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192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西城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请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卷(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

2、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材料二:(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材料三: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

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8226专利支撑创新发展)材料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

4、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

5、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以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B. 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与2000 年相比,中韩两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日本却大幅减少。C. 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D.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大飞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领世界潮流。B.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有突出创新实力。C. 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

7、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D. “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3.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答案】1. D 2. B 3.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迅速;我国人才工程实施卓有成效,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获得感大大增强;创新实力雄厚,成果丰硕。【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8、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D项,“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说法错误,原文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进步贡献率”。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9、题干的选项。A项,“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说法偷换概念,原文是“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C项,“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张冠李戴,原文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D项,因果错接,“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结果,非选项所说的“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

10、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此题要求回答“我国创新木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使领城,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子中国企业相关扶持”“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调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

11、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等信息,根据这些分条概括我国创新木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12、),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当代科研开发应该尽可能选择“顶天”技术,跨越西方已有的技术。王选选择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1

13、994年北大方正系统开始在国内使用,并且走出了国门。在此期间,在别人的劝说下,王选经 甲 (郑重/慎重)考虑,作出了人生第七次重大 乙 (抉择/选择)率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全员汇入北大方正集团。1995年7月1日方正技术研究院成立,王选任院长。至此,研究所与公司两支队伍胜利会师。 。由于王选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的成功非常容易被看成是科技方面的成功。其实,我们只有看到王选对企业的重视和贡献,才算真正看见王选。再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迄今还很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则有大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北大科研力量与北大企业力量会师的故事正以雄健的强音告诉

14、我们:我国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力量,只有实现伟大的会师,中华民族才会真正 丙 (力能扛鼎/顶天立地)站起来。(节选自王选的选择,有改编)【链接材料】王选是北大方正的创始人,据说公司名字源自汉书晁错传里的一段话: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4. 文中甲乙丙三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慎重 选择 顶天立地B. 郑重 抉择 力能扛鼎C. 郑重 选择 力能扛鼎D. 慎重 抉择 顶天立地5. 下面几个句子出自第段横线处,请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事实上,一个国家科研水平高,国家不一定富强但是对企业的功能认

15、识不足我国许多人都重视科技一个国家的企业发达,则表明其科技的研究开发和使用能力达到无可置疑的高水平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 B. C. D. 6. 请用“/”给上面链接材料中的文言文断句7. 人们评价王选是“方正之士”,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对此的理解以及带给你怎样的启发。【答案】4. D 5. A 6.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7. 我认为王选院士被誉为“方正之士”是实至名归。王选院士执着钻研;甘于奉献。他主动让出机会,以培养年轻人为己任:淡泊名利。他视名利如浮

16、云,甘当凡人,捐献自己的奖金奖品。 (结论)因此王选教授是当之无愧的“方正之士”,作为高中生,我们也要学习他的钻研精神、奉献精神和不追求名利物质的高尚品格。【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第一处,慎重:谨慎持重;郑重:指庄严,庄重。这里是说他在作决定之间较为谨慎,应用“慎重”。 第二处,选择的语气较轻,用来表示一般的方向性决定,抉择代表性质比较严重,非此即彼,对事物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里是重大的决定,应用“抉择”。 第三处,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踏大地。 形容形象高大

17、,气慨豪迈;力能扛鼎: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这里强调中国能站起来,一形容种豪迈感,应用“顶天立地”。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首先和存在因果关系,应是,且这两句开启话题,应在句首,排除CD。是提出的新的观点,应紧接,是结论,在最后。故选A。【6题详解

18、】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这句话意思是:身为人臣,严格省察而不欺骗诬告,奉行法令而不包含私心,竭力办事而不傲慢居功,遭遇患难虽死不避,见到贤能之人不凌驾其上,接受俸禄不超过应得数量,不因无能而居尊显之位。其行如此,才是方正之人!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句式相似,应在“诬”“私”“矜”“死”“上”“量”后断句;“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句意完整,应在“位”后断句;“可谓”

19、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句。综上断句为: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谈谈句子的内涵,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正气做人是为“正”,规矩做事是为“方”。“方正之士”是对王选院士执着坚守、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精神的一种肯定。如原文写到“王选对企业的重视和贡献”,他是一个执着坚守,甘于奉献之人。而连接的文言文写到他名字的由来,“尽心

20、力不敢矜,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正是他精神的写照,淡泊名利,提拔有才华的年轻人,视名利如浮云。这些启示我们当代的高中生要有一种奉献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点睛】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1、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三、课内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5分,每题3分。8.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共其乏困B. 券徧合C. 沛公奉卮酒为寿D.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A项,句意为:提

22、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B项,句意为:把债券核对完。“徧”通“遍”。C项,句意为:刘邦送上一大碗酒给他祝寿。无通假字。D项,句意为: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觉得自己不如徐公长得好看。“孰”通“熟”。故选C。【点睛】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越国以鄙远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 孟尝君怪其疾D. 项伯杀人,臣活之【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能力。词类活

23、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A项,句意为: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B项,句意为:我的妻子说我美丽,是因为她偏爱我。美:意动用法,认为美。C项,句意为:孟尝君对他(如此)迅速感到奇怪。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D项,句意为:,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故选D。【点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

24、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其无礼于晋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B. 驱而之薛 何功之有哉C.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为吾子之将行也D.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其还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

25、的含义。A项,前句句意为: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以:因为。后句句意为: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功绩。以:因为。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前句句意为:驱车到了薛地。之:到。后句句意为:有什么用处呢。之:“之”字标志宾语前置。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C项,前句句意为:秦国无礼,并没有施舍给我们好处。为:“何为”句式,意思是做什么,为什么。后句句意为:在我们将要离开。为:在。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况且奔行千里去杀敌,有谁不知道呢?其:宾语前置,可还原为“谁不知其”,“其”代词代之军队。后句句意为: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选项加点

26、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故选A。【点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11.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文倦于事,愦于忧 千金,重币也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句意为:侯嬴只是一个守关巡夜

27、的人。判断句。句意为: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句。句意为: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被动句。句意为: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判断句。句意为:派办事人员把百姓当中所有应该还债的人找来。定语后置。句意为:如果灭亡郑国真的对你有益,我怎么敢以此时来劳烦君主呢?状语后置句。故选A。【点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先秦历史散文

28、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春秋左传为编年体,国语战国策为国别体。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是刘向。C. 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的体裁。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真人真事;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因此,真实性和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

29、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B项,“作者是刘向”错误,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故选B。【点睛】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3.在下面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烛之武退秦师)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_。”

30、(鸿门宴)群臣吏民,_,受上赏;_,受中赏;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_。数月之后,_。(邹忌讽齐王纳谏)万山红遍,_;漫江碧透,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答案】 (1). 焉用亡郑以陪邻 (2). 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 上书谏寡人者 (5). 能谤议于市朝 (6). 门庭若市 (7). 时时而间进 (8). 层林尽染 (9). 百舸争流 (10). 怅寥廓【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31、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沛”“寡”“谏”“谤”“染”“舸”“寥廓”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第卷(5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六国论宋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3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33、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4. 下列

34、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那实际B.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亡:灭亡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效:效果,功效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爱惜1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子孙视之不甚惜 暴秦之欲无厌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C.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1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相继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致到了被颠覆的

35、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开始加速祸患。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成了秦国的郡邑。17.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8.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如何借古讽今,告诫宋王朝统治者以六国灭亡的史实为鉴的。【答案】14. B 15. D 16. C 17. (1)况且燕赵处在秦国(把其他诸侯)消灭将尽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和力量都孤单微弱,战败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了。(2)六国本来有这样(强大

36、)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挟制,日日月月消减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18. 首先作者提出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先从“赂秦而力亏”的层面论证,再从“不赂者以赂者丧”层面论证;再者提出办法;最后希望统治者借鉴。【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A项,句意为: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其实:那实际。B项,句意为: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亡: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C项,

37、句意为:孟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效:效果,功效。D项,句意为: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爱惜自己的土地。爱:爱惜。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项,前句句意为: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之:代词,代指土地。后句句意为: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之:助词,的。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项,前句句意为: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和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与:连词,和。后句句意为: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啊

38、。与:动词,结交,依附。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C项,前句句意为: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以:介词,因为。后句句意为: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以:介词,用。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所以不用打仗,但是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而:连词,但。后句句意为:但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而:连词,但。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16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

39、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C项,“开始加速祸患”错误,速,招致;始,才。译: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故选C。【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

40、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1)“革灭殆尽”,消灭将尽的时候;“智力”,智谋和力量;“诚”,实在。(2)“为所”,表被动,“劫”,挟制;“日削月割”,日日月月消减割让。【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写作思路、文章主旨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意,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提出全文中心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段分析“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41、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是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第三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接着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角度论证,侧面表现出贿赂秦的坏处;第四段“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提出办法;最后段“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最后希望当朝统治者引以为鉴。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

42、覆辙。【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

43、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

44、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45、。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

46、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这首词创作于1935年2月,中央红军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的敌人后夺回了遵义,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鼓舞了军心。咽,呜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

47、说。19.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写出了战斗的时间、节令,描绘了看到的景物,营造了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B.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嗒嗒的马蹄声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跌宕,在山间回环向前,生动地描绘出了红军行动的机敏、暗示了战斗的紧张、激烈。C. 上阕的整体色调是明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为整首词奠定了豪迈昂扬的感情基调。D. “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让人有超现实之感。20.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答案】19. C 20.

48、 这两句借景抒情。作者站在山头远观,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两个比喻句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色彩浓烈、苍凉雄浑的娄山关图景。作者借助这幅壮观的图景体现了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C项,“凄风冷月,行军困苦”错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49、。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故选C。【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意思是,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

50、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

51、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点睛】综合考查题

52、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一方阳光王鼎钧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

53、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

54、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白头发。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

55、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

56、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

57、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选自王鼎钧散文,有删改)21. 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22. 第(4)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母亲最喜欢的“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从第(4)至第(11)段文字来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3. 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请分条简要概括。24. 说说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的好处。【答案】21. 特点:闭锁严密;黯淡阴冷。作用:由

58、黯淡阴冷的感受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由室内阴冷的环境起笔为后文写母亲受寒积下的脚痛伏线;由四合房的闭锁、严密起笔为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奠基。 22. 门内的一方阳光给大人孩子带来难得的温暖,令人惬意;门内的一方阳光使母亲和她的孩子(还有爱猫)能团聚在一起,享受温情。 23. 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 24. “一方阳光”象征着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惬意,含蓄地表达出作品主旨;“一方阳光”串起母子间的诸多情事,成为全文的线索;“一方阳光”给噩梦中的孩子以安全的呵护,增强了作品的意蕴;“

59、一方阳光”是为孩子走向远方铺设的起点,具有哲理意味;“一方阳光”,传达作品意旨形象传神,用语富有诗意。【解析】【21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把握作品景物形象的特点和段落作用的能力。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本题中,可先抓住描写四合房的形容词之类的关键词来概括四合房的特点,关键词:闭锁、严密;黯淡阴冷。例如,第1段中“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

60、里出生的”与最后“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概括提供即可。由于属于段首,所以在文中的作用,可考虑到对环境的作用,对文中人物所起的作用,对表现中心所起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要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筛选区域,进行准确归纳。本题,首先通读第(4)至第(11)段文字,然后仔细品味,概括归纳出即可。“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

61、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2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筛选信息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中,可抓住表现母亲形象的语段,根据具体的语句内容来概括。(6)至(11)段就可体会出“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品味(13)至(15)段就可体会出“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品味(16)段中“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

62、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就可体会出“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品味第(19)段“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就可品味出“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24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的标题有的能昭示文章所谈论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路,有的可以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明确而扼要;有的具有象征意义,有的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因此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多方面去考虑,即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本题,“一方阳光”的象征意义:“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

63、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象征着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惬意;“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一方阳光”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是为孩子走向远方铺设的起点,具有哲理意味。【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技巧。 1读懂文章是前提。首先,概括每段段意。概括段意要理

64、解各句所写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句间关系来概括。(1)关键词句往往指每段首、尾的总领或总结作用的词句。阅读时,需要标示出来。(2)分析句间关系,如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意思有机结合起来;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忘前者。2理清思路。只要对文章思路理清了,大意读懂了,才能找到概括归纳的方向。2学会归纳是关键,首先要寻找答题区间,再根据题干中要求概括的方向性词语锁定具体的“信息快”,甚至是“信息句”“信息词”。其次,在整合信息时应注意,信息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第卷(50分)八、文章写作(50分)25.根据要求写作。今年是祖国70华诞,我们的祖国在不断发展。作为零

65、零后,大家也在祖国的怀抱中渐渐长成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答案】【例文】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奇迹”,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很多人,包括青年人,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个体和家庭的利益最大化,成为不少人行为处事的准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作为青年人,我们当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树

66、立远大的理想,要有博爱的情怀,要有成为“世界青年人先锋”的勇气和决心。理想是一个人前行的明灯,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没有理想,犹如盲人摸象,一生光阴必将虚度。青年人最大理想是“做一个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终生的人”。来自汕头的黄鸿翔,就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他26岁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本可以在华尔街全球顶级咨询公司谋得一份令外人羡慕的美差,但他毅然放弃眼前的舒服日子,选择深入非洲丛林做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他从小就热爱动物,喜欢冒险,他儿时的理想就是“与动物打交道”,他的选择表明他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因此获得了世人的钦佩。 新时代下的新青年,应该一方面要做到不忘初心,做一个坚

67、定的理想主义者;另一方面要做到砥砺前行,做一个强大的务实主义者。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要求我们青年人首先要做到心怀国家、有强烈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我们要从心底意识到中国和中华民族是每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母体,没有母亲的庇护,我们任何人的任何成就都将失去意义。不管是我们身处何方,都要心系我们的祖国母亲。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当下中国的伟大成就有赖于一批又一批具备勤奋刻苦、拼搏钻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等品格的先贤和热爱奋斗的人民,这些优良品质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它们一定还是新时代伟大成就的缔造因素。 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做到“顶天立地”,在实践中练就内功。所谓“

68、顶天”,就是要多关心多关注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现代化、法治化、创新型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城市、城中村改造、城市“微改造”幸福社区等全球、国家、城市、街道和社区等不同尺度的事;所谓“立地”,就是要思考上面这些事,我有什么态度与想法,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如何贡献我的能量。 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有世界眼光与视野,加强国际交往与交流合作,从世界各国各地的文明体系中吸收养分,不断夯实我们的综合竞争力。 新时代,我们当燃烧激情,挥洒热血,书写青年人奋斗的篇章,从而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

69、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审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一题,涵盖两个部分一个人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学生在构思作文立意时需要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了怎样的品质和建立了怎样的格局,而这份个人品质和格局又是如何在祖国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建立起来的,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作为议论文,要同时展现思想性和逻辑性。思想性在于关注个人成长、个性发展的同时观照

70、社会和国家;逻辑性在于体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探求原因和价值,充分体现当前时代和当下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担当。可以多举一些有广度的论据,如这一代青年统一的特征,要做关注个人成长,能够承担起个人责任的时代青年,如果有相关数据的论证更佳。【立意】青年当勇担责任; 我与祖国共成长; 中国梦有我助力。【结构】紧扣题目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首段点题,“作为青年人,我们当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第二三四段以“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博爱的情怀,要有成为世界青年人先锋的勇气和决心”“新时代下的新青年,应该一方面要

71、做到不忘初心,做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另一方面要做到砥砺前行,做一个强大的务实主义者”“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分论点,分别阐述青年应该怎么做。最后一段是态度“新时代,我们当燃烧激情,挥洒热血,书写青年人奋斗的篇章,从而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素材】1.我们要做一个有学习意识的人。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我说的这个学习不光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在社会生活中多学习。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下,我们的社会比原来更复杂,他需要我们有足够多的社会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我们有意识地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现代社会还需要每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熟的现代社会必然是

72、学习型社会。我们中学生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强化自己终身学习意识,将来走向社会后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2.我们要做一个有公共意识的人。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型,人们的生存空间概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我们生存的公共空间在拓宽。比如现在的公园、广场、车站、飞机场、旅游景区等等,都是广阔的个人生活空间。我们生活在全新的生存空间中,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公德意识。因为发展太快,我们好多国人还没有回过神来,不少人不大遵守公共规则。新闻事件中有开飞机窗子,拦停高铁,高速路上倒车等。就我自己身边来说,地铁上不让吃东西,可是我每次乘坐地铁都会发现有人连吃带喝。就这么一点公共行为准则都不能遵守,实在让人感叹

73、。3.我们要成为一个有合作意识的人。现代社会,人们的合作意识很重要,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合作。可是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少人合作意识很差,根本没有理解很作的意义。这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有关系。我们的应试教育强化了人和人的竞争意识,淡化甚至忽略了人和人之间的合作。这一点非常麻烦,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好在我们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点,为此在做着艰难的变革。那么我们中学生朋友早早就要意识到这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合作意识。意识到这点,将来走向社会工作生活才会比较主动。【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

74、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