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922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城区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

2、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

3、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材料二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次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如今,“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普遍共识。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畔的铁桥峡谷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

4、源地,铁桥峡谷不仅拥有代表英国18世纪科技与建筑水平的地标性建筑物世界第一座全部用铸铁预制件建造的铁桥,峡谷中心地带的铁桥镇还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初的矿区、矿井、高炉、厂房、车间、仓库等工业设施,步行道、电车轨道、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工人住宅等生活设施。不仅如此,铁桥峡谷塞文河两岸的森林依然茂密如初。从工业设施到实体建筑,再到生态景观,今天的铁桥峡谷实景与18世纪的历史照片几乎完全吻合。由于完整保存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链条,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建筑风貌,铁桥峡谷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历史名城扬州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扬州老城区水城一体、城池形态清晰完整;

5、城内唐宋遗址、明清遗址并存,有30多处古代私家园林,592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临街沿巷的老房旧屋鳞次栉比。扬州提出“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建筑风貌、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居民生活”的发展原则,老城至今有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群484处,近8万居民生活其中;40多户园宅一体,住户们在自家院落筑池叠石、修亭建廊,老城区延续了“青砖黛瓦清水墙,深巷小院有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居住氛围。不仅如此,截至2014年,扬州还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109座特色博物馆。如果把扬州老城看作一个整体博物馆,那么109座特色博物馆就是专题馆,这就把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与原生环境统一起来,变“孤岛式”

6、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原生地居民成为历史建筑的继承者和保护者,“保”下来的历史建筑便“活”了起来。(取材于潘梦琳等作者的文章)材料三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地方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形成一对矛盾。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大规模拆毁老旧街区。当时即有学者呼吁:原真性的历史环境也是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得到保护。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与学者一道推动日本各地立法保护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如何兼顾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法国巴黎玛黑区采用了文化复兴策略,即通过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玛黑区有许多十七、

7、十八世纪的巴黎贵族府邸,也有十九世纪的工业建筑遗存。1980年前后几年,玛黑区建立的6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10个剧院、6个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几乎都是对历史建筑的重新利用。玛黑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散于各处,为了方便游人穿行观赏,玛黑区开放部分历史建筑的内部通道,扩增步行通道数量,将一个个非连续的、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孤岛”联缀起来。为了提高知名度,玛黑区每年举办“玛黑嘉年华”,在各类历史建筑中举办音乐会、美术展、歌剧、历史展等,所有活动均对公众免费开放。这种将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不仅吸引了世界众多主流文化团体参与,还普及了文化知识,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人们保护

8、历史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责任感。当然,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建设这对矛盾并不轻松。比如:许多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滞后于新建街区;各地管理决策者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方面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文化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可以说,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取材于张兵等作者的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B. 对历史建筑废墟的原真性保护意味着不能翻修重建。C. 原真性保护指的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D. 人们对保护历史建筑凋敝的“原真性”尚存有争议。2

9、.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是( )A. 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B. 保持历史建筑的原初形貌C. 保护历史建筑残件不改动D. 延续历史建筑的传统功能3.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历史建筑“整体性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建筑的普遍共识。B. 整体性保护是指完整保护地标性的历史建筑。C. 原汁原味地保存历史建筑以及相关历史风貌。D. 将静态的历史建筑与动态的居民生活作整合。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A. 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B. 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都有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的责任

10、和义务。C. 开发历史建筑的文化资源或可缓解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D. 解决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答案】1. C 2. A 3. B 4. D 5. 如何既能实现原真性保护,又能解决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及传统功能延续的问题。如何避免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孤岛。如何既能保护历史建筑,又能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需要。如何避免由于认识不足、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11、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有观点认为这“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可见原真性保护不一定指的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12、。A项,“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错误,根据材料一中,意大利“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北京琉璃厂“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等,这两者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但均没有提到要建展馆,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完整保护地标性的历史建筑”错误,根据材料二“老城至今有保存完好具有

13、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群484处”“扬州还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109座特色博物馆。如果把扬州老城看作一个整体博物馆,那么109座特色博物馆就是专题馆”“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可见这些建筑并不能算是地标性建筑,但也是一种“整体性保护”。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项,“关键在于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错误,根据材料三“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建设这对矛盾并不轻松。比如:许多历史街区的基

14、础设施现代化滞后于新建街区文化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没有提到关键矛盾,由此也可知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只是解决矛盾的方式之一。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然后到三则材料中找到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难题的句子,整合答案。注意题干中的范围“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由材料一“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

15、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概括出第一点难题“如何既能实现原真性保护,又能解决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及传统功能延续的问题”。由材料二“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可概括出“如何避免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孤岛”。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由材料二中铁桥峡谷“从工业设施到实体建筑,再到生态景观,今天的铁桥峡谷实景与18世纪的历史照片几乎完全吻合”,扬州老城区延续了“青砖黛瓦清水墙,深巷小院有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居住氛围等,由这些做法可以推断出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又一难题“如何既能保护历史建筑,又能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需要”。由材料三法国巴黎玛黑区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提升了当

16、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责任感”可见“如何避免由于认识不足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也是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难题之一,而这样较为成功的举措可以看出决策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若是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也是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一大难题。由“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概括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17、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一)(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苏子瞻酷嗜陶令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故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里呙氏,世有文誉,而遂溪公尤多著述。前后为令,不及数十日,辄自罢去。家甚贫,出处志节,大约似陶令,而诗文之淡亦似之。

18、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公之出处,超然甘味,似公之性;公之性,真率简易,无复雕饰,似公之文。故曰公自似者也。今之学陶者,率如响拓,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故不类。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东篱也。余非谓公之才遂超人,而公实淡之本色,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余束发已知向慕公,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始获尽三世之藏。吴川者,公仲子,高才邃学,为令以伉直著声,阅数月亦去,遵先辙也。怀公集三十年,出入必俱,今春始成帙。吴川自出机轴,气隽语快,博于取材而藻于属辞。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所谓秋水芙蓉也。昔陶氏五男,不好纸笔,而遂溪之后,云蔚霞起。余邑不能文而耻言文,最为恶习。独呙氏能世擅其业。噫!

19、彼安知乌衣诸郎,为史所艳称若此也!(取材于袁宏道文集卷三十五)【注】陶令:陶渊明,字元亮。曾任彭泽县令。顾吴:顾恺之和吴道子,历史上擅长着色画家。遂溪公:即后文中“家集”作者之一,曾任遂溪县令。响拓,指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向慕:向往思慕。乌衣诸郎: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于乌衣巷,他们的子弟被称为“乌衣郎”。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其淡而适也 贵:看重。B. 日薄山而岚出 薄:靠近。C. 故信心而言 信:相信。D. 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 梓:刻印。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风值水而漪生 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B. 元

20、亮以之 为令以伉直著声C. 非淡之本色也 似公之文D. 公以身为陶 为史所艳称若此也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B. 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不是说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说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C. 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D. 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与遂溪先生比,大概平淡而外的颜色样貌修饰是不足之处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的“淡而适”,有自然界中“漪生”“岚出”一般的美妙。B. 那些像陶渊明

21、一样追求“淡”的人,是想借其掩盖自己才气不足。C. 遂溪先生的文章“真率简易,无复雕饰”,与陶渊明的作品神似。D. 作者期待呙氏家族的“文誉”及创作,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10. 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什么?以文章第一段文字为例,简要解说作者是如何来阐释自己的主张的。【答案】6. C 7. C 8. D 9. B 10. 第一问:写作要关注“性灵(淡)”。第二问:以苏东坡酷嗜陶渊明例强调写作中“淡”的可贵;以生活中“淡”“不可造”(天然)类比写作中“淡”的自然(真诚);以自然现象“漪生”“岚出”无以设色类比写作中“淡”的美妙之至;以“不可造”的难得与“无不可造”的可期对比突出写作中“淡”

22、的效用之大;以刻意模仿而至于出现“寒瘦”的可惜从另一面强调写作中“淡”的深入人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C项,“故信心而言”意思是因此他听任自己的内心去表达,“信”是动词,任随,听任。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第一个“而”,

23、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连词,表转折。B项,第一个“以”,通“已”,已经;第二个,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第一个“为”,动词,变成;第二个,介词,被,“为所”构成固定句式,可译为“被”。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D项,“颜色样貌修饰是不足之处”错误。“色”指种、类,“造于色态者”指创造的这种情形,又由原文语句后的“所谓秋水芙蓉也”,这句的意思是就像秋水中的芙蓉一样清新脱俗,则可推知“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没

24、有表示“不足”之意,“是不足之处”无中生有。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是想借其掩盖自己才气不足”分析有误,由文中第一段“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意思是他们的才学不是不高,(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表现的不是平淡的本色。据此可知他们的才气很高,也没有谈到所要掩盖的事物,故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审

25、清题干要求,明确文段内容,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综合得出中心内容,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进行答题。文章从苏子瞻十分喜爱陶渊明的诗,看重他的诗平淡而又恰到好处但他人难以模仿其作品平淡的精髓说起,到第二段遂溪先生与陶渊明作品风格相似其实是其平淡本色的体现,再到第三段表达了“我”对遂溪先生家族平淡文风的崇敬之情,都围绕了一个“淡”字,由此可见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写作要关注“淡”。从另一个角度他人的作品难以表达平淡的本色,而遂溪先生及其后人为人处世的追求,总体上看跟陶渊明比较相似,才做到了作品平淡的风格,所以也可以认为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写作要关注“性灵”。由“苏子瞻酷嗜陶令诗,

26、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可知以苏东坡酷嗜陶渊明例强调写作中“淡”的可贵;“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则以生活中“淡”“不可造”(天然)类比写作中“淡”的自然(真诚),以“不可造”的难得与“无不可造”的可期对比突出写作中“淡”的效用之大;“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以自然现象“漪生”“岚出”无以设色类比写作中“淡”的美妙之至;由“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故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可知以刻意模仿而至于出现“寒瘦”的可惜从另一面强调写作中“

27、淡”的深入人心。解说作者如何来阐释自己的主张的按照文本的写作顺序逐一分析,联系常用的论述方法如举例、对比等,将同一个方面的内容综合,不同的内容另起一点解说。【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

28、,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苏子瞻十分喜爱陶渊明的诗,看重他的诗平淡而又恰到好处。但凡一样事物,久经酝酿就会变甜,反复炙烤就会变苦,只有平淡是制造不出来的;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浓的东西不会再变回淡薄,甜的东西不会再变回苦辛,只有平淡是没有什么它制造不出来的;那能够制造出来的种种,它们是文字作品真实的不同样貌。风吹过水面涟漪就会生起,太阳快要落山雾气就会飘出,即使有顾恺之、吴道子,也不能为它们着色,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平淡到了极致的景观,陶

29、渊明的作品已经这样。有些人想通过一己之力来制造这种平淡,文字的选择和使用都极为刻意,结果变成了冷峻艰涩。所以面对那些伟大的作品时就败下阵来,他们的才学不是不高,(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表现的不是平淡的本色。同乡呙氏人家,历代都享有文誉,其中遂溪先生的著作言论尤其丰富。他担任遂溪县令,前后时长也不过几十天,就自己请求辞官归隐。他的家境非常贫困,为人处世的追求,总体上看跟陶渊明比较相似,他的诗文的平淡的风格也和陶渊明相似。不是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遂溪先生为人处世,风格超拔令人回味,就和他的性情比较相似;他的性情,真诚率真简单平易,也不再作雕刻和修饰,就和他的诗文风

30、格相似。因此说,遂溪先生的文章就是他自己像自己。现在学陶渊明的人,全都是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他们的笔触勾画是这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韵味和情致不对,因此与陶渊明的风格并不相像。遂溪先生自己就过着跟陶渊明相像的生活,变成和陶渊明相像的思想感情,因此他听任自己的内心去表达,呈现的都是陶渊明的风格。我不认为是遂溪先生才华超过别人,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他平淡本色的体现。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我年轻时就知道并向往遂溪先生,最近他的儿子吴川先生要刻印他们家族的文集,我才完整地看到了他们家几代人的作品。吴川先生是遂溪先生的儿子,才学高深,担任县令时就因为刚直而获得赞誉,经历几

31、个月他也像他的父亲当年一样离开了,遵循了父亲的旧迹。他怀抱遂溪先生的文集三十年,出入家门一定会随身携带,今年春天才编订成册。吴川先生的文章有他自己的独到章法,行文隽永流畅,信手拈来而又善于文字修饰。对照遂溪先生来看,他的文章大概就是借助平淡而又有了创造的情形,就像秋水中的芙蓉一样清新脱俗。过去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但是都对写文章没兴趣。但是遂溪先生的后辈当中,文章事业却是云蒸霞蔚。我的同乡不会写文章却以谈论文章为耻,这是极为恶劣的习惯。只有呙氏一家能够几代人都擅长文章事业。哎!那些小看文章事业的人,哪里知道历史上贤门显贵的子弟被世人羡慕,其实跟这是同类的一种荣耀啊!(二)根据要求完成题目。(共7分

32、)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答案】第一问:有德,笃行,怀仁,博学,尊礼。第二问示例: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重视“行”,而且将“行”视作“言”的基础,即先行而后言。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33、正所谓“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认真努力完成,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才能取得切实的成绩。而光说不做,夸夸其谈,最终只能欺骗了自己,甚至自食恶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相关内容。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由中“就有道而正焉”可见君子要有德行,即“有德”;中孔子认为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才能做一个君子,则君子要专心实行,纯正踏实,即“笃行”;句中孔子认为君子无论何时都应按照仁德行事,即“有德”“

34、怀仁”;句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则强调君子要博学,尊礼。回答第二问要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理解其特点的真正含义,结合材料作分析。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如有德的启示,先明确其意为君子要有品德,做事有原则,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坚守自我,文化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德行才是第一位等。又如答案示例中选择了笃行,先解释了孔子的观点,再结合“敏于事而慎于言”谈了从中受到的启发。【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

35、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孔子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做君子呢?君子没有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去

36、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斛:容量单位,古人以十斗为一斛。陇上,此处泛指田野。喷霜竹:即吹笛。泪落哀筝曲:东晋名臣谢安(字安石)晚年被疏,有一次陪

37、晋孝武帝听筝,有感于自身际遇不禁落泪。宝镜:传说中一块能照人肺腑的古铜镜。后于得之者惊而失手之间落入水中,遂不复得。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来”三句直抒胸臆,“闲愁千斛”是以夸张手法状写词人内心的愁苦之多。B. “虎踞”二句自问自答,点明吊古的主题,其中“兴亡”的意思侧重于“亡”。C. “柳外”五句寓情于景,“归鸟”一词寄寓了词人收复中原、重返故里的抱负。D. “江头”二句以写景收束全词,由江风怒吼而想象出“波浪翻屋”的骇人画面。13. “谁劝杯中绿”中的“绿”本是酒面漂浮的绿色泡沫,此处代指酒。下列诗句也运用了以事物的某一特征代指该事物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38、( )A.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B.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C.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D.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14. 词人说自己有“闲愁千斛”。从词作中挑出你感触最深的两处“闲愁”,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2. C 13. B 14.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对统治者不利用有利地形积极抗金的愤怒。“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忠心无用、知音难觅、华年易逝的苦闷。“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39、”对国势衰退的伤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寄寓了词人收复中原、重返故里的抱负”错误。“归鸟”指急促地飞回窝巢的鸟儿,又结合“柳外”五句的景象,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渲染一种国势渐衰悲凉凄楚的气氛,则“归鸟”表现的是凄凉之景,引起

40、诗人忧国的感叹,并无抱负的说法。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明确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诗词句的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特点进行分析。B项,“绿”指代叶,“红”指代花,与题干用了同一种借代的手法。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按照情感、手法、原因等角度思考作答。如本题“从词作中挑出你感触最深的两处闲愁,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闲愁”。“虎踞龙蟠何处是?”意为“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只有兴亡满

41、目”意为“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作者自问自答,吊古伤今,在辛弃疾看来,此时的建康却徒留“帝王之都”的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这里暗中谴责了南宋朝廷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饱含感情的问答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即表现了对统治者不利用有利地形积极抗金的愤怒。“却忆安石风流”五句,用谢安受谗被疏和淝水之战等典故。前三句写谢安早年寓居会稽,与王羲之等知名文人,“渔弋山水”、“言咏属文”,风流倜傥逍遥洒脱。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本也可隐居安逸但忧国之心使其尽小国事,以至“泪落哀筝曲”。词人在这里用谢安被疏远、桓伊为之向晋孝武帝弹筝的故实,实是借古人之酒杯

42、,浇自己之块垒,曲折隐晦地表达未见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儿辈”两句,用谢安事。这段历史,本来说明谢安主持国事,沉着与矜持。可是,辛弃疾改变了它的原意,把词意变成:建立功名的事,让给小儿辈干吧,我只须整天下棋消磨岁月!不难看出,这里包含着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同时也给予议和派以极大的讽刺。“宝镜”三句,笔锋又双从历史转到现实,词人用寻觅不到“宝镜”、夜幕降临、无人劝酒,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华年易逝、知音难觅的苦闷。这里借用“宝镜”典故,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保国之才无人鉴察。最后两句,境界幽远,寓意颇深。它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便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巨浪,会

43、把岸上的房屋推翻。这两句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暗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它既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极不平静,也象征着南宋国势的危急,甚至也可以象征在主和派当道时抗战派的凶险处境。表现词人对国势衰退的伤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

44、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庄子引用志怪之书齐谐描写大鹏翱翔的画面时写道:“_,水击三千里,_,去以六月息者也。”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写琅琊山带给自己的感受:“野芳发而幽香,_,风霜高洁,_,山间之四时也。”李白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

45、,_”这样的诗句来彰显自己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青少年就应该有豪情壮志,要想表达这一类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的诗文名句有:“_,_。”【答案】 (1). 鹏之徙于南冥也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佳木秀而繁阴 (4). 水落而石出者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 示例:书生意气 (8). 挥斥方遒(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

46、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徙、冥、抟、摧、事。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聆听鸟语远古,鸟破天荒地叫了。是它,唤醒了大自然的沉寂。最初,山川、河流、森林、海洋都哑巴似的无声无息。某日清晨,一只始祖鸟突发臆想,张开喉咙“啊”了声,于是声音诞生了。打开诗经,我聆听到了那么多的

47、鸟语。诗经三百零五篇,七十六处写到鸟,提到的鸟儿有三十三种。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我听到了相伴在河中小洲的雎鸠在“关关”和鸣,听到了黄鸟在灌木丛中的“其鸣喈喈”,听到了燕子目睹亲人别离时的“泣涕如雨”,听到了雉飞向远方时的“下上其音”,听到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些鸟语,将三千年前的华夏之野装点得灵动迷人。从鸟的叫声里,可以感知到人性的美。麻雀是鸟类里的平民。它的身上,带有一种泥土的气息。落叶色的羽毛下,是毫不起眼的躯体,先天就注定了鸟类中的“平民”身份,无法为自己赢得美誉。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在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或喜或忧,都是百姓的情感。它“唧唧”的短促叫声,好像在吐着“饥”音,总想找东西填

48、饱肚子。一想起童年时的饥饿感受,我便替麻雀们忧伤。有时,麻雀的发声听起来是“喳喳”。我注意到,一旦一只麻雀发现了食物,便发出“喳喳”之音,招呼同伴一起来吃。于是,这“喳喳”与“唧唧”就有了细微的区别。祖母对麻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每次碾过谷,她会在老屋的窗台上为麻雀撒上一些。窗台面积窄小,麻雀们便利用了紧挨窗边的一棵拐枣树。一只麻雀衔走一粒粮食,会马上返回树枝上。数十只麻雀,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在树枝与窗台之间穿梭着,形成一场褐色的疾雨。麻雀对关爱过它的人,会表现出一种亲近。有时,祖母闭目在拐枣树下小憩,它就落在祖母的肩膀上。它们目光安详,叫声柔和,仿佛是在感应祖母的呼吸和心跳。祖父在化羊峪那面山

49、坡种谷时,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大雁,带回家用绳子拴在窗前,打算第二天煮了吃。那天夜里,又飞来了一只雁,两只雁依偎着,叽叽咕咕说了一夜的话,像是在安慰,又像是在诉说。那凄婉缠绵的声音,让祖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打消了原先的念头。从此,祖父不让我伤害任何一只鸟。年幼时,我曾跟着同伴们一起用弹弓射杀树上的麻雀,祖父非常生气,好多日子都不再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抚摸我。燕子,也具有人性。我家就有燕子的窝。它衔来几根草叶,几片羽毛,几块泥土,加上自己的唾液,就做成了简陋的住宅,仿佛乡下人的土屋。它在里边栖息,生儿育女,就是家的概念。它“啾啾”的叫声时而呢喃细语,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急促尖利,像极了黄土坡上婆姨们的吆

50、喝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赤身的农夫喘口气,用手臂抹去脸上的汗水,突然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欢叫跳跃,捕食害虫,目光里就饱含喜悦,劳作的辛苦便会化为甘甜。鸟的鸣叫,有着什么呢?在生命的运行里,我不断地浮现如此的念头。我试图区别出它们与人类声音的不同,译解它们啼叫的意义。秋天的尾声里,一抬头,便看见大雁在空中飞翔。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天空,被大雁视为理想的征途。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发出雄壮悠长、嘹亮铿锵的“嘎嘎”“呀呀”声。它的叫声,本能上起着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信号作用,但在我听来,它的音符蕴含着一种力量和信念,昭示着

51、自我存在以及飞翔的意义。如果说,沉沦是生命之大敌,那么从大雁的鸣叫声里,或许可以获得上进的力量与信念。鸟语,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礼物。问题是,你首先要倾情聆听它的鸣叫,读懂它的语言;而且在它向你发出叫声时,你必须报以无比真诚,它才会将最动听的歌声奉献给你。培养自己聆听鸟语的能力,看起来似乎与生活毫不相干,但其实不然。一个人,不能终日为生活所累,必须寻求精神的陶冶。那样,你会发现人生并不乏味,并且会找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幸福和快乐。想起了父亲。他的晚年,大多时间是坐在我家院子里的那棵葡萄架下闭目养神。葡萄架上小鸟鸣啼,更高的上空大鸟欢叫。他并不睁眼,而是用心体验和享受各种鸟的叫声,布满皱褶的脸绽露出

52、幸福的微笑。一旦鸟声消失了,他会怅然若失地睁开眼,一只手掌搭在额头向高处仰望。我知道,他在寻找鸟儿的踪迹。父亲不晓得南宋诗人曾几,没有读过闻禽声有感里那句“坐闻幽鸟语”,但他拥有了那般的精神境界。用心灵与鸟语对接,这是何等美好的生命状态。当一个人不再以生活享受为幸福的标准,不再以金钱、权力、地位、美色作为衡量生命的价值取向,而是痴心于某种大自然的物象时,他的生命才会呈现出别样的风景。聆听鸟语,就在其中。(取材于赵丰的同名散文,有删节)16.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破天荒:指远古时代的第一声鸟叫,给沉寂的自然带来新的生机。B. 灵动迷人:指诗经中描写的鸟叫声,

53、富于变化而又充满灵性。C. 旅行家:指年复一年的迁徙生活,让大雁成为经验丰富的飞行者。D. 怅然若失:指用心享受鸟鸣的父亲,在听不到鸟鸣时内心的失落。17.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多处写到鸟鸣,反映出当时人们重视与自然对话,重视与自然和谐相处。B. 麻雀颜色淡,身形不起眼,只能体现普通人的喜忧,所以被认为是鸟类中的平民。C. 大雁凄婉缠绵的声音唤起了祖父的同情,让他改变了初衷,还要求家人不伤害鸟。D. 文中写燕子的叫声,使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突出其含意丰富又极具人性的特点。18. 文中插入父亲体验和享受鸟鸣的回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19. 文中说,

54、“从鸟的叫声里,可以感知到人性的美”。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这种美。【答案】16. B 17. B 18. 用父亲简单而幸福的晚年生活呼应前文在鸟语中可以找到内心的幸福和快乐的认识;为下文感悟出可以在自然中获得清静安宁作铺垫;丰富了聆听的内容也深化了鸟语带给人的影响。 19. 麻雀用声音寻找同伴分享食物,有一种惠及同类的关爱;麻雀用声音亲近对它友好的奶奶,有一种知恩图报的仁义;大雁在困境中用声音彼此相守,有一种坚信爱情的忠诚;燕子欢叫的声音极富人性,有一种不辞辛劳的坚韧;大雁飞行中的声音雄壮悠长、嘹亮铿锵,有一种引人上进的力量与信念。【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

55、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理解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B项,“指诗经中描写的鸟叫声,富于变化而又充满灵性”错误,结合原文第二段“这些鸟语,将三千年前的华夏之野装点得灵动迷人”,可见其指的是三千年前的华夏之野灵动迷人,而不是鸟叫声。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综合理解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56、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注意结合作品进行整体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只能体现普通人的喜忧”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它的身上,带有一种泥土的气息。落叶色的羽毛下,是毫不起眼的躯体,先天就注定了鸟类中的平民身份”“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在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可知麻雀被认为是鸟类中的平民是因为颜色淡,身形不起眼。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段落内容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该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从结构上,插入父亲体验和享受鸟鸣的回忆的上一个自然段说到了聆听鸟语“会发现人生并

57、不乏味,并且会找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幸福和快乐”,而父亲聆听鸟的叫声的时候,“布满皱褶的脸绽露出幸福的微笑”,内容前后照应;父亲的晚年“大多时间是坐在我家院子里的那棵葡萄架下闭目养神”,那样地享受,引出下文“用心灵与鸟语对接,这是何等美好的生命状态”“痴心于某种大自然的物象”,感悟出聆听鸟语,可以在自然中获得清静安宁。从内容上,从前文诗经的鸟语到麻雀的鸟语,又到祖母对麻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再到祖父受到大雁的触动,这些是从鸟的叫声里,可以感知到人性的美;从祖辈到父辈,回忆父亲聆听鸟语,单纯地享受,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发现其中最纯粹的美好,照应标题,内容更丰富,更深化了鸟语带给人的影响。【19题详

58、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以及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理解词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而本题中侧重考查“依据文意分条概括这种美”,重点是理解语句“从鸟的叫声里,可以感知到人性的美”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内容整合答案。“我注意到,一旦一只麻雀发现了食物,便发出喳喳之音,招呼同伴一起来吃”写了麻雀用声音寻找同伴分享食物,这是一种惠及同类的关爱。祖母“每次碾过谷,她会在老屋的窗台上为麻雀撒上一些”,而麻雀知恩图报,“麻雀对关爱过它的人,会表现出一种亲近。有时,祖母闭目在拐枣树下小憩,它就落在祖母的肩膀上。它们目光安详,叫声柔和,仿佛是在感应祖母的呼吸和心跳”,用声音亲近

59、对它友好的奶奶。祖父“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大雁,带回家用绳子拴在窗前”,没成想,“那天夜里,又飞来了一只雁,两只雁依偎着,叽叽咕咕说了一夜的话,像是在安慰,又像是在诉说”,可见大雁在困境中用声音彼此相守,有一种坚信爱情的忠诚。燕子“啾啾的叫声时而呢喃细语,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急促尖利,像极了黄土坡上婆姨们的吆喝声”,声音极富人性,而这是它们在窝里栖息,生儿育女发出的欢叫声,辛勤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代表着一种不辞辛劳的坚韧。“秋天的尾声里,一抬头,便看见大雁在空中飞翔。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飞行途中,大雁“发出雄壮悠长、嘹亮铿锵”的声音,“它的音符蕴含着一

60、种力量和信念,昭示着自我存在以及飞翔的意义。如果说,沉沦是生命之大敌,那么从大雁的鸣叫声里,或许可以获得上进的力量与信念”,由此可知从叫声中感知到一种引人上进的力量与信念。(二)20.根据要求,完成题目。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贾府女眷在大观园吃酒行令,黛玉无意间引用了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当时,“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第四十二回中,宝钗往贾母处问安,还特意约黛玉到蘅芜苑,对黛玉说:“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

61、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综合此处文字中的信息,宝钗这一形象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答案】结合情节:宝钗当时就察觉黛玉引用不合常礼,后来又特意对黛玉以言相劝。宝钗特点:聪慧过人,知礼循礼(言行得体),处世融通(周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把握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

62、意结合名著选段中的重点内容情节理解,把握所说的人物特点。本题给出了相应选段,注意根据要求理解选段答题。当“黛玉无意间引用了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当时在众人面前,宝钗不便劝阻,后来特意另寻机会约黛玉到蘅芜苑,可见她处世融通(周全);宝钗劝说黛玉娓娓道来,晓之以理,从大家都爱看闺阁禁书但不过偷着看,到被发现了受到大人责罚,再说到男人分内事和女子本身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不可“移了性情”,丝毫没有责怪,言行得体,能够知礼循礼;劝说有度,注意场合,着实可见其聪慧过人。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一)语言基础运用科考队徒步穿行沙漠段,每天平均行程大约14公里。按照在沙漠中每一步幅约30厘

63、米计算,每人每天大约步行近5万步左右。在沙漠中,一天最大的温差可达40。科考队第一次遇上沙暴伴随降雨是在10月17日。 在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所有科考队员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21. 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午9、10点钟,灰白的云雾中偶尔闪露出白色的太阳。由于风的作用,体感温度降至-10。夜晚至次日清晨,狂风、沙暴、骤雨袭来,平均风力8级,阵风10级,最低温度-2。当时,白天的风力5级左右,降尘扬沙遮天蔽日。A B. C. D. 22. 文中画线句逻辑混乱,请将修改后写在横线上:_。【答案】21. D 22. 每人每天大约步行5万步(或:每人每天步行近5万

64、步、每人每天步行5万步左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对比四个句子,按照逻辑,通常是从白天到黑夜、程度由轻到重,第句描述的是白天总的情况“白天的风力5级左右”,而且“当时”紧密连接横线前的句子“科考队第一次遇上沙暴伴随降雨是在10月17日”。第句中“上午9、10点钟”出现的偶发情况是对第句的补充。白天风力只是5级,“降尘扬沙遮天蔽日”程度加重,到了夜晚,“狂风、

65、沙暴、骤雨袭来,平均风力8级,阵风10级”等,所以后面接两句。第句提到了“狂风”,则第句“由于风的作用”承接第句。故正确语序是。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大约”“近”和“左右”都是概数的修饰语,语义重复,留下其一即可。留下“大约”,则改为“每人每天大约步行5万步”;留下“近”,可以将画

66、线句改为“每人每天步行近5万步”;留下“左右”,则改为“每人每天步行5万步左右”。【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二)微写作(10分)

6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23.在居家学习一段时间后,本届高三学生4月27日返校复课。收到这一消息时你有什么反应?请写一段文字作简要刻画。150字左右。【答案】放寒假时根本没有想到,再次回到学校竟然是3个多月之后。收到返校通知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疫情防控期间出门很少,和老师们也都是通过屏幕见面,能够真正的回归学校感到很亲切、很兴奋。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坦白说心里也有一些压力和紧张,不过即将回到学校上课,心里踏实了许多。我要努力学习,今后我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回报国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明确题干要求,注重平时积累,紧紧围绕题干要求进行写

68、作。注意题干中隐藏的一个写作身份“高三学子”,而不是随便选择一个身份进行写作。作为高三学子,在居家学习一段时间后终于收到了返校复课的消息,可以说说此刻的激动心情,表达在家时对返校的渴望,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的紧张而充满斗志之情。这是在疫情背景下的特殊安排,可以表达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对全国上下一心抗疫的自豪之情等,还可以由此将学习与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信心和志向等。总之,表述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24.有时候,人们会把内心的某种情感寄托在一个具体的物件之中。请选择一个寄托着你的某种情感的物件,写一段抒情文字。150字左右。【答案】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

69、就是那样摇曳着。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明确题干要求,注重平时积累,紧紧围绕题干要求进行写作。“选择一个寄托着你的某种情感的物件”,这个物件要是具体的,可以是闹钟、手镯、笔盒、台灯等。某种感情可以指亲情、友情等,还可以是见证美好的童年引人回想等,总是,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寄托其中,如手镯寄托了母亲对你的爱等。“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采用适当

70、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虚实结合等,还可以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或者同时使用。语言娓娓道来,感情真挚,抒情更强烈。【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 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25.阅读名著也是一种增长人生阅历的途径。请结合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及老人与海中任意一部,谈谈你对这一认识的理解。150字左右。【答案】呐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旧时代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

71、乙己,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夏瑜,自我安慰蒙蔽的阿Q鲁迅用活生生的人物、犀利的语言通吃这封建黑暗之下保守麻木的人们,致力唤醒更多的人打破束缚人性的铁屋。这让我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创造明天更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明确题干要求,注重平时积累,紧紧围绕题干要求进行写作。本题需要明确写作对象及目的:请结合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及老人与海中任意一部,谈谈你对这一认识的理解。那么写作时要明确所选作品,并且突出作品特点,再基于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注意题干的引导语“阅读名著也是一种增长人生阅历的途径”,所以在阐述对这些名著

72、的认识和理解的时候,要注意提出自己从中得到的人生成长的启示,表现增长的人生阅历。如呐喊,通过概述其中的故事再指出作品的主旨,由此认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努力奋斗等。又如边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认识到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等。注意字数要求。(三)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26.按要求写作。在达成目标的征程中,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都在发挥作用,比如信念、方法、策略以及反思等等。请选择一个方面,将“ 的力量”补充完整作为文章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

73、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信念的力量海燕搏击风雨,以挥舞的双翅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翱翔出坚守的信念;寒梅迎风斗雪,将扑鼻的芬芳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氤氲出坚守的信念。我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信念的力量如火炬般照耀了一个民族前进的道路,使得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信念的力量如火炬般,照亮你漫长的被囚之路,你将坚守信念的壮举吟唱成中华民族最动人的旋律。你担任汉使持节出使匈奴,却遇上叛乱被匈奴扣押。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你不为所动,甚至以死抗争;面对李陵的苦口劝降,你嗤之以鼻,最终矢志不渝。其实你的心中也有痛,父母病亡你却不能伺候床前、尽孝坟前;你的眼中也有泪,妻子改嫁、儿女失散你却无

74、能为力。牧羊北海边,独守的孤寂早已吞噬了你原本绝代的风华。幸有日月为证,当你手持旄节皓首归中原,你以赤诚的忠君爱国心涤荡了所有阴郁的风云,也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不朽传奇。苏武,你对信念的坚守真是壮哉,你不愧是中华气节第一人!信念的力量如火炬般,照亮你孤独的创新之路,你将坚守信念的豪情铸造成中华民族最优美的符号。当许多中国业内精英纷纷到欧美镀金时,你却只管沉浸于自己的家国情怀、诗画建筑;面对全球化浪潮下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你高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批判性地回归地域建筑传统。你之所以能问鼎2012年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是因为你始终秉承着“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的学术理念。所以,

75、你的作品最终演化为扎根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极具世界性的建筑。王澍,你用自己对信念的坚守将原本呆板的建筑活化成一个个优美的中国符号。信念力量如火炬般,照亮你无悔的报恩之路,你用坚守信念的执着传承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美德。随部队到新疆修筑天山公路,你们被无情的暴风雪围困,物资早已耗尽,救援却迟迟不到。在班长的带领下,你和其他三名士兵带上最后的干粮走上了求援的绝径。生死攸关,班长把仅剩的一个馒头递给了你,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你。获救后的你,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从未停止对牺牲战友父母的寻找,只因为班长临终的嘱托;你一直为牺牲的战友守墓,只为风雪之夜那一次生死相托。三十年的执着坚守,守住的不

76、只是一句诺言,更是一片赤诚之心。陈俊贵,你用自己对信念的坚守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传承。当历史化作尘埃,犹见信念的力量,如火炬般,指引目标的方向,熊熊火焰耀我中华!【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半命题作文形式。所谓半命题,意即一半既定,一半自选。本次作文“既定”内容为“的力量”,“自选”信息填写在横线处即可,内容自定。是比较容易把握题旨的一类作文题型。但需要注意的是题干“在达成目标的征程中”,那么写作时要强调是什么因素在达成目标的征程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力量,而不是随便选择一个词。考生可以选择题干中“信念、方法、策略以及反思”等,也可以选择其他因素,如奋斗、坚持等。参考立意:

77、信念的力量;反思的力量;策略的力量;坚持的力量。结构: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一看标题就能知道作者的写作中心。平时注意积累优秀范文的标题,然后加以改造。能标新立异并能表明观点就更加理想了。这是半命题作文,选中一个中心补写完整题目即可。(二)引述材料+表态+观点。材料只是给出了写作的方向,引述材料的意义不大,但是一定要开篇亮明观点。例文采用结构一致的自然例子引出观点。(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阐述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例文由苏武,到王澍,再到陈俊贵,分论点句式结构相似,段落论证结构相似,观点明确,紧扣“信念的力

78、量”。(四)提出呼吁。(五)点题,再次明确观点。“当历史化作尘埃,犹见信念的力量,如火炬般,指引目标的方向,熊熊火焰耀我中华”。素材:1.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了。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就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继续

79、奋斗了十年后,又一部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2.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女画家琼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用医生的话说:“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这一分希望就是她想活下去的念头。”已是深秋时分了,琼西开始数窗外一棵老极了的长青藤上的叶片。她确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脱落的时候,自己就该去了。可是,藤条上剩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却任凭风吹雨打,总也不肯脱落。琼西因此受到了鼓舞,病势一天天好起来,最后,她终于感到“想死是有罪过的”,在医生的治疗下,身体竟奇迹般地痊愈了。3. 农历大年初一,江苏

80、首批驰援武汉的医疗队147名队员整装出发,这其中有39名“90”后,最年轻的只有22岁;贵州小伙吴斌在国外休假期间,五次飞行、三过海关、跨国运送,将购买的2万只口罩、2百个护目镜火速寄往武汉;1992年出生的湖南基层工作者宋英杰连续十天九夜奋斗在防控一线,过度劳累因公殉职;一大批返乡大学生第一时间相应号召,加入到当地村、社区的战“疫”志愿者队伍。从冲锋在前的医护工作者,到正在公关的科研人员,从闻令而动的人民子弟兵,到群防群治的基层一线,从抓紧复工的生产企业到捐款捐物的社会爱心,在这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防控阻击战中,当代青年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4

81、.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过程中不能没有总结反思,没有省察检讨,特别是在遭遇重大风险考验的时候。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反思如何改进,少走弯路,检查自身行为,以期完善。疫情之下,值得我们反思省察的实在太多,大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小到个人素质、生活方式,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态度等。痛定思痛,是为了更好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7.按要求写作。用“甘苦”来回顾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时,既包含着对过往经历的真实概括,也寄寓着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请以“甘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甘苦甘苦,既包含

82、着对过往经历的真实概括,也寄寓着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也许,经历更多倾向于苦,但当我们经历狂风暴雨的艰苦,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甘甜,或许,才能尝到傲人成果的甘甜。在升入高三的第一次摸底考试,我仍记忆仍犹新,仿佛就在昨天,那一次的懊恼伤心换来了如今的喜悦期盼。那次语文考试,满分150分。我凭着之前的基础,很快完成了试题,满心欢喜地交上了那份载满希望的试卷。过了两天,老师手捧一叠考卷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考卷,顷刻间,教师只剩下彼此的心跳声,考卷一张张翻阅,名字一个个读过,却还没听见自己的名字,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恨不得从老师手里抢过试卷。耳边声音突然响起,我的眼前瞬间一片昏暗。“李华,88分。”我不

83、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老师又报了一遍。心里不知什么东西“咯噔”碎了。只感到鼻子酸酸的,眼前也被大西洋的一片浪花打湿。满以为语文靠着原来的基础不用复习都能考到一个理想的分数,满以为做完语文就会有自己期待的高分。可是这个分数把我从珠穆朗玛峰高高的山顶,一下子打入马里亚纳万劫不复的海沟。经历了这次空前的打击后,我痛定思痛,对语文苦下功夫。我上课打起万分精神,认认真真记下老师说的每一个知识点;记下每天的课堂作业等问题,一下课就“抓住”语文老师问个究竟;给自己列了时间表,每天雷打不动的训练相应的语文试题;看到练习上一个又一个的错误、作业上试卷上的低分,我不断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我及时找老师解决问题也不

84、知熬过多少日夜,挥了多少汗水,做了多少题,我终于厚积薄发,在期末的语文测试中,我拿下了135的高分。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是那么地惊讶,却更多是自己苦尽甘来的获得的成果的喜悦之情。品尝了这次甘甜美味的果实后,在语文的海洋里,我愈发地如鱼得水。现在,我的语文成绩基本能保持在125左右。 “疾风出劲草”,钢铁之所以坚硬,因为它饱经烈火与寒冰的考验。经历困苦,便有了奋发向上的希望,这希望如战火中娇弱的蔷薇,饱受战火带来的不幸,却依然绽放花朵,散发幽香。困苦,更是甘苦,苦尽甘来,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

85、决三方面问题: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本题是一道“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属于材料型的命题作文,作文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材料很简单就一句话,但给了写作更详细的方向。注意记叙过往经历的真实经过,还要寄寓着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按照标题的字面意思“甘苦”侧重“苦”,“苦”指艰难困苦的经历,但是根据材料要注意联系“甘”和“苦”,强调经历困苦是一种馈赠,强调经历困苦后品尝由此带来的甘甜。这可以是成功后的一种成果上的“甘甜”,也可以是这样的经历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上的鼓舞而产生的“甘甜”。写作时除了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还要运用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参考立意:苦尽甘来;虽败犹荣;经历

86、过其中的甘苦,更期待美好未来;同甘共苦,心怀期待。结构:记叙文大致有两种最常见的结构形式。第一种叫“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第二种是“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把握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形式。例文采用“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开篇点题,由“甘苦”回忆起了升入高三的一次不理想的语文成绩,于是日夜苦读只为提高语文成绩的一系列努力行为,终于品尝到了成果的甘甜,苦尽甘来。

87、这样的经历给了小作者更大的信心,对未来更加满怀期待。线索明确,思路清晰。素材:1. 可能是老天特别眷顾我吧,我的生活一直是一帆风顺的,总觉得“天是那么蓝,树是那么绿,我的生活是如此美丽”。但事实证明,没有哪个人能够风平浪静地过完一生。直到那一天,我才发现,挫折困苦让人生更美丽。2. 我从小就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我需要努力很久很久还不一定成功,别人背一遍就可以记住的东西我需要反复很多遍。别人可以肆无顾忌的又跑又跳,我却只能缩在角落里自己陪自己。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是抬头望天盯着那广阔的天空一遍又一遍地咆哮:你厚待了周围所有人为什么唯独对我那么残忍?我为此颓废过愤怒过也悲伤

88、过。但是,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世界根本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没有道理可讲的。3. 茶经过反复冲泡才能发出清香,人只有经过反复地磨难才能成功。不要去羡慕一帆风顺,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最最重要的。4. 我一直为自己的乒乓球水平而自豪,我也知道,从平庸走向成功,是一段让人忘不了的磨难。夏日,每天六点钟就必须挣扎着爬起来,即使再困、再累也无可奈何,而且得不断地与高手对打人,得默默地忍受嘲笑。要不断地超越自己,还得不断地创新。不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临升学的压力,不断缩短练习时间,技术又一落千丈,要面对自己新时期辛苦的成果化为泡影的打击。忧伤数日,但还是重新练习,终于走向成功。

89、点睛】写记叙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主题词,突出主题。记叙文的写作很容易因为人物、事件过多而造成喧宾夺主,导致文章主次不分,主题不突出,甚至出现偏题跑题。强调主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主题词。写作时以主题词为文眼,围绕主题词来组织语句,主体素材的选择也以主题为中心,避免选用有歧义的素材。二、分清主次,详略得当。记叙文的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围绕主题,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那么我们需要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哪些部分是次要的,不能全都一样写出来。这样就无法突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了。三、善用修辞,丰富语言。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描写、叙述,语言表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道难关。怎么来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就需要我们善用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起来。像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