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湛江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C、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D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这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A为唐都长安,此时界限还未打破;B反映的是草市的情况;C反映的是
2、市坊界限未被打破时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D。2、“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A、废分封,设郡县 B、设立中朝和外朝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设内阁(解析)B 题干要求找出支持汉朝在继承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了创新的史实。A为秦朝的史实;C属于开始于明朝的史实;D为明朝的史实;只有B项为汉朝的史实。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官僚制度的基础上即设立了外朝,同时又形成了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故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正确答案为B.3、“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该言论反映了 A、孔子的“为政以德” B、董仲舒的“独
3、尊儒术”C、朱熹的“格物致和” D、黄宗羲的“工商皆木”(解析)C 从题干要求明显可以看出为对事物的理的探究,故符合题意的只有C。4、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资政新篇内容统一政令,依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兴办保险事业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解析)D 资政新篇据史实来看并非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没有适应天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排斥A;资政新篇发表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C也不符合历史史实;资政新篇为农民领袖洪仁玕
4、所写,其刊印也得到天平天国领导人的同意,故正确答案为D。5、1928年底,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湘赣)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文中的“红旗子”是指 A、南京临时政府 B、工农苏维埃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 D、陕甘宁边区政府(解析)B 据“红旗子”可以判断为中共领导的政权,符合题意的只有B、D。而D为抗日战争时候的政权,不符合时间1928年,故正确答案为B。6、右图所示 为民国35年的一副对联,由此可见民国卅五年,该盼到太平新世界;彭祖八百岁,没吃过这么贵东西。 A、当时的国统区物价飞涨 B、作者主张要像彭祖般长寿C、当时国统区是太平新世界D、作
5、者满意当时的社会状况(解析)A 仔细阅读材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7、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 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解析)B 从时间上来看1955年来中国的访问的国家比1954年的多,这要归结于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中外的交往。A为建国时的外交政策,排除A;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为20世纪70年代的事,不符合题意;D为新时期中
6、国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只能为B。8、“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这段话体现了罗马法所蕴藏的法律理念是 A、人人平等 B、不告不理 C、三权分立 D、集体管理(解析)A 据材料信息“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心满意足”“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可以比较准确判断出此段话的含义为强调人人的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9、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完成后,英、法、美、德先后建立了形式各异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A、行政权 B
7、、司法权 C、立法权 D、外交权(解析)C 根据所学能判断出掌握立法权的为议会。 10、被称为“工人革命运动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的是 A、论法的精神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共产党宣言 D、四月提纲(解析)C 从“出生证”可以推断出为共产党宣言,因为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1、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理论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析)B 古语能反映出潮涨潮落,而能解释这种朝涨夕落的只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里的万有引力定律,故正确答案为B。12、丘吉尔在二战结束
8、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是指 A、苏联 B、德国 C、美国 D、法国(解析)A 从材料“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可以排除B;在二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家追随美国,故排除CD;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利益冲突,故正确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1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
9、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陈功家庭革命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3分)(2)依据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话,说一说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3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4分)结
10、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3分)(解析)第一问中回答经济和思想基础时候属于比较容易的题目;如何看待这一观念则必须能够从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来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二问回答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的变化时,需要从材料“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中提取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回答变化的原因时候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阐述。第三问“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是十分容易回答的。如何处理老龄问题则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13、(23
11、分)(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2分)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任答一点,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3分)原因: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2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思想: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3)原因:工业化;都市化(或城市化)。(4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1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任答一点,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4、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指出:“如果根据发动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工业化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是由个人或私人发动的演进型工业化,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第二是由政府发动的革命型工业化,如苏联;第三是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的混合型工业化,如德国、日本等。” 请回答: (1)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走上“演进型”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原因有哪些?(8分) (2)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说明日本是怎样实现“混合型”工业化。(3分) (3)苏联“革命型”工业化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4)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中先后受到了哪些模式的影
13、响(6分)实施效果如何?(8分)(解析)第一问英国走上“演进型”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原因都离不开新的阶级:资产阶级;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的推动。 第二问此问容易。 第三问从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来回答其影响。 第四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发展的历程来回答即可。14、(29分)(1)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4分)经济上:英国有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为其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4分)(2)殖产兴业,政府大力扶植。(3分)(3)影响: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4分)(4)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走“革命型”工业化道路。(3分)效果:社会主我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2分)但过程中也遭遇到重大的挫折。(2分)1978年以来,走“混合型”工业化道路。(3分)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分)。但也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