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一、基础题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是描写“空山”,唐朝诗人王维的诗篇却诗中有画,意蕴不同。“ ”一句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这幅画是我在大学读书时恩师 的,多年来,虽四海漂泊,但我一直珍藏着它。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联通拥有世界第二大CDMA用户群和世界第三大移动通信用户群,在国内电信市场上已经与老大哥中国移动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敬赠 鼎足而立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惠赠 平分秋色C.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敬赠 平分秋色D. 空山
2、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惠赠 鼎足而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句的辨析能力。第句,依据“空寂清冷”的语境,应选“空山不见人”句。第句,“惠赠”指对方赠予,敬辞;“敬赠”指恭敬地赠送,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依据语境,这句话是说这幅画是恩师给我的,所以该处应用“惠赠”。第句,“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立;“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依据句意,这句话说的是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关系,所以该处应该用“平分秋色”。故选B。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
3、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B. 我们必须把消灭盗版现象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盗版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是许多软件的售价畸高造成的。C. 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采用强力刺激经济、维持高福利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其国家内部产生各种弊病,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D. 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评价、浏览、分享”语序不当,应改为“浏览、评价、分享”。B项,“盗版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是许多软件的售价畸高造成的”结构混乱,可改为“盗版市场
4、繁荣的重要原因是许多软件的售价畸高”或“盗版市场繁荣是许多软件的售价畸高造成的”。D项,“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不合逻辑,应改为“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故选C。3. 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对联的相关知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钱钟书先生,吴宓称赞其“才情学识兼具, ”;学界称其“中国博学鸿儒, ”;世人惊其“大师风华绝代,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亦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篇,先生的作品都一次又一次地让国人惊讶,让世界感叹。A. 天才卓尔不群 当代文化昆仑 新旧中西俱通B. 天才卓尔不群 新旧中西俱通 当代文化昆仑C. 新旧中
5、西俱通 天才卓尔不群 当代文化昆仑D 新旧中西俱通 当代文化昆仑 天才卓尔不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对联的能力。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才情学识”形容的是钱钟书的“才学”,从内容上考虑应该对关于“才学”方面的,他的“才学”特点是“学贯新旧中西”根据结构字数一致的原则,应该是“新旧中西”对“才情学识”,“兼具”对“俱通”。对联平仄对仗工整,内容符合要求,意境深远。学界称钱钟书为“博学鸿儒”,指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昆仑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龙祖之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因钱钟书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所以用 “文
6、化昆仑”对“博学鸿儒”,“当代”对“中国”。钱钟书“才华”为当世第一,他的“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所以用“卓尔不群”对“风华绝代”,“大师”对“天才”。故选D。【点睛】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二、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数据造假销蚀网络诚信互联网上向来不乏怪事。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却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却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却完全不知所云。问题何在?
7、互联网时代,网民选择相信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然而近年来,这些本应成为用户选择时重要参考的数据,却屡屡成为一些平台掺水造假的对象。去年9月,不少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而起因竟是源于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有监测数据显示,当晚有六成微信“大号”的阅读数下降,其中阅读量暴跌80%以上的公众号超过100个;同样在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无据之数,难称数据。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
8、,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沉匿网海,更给了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数据造假,受伤的不仅是手握“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世界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这句论断产生于纸质媒体时代,而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却更多了几分无奈和讽刺。根据营销平台AdMaster发布的广告反欺诈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无效流量整体占比为30.2%。此外,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人青睐。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虚吹数据实
9、则等同饮鸩止渴。建立在谎言、欺骗和水分上的“数据泡沫”,终究无法掩饰一些互联网企业惨淡经营的现实。“只有当大潮退去,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屡被评价为“虚火正盛”的今天,被动等待显然不够。一些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发现和甄别虚假流量及其作弊模式。除却引入足够的技术支持,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打通“数据孤岛”,让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能够合理有序地采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数据,令各方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此外,行业内也亟待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这不仅能有效挤压数据造假者浑水摸鱼的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公众辨
10、别数据造假的意识和能力。唯有如此,量化数据才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民陈述日益庞大的行业体量,陈述海量用户集合而成的行为选择,陈述各方褒贬多样的态度倾向,陈述那些网民选择继续相信的真相。 2017年5月11日人民日报4. 下列选项中,关于“网络数据造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虚构故事情节并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人青睐,这样的行为属于网络数据造假行为,是饮鸩止渴的行为。B. 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而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而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而完全不知所云。这些现象完全是由网络平台掺水造假造成的。C. 去年9月,有些
11、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其起因竟是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由此看来微信大号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不可全信。D. 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全民轻阅读重娱乐的倾向。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组成的数据是没造假的数据,它们对于衡量品质优劣、透露市场反馈、反映用户认可程度起着重要的标尺作用。B. 数据造假掺水会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隐藏于茫茫网海,更给了那些烂俗内容以及劣质产品服务可乘之
12、机。C. 数据造假,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有 “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会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D. 约翰沃纳梅克论断“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 因为产生于纸媒时代,所以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除了平添几分无奈与嘲讽外,已无时代意义。6. 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 )A. 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了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发现和甄别虚假流量及其作弊模式。B. 企业引入了足够的技术支持,还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打通“数据孤岛”,令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发挥监督作用。C. 行业内亟待建立起一
13、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将有效挤压数据造假者的空间,提高公众辨别数据造假的意识和能力。D. 只要互联网公司、企业、行业多方联合起来一起努力,量化数据就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民提供针对性、可靠性的数据信息。【答案】4. C 5. D 6. C【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可将选项放回到原文中,仔细比对找出答案。A项,无中生有,“不惜虚构故事情节”文中没有依据。B项,“完全是由网络平台掺水造假造成的”说法太绝对,原因应是多方面的。D项,答非所问,题干问的是“网络数据造假”,选项说的是网络直播观众众多。【5题详解】试题分析:D项,强加因果。原文说的
14、是“这句论断产生于纸质媒体时代,而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却更多了几分无奈和讽刺”,作者这样说是为了阐明“数据造假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6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了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整体代替部分,原文是“一些互联
15、网公司联合成立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B项,“企业引入了足够的技术支持,还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未然当成了已然,原文是“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主动共享后台数据”。D项,“只要就”太绝对,原文说的是“量化数据才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俭示康宋司马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
16、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蝤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
17、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节选自训俭示康)【注】醢:肉酱。饘:稠粥。镂簋:刻有花纹的食器;纮:帽带;山节:刻有山岳的斗栱;藻棁:上面画着水藻的梁上短柱。均是形容管仲奢侈。戌:公叔文子的儿子。寇莱公:寇准字平仲,宋真宗年宰相。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数而礼勤 数:多次B. 枉道速祸 速:加速C. 季文子相三君 相:辅佐D. 公叔文子享卫灵公 享:通“飨”,以
18、酒款待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人不相非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B. 居位者虽不能禁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 果以富得罪出亡 不赂者以赂者丧D. 人莫之非 作师说以贻之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B.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C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D.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10. 下列句子编
19、为四组,全都体现“以侈自败”的一组是( )正考父饘粥以糊口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公叔文子享卫灵公何曾日食万钱 石崇以奢靡夸人 寇莱公豪侈冠一时A. B. C. D.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回忆父辈节俭风尚,与近日侈靡风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地批评居位者助长了颓弊的风气。B. 第二段阐述节俭的意义与奢侈的危害,第三段则列举正反面事例来加以证明,最后交代写作目的。C. 管仲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作为齐相,辅佐齐桓公称霸有功,但他生活奢侈,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器量狭小,意思是他目光短浅,见识不高。D. 寇莱公为一代名臣,尽管他豪侈在当时堪称第一,但因他
20、功业大,人们并不认为他有什么不对。12. 翻译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2)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答案】7. B 8. A 9. C 10. D 11. D 12. (1)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争着非议他(或:认为他不对),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2)孟僖子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枉道速祸”意为“走不正直的路,招致祸患”,其中,“速”,动词,招致。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人不相非也”意为“人们并不讥笑非议”,其中,“也”,句末
21、语气词,表停顿;“蔺相如者,赵人也”意为“蔺相如是赵国人”,其中,“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二者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B项,“居位者虽不能禁”意为“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其中,“者”,代词,指代人;“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意为“不曾有(一个)坚守信约的人”,其中,“者”,代词,指代人。二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C项,“果以富得罪出亡”意为“(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其中,“以”,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意为“没有贿赂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的国家而灭亡”,其中,“以”,介词,因为。二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D项,“人莫之非”意为“人们没有非议他”,其中,“之”,代词,他;“作师说以贻
22、之”意为“作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其中,“之”,代词,他。二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在“夫俭则寡欲”中,“寡欲”是“俭”出现的两种结果,应在其后断开;另外,在“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中“君子”是“寡欲”的主语,应在“君子”前断句,排除B、D;“于物”是“役”的状语,应在“于物”后断句,排除A。本句的意思是: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可以走正直的道路。一般的人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并节约用度,使罪恶远离并使家庭富足。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以侈自败”的意思是“因为奢侈而自取败亡”。第项,“正考父
23、饘粥以糊口”说的是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这是“俭则寡欲”的例子,而不是“以侈自败”的例子,排除A、C;第项,“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说的是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虽然也是生活奢侈,但作者引用此例只是为了说明“孔子鄙其小器”,并没有体现出“以侈自败”,排除A、B、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人们并不认为他有什么不对”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可知,人们因为他的功业大,没有非议他,这是出于不敢的心理而不去非议他,但这不是“人们并不认为他有什么不对”。故选D。【12
2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或”,有的人;“非”,非议;“鄙”,见识浅陋。(2)“知”,知道,了解,这里引申为“推知”的意思;“后”,后代;“达”,显大。【点睛】参考译文: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们并不讥笑非议。那时会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酒如果不是按照
25、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果品菜肴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多样品种,器皿用具如果没有摆满桌子,就不敢会聚宾客朋友。(为了会聚宾客朋友)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鄙陋吝啬。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人们共同的道德;奢侈是最大的罪恶。”共同,就是相同。说的是有道德的人都是从节俭中来的。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可以走正直的道路。一般的人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并节约用度,使罪恶远离并使家庭富足。所
26、以说:“节俭是共同的道德。”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贪恋羡慕富贵,走不正直的路,招致祸患;一般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胡乱浪费,败家丧身。因此,(如果奢侈),有地位的人必然贪赃受贿,居住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子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侈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孙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鯄知道他(一定将
27、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一时间可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人们没有非议他。(他的)子孙习惯了他的家风(仍然豪华奢侈),(导致)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声名,因为奢侈而自取败亡的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诲你。你不只是自身应当实行,还应当用来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风气习惯。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
28、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注】第句的大意是:孔子认为,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晚辈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13. 请根据第段文字,写出一个成语。14. 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对它加以评析。【答案】13. 犯上作乱。 14. 孔子认为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
29、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和成语的理解分析能力。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段落以及提取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文段提取以下信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
30、本啊!)文段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馔:吃喝。曾:副词,竟然的意思。文段可提取信息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根据以上信息加以整合概括得出答案:孔子对“孝”主张“仁爱的根本是孝顺父母”“和颜悦色态度恭敬、认真地奉养父母,比如供应好吃好喝好穿的,这不是真正的孝道或者不全部是。”因为真正的孝心不仅体现于物质优渥更应该呈现于精神层面,当今我们应该做的,比如常回家看看,不让老人孤独寂寞,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每天在一起,极尽天伦之乐,
31、聊聊天、捶捶背,从内心了解老人的需要,尊重老人不仅是和颜悦色,更应该是听他们的话,顺从长辈的要求。”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和陈述古拒霜花北宋苏轼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木芙蓉南宋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注)拒霜花:又名木芙蓉,在深秋开放。吕本中:南宋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罢官。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诗“细思却是最宜霜”中的,“细思”“最宜”,抒发了他对拒霜花深深的赞颂之情。B. 吕诗“雨后霜前着意红”用夸张手法写木芙蓉遇雨霜时,仍积极地将
32、鲜红的色泽呈现。C. 吕诗用“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桃李随春风的来去而开落、听任摆布的软弱特点。D. 两诗都围绕木芙蓉的特点来写,都从不同角度写了它不畏秋霜、凌寒而开的精神气质。16.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7. 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任选一处加以赏析。【答案】15. B 16. 这两句着力描绘了秋天的画面:满眼的树木被凛冽的秋风扫过,都变成了一番枯黄景象,只有那木芙蓉在独自开放。 17. 例一:苏诗先从大范围、深程度上写树木在秋风吹来时,一夜之间变枯黄的颓势景象,反衬出木芙蓉凌霜开放、馨香独放的可贵气节,突出了拒霜花的勇气和骨气。例二:诗人将“无言、一
33、生开落任东风”的桃李来衬托木芙蓉霜前“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寄寓着对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的不满,寓意深刻。【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夸张”错,由“着意”可知应为拟人。故选B。【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概括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暗含其中的情感。首先整体理解诗句,霜降过后,万木凋零,遍地金黄,霜侵露凌,生机全无,而唯有木芙蓉凌霜盛开,一派萧瑟的秋色中,木
34、芙蓉更显孤芳高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反衬手法的使用。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根据所提供的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点出其表达效果,最后分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两首诗都是在赞美凌霜开放的木芙蓉,不同点在于描写角度不同。苏诗将木芙蓉放在秋天肃杀的背景之下,万物凋零之下,更显木芙蓉的傲霜姿态;而吕诗则是借随春风开落、听任摆布的桃李来反衬木芙蓉的凌霜开放,更能突出它的不屈从外界环境、不惧严寒的傲骨。从情感看,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借木芙蓉的傲霜绽放表达自己不屈从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高洁傲岸的品质。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
35、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步骤: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根据意境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俨骖騑于上路,_。(王勃滕王阁序)(3)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4)心非木石岂无感?_。(鲍照拟行路难)(5)_,惟有
36、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6)吴楚东南坼,_ 。(杜甫登岳阳楼)(7)岁暮阴阳催短景,_。(杜甫阁夜)(8)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9)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0)开琼筵以坐花,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访风景于崇阿 (3). 门衰祚薄 (4). 吞声踯躅不敢言 (5). 岩扉松径长寂寥 (6). 乾坤日夜浮 (7). 天涯霜雪霁寒宵 (8). 昆山玉碎凤凰叫 (9). 奈何取之尽锱铢 (10). 飞羽觞而醉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飏、崇阿、祚薄、踯躅、岩扉、长、霁
37、、宵、锱铢、觞。四、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母亲如竹黄时田母亲八十三岁以后,食量甚少,行走艰难,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我感到母亲已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因为母亲从来都不曾畏惧艰难困苦,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当她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自己已力不从心时,才会如此诚惶诚恐。母亲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岁就失去娘亲,从小放牛、喂猪、打柴,下到淤泥齐腰的沉塌湖割芦苇,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我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他给母亲带来了情感的温暖,但贫穷的生活和偏远农村的艰苦条件,导致我的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相继夭折。母亲从泪水中几死几生。一九七二年,四十
38、三岁的父亲突然去世。那真是晴天霹雳!母亲哭得的声嘶力竭,没有几分钟就不省人事了。十一岁的我和弟弟妹妹只知道哭,完全乱了方寸,根本不知道安慰母亲。倒是母亲强打起精神把父亲安葬了。因为事情来得突然,我们十分害怕,晚上都挤到母亲的床上去,母亲用手摸我们的头,把我们搂在怀里,咬着牙齿说:宁可死做官的伢(方言“父亲”),不可死叫花的娘,有我在,你们不要怕!她强忍着泪水始终不让它流出来。有次早晨母亲突然放下了锅铲不炒菜了,我感到奇怪,紧跟到门外,看见母亲在用围裙死劲地擦眼泪。我也止不住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回。但母亲更多的时候是露着笑容,整天忙里忙外,她学会了犁田、耙地、打糨,也兼做杂工。一句话,只要是抓得到“
39、工分”的事她都抢着做。在这样贫穷的家境中,母亲送我们兄妹三人读书,让乡邻们不能理解。母亲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认识:人从书里乖。为了供我们读书,她一个人承受三四个人的劳动重荷,特别是在“双抢”时节,她整天在生产队里割谷、插秧,晚上还经常“抢雨”,全队几十号“劳力”,竟然只有她一个女人可以做到每次“抢雨”必到。儿女长大成人后,母亲跟着来到城里。她依然勤劳,除了做饭洗衣之外,还到处开荒扩种。她种的菜从不一人享用,邻里谁都可以采摘。母亲出身寒苦,对物质生活只有最低的要求。进到城里,母亲不再为吃穿住行发愁,偶有余钱剩米,都尽力帮助生活拮据的亲友和邻居。而她自己继续保留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从小儿子家到大儿子家有
40、四公里,母亲为了节约一块钱的车票宁可步行。八十岁以后,每年过生日,总有些晚辈来看望母亲。母亲把吃的收下和儿孙们一起享用,而衣物一概拒收,说是怕活不了多久,别浪费。母亲待人厚道。有次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撞倒,人家要送她到医院检查,母亲说:“你忙,不用了。”不久,母亲发现脚已肿大,动弹不得,结果是小脚趾被压断,痛苦不堪。但母亲并不怪人,只是请人告知了在附近工作的小儿子,连大儿子也不告诉,她担心大儿子工作太忙,尽量不要打扰。后来母亲对我说:“只要把工作搞好就可以了。”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对儿女的体贴是那么真切!对痛苦的承受是那么大度!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来自山里的目不识丁的老母亲。她今年八十五
41、岁了,吃饭更少,难以入眠,行走吃力。她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安眠药,说好解脱我们。我们说,您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走了,别人会说我们儿女不孝,她又不再坚持,怕的是她的儿女们被人看不起。她仍顽强地吃点稀饭,坚持洗脸、洗脚、梳头,穿戴整洁,她想以最好的姿态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路程。看到母亲的情形,回想母亲苦难的一生,我常常眼泪止不住流淌一片竹林,浩瀚无边,母竹渐渐老去,满身斑点,皮色泛黄,而满园新竹欣逢甘露,茁壮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19. 请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 “母亲”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却又“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儿安眠药”,对于这种
42、矛盾心理,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21. (1)请简要分析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2)作者笔下,母亲如竹,在你心中,母亲以何作比?请说明理由。(除了竹以外)(80字左右)2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母亲的晚年写起,欲扬先抑,以母亲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来反映她意志的坚强。B. “宁可死做官的伢,不可死叫花的娘”,这句俗语强调了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母亲在家庭中的支柱作用。C. 目不识丁的母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家境困难、需要劳力和旁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养孩子们读书,从而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D. 母亲受伤,痛苦不
43、堪,却希望作者好好工作,这令作者在感动于母亲体贴的同时,也自责没有尽到孝道。E. 本文语言质朴,娓娓道来,在一系列典型事例中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意。【答案】19. 坚强。面对困难,坚强地承担生活重任,为抚育孩子辛勤劳作;有远见。即使生活艰辛,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善良、待人宽厚。处处为儿女着想,为他人着想;节俭,不依赖他人。 20. 母亲一生坎坷,经历了生离死别和荣辱浮沉,她都坚强面对,并且勇敢地战胜了磨难,但面对晚年时的年迈无力,母亲产生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奈,一种对生命的极度渴望,这使她有所恐惧。但坚强的母亲,不愿面对这种无力感,又不想依靠别人,给子女添麻烦,所以
44、会说希望解脱。这种矛盾的心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坚强、无私而又真实的母亲形象。 21. (1)内容上:采用了象征(或借物喻人,托物抒怀)的手法,以老去的母竹孕育新竹,来概述母亲为儿女无私奉献的一生,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崇敬和感激之情,另外,母亲如竹的优秀品质代代传承,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升华了主题;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2)示例参考:母亲如灯,这盏灯温暖了我儿时的心,它使我的童年不再孤独和寂寞;母亲如灯,这盏灯照亮了我人生的路,它拨开我眼前的迷雾,使我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 22. AD【解析】【19题详解】试题分析:母亲从来都不曾畏惧艰难困苦,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把孩子抚养长大,“学会了犁田、
45、耙地、打糨,也兼做杂工”,可见母亲是坚强的;家境贫寒,依然坚持送孩子们读书,认为“人从书里乖”,可见母亲有远见;被别人撞了,母亲说“你忙”,不用骑车人送自己去医院,也不让告诉大儿子,让儿子安心工作,可见母亲善良、待人宽厚;为了省车钱,步行从小儿子家去大儿子家,可见母亲节俭。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文中关于母亲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
46、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是不开放的。结合上下文可知,母亲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是在她年老体衰之后,一方面表明母亲有对生命的渴望,另一方面与母亲一生经历相比,也可以看出这是母亲对自己的年迈感到无奈的一种心理反映。“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儿安眠药”,则表现出母亲怕拖累儿女,想通过极端的方式得到解脱的心理,由此可看出,文章前后是不矛盾的。 【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1)小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结尾段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母亲和儿妇的关系比喻成母竹和新竹的关系,借对母竹的赞美,赞美了母亲的
47、奉献的一生,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从结构上来看,所考查的段落在文章的结尾处,有照应标题,升华主题的作用。(2)小题是一道拓展延伸题,考生可以写母亲如灯,母亲如书只要能做到喻体准确,理由充分,语言连贯就可以。【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性比较强,A项,“以母亲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来反映她意志的坚强”不当,文章开篇描写母亲的恐惧,是为了表现母亲的求生欲。D项,“自责没有尽到孝道”不当,由文中“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对儿女的体贴是那么真切!对痛苦的承受是那么大度”可知,作者写这件事是为了赞美母亲的对子女大度的爱,没有流露出自责的情绪。五、语言运用23. 下图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从图
48、中总结出两条知识遗忘的规律,并总结一下这张图在学习方面给你的启示。规律:_启示:_【答案】 (1). 规律: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 (2). 或:在识记某一知识后,第一天遗忘速度最快;一天之后遗忘速度趋缓。 (3). 启示: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复习越及时,效果越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数据图的题目,分析数据图要注意把握数据
49、的名称,要看清题干中所列的数据的内容。本题数据的名称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给的数据数轴的内容,“学习天数”“知识保持百分率”,最后要注意总结数据图的规律和启示,考生要特别注意学习中知识的保持百分率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变化的特点。六、作文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碰撞人们都会避免碰撞,因为碰撞会给双方都造成影响,两败俱伤。而
50、有时碰到会造就惨祸。如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再比如911事件,所以人们认为:碰撞很可怕,很糟糕。但是他们没看到的是板块碰撞造就的山脉、海沟,是原则与中子碰撞释放的点亮千家万户的能量,是在地球还为火山与岩浆时撞击地球的冰块彗星。除此之外,碰撞还有更大的作用。因为与他人的碰撞,又叫做竞争,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有人认为竞争等于一场灾难,象征着毁灭,所以不应该有如此碰撞,如此竞争。这种思维没有错,但毁灭是对于弱者的,而强者,迎来的却是凯旋。所以,因为残酷的碰撞,无数人选择了加强自己,以期战胜他人,或至少打成平手。于是便有了学校,便有了演习为了将来碰撞时自保而提高自己的地方。面对竞争,不惜一切。与困难的碰撞
51、又叫做迎难而上,千百年来,成功的终极秘诀,面对困难无疑只有两种措施冲上去正面对抗,或是绕开困难,避免碰撞。平凡之人通常选择后者,因为他们觉得碰撞是不应面对的。所以他们选择绕路走,从高山两旁绕一大圈回到原轨,这就是他们平凡的原因。人生几何,必有高山大河阻挡,绕的了一时,绕不了一世,最终还是必须翻山泅渡。因为绕出了习惯,便不再会与其碰撞,将原来仅存的强度也抛弃了。最终因为不管想不想撞都会撞得头破血流,所以固地自封,不再前行,这样终成不了大业。而强者,则不会绕路,他们会越翻越壮,越渡越强,直到冰塞之川、满雪之山亦挡不住他们。所以,他们自会直挂云帆济沧海。与自己的碰撞叫作悟。因为只要你会思考并质疑自己
52、的过去,恭喜你顿悟了。思索过去,找出不足提出问题,改变问题,你就会与成功又近一步。而与自己的碰撞,是最难的。凡人不用说,都不愿碰撞困难,更何况没事找抽,自己撞自己。而强者之前那套对付困难的方法也不管用了,因为心理,人不愿质疑自己,因为自尊,或也可以说是自负。只有放下那份自负的人,才会真正审视自己,了解自己,自知之明也会到来。碰撞,是可怕的,但那只是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真正理解了碰撞,他就会明白“碰撞”的真谛:试炼、考验与超越。【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
53、,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碰撞”,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分析“碰撞”带来的结果。“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它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是一个过程,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碰撞”,也可以是自我内心之间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参考立意:(1)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碰撞”;(2)时刻持有一颗“碰撞”的心;
54、(3)“碰撞”的作用;(4)成长需要“碰撞”等。结构示例:结合对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析,引出论点“人生需要磨练、碰撞”,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人生没有碰撞,就难以折射出人生的价值,就难以散射出人生的光芒,就难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人生,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激情、辉煌,人生需要碰撞,碰撞能磨炼人的意志,碰撞能陶冶人的情操;在碰撞中学会独立、坚强,在碰撞中靠近成功,如刘邦敢于“碰撞”,面对“碰撞”不退缩,反而在“碰撞”中磨炼了自己的心志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人生需要碰撞,碰撞能磨炼人的意志,碰撞能陶冶人的情操;我们当志愿在于
55、生活的碰撞中,敢于承受“痛”,使碰撞之处成为我们心灵“最坚硬的地方”,使其成为永久的财富。材料链接:1.流水如果没有碰撞,就不会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浑壮阔;云层如果没有碰撞,就不会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惊天动地之势;人生如果没有碰撞,就难以成就一番伟业,就难以实现人生的价值。2.如若你的人生没有碰撞,带给自己的只有“懦弱”与“哀叹”。社会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你只有和他们“交流”,和他们“切磋”,和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3.诚然,碰撞有时会令人感到痛,甚至于付诸超越肉体与物质的更为惨痛的代价。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为保护北京的
56、古建筑等文化瑰宝四处劝说,他曾悲痛疾呼:“拆了城楼的一块砖比挖去我身上的一块肉还要痛!”这“重建”与“保留”的碰撞又何尝不是文明“开新”与“坚守”的碰撞?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碰撞,带给世界无数的精彩。中世纪传教士圣奥古斯丁讲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学说与耶稣的圣经相碰撞,成一家之言,受众多教徒称道及爱戴。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正是诸子思想的碰撞,引领了文化的思潮与文明的演进。【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