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不过,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教育治理须重视两点。首先,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唯其如此,教育治理举措才能切中要害,避免左支右绌。教育,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它贯穿人的一生。在漫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成效与潜藏的问题都
2、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一旦发生偏差,后果非常严重。这就要求每项教育政策出台时慎之又慎,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其次,教育须革故鼎新,培养的人才须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不同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不同的经济产业形态,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3、、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有学者感叹中国教育“均值不低,方差过小”,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难有保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正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社会新格局,教育自不例外。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至今日,“三个面向”依然是中国教育的正确方向。站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央一再重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要义是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离
4、不开全社会的努力。材料二:在近期教育治理中,教育部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而过去几十年,义务教育阶段按照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的做法沿用已久,而这种惯例被冠以“因材施救”之类的理由广为人们接受。但这样真的合理吗?埃里克哈努谢克和卢德格尔沃斯曼因在国家的知识资本一书中讨论了对教育公平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政策,其中就包括学校分级,“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是有争议的”。他们介绍,在第一次将孩子分到不同级别学校的年龄方面,各个国家的安排差别很大。在大多数OECD(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学校分级发生在学生15岁或16岁期间,九年级或十年级之前没
5、有分级。而在对比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数据之后,他们表示,根据假定的同伴效应,同质学伴的学习状况可能会达到最优,不过,弱势组学生如果过早与优势组学生分开,他们的情况会系统性变差。因此,他们认为推迟学校分级的年龄也许可以提高公平性。上面讨论的是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在不同学校间分级。那么,是否需要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班教学?分班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吗?这些问题困扰着国内外教育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众口难调。从国际上看,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而大多数英国中小学会在不同科目上根据学生对应的科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在印度,伯乐林(注:一个非政府组织)也倡导“按实际水平施教”,其基本思想是在某
6、个时期,根据孩子掌握的知识将之分组,然后让教学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匹配。可见,按照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并不是中国特色。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通过教育治理,对这种习惯做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纠正。比如,北京市2010年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都必须承担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取消重点校不接受电脑派位生的特权,强调必须平均分班。但直至教育部最近的新政出台,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一直难以根除。许多人反对分校或分班教学做法的一大理由,是这必然对重点班落选者的心理产生不好的暗示。而重点班入选者也可能因“鸡头变凤尾”而承受一定心理压力。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与迈克尔克雷默等人于2005年
7、在肯尼亚开展的一项早期多干预实验显示,分班教育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所有样本学生都获得收益。其中,快班里垫底的学生和慢班里拔尖的学生从分班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相当。总之,在是否按成绩分级教学中,人们意见不一,各国选择不同,似乎均有其理据,而选择的最终效果可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逐渐显现。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曾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B. 教育过度商业化,是教育部门采取教育治理举措的根本原因。C. 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德国保障了本国的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D. 为打造社会新格局,中国应阻止尖端人才流动到其他的国家。2
8、.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教育治理”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应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B. 过往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做法,在新时代应被取消和禁止。C. 为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昔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都需要调整。D. 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开放之门应继续开放。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分校、分班”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人们广泛接受按成绩分校或分班,其中一个原因是因材施教。B. 数据对比表明,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C. 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分班,分班教学是中国特色。D. 国内
9、不少地方不同程度纠正过义务教育“分校、分班”的做法。4. 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左支右绌B. 革故鼎新C. 众口难调D. 假以时日5.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中国近期为什么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请分条简要概括。(5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象贤传元虞集李象贤,讳崇德,长沙醴陵人,世以儒名家,自其父兄以上,多称乡先生。大德中,象贤独以材学辟湖南宪府史。湖南宣慰使和尚者,故丞相楚公阿里海牙之子也,楚公取长沙有功,和尚自幼时总父兵镇长沙,及为帅,颇骄肆。郡有织官,极丝缕文采之良,充贡尚服,和尚辄私取之。廉访佥事李栋以职
10、事将劾治之,和尚惧,使人告李栋于朝,曰“栋立卷强质醴陵民田,实不予直,明年,责民以质取田”。又遣间激怒朝贵故人以事闻。有诏中书省御史台遣人杂问之。使者至,和尚召田主若证佐吓之曰:“不如制使指意,祸且不测!”至庭,皆符告者言。栋分必死,无口可自解。象贤在证中,会迁广东宪史,不得其辞,狱弗具,立遣遽逮至,即具对,使者徒待一语成之,象贤乃直视田主曰:“吾实见汝得钱,且汝手自阅,天其可欺邪!”制使疑且怒,稍陵辱象贤。象贤曰:“古人有言,名义至重,鬼神难欺,我终不以附会置李公死!”辞气明辨,使者虽盛气讯鞠,辨益明。众色变,言益错愕,使者乃得其情,栋不死。湖湘之间,人人言象贤,而风纪之司,益憎其人矣。象贤
11、今积官至第六品,所至严而能恕,宽而有制,吏畏民爱,廉不自矜,好贤者固深敬,而忮忌者亦无间言。历官皆在州县,未尝有纤介吏责,又为难能焉。史官虞集曰:予在国史,执笔论大人君子,勋伐德业甚盛,而世有卓行奇迹,或以微远不见书,悲夫!栋予故人,身佐宪府,乃质所部民田,虽实与直,犹非是,予不能谓栋说也。呜呼!世之畏威显,诬成人之罪,冤死者何限?奸虐者不足论,彼巽懦不自立,卒自陷于罔人之列,观象贤之护,亦可以少自振乎?悲夫!(有删改)6. 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象贤独以材学辟湖南宪府史 辟:(被)征召象贤在证中,会迁广东宪史 迁:调动官职B. 有诏中书省御史台遣人杂
12、问之 杂问:会审使者虽盛气讯鞠,辨益明 讯鞠:审讯C. 吏畏民爱,廉不自矜 自矜:自夸勋伐德业甚盛 勋伐:夸耀D. 而忮忌者亦无间言 枝忌者:嫉(贤)妒(能)的人卒自陷于罔人之列 罔人:不正直的人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廉访佥事李栋以职事将劾治之 责民以质取田B. 不如制使指意,祸且不测 吾实见汝得钱,且汝手自阅C. 天其可欺邪 益憎其人矣D. 使者乃得其情 栋予故人,身佐宪府,乃质所部民田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李象贤家族世代以儒学扬名,他的父兄长辈受人尊敬。B. 李象贤凭真才实学,官至州县,他治理有方,
13、深得民心。C. 在李栋一案中,李象贤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同流合污。D. 虞集为李象贤作传,旨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提振人心。9. 李象贤推崇“名义至重”这一古训,请结合他的言行对“名义至重”加以阐释。(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山(其二)顾炎武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注】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元、脰(du):皆
14、指头颈。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1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B. “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降临。C. “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D. “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11.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情感。(6分)12. 默写。(10分)在顾炎武所作的秋山中,我们会发现:“史”是一部包罗万象、蕴含深厚的文化宝
15、库。在观“史”中,我们可以视己正身,亦能以史为鉴。在谏太宗十思疏里,魏征以“(1)_,(2)_”劝谏唐太宗要重视百姓的力量:他们就像水一样,可以浮起船,也可以使船倾翻,应该慎重地对待;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结尾以“(3)_,(4)_”来告诫唐代君主:如果不以秦为鉴,那么唐代终将走向灭亡。在游“史”中,我们能够在游览古迹中欣赏别样的风景。姚鼐在登泰山的过程中描绘了日出的曼妙景色:“日上,(5)_,(6)_”,令人神往。不仅如此,在游“史”中亦能生发人生感悟,正如苏轼在游赤壁之时所感“(7)_,(8)_”,由此抒发人生之于天地、沧海的渺小;又如杜甫在游览武侯祠时所慨叹“(9)_,(10)_”,以此赞
16、扬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忠心耿耿!由此观之,“史”既是一面可以的正身黜恶的镜子,又是一座包孕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宝库!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红楼梦选段,完成1315题。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
17、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13.划线句中的“优伶”是指。(人名)“母婢”是指。(人名)(2分)14.结合选段中贾政的言行,分析贾政和贾宝玉有怎样的矛盾冲突?(4分)15.宝玉挨打之后,贾府中各人有不同的反应,请写出下面的言行所对应的人物,并分析他们的言行为何不同。(6分)只见他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
18、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人生树下王开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庇”“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
19、的遗产了。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这样的树,犹若亲属。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莱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
20、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
21、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
22、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谅恕。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裁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我们都认得哪棵
23、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以“人生树下”为题,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即人与树的关系,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 第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及对其实用价值的肯定。C. 第段“树,在马路上流浪”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与树形同陌路的哀痛。D. 为了表达对树的敬意和
24、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17. 文章引用诗经的语句开篇,有何效果?(8分)18. 请根据第段的文章内容说说“这样的树,犹若亲属”有哪些含义?写完这些树后,作者在文末又写了在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匠心。(8分)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本次红学论坛邀请欧阳奋强先生与大家重温经典,共话红楼,其到来可谓是蓬荜生辉。红学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立项举办的学术活动: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站在学术前沿、注重学科建构和跨学科发展,使红学研究自成体系。其宗旨在于推出学术话题、活跃思
25、想、引领发展为目标。一百年前,胡适、俞平伯、顾颉刚开创了新红学;也是在一百多年前,罗曼罗兰在创作贝多芬传时感慨世纪初的欧洲:“鄙俗的物质主义压制着我们的思维。”时代的“异”与“同”都让我们深思与忧虑,何以解忧?唯有经典。韩子勇先生在发言中指出:红楼梦散发出只有经典才具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它可以让无数后来者叩问自己思想的质地,感受情感的温度。19. 关于文段中的加点词语和划线语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段第句中的加点成语“蓬荜生辉”使用错误,改为“众望所归”更合适。B. “红学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立项举办的学术活动: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一句中的冒号可以改为句号。C. “其
26、宗旨在于推出学术话题、活跃思想、引领发展目标”这句话应该删去“为目标”三个字D. “它可以让无数后来者叩问自己思想的质地”一句中的“叩问”不可以替换为“质问”。20. “87版红楼梦是影视改编的经典,欧阳奋强塑造的贾宝玉是荧屏形象的经典,而这一切又都结缘于红楼梦这一文学经典”这句话放在原文中的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A. 放在句之间B. 放在句之间C. 放在句之间D. 放在句之间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 有人说,“所谓未来,就是现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27、2) 学校即将举办2023届高三学生成人仪式。现面向高三各班征集仪式主题词。请你代表自己的班级拟定一个主题词,并说明拟定该主题词的原因。要求:条理清楚。150字左右。(3)很多成语都是一幅图景。请你展开想象,从“披星戴月”“春风沂水”“车水马龙”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将该成语描摹的情境写成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要求:符合成语意义,描写细致,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22.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谈到“尊严”。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需要“尊严”。关于“尊严”,你有哪些思考和认识?请以“浅谈尊严”为题目,
28、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2)谁没有旅行过?生活中的一次远足,心灵的一次探寻,梦境的一次追求都可以看作是一段旅程。请以“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月考语文答案1. A 2. B 3. C 4. C 5. (1)我国当前教育短板依然突出,教育还存在考试模式、教育公平、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等各种问题;(2)要适应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避免“卡脖子”现象;(3)要适应当今世界尖端人才在全球范
29、围内流动的需要;(4)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未必合理。6. C 勋伐:同意连用,功勋、功绩。句意:他们的功绩、道德和事业都非常显赫。7. A A.以:介词,凭/介词,凭。B.且:副词,将/连词,而且。C.其:副词,表反问,怎么/代词,那样。D.乃:副词,才/副词,竟然。8. D “旨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提振人心”错误。原文“观象贤之护,亦可以少自振乎”意思是“这些人)看了象贤的事迹,也可因之稍稍自我提振吧?”(作者写作此文,旨在学习和弘扬李象贤注重名节和道义,不惧权威、正直敢言的品格。9.“名义至重”,名节、道义最重要。(1)李象贤在面对要挟,为李栋作证时不惧权贵,秉持公正,坚守住道
30、义;(2)李象贤为官时公正严明,宽严有度,留下了好官的名声。参考译文:李象贤,字崇德,长沙醴陵人,世代凭儒者之家出名,从他的父兄以上各辈,大多被称为“乡先生”。大德年间,唯独李象贤凭才华和学识被征召为湖南宪府史。湖南宣慰使和尚,是原来的丞相楚公阿里海牙的儿子,楚公攻取长沙有功,和尚年幼便率领父亲的军队镇守长沙,等到做了统帅,非常骄横放肆。郡里有负责纺织的官员,穷尽上等的华美丝帛,将其充作朝廷的贡品,和尚总是私自占取这些丝织品。廉访佥事李栋凭职责将要弹劾处置他,和尚害怕了,就派人到朝廷状告李栋,说“李栋立下田契强行抵押醴陵百姓的田地,实际上没有给钱,第二年,要求百姓凭契约取回田地”。又暗中派人把
31、这件事告诉朝中的权贵故友,以此来激怒他们。于是朝廷下诏书责令中书省御史台派人会审此事。使者到了,和尚叫来田地主人若姓证人恐吓他说:“不按照制使的意图(说话),将有不测之祸!”(田地主人)到了法庭,(其证言)都符合告发者的话。李栋料想自己必死无疑,有口难辩。李象贤在证人之列,正逢他调任广东宪史,得不到他的证词,案件就不能结案。(使者)立刻派人迅速把他抓来,到庭对质,使者只等他一句证言就可以结案了,李象贤却直视田地主人说:“我确实看到你得到钱了,而且你亲手数的钱,老天怎么可以欺骗呢!”制使怀疑而且很气愤,重加凌辱象贤。象贤说:“古人有种说法,名节、道义最重要,鬼神很难被欺骗,我终究不会违心说假话置
32、李公于死地!”语气坚决,无可辩驳,使者虽然充满怒气审讯,(象贤的证言却令)分辩出的真相越加清楚。众人(被象贤的证言吓得)脸色都变了,(田地主人)说话也更加惊慌,使者这才了解实情,李栋也没有被处死。湖湘之间,人人都谈论象贤,而主管作风、纪律的官员,更加憎恶(和尚)那样的人了。象贤现在逐步升官到第六品,到任之处管理严格而又能宽恕,宽容而又有节制,官吏敬畏、百姓爱戴,廉洁而不自夸,喜欢贤才(象贤)的人一定很敬重他,而嫉贤妒能的人也说不出什么指摘他的话。(象贤)历任州县长官,不曾受任何问责批评,这更是难能可贵的啊。史官虞集说:我修国史,执笔谈论大人君子,他们的功绩、道德和事业都非常显赫,而世上有的人行
33、为卓越、事迹超凡,(却)因为地位卑微,所处偏远不被记载,可悲啊!李栋是我的朋友,在宪府为官,竟抵押所辖民田,虽然确实给了钱,还是不对,我不能为他立传。唉!世人惧怕威严、地位显赫的人,(就)捏造事实定人有罪,因此含冤而死的人会有多少啊?奸虐的人不值得谈论,那些懦弱的人不能自持自守,最终自陷于不正直的人之列,(这些人)看了象贤的事迹,也可因之稍稍自我提振吧?悲哀呀!10. C “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11. (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
34、人民的意志与抗争;(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全诗解析】“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作“磷火”、“天狗”、“白虹”,表现对敌人鲜明的憎恨之情
35、;“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二句写当时南明的官吏军民视死如归,以身殉国。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12.(1)载舟覆舟(2)所宜深慎(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正赤如丹(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7)寄蜉蝣于天地(8)渺沧海之一粟(9)三顾频烦天下计(10)两朝开济老臣心13.蒋玉菡;金钏14.从贾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贾政怨恨宝玉平日的叛逆行为,在外与戏子交往私赠物品,在家荒
36、废学业、调戏母婢和仆人等,更害怕宝玉会发展到“弑父弑君”的地步,影响自己及整个家族。从深层看,贾政是封建社会的卫道者,他对封建礼教无比忠诚,希望宝玉成才,走仕途之路,光宗耀祖;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不愿做官,厌恶官场,向往自由。贾政与贾宝玉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不同,才产生了这矛盾冲突。15.林黛玉。黛玉并非真心劝宝玉悔改,去读科举书而走仕途路,她同情理解宝玉的遭遇,怕宝玉再挨打,与宝玉心灵相通,互为知己。薛宝钗 宝钗亲自手托丸药来看宝玉,是故意张扬而为了让贾家长辈们看到,又借机规劝宝玉读科举书走仕途路。她是一个真心爱慕宝玉,但又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少女。16. B “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及对其
37、实用价值的肯定”分析错误。这里既有对香樟树的喜爱,也有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17. 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 18. (1)祖宅院子里粗壮的枣树,犹如亲人一般见证了一辈辈人的成长;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帮助人们度过灾年;人在离家和返乡时对树的依赖;江南人家种植香樟树,使之成为女儿的终身陪伴。这些都是树和人犹如亲属的明证。(2)作者最后写到岜沙苗寨的见闻,从实证上证明了树与人类确实有这前文所述的那样的紧密关系。这样,就让文章形成了前后呼应,让作者的抒情更加有的放矢。19. A A.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此处和“其到来”不能搭配。20. D句子提到三个经典,“电视剧”“荧屏形象”“作品”,其中作品经典是句意的中心。这些经典让人们激赏回味,对上呼应了句中的“何以解忧?唯有经典”,对下承接句对红楼梦经典特性的阐释。句子应放在句之间。21.微写作22.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