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938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课为政以德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等到孩子快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呢?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

2、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1字音字形(1)冉有仆()(2)道千乘()之国(3)龟玉毁于椟()中(4)则将焉用彼()相矣(5)固而近于费()(6)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7)必偃()(8)江山社稷()2重要词语(1)齐之以刑:_(2)有耻且格:_(3)子适卫:_(4)庶矣哉:_(5)必不得已而去:_(6)节用而爱人:_(7)无乃尔是过与:_(8)非吾徒也:_(9)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_(10)年饥,用不足:_(11

3、)盍彻乎:_(12)使民敬、忠以劝:_(13)临之以庄,:_(14)禹、稷躬稼而有天下:_3通假字(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_(2)道之以德:_ (3)道千乘之国:_(4)无乃尔是过与:_4“以”字的用法(1)道之以政:_(2)使民以时:_(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_(4)何以伐为:_(5)则修文德以来之:_(6)以就有道:_(7)使民敬、忠以劝:_(8)临之以庄:_5词类活用(1)富之:_(2)足食:_(3)于斯二者何先:_(4)既来之,则安之:_6特殊句式(1)齐之以刑:_(2)无乃尔是过与:_(3)君子哉若人:_(4)无乃尔是过与:_(5)何以伐为:_(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_7文化常

4、识(1)北辰:_(2)千乘:_(3)社稷:_(4)萧墙:_8成语积累(1)既来之,则安之:_(2)分崩离析:_(3)祸起萧墙:_(4)鸣鼓而攻之:_9名句积累(1)自古皆有死,_。(2)君子之德风,_。_,必偃。(3)既来之,_。(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重点研读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_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

5、“均,平”的解释矛盾吗?答:_3通过学习,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_合作探究孔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作为一位先贤圣哲,他不仅得到了中国的纪念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纪念和尊重。可是,对于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你了解他的生平吗?你了解他的思想性格以及伟大的品德吗?请以“走近孔子”为话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对于孔子,前人已经有了大量的书籍记载,为我们真实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认识其为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探究第一步,购买或者借阅史记孔子家语,搜集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资料。第二步

6、,阅读史记中“孔子世家”部分以及孔子家语,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扫清词句障碍,疏通文意。第三步,进一步研读孔子世家孔子家语以及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材料,摘录孔子生平大事,了解孔子的远大理想、政治主张,概括孔子的思想性格,做成卡片。第四步,利用卡片,画出孔子生平大事年表。第五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初步感知孔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第六步,写一篇不少于1 500字的有关孔子的小传,总结自己对孔子的认识。考点一通假字【命题规律】在高考试题中,涉及通假字的考查,往往是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中有一个选择项涉及这一考点,且多以干扰项的形式出现,难度不高,往往是教材中出现过的

7、。【例题解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抉而去之 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 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D余甚或焉 或:通“惑”试解:_解析宗:“以为宗主”“归顺”。答案B点拨有通假字的D项是作为干扰项出现的。在阅读中,按字面义解释不通,就应从字音或字形上去寻求本字。解决通假字造成阅读困难的问题,当靠平时识别积累;借助通假字归类表;结合典型例句硬记也是一个办法。但具体运用起来,都要紧扣语境进行,切戒不辨古今,不识通假,以今义释古义。【考点总结】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类。“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

8、也相通的字之间的通用。“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辨别通假字要注意:(1)通假有固定,不能随便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假;(2)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假为“悬”,反之则不行;(3)有的字按今音读音不同,但古音相同,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通“促”,今天已不同音了。考点二“以”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以”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2)出现在考题中的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大多都不相同,常见的是两个意义不同的介词或用法不同一个介词,一个连词。【例题解析】下列各组句子中,

9、加点的“以”与“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常以身翼蔽沛公属予作文以记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焉用亡郑以陪邻屋极有窗以达气A B C D试解:_解析C项都是连词,表前面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后面的目的,可译为“来”。介词,可译为“用”。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介词,可译为“因,由于”。答案C点拨首先明确题干例句中“以”的用法,再找出用法与之明显不同的,排除部分选项。【考点总结】“以”字用法归类(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马

10、说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在”“从”。(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史记秦始皇本纪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

11、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前出师表)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连接方位名词等:以

12、上,以下,以往,以来,以内,以外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副词,通“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以”还有下列实词义:(1)名词:原因,理由,道理。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2)动词。认为。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通“已”,停止。(雨)不以,则亡乎?(陈涉世家)注意介词的基本

13、特征:(1)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或以这些词为中心的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2)有时介词可以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它们的短语组合,这时动词性、形容词性已经虚化,其实相当于名词短语。(3)介词结构是用来修饰说明动词的,位置在动词前面的,是状语,位置在动词后面的,有的可以移到谓语或动词前面去翻译。答案解析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梳理1(1)p(2)shn(3)d(4)b(5)b(6)bn(7)yn(8)j2(1)整治,整顿(2)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3)到(4)多(5)表假设,如果(6)费用,用度(7)责备(8)同一类的人(9)批判,指责(10)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11)何不(12

14、)努力(13)面对(14)亲身从事耕种3(1)通“拱”,环抱,环绕(2)通“导”,训导(3)通“导”,治理(4)通“欤”,语气词,吧4(1)介词,用(2)介词,按(3)介词,把(4)介词,凭,为(5)连词,来,用来(6)连词,来(7)连词,并且,而且(8)介词,用5(1)使动用法,使富裕(2)使动用法,使充足(3)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都是使动用法,使来,使安6(1)介词结构后置(2)宾语前置(3)主谓倒装(4)表估计,“恐怕吧?”(5)表反问,“为什么要呢?”(6)“对怎么办”7(1)北极星。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转动。本课比喻统治者。(2)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

15、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赋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千乘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3)“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4)门屏,古代宫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门屏障。“萧墙之门”指内部。“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产生。8(1)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2)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3)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4)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9(1)民无信不立(2)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3)则安之(4)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重点研读1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

16、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民众的信任,使全国百姓同心协力,这样才能实现“圣王之治”。因此,“富民”是基础,“信”是“教民”的结果,是实现“圣王之治”的重要保障,二者并不矛盾。“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民信”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留“信”说法就否认了他的“足民”思想。2不相同。在孔子看来,贫富悬殊的危害要大于贫穷,而“均贫”不是普遍的贫困,而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富裕、均平、和谐、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孔子希望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的词汇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就会添加许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在“均无贫”和“均贫富”两个不同的句子中含义各不相同。3“政”是为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政刑”只能使百姓远罪而已,“德礼”是不同于“政刑”的手段,可以使百姓日迁善而不自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把“德礼”作为治国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