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7(苏教版必修四).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861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7(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7(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7(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7(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7(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7(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1.2 寡人之于国也 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一百步”比喻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课文注释及课后补白处文字,教师对重点作适当的强调和提示) 三、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认真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语言特色。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

3、“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研习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河东凶亦然) 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3、诵读指导: 第一段第一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句“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六、熟读成诵 板书: 梁惠王于国尽心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第2课时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学习第2、3、4节 1、学生齐

4、读2、3、4节。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 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孟子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栗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的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

5、加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3、朗读指导: 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进入了圈套后,孟子“王如知此”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要从容。 学生试读。 4、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背诵 三、研习第5、6、节 1、分男女读第5、6节。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

6、农时,谷不可材木不可胜用也。”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 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找出四组排比句。 明确:“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是孟子总医院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3、重点掌握词语:数罟树之以桑衣帛养生丧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背诵前6段。 第3课时 研习第7节,总结全文。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研习第7段 1、齐读 2、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

7、辩护的口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用严厉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3、理清思路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采取什么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对比提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他施仁政。 4、重点词语:检发王无罪岁 5、背诵这段。 三、总结全文 1、出自本课的成语: (1)五十步笑一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2)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8、2、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3、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说来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4、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

9、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于比喻。如用“五十步笑一百步”喻梁惠王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四、总结扩展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其中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在这篇课文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