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5853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如图所示的哪种植物的生存概率最大()玉米和小麦变种的遗传多样性A栽培小麦B栽培玉米C野生小麦D野生玉米C由图分析可知,野生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为进化提供了更多原材料,当环境发生剧变时,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2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为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_。(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

2、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3)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 环境中将会死亡,同理,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会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_,就要被环境所淘汰。解析(1)从A、B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2)生物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例如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但是温度作为选择者,却是定向的,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就能生存,不适应某个温

3、度的变异个体就被淘汰。因此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3)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如果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答案(1)25(2)各种变异类型不定向选择定向(3)适应新环境的变异题组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A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B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C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环境选择生物而不是生物选择环境,B错误;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因

4、为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细菌和抗药性低的细菌,能生存下来的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药性,所以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C正确;是青霉素选择了细菌,而不是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D错误。4鲸和鲨鱼是不同纲的两种动物,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体形,这是()A相同变异的结果 B进化的方向相同 C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D相同的环境对它们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D相同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体形进行了相似的选择。5(不定项)下列表述中属于拉马克观点的是()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生物

5、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AC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6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A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B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C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D生物的应激性B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7(不定项)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

6、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ABC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均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8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A杀虫剂诱

7、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种,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9某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8、的是()A比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C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该种变异进行了选择,使抗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比较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自然淘汰。10如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的结果。(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_变异类型。(3)此实验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这是因为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_。(4)甲虫抗药性

9、的增强是通过_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解析(1)自然选择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杀虫剂的选择下,甲虫不抗药的被杀死,抗药的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杀虫剂是选择因素,而不是甲虫抗药性变异的诱导因素,甲虫抗药性变异在前,环境的选择在后。(3)分析题图可知,使用杀虫剂后,甲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适应了杀虫剂,但当使用杀虫剂时,种群密度又大幅度下降后上升,由原来的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上述分析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因为遗传虽然是稳定的,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4)甲虫的抗药性变异是甲虫进化的内因,杀虫剂的选择是外因,通过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使得甲虫的抗药性增强。答案(

10、1)自然选择(2)抗药性(3)可变的(4)甲虫与杀虫剂11(不定项)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工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B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工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D人工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CD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不一定对人类有利,A错误;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是适合环境的,而人工选择保留的变异是符合人类需要的,B错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C正确;人工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D正确。12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约处于5

11、.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该化石群有100多种60多个类群,大多已灭绝。其动物结构与现存动物结构差异很大,在此前的地层中找不到其祖先。如此多的动物种类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达尔文进化观点相矛盾的是()A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B现代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A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这种观点明显相矛盾。13某小岛上有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

12、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中合理的是()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C根据题中图乙可知,68 cm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最多,4 cm以下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极少,根据图甲可知鸟喙的长度在15 cm,只有更长的喙才更易于啄到食物,因此可预测该啄木鸟经过长期进化鸟喙会越来越长。但是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利的变异需要逐代积累,较短一代的时间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且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子代的喙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14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

13、,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_类型,而杀虫剂起了_,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_,耐药变异特性得以逐代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失效。(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_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_的数量逐渐增多。(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_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

14、好。解析(1)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与环境的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2)人工诱变能够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但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变异个体往往不多,需要处理大量材料。(3)分析实验结果图解,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实验组导致种群个体数低,不反弹,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答案(1)耐药变异选择作用选择(2)人工诱变基因突变率突变个体(或雄性不育个体)(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忽略变

15、异与选择之间的关系15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Bab的变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Cbc是适应环境的类型逐代积累的结果D环境使害虫产生了适应环境的变化D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使得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A正确;环境变化后,具有适应环境强的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而具有适应环境弱的变异的个体被淘汰,ab的变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B正确;环境变化后,把适应环境弱的个体淘汰,适应环境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长期选择,使得害虫适应环境的个体越来越多,因此bc是适应环境的类型逐代积累的结果,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