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681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 2(苏教版必修四).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4.1.2 寡人之于国也 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 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视频播放五

2、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

3、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

4、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5、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o弃甲曳兵y数罟不入洿池cgw衣帛y鸡豚狗彘tnzh庠序xing饿莩pi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

6、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

7、,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数 Sh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C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Sh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u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互动设计4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打鼓 (2)树之以桑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

8、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 (5)王无罪岁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互动设计5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互动设计6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9、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例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例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例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斯天下之民至焉鸡豚狗彘之畜树之以桑未之有也邻国之民不加少 A./B./ C./D./ 例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

10、于刺人而杀之 互动设计7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引出论题。(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第二部分:(24) 分析“民不加多”

11、的原因,指出本质。(以“五十步笑百步”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

12、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第三部分:(57) 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施。论述观点:要行王道。(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朗读指导 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

13、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5、6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数罟数之以桑衣帛养生丧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7段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检发王无罪岁 学生背诵课文5、6、7段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归纳 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1.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

14、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2.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的理想,具体的说,要是让民众安居乐业。 3.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4.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互动设计9写作特点 说理结构严谨 比喻生动形象 感情充沛昂扬 论辩雄辩缜密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10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六、研讨练习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