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些夺取政权的卿大夫,以史为鉴,逐渐摆脱宗法制的束缚,任用自己信任的人掌握要职,减少世袭官员,出现非世袭的职业官吏群体,君主权力逐渐集中,君主专制的倾向也日见显著。”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崩溃 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C.官僚政治确立 D.君主专制制度形成2.管子八观中说:“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这一主张意在强调
2、A.以民为本 B.厉行节俭 C.轻徭薄賦 D.重农抑商3.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A.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儒法价值趋向融合C.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D.始终坚持外儒内法4.魏晋玄学在自然与名教(纲常礼教)的关系上,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这反映了玄学A.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尊崇个性自由反对等级秩序C.为理学兴起奠定理论基础 D.是儒道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5.韩愈原道中
3、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作者旨在A.倡导工商皆本 B.维护等级秩序C.主张民本主义 D.抨击君主专制6.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他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这次考试A.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B.影响了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走向C.体现了北宋重文的基本国策 D.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现实7.朱元璋
4、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这主要说明朱元璋A.强化专制皇权 B.实行轻罪重刑 C.注重整顿吏治 D.强调以法治国8.明代官方的茶马互市很兴盛,梭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来自江南,而西北地区的各类毛皮、药材等产品大量输入江南。这说明明代A.互市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跨区域间贸易来往密切 D.专业化市镇的兴起9.1892年,薛福成在他的日记里,比较了近代中西工业发展差距甚远的原因,提出“如有能制造新奇便用之物,给予凭单,优予赏赐
5、,独准利息若千年,不准他人仿制”的见解。这一见解旨在说明A.中西方工业发展差距明显 B.利用专利保护促进工业发展C.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D.通过政府奖励推动技术进步10.张謇在大生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上说:“謇愚不自量,念普鲁士之报法,毕士马克(俾斯麦)归功于教育,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籍。”这表明张謇主张A.重视发展实业 B.优先兴办教育 C.学习西方制度 D.抵制外资侵略11.新青年在创刊号社告第一条即明言:“国势凌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这说明新青年A.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 B.旨在宣
6、传西方近代民主思想C.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修身治学 D.重视思想启蒙谋求救亡图存12.1932年1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决议:“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这一决议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 B.要求战略转移以反对日本侵华C.指出了农村革命道路不足 D.反映了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共广泛以两党平等的“国共合作”“民族统一战线”相号召,并大力进行宣传。国民党对此不能容忍,一些强硬分子公开声称:“今天国民党以外的一切党深,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这表明A.国共合
7、作缺乏政治基础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C.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政 D.国共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14.共同纲领第31条规定,“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第34条规定,“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据此可知共同纲领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C.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15.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8、等十大关系。这A.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B.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D.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经齐建设16.下图为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国访问专机飞行航线示意图。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已经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C.粉碎了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D.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17.“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
9、别,而强调其相似性。”据此可知,雅典民主A.是少数人的民主 B.孕育了某些现代民主原则C.缺乏自由平等精神 D.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直接来源18.伊拉斯谟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欧洲的社会改革应以希腊、罗马为榜样。在他看来,人类社会进步主要障碍是愚昧,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启蒙”。这实质上反映了他A.推崇古典主义 B.倡导人文主义 C.反对教会统治 D.崇尚理性主义19.盂德斯鸠指出:“我们可以有这样一种政治体制,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强迫任何人不去做法律允许他做的事。”据此可知,他强调A.人民主权 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 D.法律至上20.蒸汽动力在古埃及
10、已得到应用,但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这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是A.技术的传承 B.经验的积累 C.社会的需求 D.科学的发展21.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这反映了A.技术改造推动旧工业部门的发展 B.自由放任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C.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产生 D.国家调节经济避免了生产盲目性22.1921年,列宁认为
11、“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表明A.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 B.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C.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 D.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3.1954年,日本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70年代,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和辅导就业。材料体现了日本A.为摆脱滞胀状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B.因为财政困境将养老问题推向社会C.成立专门机
12、构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 D.逐渐改革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政策24. 1969年11月,尼克松提出“鼓励并期望将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国内安全问题”。美国将继续发挥在亚洲的重要作用,但必须“避免采取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赖我们以致把我们拖人像越南那类冲突中去的政策”。这表明A.日本的崛起影响美国亚洲战略 B.美国逐渐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C.尼克松主张实行对外战略收缩 D.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两极格局25.1984年,美国青年约翰逊在一次抗议中焚烧了美国国旗,被达拉斯地方法院据德州州法判处有期徒刑和罚款;德州法院判决约翰逊言行受宪法保护,且德州州法违究,随后受到最高法院支持;但国会指出约翰逊言行违反国旗保护
13、法;最后,最高法院指出国旗保护法无效。这一诉讼案A.反映了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体现国会可借助立法干预司法C.推动美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D.表明最高法院享有宪法解释权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都在皇权和文官制度的统治下,再配合市场性农业经济的网络。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这两套网络的结构,可以长期保持中国的统一,提供相对有效的管理。到了唐代,虽然颇多内乱外患,但基本上,文官制度的体系还是相当有工作效率。宋代的制度,地方有相当的自主权,虽
14、然宋代中央的工作效率并不高,各个地方人治为政,但也能保持经济网络的自动调节。明、清两代,中央权力强大,而在意识形态固定以后,文官体系已不再能作必要的调节,以适应突然发生的变化。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材料二 从理论上说,国王对贵族有管辖权,因为国王是土地分封终极的来源;可是由于每一个封建主只效忠给他土地的人,也就是他的直接封主,所以他可以不听国王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话;他可以拿起武器和国王打仗,或者和其他任何人打仗。因此西欧的中世纪乱成一团,封建主之间不断打仗虽说按现在的标准看那些只是武斗,而不是战争。然而,正因为如此,西欧的封建社会其实是一个“分”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合”的社会,它没有集中的权力
15、,社会极其混乱。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形势,并分析其原因。(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下,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层出不穷,蒸汽机应运而生。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825年,使用机车的第一条铁路通车。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冶铁业和采矿业迅速发展,煤炭也成为铁路建设的必需品。同时催生了新的城镇,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16、,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材料二 1881年,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因怕反对派反对,以驴马拖载,第二年才敢用机车牵引。1887年,唐胥铁路扩展至阎庄,旋由海军衙门奏准,从阎庄延伸至大沽北岸,再由大沽拓展至天津,1888年9月建成通车。李鸿章、奕等人又从加强京师防务出发。要求将铁路伸向北京,此议一出,立即遭到反对派反对。后经激烈斗争,1889年8月,光绪皇帝依据慈禧太后的意见,肯定了修路决策,使铁路之争宣告结束。甲午战后,铁路对加强国防惠及工商的巨大作用已被社会广泛接受,清廷为抵制侵略、挽救危机,企图独立发展铁路事业。对此,列强难以容忍,它们乘清廷战后財政竭蹶之机,纷紛争当債权
17、人,并在中国争相修建铁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其对英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7分)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12年1月,孙中山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其特点有三:一是新旧历并存;二是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是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民初改用阳历,改变清廷的“正朔”与世界历法接轨,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没有引起太大的异议。采用阳历而不废阴历,乃是为尊重民众习惯和民族文化传统采取的折衷办法。阴历与中国农
18、业社会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商业利益及民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中国以农立国的基本社会形态不改变,要根本变革这种民俗文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为显示自已是新的革命政府,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由阴阳历并用,改为专用阳历,并将阳历定为国历,而将阴历视为旧历、废历。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依靠政治强力进行废除旧历运动。其推行的结果,使阳历更加流行,取代阴历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民间的契约、房租、商家结账等,逐步改为阳历办理,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但这场运动并没有彻底改变阴阳历并行的格局。同时,由于政府推行策略上的偏激、民众沿用旧历习惯的顽固、以及旧历代表的民俗文化的深厚,导致了
19、政府与民众在历法问题上的直接对峙与暴烈冲突。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从上述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经济运行机制,确认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这一阶段的经济改革是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国企改革目标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从政府行政控制下解脱出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国企改革探索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
20、等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经营形式,增强企业活力。与此同时,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推进。企业人、财、物和供、产、销逐步纳入了市场调节轨道;逐步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制;改革商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推进银行商业化进程、实行财政包干制;对部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减少管理层次,扩大地方自主权。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企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企改革的意义。(6分)2018.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0:BBCD
21、B BCCBA 11-20:DDCDD BBBDC 21-25:CBD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26(1)特点:皇权专制与文官制度相结合;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明清以前,文官体系发挥重要作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文官体系僵化。(4分)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后期僵化,成为社会发展障碍。(4分)(2)形势: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1分)原因:实行封建体制,社会管理松散;国王权力有限,封建主独立性强,长期争斗。(4分)27(1)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蒸汽机、蒸汽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的修建。(2分
22、)影响: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分)(2)特点:起步晚;发展艰难;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大;受外国资本控制;铗路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3分)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外国资本的掠夺;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的阻挠。(4分)28.示例一:论题:民国时期历法改革具有社会进步意义。(3分)阐述:民国时期推行历法改革,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破除封建迷信,推动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推行阳历,有利于融人世界;两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推动社会进步。(9分)示例二:论题:民国时期新旧历法并存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3分)阐述:民国时期,面对
23、西方侵略、西学传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推动、融人世界等形势,推行阳历具有进步意义;阴历为民众所熟习、承担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农业经济密切相联,仍具有合理性与生命力;民国初年实行新旧历并存,取得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强行废旧历,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9分)示例三:论题:社会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更要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3分)阐述:民国时期推行阳历符合当时中国时代精神,顺应世界潮流,取得明显效果,推动社会进步;民国初期,实行新旧历并存,在回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取得成功;甫京国民政府强行推阳历、废旧历,虽顺应潮流,取得一定成效,但脱离当时中国实际,没有充分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末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9分)29(1)特点:确立市场导向;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措施全面,其他领域改革配套。(6分)(2)意义:激发了企业活力;增强了国有企业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建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