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392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考生注意: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水笔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60分)1.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D.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答案】D【解析】【详解】民间对土地占有者的称呼由“豪强”变为“田主”,这反映出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实质上说明政府和民间对土地兼并的

2、认可,故D项正确;租佃制是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无法看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不代表小农经济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故C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土地占有者称呼的变化所隐含的信息,即由“豪强”变为“田主”,这反映出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实质上说明政府和民间对土地兼并的认可。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

3、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主张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均田制始于北魏,不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B选项错误,均田制是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不是全部土地;D选项错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不会彻底消除。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 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

4、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 政府曾实行重商政策B. 私营商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 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D. 用法律手段规范商业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说明古代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商业活动,正确;封建社会国家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错误;材料说明政府用立法管理商业活动,并不能说明私营商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私营商业同样受到打击,错误;材料中的立法措施并不是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错误。4. 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省,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殖

5、民扩张的结果B. 地理环境相同C. 世代友好交往D. 历史背景相同【答案】A【解析】荷兰有西兰省,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都属于殖民宗主国在殖民地命名,是殖民扩张的产物,A正确;B、C和D均和材料中信息不相符。5. 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比例1520160016701700175018011851城市总人口525825135170210275510A. 圈地运动的影响B. 工业革命的进行C. 自由贸易的发展D.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知道,从1750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

6、迅速增长,这一时期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16-18世纪,排除;C项是工业革命之后,排除;表格内容不能反映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D项错误。6. 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B.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C.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D. 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答案】A【解析】【

7、分析】【详解】根据“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可知手工土布的使用量还是占据主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

8、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8.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 实施“一五”计划B. 组织人民公社C. 进行三大改造D. 发动“大跃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工业化基础较弱,通过开展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9、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故A正确;BD项是犯了“左”倾错误的,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没有涉及发展工业,排除C。9.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A. 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B. 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C. 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D. 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是市民乘坐有轨电车的繁忙景象,这反映了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答案为A,同时排除B。CD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0. 1990年

10、,承包经营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63%,家庭承包的土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86%;农村第一产业收入的954%来自家庭经营;在农村各经营层次中,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86%。据此可知A. 市场经济体制显示了经济发展成效B. 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C. 非公有制经济主导了经济社会发展D. 农村出现了家庭农业和市场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1990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提出与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故D项错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为公有制经济,故C项错误;“农村第一产业收入的95.4%来自家庭经营”说明家庭农业与市场出现结合而产生收入。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

11、正确答案为D。11.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是因为A. 新经济政策缓和了和西方的矛盾B.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C. 美英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答案】B【解析】苏联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就实际上停止了,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等国再也管不了什么意识形态的

12、差异了,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B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是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时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30年代英美等国把大量机器设备销往苏联,对苏联来说是抓住了巨大的机遇,转嫁危机至苏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12. 马丁在美国史中写道,罗斯福新政时期,为防止盲目竞争,生产过剩,“企业界、劳工组织和政府的代表将确立一些公平行事的准则,依法确定各行业的价格、生产水平、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这表明了美国政府A. 希望企业主扩大生产规模B. 允许外国人到美国就业C. 鼓励美国民众勤俭节约D.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答案】D【解析】【详解】从罗斯福政府要“企业界、劳工组

13、织和政府的代表”,“确立一些公平行事的准则”,依法规范“各行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D项正确; “防止盲目竞争,生产过剩”与“扩大生产规模”矛盾,A项错误;“外国人到美国就业”与解决本国就业问题是对立的,B项错误;鼓励美国民众勤俭节约对于解决“生产过剩”不利,C项错误。【点睛】工业复兴法的意图是通过缓和劳资矛盾和产销矛盾,治理经济危机。13. “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换句话说,农民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农民“反对我们”是由于当时实行A. 余粮收集制B. 固定粮食税制C. 农业集体化D.

14、工业化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农民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原因是利益受损,根据所学可知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因此选项A正确;固定的粮食税对农民有利,因此这不会造成农民反对布尔什维克,选项B排除;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措施,不属于列宁时期内容,选项C、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余粮收集制和固定粮食税具体内容和对农民影响的区分。14. 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由国际清算同盟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货币的分配份额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这样英联邦的比例高达35%。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A. 二战导致正常国际贸易往来受

15、阻B. 极力削弱美元的国际影响力C. 极力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D. 保持英国战后金融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据材料“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英联邦的比例高达3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企图抵制美元的影响,维持英镑的国际地位,故凯恩斯有此提议,故C选项正确;二战导致正常国际贸易往来受阻,这属于历史背景,不是目的,故A选项错误;削弱美元的国际影响力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英镑的地位,故B选项错误;英国战后已经失去了金融霸主地位,故D选项错误。故选C。15. 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

16、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A. 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B. 打破了贸易国界限制C. 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 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显然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题干没有突出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排除A;BC属于经济领域,与题干中“政治使命“不符,排除。故答案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二、材

17、料题(本题包含3大题,共3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材料三 户部则例规定:“关税短缺令现任官赔缴”。为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清王朝广设钞关,重征商税。有偷越关卡及偷漏税者,客商依律治罪,地方官一并议处。大清律例户律课程规定:“不纳课程者,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这些规定及税吏法外肆意勒索,使商人们视关卡为畏途。摘编自中国法制史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

18、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摘编自中国全史商贾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2)关系:出现雇佣关系;实质:资本主义萌芽。(3)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

19、主导地位;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发展;地主和商人将资金用来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科举制度的影响。【解析】【详解】(1)特点:从材料一图中“男耕女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在生产生活上的特点。(2)关系:由材料二中“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可知。随后,结合所学可知这种雇佣关系的本质。(3)原因:从材料三“清王朝广设钞关,重征商税”,材料四“商人最后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表述。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19世纪

20、初开始,在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损害工厂主直接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6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到18531860年间,英国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残余,这使英国成为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860年,

21、英、法签订英国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以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答案】(1)工业革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2)自由贸易政策对于英国工业品输出弊端,国际贸易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以及所学从工业革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弊端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这使英国成为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英国又与许多国家

22、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自由贸易政策对于英国工业品输出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即可。点睛:如何注意答题规范1.看清提示,控制范围。2.字迹工整,分层表述。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4.言简意赅,突出重点。5.表述严谨,言之有物。6.答案设计,多宽广,少精深。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

23、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4、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影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3)表现: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启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

25、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正确的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详解】(1)事件:根据所学可得出是鸦片战争。影响:根据“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鸦片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事件: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3)表现:根据所学可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随之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之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启示:根据所学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正确的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