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作业(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与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不相符的是()A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C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不变的解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观点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显然D项内容不符合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答案:D2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画,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
2、长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A BC D解析: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核心理论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相反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均为“用进”的实例,为“废退”的实例,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答案:A3如下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每一种生物都能产生很多后代,即过度繁殖,众多的后代要想生存下来,
3、即获得必需的生活条件如食物、空间等,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就要发生生存斗争。生存斗争使大量个体死亡,少量个体生存下来。所以曲线理论值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差距。答案:B4.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A乙 B丙C丁 D戊解析:有风时有翅个体会被吹到海中,而翅长飞行能力强的个体得到了保留,无翅根本不能飞行,被吹到海里的可能性减少,生存机会增大,戊图符合要求。答案:D5(2017济宁高一检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指()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
4、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所以C项正确。答案:C6(2017四川彭州中学月考)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白纹伊蚊。其可能的原因是(
5、)A杀虫剂造成白纹伊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B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第一年的白纹伊蚊种群没有基因的变异解析:白纹伊蚊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造成的,杀虫剂只是对其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一年后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杀虫剂仅杀死少量白纹伊蚊的原因是原来的白纹伊蚊中有抗药性个体,杀虫剂杀死的是没有抗药性的白纹伊蚊,剩下的为有抗药性的,所以再用同样的杀虫剂效果就不好了。答案:C7每条雌鲫鱼一年可产很多卵,约有3 000个受精卵孵化成小鱼。小鱼经一年成熟后就可繁殖下一代。理想状态下,一对鲫鱼三年后可产后代几十亿条,但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个体生存下
6、来。该生物现象体现了 ()过度繁殖削弱生存斗争的强度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激烈的生存斗争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BC D解析:过度繁殖会产生大量的个体,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有限,故生存斗争加剧;在激烈的生存斗争过程中,适应(或生存)能力强的个体被保留下来。激烈的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答案:D8(2017唐山高一检测)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解析: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中“适者生存”的原理能够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只有适应环境
7、的生物才可以生存下来,由于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不能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答案:D9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狼的性状出现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解析:由于生活环境、食物的来源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始狼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8、,而且它们都朝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答案:B10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里最合理的是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解析: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的变异的结果,优势性状的出现不是新形成的适应性更强的性状。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是因为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答案:A1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则图解中内容
9、依次为 ()A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应生存、过度繁殖B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D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个方面,其基础是过度繁殖,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结果是适者生存。答案:D12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解析:在理解和解释
10、生物进化过程中,很容易注重环境的影响,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如认为盲螈失明是黑暗中不用眼睛所致,食蚁兽的长舌是反复使用的结果,春小麦冬种变成冬小麦是因低温所致等。这种获得性状得不到现代遗传学“中心法则”的证实,因此A、B、D三项叙述是错误的。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鹿和狼的关系是:鹿在狼选择(捕食)条件下,使得体壮、敏捷、奔跑迅速等变异(特征)得到积累和发展,另一方面,狼在鹿的选择(是否能捕获食物,获得生存)条件下,使狡猾灵活、奔跑迅速、善于捕食等变异(特征)得到积累发展。结果狼和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发展了各自的特征。答案:C二、非选择题1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
11、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1)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期个体数量逐渐上升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的个体。 (2)在消灭害虫的方法上,从实验结果上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3)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2所示的基因突变。阐述你从图2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_;_。(4)比较不同蝇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图为编码甲、乙、丙三种蝇呼吸酶的部分相对应的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与甲蝇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_,上述研究为生物进
12、化提供了_(方面)的证据。解析:(1)(2)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处理后效果不同,电离辐射处理后效果更好一些,杀虫剂处理后害虫数量还会上升,原因是害虫中原来有对杀虫剂具有抗性的个体,经杀虫剂选择后保留并大量繁殖,使种群数量上升。(3)电离辐射后导致了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由图2可以看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能够产生新的等位基因。(4)由于丙蝇的DNA分子单链中与甲蝇的DNA分子单链中能够互补的碱基较多,所以可判断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答案:(1)抗药性(2)电离辐射处理效果比杀虫剂好,杀虫剂处理时间长了害虫种群抗药性逐渐增强(3)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内容正确即可)(4)丙分子水平
13、上(或分子生物学)14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行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作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的过程。适应是_的结果。解析: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各种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
14、化的方向。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合,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性状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自然选择15桦尺蠖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蠖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_。(2)实验步骤:选择工业污染区
15、A和非工业污染区B;收集桦尺蠖,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若干;_;一段时间后诱捕桦尺蠖,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回收率的柱形图。桦尺蠖释放数和回收数表地区项目浅色桦尺蠖黑色桦尺蠖工业污染区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52150非工业污染区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6030(4)结论:_。(5)分析与讨论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已知桦尺蠖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蠖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只黑色桦尺蠖与一只浅色桦尺蠖杂交,F1中黑色桦
16、尺蠖与浅色桦尺蠖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桦尺蠖,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a实验步骤: _。b结果与分析: _。解析:根据探究目的可知,单一变量为工业污染区与非污染区;要做到随机分组和平均分配;树皮的颜色与桦尺蠖颜色一致时,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探究显隐性时,要注意黑色雌雄个体相交,后代可能全部为黑色,也可能黑色、浅色都有。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合理即可)(2)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蠖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3)如图所示(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桦尺蠖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a.选择F1的大量雌雄黑色桦尺蠖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b若后代出现浅色桦尺蠖,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桦尺蠖,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