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课前双基预习案A第三课时一品读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
2、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3、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
4、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明确:“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辗转”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地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伟绩”“武功”是反动者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是作者自指,也指“暂得偷生”的“庸人”们,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
5、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奋斗、前进。二探究主旨,品味情感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此”的内容包括:对爱国者的崇敬; 对执政府的愤怒; 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三合作讨论(此环节专为指导写作而设计)
6、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学生讨论)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课后巩固检测案B(第三课时)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1.本段文字
7、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C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2.“其”指代的是(B)。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B)。A.赞成 B.不赞成 C.认为有可取之处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二、纪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A.叙述 B.议论 C.直接抒情 D.间接抒情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A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A D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B)4.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