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统练(一模)语文试题第I卷选择题语言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攻讦(ji) 蹿红(cun) 应用题(yng) 质疑问难(nn)B. 凯觎(j) 治裁(zh) 节骨眼(ji) 泥古不化(n)C. 斐然(fi) 侪辈(chi) 文绉绉(zhu) 教学相长(jio)D. 症候(zhng) 秸秆(ji) 身份证(fn) 攻城掠地(1u)【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
2、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题中B项,凯觎觊觎,治裁制裁,节骨眼(ji);C项, 教学相长(jio);秸D项,秆(ji),攻城掠地攻城略地。故选A。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津五大道集中成片的西式建筑见证了百年沧桑,_的名人旧居诉说着风云过往。以外墙凹凸参差而闻名、具有_意大利风味的“疙瘩楼”,砖墙红瓦、_多种建筑风格的先农大院,英式建筑的代表、中国最早的现代综合体育场民园广场姿态万千的近现代建筑,现存之多,保存之好,在全国各城
3、市各街区中_。A. 比肩接踵 浓烈 展现 无独有偶B. 触目皆是 浓厚 会聚 凤毛麟角C. 鳞次栉比 浓郁 融合 绝无仅有D. 星罗棋布 浓重 集中 独一无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比肩接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星罗棋布”,像天空中的星星似的罗列着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第一处说的是“名人旧居”,应使用“鳞次栉比”。“浓郁”,是指香气、色彩、气氛等浓厚
4、;“浓烈”(气味等)浓厚强烈,(感情、情绪等)强烈、热烈;“浓厚”,(烟雾、云层等)很浓,(色彩、意识、气氛等)重,(兴趣)大;“浓重”,气味色彩等浓而重。第二处说的是“意大利风味”,应使用“浓郁”。“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展现”,明显地表现出来;“会聚”,成群地聚集;“集中”,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集中精力。第三处,此处是说多种建筑风格合成一体,应使用“融合”。“绝无仅有”,形容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有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独一无二”,
5、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第四处是说天津“现存之多,保存之好”的近现代建筑非常少有,应使用“绝无仅有”。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B. 对于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一些人借口拉动内需为名,认为适度的浪费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C. 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D. 广告中吹嘘: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
6、持服用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糖尿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项“慷慨的歌词”与“唱响着”搭配不当;分句间关系不当。B项句式杂糅,删掉“为名”,或将“借口”改为“以”;D项“彻底”与“根治”重复。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4.下面
7、成语与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 )A. 图穷匕见荆轲 投笔从戎班固B. 韦编三绝庄子 负荆请罪廉颇C. 焚书坑儒秦始皇 羽扇纶巾诸葛亮D. 高山流水俞伯牙 莼鲈之思张翰【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投笔从戎班超;B项,韦编三绝孔子;C项,羽扇纶巾周瑜。故选D。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出校园后,公众大多从媒介渠道继续获取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量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来说,这些渠道是无所不在的,特别
8、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呈指数式增加。越是这样,越需要科学家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可以说,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这些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科学定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同媒体进行交流,他们或接受采访,或撰写文章,并且他们欣然地利用那个时代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他们开展科学探索的故事。但是,随着科学研究发展出了自己的专业语言,人才培养机制、成果传播渠道和平台、同公众进行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变化。科学记者逐渐成为了衔接科学家与公众的纽带,因而科学家、记
9、者和公众也被称为科学传播的铁三角,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常说: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因为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但是他们与媒体交流的频率却不是很高,更不要说他们会主动联系媒体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了。那么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媒体面前会保持缄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考察。和其他所有的新闻内容一样,科学新闻在本质上倾向
10、于片段性叙述。记者们更愿意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写一些短文,而不是长篇累牍的主题式报道。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特别是在当前媒体内容生产实时更新的情况下,新闻生产周期无法等待长达数月之久的科学过程的完成。而且科学记者也不可能全景式报道科学新闻。首先是因为没多少普通读者关注和自己无关的内容。其次还要考虑传播分层的问题,记者在写文章时已经在心里描摹了一个读者群,所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此外,记者们往往只针对科研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片段撰写稿件,并且希望读者们能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勾勒出全景,并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这样就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也会导致公众
11、对科学的理解有所偏差,进而让科学家对记者产生误解。比如我们开展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科学家认为媒体报道往往夸大其辞或者断章取义,许多复杂的科学研究结果被记者过度简化,使科学家不敢再发言,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专业主义缺失。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流量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标题党”成为了获取公众关注的敲门砖,而且“标题党”这个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似乎不“标题党”无“爆款”俨然成为了准规则。那个有关“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即便当事人对这种做法也是哭笑不得,还有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转眼就变成了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场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可以说这种做法无意
12、或有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有不好的经历,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长此以往,科学或者说科普会被“玩坏了”,甚至是“搞丢魂了”,最终让公众越来越不理解科学,这无疑脱离了科普的本质和精神。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科学家其实不太了解媒体的工作机制,这可能也是造成科学家误解媒体的一个原因,毕竟科学新闻的生产有系统性的流程,从选题、采编、成文、编舞,到最终出现在读者面前,会有很多环节,科学家不可能全部了解。与此同时,科学记者的角色从宣传者转向批评和评论者,在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科研结果方面,科学家和记者有着不同的视
13、角和看法,因而有必要理顺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打通科学传播的链条。(搞自知识分子2018-3-31,有删节)5. 下面对“科学家与媒体”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多科学家十分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索故事。B.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媒体平台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因而科学家、记者和公众形成了铁三角关系,使得科学记者逐渐成为了衔接科学家与公众的纽带。C. 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科学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D.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他们积
14、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6. 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由于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记者不能做到全景式报道,他们更愿意让科学家们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而写一些短文。B. 记者们撰写稿件往往要考虑自己心里描摹的读者群是否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C. “标题党”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获取公众关注,追求“爆款”效应的做法有意无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D.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他们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7.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
15、一项是( )A. 新闻媒体自有其工作机制和系统性流程,科学新闻从选题到出版的一系列环节,科学家不可能全部都了解。B. 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可见科学传播的链条早已打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也一直是非常密切的。C. 要想获得科学家的信任,媒体记者应该不断提高科学素养,遵循专业报道规范,做好前期功课,做出高质量的科学新闻报道来。D. 科学家应该通过媒体发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与媒体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改善科学传播的质量和品味。【答案】5. C 6. A 7. B【解析】【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
16、,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大多科学家十分愿意接受媒体采访”范围不当,原文说“比如在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B项,因果不当,且“形成了铁三角关系”的说法不符合文意,原文“科学家、记者和公众也被称为科学传播的铁三角”;D项,“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更需要他们破解谣言”,原文不是科学家认为“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破解谣言”,由第一
17、段可知,这是作者的观点。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记者不能做到全景式报道”错误,原文“科学记者也不可能全景式报道科学新闻”。故选A。【7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
18、,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B项,“早己打通”错误,原文是“有必要打通”,“一直是非常密切”推断错误,原文有“那么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媒体面前会保持缄默呢?”的相关论述。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
19、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调者曰:“妻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
20、:“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王曰:“诺。”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其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今则末有。妾闻明王之用
21、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此之谓也。须曰: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注释:榱橑: 房椽。比目之鱼:相待比目鱼往往养肩而行,可次用来确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22、,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逐女造襄王之门 造:到B. 左右复于王 复:回禀C. 王辍食吐哺而起 哺:口中含的食物D. 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审:审判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三逐于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 如有过之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C. 不忠少礼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 王犹见焉 蛟龙生焉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孤逐女论政才能的一组是( )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失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既见君子,并坐鼓瑟。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A. B. C. D
23、.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B.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C.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D.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B. 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
24、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C. 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急忙召见她。D. 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摈弃于野,无所容止。 (2)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答案】8. D 9. B 10. C 11. A 12. B 13. (1)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
25、(2)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3)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根据前文“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审”,应该是要考察国相的能力,翻译为“审判”不合语境,应译为“考察”。故选D。【9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
26、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前者“被”,后者介词“在”;B项,两者都为“的人”;C项,前者助词,“的”,后者动词,“到”;D项,前者代词,“她”;后者兼词,“于此”;故选B。【10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题中孤逐女请求谒见襄王;引用了诗经中的话,说的是君臣和悦相处;齐襄王只是认为弧逐女与别人不一样,并未体现她的论政才能
27、。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夫”发语词,不要和后面的内容断开;“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结构一致,标点要相同;“则榱橑堕”“则屋几覆”并列结构,中间断开;“也”后断开。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B项,“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
28、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错误,由原文“大王知国之柱乎?”“吾国相奚若?”及文段内容可知第一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第二天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担任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摈弃:被抛弃;容止:收留;被动句。第(2)句,异类:不属于同类;故:缘故;判断句。第(3)句,遂:于是;事:对待;妻:动词,嫁给;以:介词,把。【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
29、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孤逐女是齐国即墨这个地方的一个女子,齐国国相的妻子。最初,孤逐女的父母将她遗弃,使她成为了一名孤儿,她外貌非常丑陋,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齐国国相的妻子去世了,孤逐女就前往襄王的宫门外,对接待宾客的人说:“我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孤独无依,没有父母,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我希望当着大王的面,把我想说的话全说出来。”官员们立即禀报襄王,襄王(听说此事),饭也不
30、吃了,吐出口中的饭食,站起身来准备召见她。左右近臣说:“三次被驱离乡里,这是说明她不忠诚;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这是说明她缺少礼义。不忠诚、不懂礼的人,大王为什么这么急着就召见她?”襄王解释说:“你们是不了解啊,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这个人一定有与常人迥异之处。”于是召见了她,与她交谈了三天。第一天,孤逐女问襄王说:“大王知道国家的柱石吗?”大王回答:“不知道。”逐女说:“国家的柱石就是国相呀。柱石不端正,那么栋梁就不安稳,栋梁不安稳,那么房椽就容易掉落,房屋就几乎要倾覆了。现在大王就是那栋梁,百姓就是房椽,国家就是房屋。房屋坚固与否,关键在于柱石本身。国
31、家安定与否,关键在于国相。如今大王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了解,那么对国相这一职位就该好好考察评定一下。”襄王说:“好!”第二天,襄王问道:“我的国相像什么呢?”孤逐女回答道:“您的国相,就应像那比目鱼。住外边并行、在里面并行。这样之后,才能成就大事,创造勋业。”大王间:“你说的什么意思?”孤逐女回答:“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这就是在外边并行;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里面并行。”第三天,襄王问:“我的国相难道需要更换吗?”逐女回答:“现在的国相是个中等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已经实属难得。如果有超过他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换一下呢?但是如今还没有这样的人。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先重用一个贤
32、人,然后再推及、重用一批贤人。所以楚庄王先重用虞邱子,而后得到了孙叔敖;燕玉先重用郭隗,而后得到了乐毅。大王如果真的能够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重用的。”大王问:“我该怎么重用他呢?”逐女回答:“过去,齐桓公尊重一个精通算学的人,结果天下贤士纷纷投奔他。越王敬佩螳螂用胳膊阻挡车辆的胆量,结果勇士们纷纷前来为他效死力。叶公喜欢龙,结果龙为他突然降临。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大王回答:“好。”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过了几天,天下的贤士,纷纷来到齐国,而齐国得以大治。诗经上说:“已经遇见了君子,就可以坐下来和他一起弹琴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呀。歌颂道:齐国孤逐
33、女,到襄王的宫门外求见,此女虽然五次被驱逐,大王仍然召见了她,谈论为国的政治,她谈得非常有条理,齐襄王与她谈论了三天,于是把她嫁给了国相。第卷(非选择题)诗歌鉴赏14.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问题。野治对月有感周莘(南宋)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B.颔联视听结合,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营造了空茫凄凉的氛围。
34、C.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自己前途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生不逢时的伤感之情。D.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一联空间辽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2)请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3)请分析颈联中的“溅”“卷”二字的妙处。【答案】(1) C(2)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写出离乱漂泊的悲凉之情。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所写
35、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3)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酒中落进了异乡人的泪水,溅起了酒花,“溅”字使用了拟物(比拟)的手法,将溅起的酒花拟作异乡人的愁绪,使愁绪具象化,借酒浇愁。浪花冲刷着诗人渴望归乡之心,使我暗自心惊。“卷”字将抽象的归心形象化,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解析】【详解】(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诗人对自己前途的关切”
36、“生不逢时的伤感之情”错误,“欲问行朝近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结句写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忧愤难堪之情。总体看应该是担忧国运。故选C。(2)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诗歌的首联,从内容看,紧扣题目,“江月”点“野泊对月”,而“乱”字点明时世感慨,“可怜”二字已透露情怀。从结构看,统领全诗,颔联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写望月所感;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3)此题考核分析诗句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考核炼字,要求分析颈联中的“溅”“卷”二字的妙处,答题时注意从内容、手法等角度分析,实际这
37、两个字是句中眼,从手法看,“溅”字使用了拟物(比拟)的手法,“卷”字将抽象的归心形象化;从内容看,表达内心的思乡之情。【点睛】诗歌炼字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2、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3、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答题的一般思路为: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分
38、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3、指出该字在表达情感、主旨中所起的作用。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各句空缺部分。(1)吴丝蜀桐张高秋,_。(李贺李凭箜筷引)(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李密陈情表)(3)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4)“秋风肃肃晨风飓”一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_”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然生机。(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_,渺沧海之一粟。”【答案】 (1). 空山凝云颓不流 (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 薄雾浓云愁永昼 (4). 泉涓涓而始流 (5
39、). 寄蜉蝣于天地【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僮、涓、蜉蝣的写法。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
40、,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
41、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
42、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
43、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
44、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45、”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
46、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取材于散文2016年第5期)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B. 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C. 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D. 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E. 本文按照行踪顺序写了自己从古道关隘到梅关另一侧的石台的见闻感受,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17. 文章第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18. 赏析第二段划线的文字。19. 文章第段写到“只要能超越
47、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6. DE 17. 用此二人的诗歌形成对比,面对同样的梅岭古道,文天祥和伯颜心境通异,情感一悲一欢,前者不愿归去,后者傲慢前行。梅岭古道的来去进出都是命运的浮沉,用二人的诗说明“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这一观点。 18. 想象,由眼前斧凿痕想象古人开凿石阶的画面,写出道路开辟之艰难;对比,用开凿之艰难与经过上千年的踩踏不成形状形成对比,突出此地历史之久远,地理位置之紧要;比拟,小草不可一世的茂盛突显此地的荒芜,衬托出人世的沧桑变化。和后文“被人南迁的第一站”“数不清的杰出人物”呼应,反映人
48、世的浮沉与作者深深的唱叹。 19. 一旦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就会发现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古时候穿过梅岭古道就是戴罪之躯流放之地,是边缘之地;而今,岭南已成中心之一,是当代中国很多南迁之人的寻梦之地。【解析】【16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A项,“亲眼看到了茂盛的梅花”错误,无中生
49、有,作者没有亲眼看到茂盛的梅花;B项,“从梅岭古道开始”错误,应是从“珠玑巷”开始;C项,“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错误,本质的原因应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故选DE。【17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引用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引用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情感的关系角度分析,据文中“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而作者的观点是段首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目的是通过运用二人的诗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从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18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辨析手法,
50、明确内容,分析作用,句中“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是想象,写出道路开辟之艰难;“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和开辟的艰辛对比,突出此地历史之久远,地理位置之紧要;“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衬托出人世的沧桑变化;然后分析和后文的关系,后文是“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此文段与之呼应。【19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答题时注意分辨句子的类型和联系上下文,此题答题时注意抓住关键词“超越眼前的这一切
51、”“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以及后文“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分析即可。【点睛】分析引用诗句等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切入:对当前语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对全文有什么作用;本身的作用,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写作20.根据下面创设的情境,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梁实秋:幽默救场梁实秋在师大任教期间,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一次,主讲人迟迟未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刘真只好请在座的梁实秋救急,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慢吞吞地说: “_一番话引得全场哄笑,驱散了
52、师生们的不快,也让师生们对于主讲人的迟到多了份谅解。【答案】在正式演京戏之前,一般有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就是奉命来跳加官的。(跳加官:旧时在戏曲正式节目演出前外加的单人或多人表演。表演者一般不作唱白,边跳边向观众展示手中所持写有颂词的条幅)【解析】试题分析: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
53、文衔接连贯。结合“幽默救场”“主讲人迟迟未到”分析。21.参照下面的一段话,以“诗歌”为话题,另写一段文字。(句式大体一致即可)一笔一画一世界,落墨千年香如故。青山绿水中掩映着汉字的形,古刹庙宇间隐藏着汉字的义。神奇的方块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过程,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答案】一字一句一幅画,流传千载新意未绝。山水田园中掩映着诗歌的形,大漠荒烟中隐藏着诗歌的神。传奇的诗歌,包括了乐府、律诗、词、曲等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五千年中的中华文明。【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
54、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以“诗歌”为话题即可。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2018年3月30日清华大学招生组在南开中学礼堂举办了面向全市的“领军计划”招生宣讲会。据了解,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招生面向志向远大、素质全面、学业成绩一贯优秀并有创新潜质的高中毕业生。
55、获得领军人才选拔招生认定的学生,进入清华后,可优先推荐参加学生骨干培养项目、科技创新团队、赴海外深造等。随着全国高校自主招生帷幕的拉开,北大、人大、天大、南开等各大高校也陆续出台了人才择优选拔培养计划。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清华大学在招收人才及培养人才方面倾向,写一个语段,谈谈你对未来大学学习生涯有着怎样的规划和设想。(不少于60字)【答案】第一,扩充知识储备。来到了一个准社会环境,就需要为进入社会而准备。知识储备很重要。这包括生活的、专业的。第二,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性格。大学就像是一个小型社会,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过度。因此,在大学期间,学生最好多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积极主动,锻炼
56、自己的协调、组织、领导能力等。第三,多学习专业知识。毕竟找工作那天,人家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你的专业成绩和排名,所以一定不要把学业耽误了,其他的都是浮云。第四,多读书。读书使人进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大学期间,给自己定个目标,每个学期读完多少本书,有哪些类别的,最好坚持写一些读后感。读书助人成长。第五,设定毕业后的目标。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毕业似乎很遥远,其实不然。四年时间也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不好好利用,等到毕业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因此,最好在大学的初期或中期确定毕业后的目标,考研也好,工作也好,创业也好,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目标稍有侧重。这样,等到真的要面临抉择的时候,也就不会慌了神。【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能力。结合清华大学在招收人才及培养人才方面的倾向,写一个语段,谈谈对未来大学学习生涯有着怎样的规划和设想。首先,明确倾向,“志向远大、素质全面、学业成绩一贯优秀并有创新潜质”,然后,谈自己的规划和设想。规划和设想合理、积极,发展方向明确即可。如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我,是我来到大学的很重要的目的。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做到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