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 理解各国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深层原因,分析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 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表现(1)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在今河北战国时期的燕下都遗址就出土有大量铁器;战国大思想家孟子曾有过“以铁耕乎”的问话。(2)兴修水利:楚国在今安徽寿县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芍陂。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成为三大著名水利工程。2影响(1)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私田大量增加
2、。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被破坏,逐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2)政治: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统治者也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这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深度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1赋税改革(1)内容管仲改革: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任用管仲进行赋税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衰”义为等级次第。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
3、年鲁国的“初税亩”,废除了井田制度,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规定无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秦国的“初租禾”: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初租禾”,其做法与“初税亩”大致相同。(2)影响:田赋制度的一系列变化,使土地国有制度逐渐遭到破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新兴地主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农民较前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2卿大夫夺权(1)表现:诸侯国的卿大夫逐渐取代诸侯取得统治权,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代表了这种政治变革的潮流。(2)影响:卿大夫夺权,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变化在政治上的反映。它表明,周王朝的分封制已不再有效,宗法制的统治也难以再继续下去了。三、战国时
4、期各国的变法运动1李悝变法(1)内容: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制度,起用有才能的人为魏国服务;“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制定法经,用法律条文保护新兴的封建制度。(2)作用:魏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2吴起变法(1)内容:“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他还主张“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将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养兵练兵。(2)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在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3申不害改革(1)内容:“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并加强君主的集权。(2)作用:改革取得了
5、富国强兵的效果。深度点拨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仅涉及领域更加全面,而且影响也更加深刻。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3商鞅辅助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史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
6、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史料二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和旧的社会体制的矛盾。指出了国力强弱决定对外战争的胜负。(1)结合史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提示 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改革与“战胜强立”有什么关系?提示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
7、建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其他各国的目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变法改革潮流的原因(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
8、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史料一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9、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史料二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精简机构。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体现了李悝的用人标准。说明李悝主张政
10、府鼓励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指李悝根据市场供求调控粮价,其目的在于稳定小农经济。说明吴起变法侧重于政治改革,打击国内保守势力。(1)根据史料一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提示 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2)根据史料二,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评之。提示 重心: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简评: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虽然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但是造成了自己的死亡。(3)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提示 作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
11、: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3)方向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
12、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主要的标志一是铁器的使用,二是牛耕的出现和推广。(1)这些革命性的重大变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2)随着新开垦荒地的增多,一种有别于以往土地制度井田制的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私田即土地私有制产生并迅速发展。(3)手工业、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4)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逐步产生,为进一步适应生产
13、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此时,奴隶主阶级日渐衰落,新兴地主阶级日趋壮大,奴隶制下的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度等都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一整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上层建筑。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改革变法。所以各国相继开展变法运动。二、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根本原因1不同(1)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实力;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2)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14、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2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1)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2)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一、选择题1后人常用诗经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描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下列与此最相近的是()A“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B“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井田制逐渐被破坏、私有制出现等方面。故本题应该抓准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再
15、用排除法,选出答案。A项中的“乱井田”暗含了井田制被破坏之意;“百王礼乐”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散寒烟”说明礼崩乐坏,符合题意。2春秋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日益遭到破坏,其根本因素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B私田增多C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D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解析:选A。A、B、C、D四项都是原因之一,但符合题干“根本因素”之意的是A项,它是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解析:选C。在理解“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概念后,不难看出其本质都是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4
1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A诸侯国国君 B奴隶主贵族C新兴地主 D众多士人解析:选C。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5战国时期,法家学说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主要是因为法家学说()A适应了统治者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B适应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C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D适应了农民分享政治权利的需要解析:选A。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避免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纷纷采用法家学说,改革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6下列符合李悝变法主张和措施的是()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铲除井田疆界,事实
17、上破坏了井田制制定了中国较早的一部完善的成文法典创建了一支最大的军队“武卒”A BC D解析:选C。依据教材可知:创建“武卒”不是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其他均属于李悝的变法内容。7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相比,其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C。A项“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是一个过程,当时“废除了”不可能,B项也错在“废除了”;C、D两项比较,C项更为合适。8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18、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选A。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选A。9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 BC D解析:选C。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并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10商鞅变法
19、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解析:选A。商鞅变法得以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解析 本题以三幅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图一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发展到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推广,图三反映了战国时代的显著特
20、点是战争,“战胜强立”的历史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 (1)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在社会上普遍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2)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秦国利用商鞅变法改革。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选择天下之贤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材料
21、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和孟子的用人标准。(2)上述用人标准的提出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根源。解析 (1)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2)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的选拔对诸侯国的重要性。(3)要结合当时经济基础和上层领域的重大变化进行分析。答案 (1)墨子:选举贤能,根据才干来确定爵位、俸禄及其任免。孟子: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2)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选贤任能成为时代的要求。(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自耕农要求进行上层领域的变革,解除束缚。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