泪珠:“啊,太可怜啦。”“唉,是太可怜啦,”我应声附和道,“可这不足以为论点呀。那男人对老板关于他资历如何的问题避而不谈,却又想求得老板的同情。他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你懂吗?”“你手帕带来了吗?”她已泣不成声。我
154、将手帕递给了她。“下面,”我压低嗓音说,“我们来讨论类比不当。学生考试时该允许看教科书。毕竟嘛,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参考X光片;律师为被告辩护期间可以查看辩护书;木匠盖房子的时候则可以对照设计图。那么,学生考试时为什么就不准看呢?”“好主意!”她热情洋溢地说。“波莉,这论证全错了。医生、律师和木匠并不是在测验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学生却是在考试。这些情况完全不同,你可别把它们混为一谈啊。”“现在讲假设非事实。假如居里夫人没有把一张照相板留在装有沥青铀的抽屉里,那么当今世界还不知镭为何物呢。”“对,对”,波莉颔首称是。我冷冰冰地说,“这个论证是谬误。也许居里夫人会在晚些时候的某一天发现镭
155、,也许别的什么人会发现它的。你不能以一个不真实的前提作为开端,从而引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结论。”“下一个谬误是违反充足理由律。有两个人在辩论。甲说:我的对手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他的话一句也不可信。波莉,想想看,错在哪儿?”“这是不公平的,”她气愤地说,“人家还没有开口,就被骂成骗子。那人家还有啥机会辩论呢?”“正确!”我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波莉,我为你感到自豪。”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总算没白费。我们的关系由逻辑改为浪漫的时候到了。“波莉,”我们再次坐在那棵橡树下的时候,我说。“亲爱的,”我笑容可掬地说,“我们已经在一块儿呆了五个晚上了。相处得很融洽,显然是情投意合。”“轻率归纳。”波莉欢快地说。“
156、对不起,你说什么?”我问。“轻率归纳。”她重复了一遍。“咱们只碰过五次头,怎么就说是情投意合了呢?”这小淘气学得倒挺不错。“亲爱的,碰五次头够多了。你要知道一块糕是好糕,总不必把它吃光吧!”“类比不当。”波莉脱口而出,“我不是糕,我是姑娘。”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波莉,我爱你。你对于我是整个世界。我的宝贝,请说一声你跟我。要不,我做人还有什么意思?我会消沉下去,我会饭菜不进,我会变成一个两眼凹陷、步履蹒跚的废物,到处流浪。”“转移论题。”波莉说。我咬紧牙关,说什么也得保持镇静。“嗯,波莉,”我强装笑容地说,“你已经把谬误都学到手了。”“这话一点不错。”她说着使劲点了点头。“是谁教你的呢,波莉
157、?”“你呗。”“对啦,你得感激我才是,亲爱的,要是没我,你一辈子也别想晓得这么多谬误。”“假设非事实。”她迫不及待地说。我抹了抹眉头上的汗水。“波莉,你别这样死心眼儿了。这些不过是课堂上的骗人之术。你可知道,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不相干的。”“外延扩大。”她顽皮地向我摇着手指。我暴跳如雷:“你到底跟不跟我?”“为什么?”我问。“今天下午我已答应过佩蒂(波莉的另一个追求者),说我跟他。”我气得脚跟也站不稳了,“这骗子!”我尖叫着,“别跟他,波莉。他会撒谎,讲话从不算数。他是个骗子。”“违反充足理由律。”波莉说。“好吧,”我说,“既然你已成了逻辑学家,那么请问,你跟佩蒂的逻辑原因何在?”“他有温
158、度。”(选自爱情与逻辑,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波莉是一个非常愚笨的人,“我”教给她的逻辑学知识,她只关注逻辑学以外的东西,而她拒绝我的理由,也是强词夺理,毫无逻辑可言。B波莉其实是懂得逻辑的,当“我”给她上逻辑课时,她表现得很感性;当“我”和她谈论感情时,她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出色。C佩蒂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小说着墨不多,但却富有性格,与我相比,佩蒂温柔善良,开朗活泼却太理性。D“我”在介绍转移论题这一谬误的时候,波莉哭了,可以看出波莉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波莉在“我”向她追求的时候,不断的拒绝“我”,说明了她的冷漠无情。2小说中的女主人波莉为什么
159、拒绝“我”的追求?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的原因。3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1【解析】A项,“波莉是一个非常愚笨的人”“也是强词夺理,毫无逻辑可言”错误。C项,“却太理性”错误。D项,“说明了她的冷漠无情”错误。【答案】B2【解析】注意从两个特征去作答:(1)“我”的特征“我”过于理性,过于逻辑;把感情与职业混为一谈;过于功利;感情上蠢笨。(2)波莉的特征非常性感的女孩;注重感情;讲究人性;活泼可爱。【答案】原因如下:“我”过于理性,过于逻辑,把职业的道理运用到了感情上,犯了外延扩大等一系列错误。感情与职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说明了“我”对感情的认知不正确。“
160、我”过于功利,只想着找一个在未来有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妻子,而没有顾忌到爱情需要更多的感情、时间、精力等的投入。波莉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女孩,注重感情,讲究人性,活泼可爱,与“我”完全不是一类人。“我”在感情上愚笨,丝毫不关心波莉听课时的反应,不懂得波莉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就强加给她逻辑知识,强行补课。3【解析】注意从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组织材料形式、结局富的戏剧性、选材详略得当、语言幽默风趣,浅显易懂的角度作答。【答案】艺术特色: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爱情线,一条是逻辑线,两条都是明线,双线合一,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小说艺术。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能够直接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结局富有戏
161、剧性。小说前面部分不断的铺垫“我”对波莉的教导,而后面部分却出人意料的遭到波莉的拒绝,出人意料。小说选材详略得当。详写“我”与波莉的对话,略写波莉与佩蒂的故事,情节简洁明了。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浅显易懂,把深奥的逻辑学知识容纳在对话当中,示例丰富,充满张力。三、(2017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移 交【德】约雷丁“休息!统统到校园去!”孩子们从两位女教师面前走过。只见粗蓝布裤和绒线彩在你推我挤,几乎看不见面孔。被踩得模糊不清的地板上立刻卷起一片尘土。“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老年女教师说。“这两样我都会注意到的。”年轻的女教师说。“经过一些时间,
162、孩子们就会反映出他们老师的精神结构。”老年女教师说。“这是她从一本教育学的厚书上读来的?”青年女教师心里想,“也许是昨天才读到的。什么心理社会领域和循循善诱呀,或者早熟的冲突世界呀,或者鬼知道什么的。很高兴,我能够第一次把这部书放进书架的最后一排。第二次教师考试完结了。现在这些理论家可以从我的背上滑下来了。她为什么不对我谈谈她的经验?是要证明她的知识丰厚吗?”“玛格丽特和托马斯在休息时不用到校园里去。”老年女教师说。这时青年女教师才注意到有两个孩子留在教室里。女孩齐肘以下装上人造假手。“先天残废的孩子,”老妇人轻声地说,“她可以用假手像别人一样写字。只不过她不宜到校园里去。要是她摔了跤,假手摔
163、坏了,是很费钱的。托马斯是一个邻居男孩,陪着玛格丽特,在休息时给她作伴吧。”“这儿的人真守旧啊!”青年女教师想,“为什么不取下那个孩子的假手,让她到校园去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块儿玩呢?”“现在我要把我的橱移交给您,德根小姐。”老年女教师指着墨绿色橱门说:“我这五十年来都使用这只橱。”她用手抚摩一块浅黑色的痕迹。“颜色在这儿起了泡。这要怪一只鞭炮,”老年女教师说,“爱德温用一根线把它系在橱柜的钥匙上,在休息时把它点燃的。喏,这儿的一些花瓶我也都赠给您。”“千万别表示反对,”青年女教师心里想,“我今天就可以通知看守人,叫他把这些打扫干净。”“不过我得把纪念品带走,”老年女教师说,“您瞧见中间的抽屉了
164、吗?里面尽是纪念品。这一切都充满着回忆啊。”青年女教师注视老年女同事把东西一件一件地从抽屉里取出来,放进她那空的大公文包里。其中有一块污秽的淡红色的心,一只木制的拆启信封的刀,一只打着活结的人造小花球。从那两个孩子的角落里传来叫嚷声。女教师们转过身去一看,原来是那个先天残废的孩子用假手打男孩的头。“喂!”老年女教师喊道,“托马斯,朗读一点什么给玛格丽特听吧。”她对青年女教师说:“玛格丽特有时显得不耐烦。这并不奇怪,我们只好原谅她。”老年女教师继续在放纪念品的抽屉里翻找。年轻女教师走到窗口边去。“好啦,我收拾完了,”老年女教师说。“德根小姐,您可以接收这只橱了。祝您领导班级成功。我早说过,他们统
165、统是可爱的 孩子。您得注意,您放纪念品的抽屉很快就会装满的。”“再见,孩子们!”老年女教师大声说。“再见,埃尔韦特小姐。”孩子们说。青年女教师在老年小姐的身后关上门,走到橱边,橱还是开着的。这时她发现橱子的最底层一格抽屉里有只铁皮盒。盒里装满纸条。女教师读最上面的一张纸条:埃尔韦特,灰色老乌鸦,你滚到梅勒去吧。在第二张纸条上有如下的韵句:啊,老天爷,请,请您惩罚老埃尔韦特!其余的纸条上也都写着类似的咒骂语句。是用各种文体写的,绝大多数都写得整齐清洁,就和老年女教师给他们写的那样。青年女教师砰然一声关上铁皮盒,向门口跑去。“埃尔韦小姐!”她中断了喊叫。她本想喊:埃尔韦特小姐,您还忘掉了一点东西。
166、但她又反过来想,为什么我还让她负担这只铁盒呢?也许是她故意留在这儿,留在这最底层的抽屉里的吧?可是这么多的纸条比花瓶还多。青年女教师把铁盒放进那个空的放纪念品的抽屉里去。这是基石,她想。“休息完了,小姐,”托马斯说。青年女教师没有注意到铃声响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德根并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教育理论在她看来是“鬼知道什么”的东西,埃尔韦特的一些观点她也不以为然。B“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埃尔韦特对孩子们的评价可以看出她了解并热爱这群孩子,能包容他们的缺点。C小说对德根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这既符合她不便多言的年轻教师身份,也便于展现其心理
167、意识的变化。D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简单的物品移交过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2小说塑造年轻女教师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留下铁盒,是埃尔韦特有意为之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德根并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曲解了文意。【答案】A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塑造年轻女教师这一形象的作用,主要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
168、性;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答案】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对青年女教师的所见所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了善良、慈爱的青年女教师形象。对故事起引导作用,让人看起来很亲切。作者塑造的这一青年女教师人物,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爱意,但是面对教育的真实问题却产生迷惑。让读者对教育问题产生思考。小说多次写了青年女教师的心理描写变化,间接反应故事背景,揭示教育问题的中心思想。3【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留下铁盒的原因,应该明确观点,老年女教师一直对过去的教学生涯充满回忆,对班上的学生很关爱,铁盒放在抽屉的最底层,或许老师没有看到,老师没有看到最底层的铁盒,与学生写给老师的纸条形成对比,对教育问题的深刻重视。【答案】不是有意为之。老年女教师一直对过去的教学生涯充满回忆。老年女教师对班上的学生很关爱,还向青年女教师炫耀学生给自己的纪念品。铁盒放在抽屉的最底层,或许老师没有看到。这也让老师保持着对学生永久的爱。这因为老师没有看到最底层的铁盒,与学生写给老师的纸条形成对比,反应了文章主旨,对教育问题的深刻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