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215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跟帖文化”的长与短张颐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跟帖文化”开始流行。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谓“跟帖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跟进点评的一种文化现象。“跟帖”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这种跟帖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现在网络讨论问题,往往是由纸媒先“爆料”,抛出一个话题,然后网上的“跟帖”再反应。“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跟帖”有点像传统的“评点”

2、,往往只是一两句话,点明自己对于上面正文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激起互相讨论。这些跟帖往往是口无遮拦,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跟帖”无需署名,几乎不必为言论负责,基本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并不是在新闻报道发表或者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大量的跟帖形成了一种让任何人忽视不得的网络“公意”之后, 一个“事件”就突然被凸现了出来。“跟帖文化”最好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色,也给了原来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向社会发言的机会的人一个最好的机会。现在的“草根”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跟帖”浮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显示了任何人不可小觑的力量。“跟帖文化”的特色有三个方面:首先是

3、瞬间性,也就是在新闻或者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会有反应:好恶是非的判断,道德高下的评判。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原来仅仅靠电视和纸媒难以传播的事情,今天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会迅速变成人难以控制的影响。其次是直觉性,网民的判断并不是依赖全面资讯的理性分析,而是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的推断。第三是群体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匿名跟帖谁也不会注意,但一旦形成来势汹汹的“公意”潮流,而且被视为“民意”,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种“跟帖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也是公众发表意见的一个渠道。它当然也就是一种另类的舆论监督,让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毛病在这种看起来虚拟却又有许多现实性的“公意”之下无所遁形。对于是非对错一

4、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跟帖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往往大家慷慨激昂了半天,原始的事实却没有根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义愤,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这其实也给某些人刻意地误导公众的情绪带来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使得公众理性讨论问题的空间缩小,往往两种或多种意见不可能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世界上许多事情是非并不那么分明,价值有正负两面,牵扯面广,而且很复杂和很难处理。“跟帖文化”在这时候就往往具有负面的作用,它经常会压抑不同意见,让心里有自己另外想法的人看到势头不对就噤声不言。有些观点和问题其实是

5、值得更加理性地认知和讨论的。但不同意见一旦变成了“跟帖”抨击的对象,往往就遭到道德的讨伐,最后消失。结果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为“跟帖”的痛斥而消失。同时由于“跟帖文化”的草根性格,草根网民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就依靠拉高道德上的尺度来显示自己发言的合法性和力度,使得发言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些纸媒也难免由于这样的声势而跟进,使得理性探讨的空间被压缩,使得更多可能有专业意见或其他看法的人被“震慑”而选择沉默。最近许多人批评 “跟帖文化”是“网络暴力”,此说过于偏激,但也确实反映出 “跟帖文化”明显的弱点。(有删改)1. 下列关于“跟帖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跟帖文化”是网民在新

6、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 用简短的语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B. “跟帖文化”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它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互动平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C. “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虽然可以激浊扬清, 可以臧否人物和事件,但纸媒的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D. “跟帖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瞬间性、直觉性特点,又有群体性、草根性特点。2. 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是A. 跟帖往往在新闻或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出现,而且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B. 网民往往难以对事情的真相进行全面了解和理性分析,

7、而是仅凭感觉和经验推断就轻易跟帖进行道德评判,容易被人误导。C. 网民非理性跟帖压缩了公众理性讨论的空间,使得不同意见在网络上很难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有的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D. 草根性出身决定很多网民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网民经常将言语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党同伐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在讨论时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容易激起互相讨论。B. 在“跟帖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需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而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或发表文章很难达到这一效果。C. “跟帖文化”能够针砭时弊,起

8、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丑恶现象无所遁形,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D. 网络“跟帖”形成的群体性力量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声势,会迫使一些持不同看法甚至有专业意见的人选择沉默,也会吸引一些纸媒关注和跟进。【答案】1. C 2. A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到“跟帖文化”所在的答题区间第一至第三段,再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辨识做出判断。C解说不正确,纸媒先“爆料”抛出话题,但其观点并不起决定作用。所以选C。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析:先找到“跟帖文化”局限性的答题区间第五段,然后再把选项与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比较,做出取舍。A解释

9、不正确,其影响有两面性,不能简单视作局限性。所以选A。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可从整体感知文意内容,然后再理解选项是否与符合文意内容,A“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属于强加因果。B项“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须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C“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文意不符。所以选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粗鄙是中国社会的癌症徐贲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

10、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之故。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寡廉鲜耻、不知羞耻。其实与“要面子”同生共长的“不要脸”并不是没有羞耻感,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该羞耻的,什么是不该羞耻的。粗鄙是一种羞耻心像癌症一样的病变,这种病变在特定的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 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12月8日在广州的国际慈善义卖活动中,善款出现4900元假币,引发了一场“丢脸”之争。有官员在微博中称外国人在中国义卖是“假慈善”,“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他挖苦道,

11、丢脸的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人。针对这样的丢脸指责,比利时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回应称,该领事馆参加义卖的所有产品都是比利时企业无偿赞助的,义卖价格均为成本价,义卖所得全部捐出,领事馆人员自愿星期六加班一天,做慈善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假币。对假币问题是非不辨,反倒是无端辱骂做好事的人“丢脸”,哪怕是出于为国家“要面子”的良好动机,也是一件粗鄙的事。这位官员事后声称自己绝不后悔,令人想起不久前一位教授为替毛主席争面子而打一位老者耳光的事,这位教授也是事后宣称绝不后悔。死不认错其实是在粗鄙地对待自己的粗鄙,是一种应该被人瞧不起的色厉内荏行为。任何一个社会里都会有粗鄙之事,在一个有正派价

12、值的社会里,粗鄙是一件丢脸的事,对自己的粗鄙行为道歉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变得理直气壮,而社会中许多人对粗鄙的人和事则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可奈何,粗鄙于是也就更加猖狂。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文革”的时候,由于千千万万的人随时都在被羞辱,在丢脸,以至丢脸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结果差不多整个社会都变得一样不要脸。那时候,不少人因为“要脸”,因为忍受不了无端羞辱而自杀。而那些能够经受不公对待和百般羞辱而忍耐着存活下来的,都是特别皮实的人。然而,他们的皮实恰恰帮助积淀了中国文化

13、中千百年来的那种逆来顺受和隐忍苟活。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权力的粗鄙化往往如影相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强梁的权力粗鄙地对待(被蔑视、羞辱、没有尊严、不受尊重、公民权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无处说理也无理可说,久而久之便会因人格贬损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自鄙变态”。在中国,“屁民”、“草民”也在成为这样的字眼。用这样的称谓来自嘲和自我矮化,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人格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然而,这种先是对矮化的游戏性的自嘲和脱敏,却可能不幸变成一种真正的麻木和屈从,也使矮化之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侏儒。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5. 如何理解文中第段所说的“自鄙变态”。6. 联系全文,说说“粗鄙”是怎么成为中

14、国社会的癌症的。【答案】4. 首先提出观点并揭示原因,现今社会中由于个人是非观念混淆模糊,有不少人变得越来越粗鄙;接着举例说明粗鄙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越来越猖狂;最后揭示了粗鄙成为一种社会病的弊端。 5. “自鄙变态”是指弱势群体自我矮化;以达到降低矮化的实际伤害;却可能会造成麻木屈从心态的一种人格心理保护的表现。 6. “粗鄙”是在一个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的社会中形成的;“粗鄙”者有较高的生存概率以至于成为了一种社会群体的心理;这种心理助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逆来顺受和忍辱苟活;助长了公权力对弱势群体权利的无视和剥夺,进一步造成了弱势群体的麻木和屈从。【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论述类

15、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此题注意提出观点、最后揭示了粗鄙成为一种社会病的弊端。【5题详解】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6题详解】试题分析:注意从“粗鄙”形成的原因,特征(有较高的生存概率)和危害(助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逆来顺受和忍辱苟活;助长了公权

16、力对弱势群体权利的无视和剥夺,进一步造成了弱势群体的麻木和屈从)的角度作答。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5年1月,习近平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他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习近平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化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

17、“贵在精准,重在精,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习近平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更多的关注和帮扶。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

18、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摘编自2017年3月11日“人才网”)材料二:近年来,各地通过强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给贫困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是,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早日脱贫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甚至希望扶贫工作能够长期保持,让自己多享受一些“免费的午餐”。这种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肯脱贫,乃至患上了“等靠要、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贫困”症的情况,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引人深思。

19、据了解,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都希望能享受到这一“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得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另据了解,除了对低保“你争我抢”,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有一个单身汉被确定为“五保户”后,不愿住进养老院,而要求政府给他无偿盖三间砖瓦房,不盖就动用上访手段。有一个李姓村民靠低保金度日,因为缺乏致富信心,每次低保金下发后都是痛醉一番。没几天就吃光花光。由于低保成了“福利”,人人都想“争”,加之基层工作具体而复杂,因

20、此很多不知情的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稍有不满意就找茬谩骂。同时,村民因为争抢低保矛盾尖锐,不仅影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的“精神贫困”。(摘编自2016年12月12日“人民政协网”)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目前,全国还有3000万人未脱贫,与过去的贫困人口不一样,这些属于最难脱贫的人口,有的难脱贫并不是没有能力脱贫,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决定了很多人脱贫动力不足。因而,如何通过

21、引进先进文化和一些制度,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成为下一步完成脱贫任务的关键所在。(摘自2017年12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7. 下列关于对扶贫攻坚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后,习近平适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意义重大。B. 扶贫开发是一项让老百姓“笑”的好政策,它可以加快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C.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D. 扶贫工作的冲刺期要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特

22、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揭示了扶贫开发攻坚的重大意义,并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二分析了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B. 材料二中列举单身汉和李姓村民的例子,意在说明低保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说明脱贫要靠实干、政府不养懒汉的道理。C. 精准扶贫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尴尬局面,政府期盼群众早日脱贫,而群众显得比较“淡定”,消极等待,希望不劳而食。D. 面对贫困不要有任何畏难情绪,只要我们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善谋实干,就能摆脱贫困。9. 怎样才能让我国的贫困人口真正早日脱贫

23、,走上富裕之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A 8. C 9. 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应将精神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让贫困户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脱贫知识。干群相互理解,确保通力合作。要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而不是政府强压强逼。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准到位”。扶贫资金、扶贫物质、扶贫政策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特殊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制度,促进贫闲人口主动脱贫。【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

24、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关于对扶贫攻坚的意义的理解,A项,结合材料一“习近平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化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分析可知,应是习近平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之后,“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故选A。【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25、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结合材料二内容“但是,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早日脱贫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分析可知,显得比较“淡定”的只是“一些群众”,而非全部。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怎样才能让我国的贫困人口真正早日脱贫,走上富裕之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6、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分析可知,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干群相互理解,确保通力合作。结合“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都希望能享受到这一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得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分析可知,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准到位”。结合“有的难脱贫并不是没有能力脱贫,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决定了很多人脱贫动力不足。因而,如何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一些制度,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成为下一步完成脱贫任务的关健所在

27、”分析可知,对于特殊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制度,促进贫闲人口主动脱贫。【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

28、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29、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10.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B.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

30、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C.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D.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B.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C.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其父司马谈及自称为太史公。D.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

31、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B.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C. 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D. 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13. 把文中画横

32、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答案】10. B 11. D 12. C 13. 沛公使一百多人乘车骑马跟从他来到项羽的军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不让项羽入关的意图。那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几乎危险了。【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陛下”“病”

33、“大臣”“臣等”“事”“宦”“赵高”“事”“高帝”,虚词“且”“与”“者”“乎”“之”“而”,标志性词“顾”“岂”;“大臣”作“震恐”的主语,意思是“大臣们都很担心”,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CD三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陛下病势沉重,大臣们都很担心。陛下不召见群臣商议事情,却只和一个宦官在一起,与外界隔绝,难道陛下忘记了赵高的事情 吗?”于是高帝笑着从床上起来了。句子可以断开为: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

34、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列传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说法错误,“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与原文不符,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当

35、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并没有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从百余骑”,使一百多人乘车骑马跟从;“因”,通过;“谢”,谢罪;“无有”,没有;“谢无有闭关事”,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不让项羽入关的意图。(2)中“是日”,指那天;“微”,

36、如果没有;“诮”,责备,讥讽;“让”,责备,指责;“诮让”,责备;“几”,几乎;“殆”,危险。【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沛县人。以屠狗为职业,为了避祸,曾经和高祖一起隐藏在芒山和砀山一带。最 初樊哙跟随高、祖在丰邑

37、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了沛公,以樊哙为舍人。樊哙跟随沛公进攻胡陵、方与, 回军驻守丰邑,在丰邑一带击败泗水郡郡监的军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戏水一带,打算进攻沛公。沛 公带领百余人乘车骑马来到项羽的军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不让项羽入关的意图。 项羽用酒肉款待沛公的随从将士。喝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企图谋杀沛公,让项庄在席前舞剑, 趁机行刺,项伯就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沛公。这时帐中只有张良一个人陪同沛公。樊哙在营门外听说事情紧 急,就带剑持盾来到军门。守门的卫士阻挡,樊哙径直闯了进去,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是谁。张 良说: “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就赐给他

38、一杯酒和一条猪腿。樊哙喝完了酒,就拔剑切肉, 把一条猪腿都吃光了。项羽说:“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算得了什么!如今沛公首先攻 破秦军进入咸阳,不住进宫室而驻军霸上,以待大王的到来,大王一到,就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与沛公有 了隔阂。我恐怕人们怀疑大王,天下从此分裂瓦解。”项羽默默不语。沛公起身上厕所,召樊哙一同出去。 那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几乎危险了。黥布反叛时,高祖身患重病,躺在宫中不 愿见人,命令门卫不准群臣入内。绛侯、灌婴等群臣都不敢进去。十多天后,樊哙推开门径直走了进去, 大臣们也跟着进去。只见皇帝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等人进前痛哭流涕地说: “

39、当初陛下率领我们在 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多么健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平定,怎么竟然这样疲惫!陛下病势沉重,大臣们 都很担心。陛下不召见群臣商议事情,却只和一个宦官在一起,与外界隔绝,难道陛下忘记了赵高的事情 吗?”于是高帝笑着从床上起来了。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为武侯。他的儿子樊伉代舞阳侯。大史公说:“我到丰、沛两县访问经历世变的老人,观看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的故居,了解他们平素的为人,真是闻所未闻啊。当他们执刀杀狗、贩卖丝绸的时候,哪里会想到通过依附别人使自己名垂汉廷、德惠施于子孙呢?”(二)古诗词阅读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新年夜坐【清】万树猿

40、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B. “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C. “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D.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15.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答案】14. A 15. 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

41、,年年/年节/惜华年 ;“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加强了感情,同时也使诗歌的韵律感更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说

42、法错误,不是愤怒,而是无奈。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词句子朗读停顿和赏析诗词语言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是考查学生诗词朗读断句能力。古诗词的朗读节奏,与诗句的字数有密切的关系,汉语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但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组合着的,一般地说,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节奏,也叫音步。一般四言诗是两个音步(二、二),五言诗是

43、两个音步(二、三),七言诗是四个音步(二、二、三),本题要求断句的“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是七言句子,根据七言句子朗读断句三个音步二、二、三,朗读节奏可断开为“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第二问: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是考查学生分析叠词手法能力。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文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运用叠词,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本问三“夜”与三“年”重叠使用的作用可从加强情感便于情感抒发,增强诗歌韵律感等方面考虑。“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意思是:每夜的漫长夜晚都充满忧愁,每一年的粘结都叹息年华已逝,三“夜”与三“年”重叠使用

44、的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可惜年华已逝的悲哀中,加强了感情,同时也使诗歌的韵律感更强。【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

45、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说,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趣,但我却追求高洁的品行,并表示“_,_”,显示了他不可征服的志向。(2)采薇中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戍卒回乡心情的句子是:_ , _。(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答案】 (1).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 岂余心之可惩 (3). 昔我往矣 (4). 杨柳依依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

46、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犹、惩、杨、拂、患。【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

47、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文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

48、“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

49、一项是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

50、、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答案】17. B 18. D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指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第一处,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更为恰当,这就排除C、D 两项。“众望所归”的意思是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第三处,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结合后文“一战

51、成名”可知,应是说“张小明记者”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应选“不负众望”,这就排除A项。“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后比喻事物的进展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快。第二处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快,两个成语都可以。“庸人自扰”,自己找自己麻烦,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指不必要的担忧。第四处,是说专家认为这些担忧没有必要,两个成语都合适。故选B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

52、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由此可知,括号内的陈述对象是“九歌”,应从“九歌”的角度陈述,据此可排除A项;分析三个选项的内容,应是“学习”在先,“摸索规律”在后,排除B、C两项,故选D项。【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

53、能写稿机器人”,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国内”表领属,应在“第一款”之前,即改为“国内第一款”;二是成分残缺,“大数据分析”前面缺少谓语动词,应在“综合”后加上“利用”。B项,成分残缺,“综合”后添加动词“利用”;C项,“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可以改为“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语序不当,可以改为“综合利用”;D项,“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故选A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

54、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

55、,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

56、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请根据丰子恺的漫画下图燕归人未归,写一段描述画面的文字。要求:写出人物心理;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答案】双燕飞回了旧家,在柳枝间跃动,如欢快的音符。女子凭栏等待着归人:希望远方的亲人能像燕子一样赶快回家?【解析】【详

57、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徽标、解说图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漫画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注意题干中给出了漫画的标题是燕归人未归,考生同时要注意漫画中图形内容,女子、双燕、柳枝,还要注意题干中的修辞要求,根据以上分析的答题要点,对画面人进行描述即可。描述时注意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不宜进行想象或虚构只需把漫画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流畅、通顺,使用

58、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点睛】漫画类图文转换一般的答题思路:一、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认真仔细地观察漫画的各个细节,精心研读其中的文字。(1)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漫画的“眼睛”,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2)看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一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3)看注解: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

59、言文字。因此,我们在做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隐含的观点。二、正确理解画外之音。漫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做题时应将漫画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要正确理解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理解漫画的寓意。三、明确表达。(1)描述画面类: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不宜进行想象或虚构只需把漫画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2)概括寓意类:表达要简洁明了

60、像广告词那样琅琅上口含义囊括所有画面不丢三落四不就事论事应从人的角度(道德、品质、环保等)进行思考。语言简明语言要讲究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位于中心词。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李华同学在全国新课程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所在的学校召开了表彰大会以示鼓励。会上主持人与他有一番交流,请你补全相关空缺的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主持人:_李 华:谢谢你的祝贺。主持人:你的成功让大家备受鼓舞。_李 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

61、励。主持人:其实,你自身的天赋与勤奋也很重要。同学们也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李 华:_主持人:李华同学说得真好!作文的素材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谢谢你的介绍,也祝愿你在今后取得更多佳绩!李 华: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答案】 (1). 首先祝贺安一帆同学获得此次全国征文比赛大奖! (2). 请你谈谈,你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 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多读多想;其次,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对话的内容,准确判断空缺处的语言,并注意符合人物身份和场景。如第一空应根据下文“谢谢你

62、的祝贺”可推知应该是主持人表示祝贺的话;第二空根据主持人“你的成功让大家备受鼓舞。”以及下文“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可推知主持人问的是成功的原因或因素;第三处根据“同学们也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和下文主持人的总结“作文的素材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可推出答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掉它,以免有人受害。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

63、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围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至于第四种人在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于是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请根据以上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闯不过就绕过一株大树立在路旁,繁茂葱荣但却含有剧毒,你会选择硬闯还是绕道?料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绕路这个人之常情的做法,当黑云压城,危险来临,闯不过则不如绕过,明哲保身才是明智。我们并非伟人豪杰,面对“毒树”自然要绕,然而任是那置生死于度外的勇者,

64、面对刀山火海绝壁湍河又有几人能闯?在适当的时候选择绕路,不仅能保护自己,更是一种处世的大智慧。只会“闯”的不是英雄而是莽夫,懂得“绕”的不仅是英雄更是智者。眼看着灾难呲牙咧嘴地逼近,与其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落得个遍体鳞伤,还不如退避三舍,舍近取远。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难道不是最妙的一着?遥想那范蠡,深谙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远离了野心勃勃、不可共富贵越王,携手西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白衣胜雪,好不逍遥自在。他的“绕”,保护他避开了那危险的、有毒的爪牙,使他拥有安全而惬意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拜那“绕”字所赐。闯不过则绕过,明此哲理方可保身,方可保全自己的宝贵

65、生命和人身安全。一代“诗佛”王维也是个明晰此理之人,他看见官场的黑暗险恶,绝不愿被卷入这漩涡之中,于是,他远远地绕开,寄身于辋川之畔的蓝天别墅,寄情于天地浩渺湖光山色之中。既然树有毒,何必尝苦果,想要“不中毒”的最好方法不正是躲开“毒源”吗?在危险前选择绕开的人,是最睿智之人,如果无力奋勇一战,又不愿被“毒”沾染,不妨像王维一般聪明地转身背对“毒树”,行到水穷之处,坐看茫茫云起。闯不过则绕过,明此哲理方可保身,方可拥有为人处世的绝妙智慧。俗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就是说,明哲保身才是立身之道;相反,一味硬干,不知绕路之人却只会身败名裂,落得个两手空空的下场。红楼梦种的秋桐仗着自己是贾赦所赐,身

66、份特殊,竟闯入王熙凤与尤二姐的斗争中,最终成为凤姐的棋子,下场颇惨。在危险的毒树面前,我们真应当如黛玉初进贾府一般“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闯不过则绕过,明哲保身,这才是最正确而明智的做法。当一棵剧毒的大树伫立在眼前,不妨选择绕过去,这不是懦弱,而是为了自我保全;这也不是愚笨,而是一种处世智慧。“尽瘁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古木参天,毒瘴幢幢,没关系,让我们绕过去,继续向前走。【解析】试题分析: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4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6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