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自信 源远流长、泽被后世的中华文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土地上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 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继而形成了长期以来强烈的自信。文化自信
2、,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焦点,具体关注下列角度:从现实角度去追溯历史,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长时间段的去考察历史,重在考察文化的渊源、演变;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考察,重在勾画人类文明整体演进的脉络,总结经验教训;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将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查,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
3、的文明之一。考古发明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等地区,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2秦汉到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高速发展时期(1)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汉武帝
4、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3)隋唐:中华文化进入隆盛时代。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两宋辽夏金元:传统文化中的内省、精致趋向增强,市井文化勃兴,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不断冲突与融汇。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
5、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3明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时期(1)明朝中后期兴起的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明清之际,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近代是中华文化的衰微时期(1)作为主流思想的程朱理学不断僵化,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2)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升华时期,但近代自然科技落后。(3)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4)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西学大量传入,西学东渐现象不
6、断发展,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的人文观(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2天人合一的宇宙观(1)“天人合一”释义:天、道、真理
7、、法则,意为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为哲学思想体系,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2)道家主张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要将人性解放出来。”(3)儒家主张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但不自觉的合一。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
8、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天下为公的责任观: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4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将“和”的思想上升到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其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他们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
9、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现实价值1特点(1)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它对于民族生存和延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有着顽强生命力并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有力地维护了民族独立发展。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
10、凝聚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连续性。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它强调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崇尚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在义利问题上舍利取义,重视现世,不讲来世。主张以修身为本,为政以德,以德教礼治为基本的施政方针;儒家理想社会是君臣上下贵贱亲疏等级差别的社会,但各等级间和谐统一亲如一家,并追求与物融合,天人合一。(3)重德治,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重道德修养造就了许多气节崇高的民族英雄。(4)重道轻器,重政务轻技艺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上重视对道探求,在现实中重视走入仕途,但
11、极端轻视技艺,不注重科学(科学缺乏独立地位),把科学发明斥为奇技淫巧,是中国科学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5)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的思维方式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大一统为特征的专制主义统治的社会,儒家提倡“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内圣外王(指既有圣人的才德,又能施行王道),民胞物与(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都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体现:一是太极、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二是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善于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问题,缺乏对问题的精确分析;传统哲学中道、自然、太极、理、气、心、性等不能用概念进行精确的描述,只能靠直觉体验,带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中国古代与百姓日常生活
12、密切相连的数学、医学、农学、兵学相当发达,具有为政借鉴的史学高度发达,这是古代注重实用传统的一面,但其缺乏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短视性行为。2现实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
13、提供了有益借鉴。四、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1吸纳异质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历程:两汉之际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日趋兴盛;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是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教由盛转衰。理学吸纳佛道理论,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影响:哲学观念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传统艺术诗、书、画等艺术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建筑艺术建塔造像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内容: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
14、科学技术是其手段。作用: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逐渐突破“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从达芬奇到莎士比亚,从马丁路德到伏尔泰、狄更斯等文化巨匠的信息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小高潮,终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销声匿迹。(3)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特点:角色多样或由政府规划(如清政府三次新政),或出于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或由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
15、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或系华人策划(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方式多种:诸如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等。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历程层次分明: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递进、不断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以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到以政治制度为主,再转到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影响:从倡导“中体
16、西用”到输入“进化论”,从主张“共和革命”到呼唤“德先生”“赛先生”,从中西方文化论战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大潮此起彼伏,中国人在不断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同时,也在深化对世界的认识。2向外辐射与传播(1)东传汉字:公元前4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饮食、风俗
17、、习惯:日本的唐式菜肴、茶道、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社会制度: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度与中国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移民: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2)西传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向近代
18、社会的转型。近代: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以及科技、文学等也相继传入,欧洲出现“中国热”。丝绸、茶、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五、中华文明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1中华文明的责任伦理,有助于激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担当。中华文明以共同体为本位,强调家国,推崇责任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中华文明的包容精神,有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不同文明、国家和民族的和谐相处,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中国方案。中华文明的“和合”思想,恰好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和谐相处提供了重要的思
19、想资源:一方面是和而不同,包容差异。另一方面是和而不流,坚持原则。3中华文明的天下观念,有助于推进以“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新世界秩序,优化全球治理体系。中华文明的天下观念是尊重差异、共同发展、共同维护天下和平的智慧。只有在天下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反思和超越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同质化的平等观。4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有助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性、差异性,更注重兼采中西文明之所长。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程朱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2)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
20、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烦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尝试解题_D根据材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便于实行的三礼”并结合所学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的背景可知,朱熹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2命题点:宋代绘画作品的时代特色(2020北京新高考等级考试4)宋代画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可以佐证,北宋时期()A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 B画家的商业意识浓厚C文人画开始一统天下 D绘画普遍受理
21、学影响尝试解题_B由材料“实恐他人传模之先”可知,刘宗道一次就画几百个扇子的原因是害怕别人临摹而影响销路,这体现了当时画家的商业竞争意识,B项正确。3命题点: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主张(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尝试解题_B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
22、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D项错误。4命题点: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思想主张(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5)清初思想家唐甄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这反映出他主张()A加强户籍管理 B国富寓于民富C保护小农经济 D减免民众赋税尝试解题_B根据所学知识
23、可知,题干中的“编户”是指在籍在册的人民,再结合题干中“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可知唐甄主张国家的富有,首要的是人民的富有,据此可知唐甄主张国富寓于民富,故选B项;题干内容主要论述国家的财富问题,而不是户籍问题,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论述“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并没有述及如何使人民富裕,排除C项;题干内容并没有涉及“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关系,与赋税问题无关,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转换思维朱熹将古礼中烦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转换思维分析这种做法,使“古礼”更便于接受,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第2题设计新颖以宋代画师刘宗道的绘画特色,考查宋代商业繁荣史论互证题干材料强调画师
24、作品与扇子的畅销,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和画家的商业意识第3题由表及里黄宗羲从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这个“末”是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深层分析黄宗羲这一论断是强调从“以农为本”变革为“工商皆本”第4题论从史出唐甄论述“富在编户”“不在府库”,可知唐甄主张国家富有,首先是人民的富有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5命题点:秦汉时期大规模的角抵表演(2020全国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
25、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尝试解题_B根据材料中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的流行情况可知,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而川剧是清朝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抵(摔跤)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没有提及其起源,故D项错误。6命题点:唐代壁画“大佛光之寺”与五台山“佛光寺”交相辉映(2020全国卷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
26、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尝试解题_C由材料中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发现了实物佛光寺可知,此类壁画可与实物文化遗存互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壁画与山西五台山地区的实物佛光寺相互印证的情况,没有涉及创作与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化,故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7命题点: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2020全国卷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
27、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尝试解题_C步辇图是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具有绘画艺术审美价值;该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8命题点:唐代社会生活新气象(2019全国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尝试解题_C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
28、“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信息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9命题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2019全国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尝试解题_D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故D项正确。10命题点:程朱理学的思想追求(2019全国卷26)程颢诗云:“闲来
29、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尝试解题_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选B项。题号命题特点第5题创设情境角抵在秦
30、汉时期的发展,呈现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场景历史认知角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秦汉时期广为流传第6题史料实证选取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画和五台山佛光寺,判断这些历史遗存的史料价值第7题史学理论高考命题加大了史学理论的考查,步辇图是一幅美术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作品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第8题全新视角题干材料描述拔河运动在唐代盛行,引导关注健康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第9题转换思维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差异,反映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加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第10题传统考点程朱理学,程颢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命出新意以程颢的诗为切入点,结合程朱理学,对
31、传统诗歌进行鉴赏,体味以“理”入诗的美学特点例(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应围绕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
32、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这一主题思想,以此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结合改革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选取范仲淹、王安石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论述材料中的观点,如范仲淹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在庆历年间主持了“庆历新政”,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范仲淹却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怀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怀,反映出他对国家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他的这些精神,就是其留给后代的“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试答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且其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种
33、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之中”。面对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出身贫困的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任地方官时,同情百姓疾苦,施政养民;他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庆历年间,他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14分)高考论述试题答题行文的“四性”(1)逻辑性:论述部分的同一段内容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总后分,或并列关系。(2)层次性:论述要层次分明。答案做到要点化、段落化。每一段重点论述一层意思。如果要论述第二层意思。分段进行。(3)学术性:语言要有历史学科特点,忌口语化,要使用历史术语表达。(历史术语是指教材语言,时政语言,大型正规考试主观试题的答案等)(4)概括性:内容全面,语言精练,表述准确,言简意赅,要突出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