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751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开鲁一中高二年年级月考地理试卷一、单选题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区,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常有光秃秃的山坡裸露着红色的岩石,远远望去,像一片片“红色荒漠”。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A. 昼夜温差大B. 多大风天气C. 雨水侵蚀强烈D. 蒸发旺盛2. 与“红色荒漠”形成有关的人类活动是A. 坡地垦荒B. 过度捕猎C. 修建道路D. 不合理灌溉3. 治理开发“红色荒漠”可行的措施是A. 修建梯田,种植水稻B. 发挥特色,开发旅游C. 开山取石,生产建材D. 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答案】1. C 2. A 3.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办

2、法。【1题详解】“红色荒漠”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水侵蚀强烈是“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C正确;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过度捕猎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B错误;修建道路只会影响局部地区,不是区域生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C错误;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地盐碱化,D错误;坡地垦荒破坏自然植被,地表红壤因雨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因此与“红色荒漠”形成有关的人类活动是坡地垦荒,A正确。故选A。【3题详解】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是治理开发“红色荒

3、漠”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修建梯田,种植水稻,开山取石,生产建材都会破坏地表导致水土流失,AC错误;发挥特色,开发旅游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不是治理荒漠化的措施,B错误。故选D。.【点睛】红色荒漠形成的原因及荒漠化的分类:1.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水蚀作用。2.南方山区丘陵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3.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红色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红壤

4、裸露 土壤呈酸性 有机质含量低石质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红壤裸露 红壤进一步侵蚀 石质裸露黄色沙漠:西北地区 沙漠广布白色沙漠:南极大陆 冰雪覆盖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红色荒漠化、石质荒漠化。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4. 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A. 甲和丙B. 乙和丁C. 甲和丁D. 乙和丙5. 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 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快C. 大量引水灌

5、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 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答案】4. B 5. D【解析】本题组以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破坏前后气温年变化及河流流量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4题详解】湿地具有调节气温和径流的功能,湿地破坏后,当地的气温变化应加大、流量变化应加大。图中显示,与甲相比,乙的气温变化较大,与丙相比,丁的流量变化较大,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与乙、丁相比,甲和丙的变化较小,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与乙相比,甲的气温变化较小,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与丁相比,丙的流量变化较小,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

6、原因是湿地面积减小,而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泥沙淤积不是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不是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选项B不符合题意。河流的截流改道不符合三江平原的现实情况,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该地区枸杞质地优良的自然原因有( )A. 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B.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C. 水源充足,黑土肥沃D. 市场需求量大7. 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 )A. 坡

7、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B. 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C. 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酸化、板结D. 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答案】6. B 7. B【解析】【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宁夏枸杞质地优良的自然原因。宁夏地处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形成了品质优良的枸杞,B选项正确;科技创新,市场需求不是自然原因,AD选项错误;温带大陆性降水少,且该地没有黑土分布,C选项错误。故选B。【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宁夏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宁夏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农业发展中过度开垦易导致土地荒漠化,B选项正确;该地降水较少,A选项错误;不合理灌溉将导致土地盐碱

8、化,C选项错误;酸雨的产生主要与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故选B。夏日的东北平原,如汐似潮的绿色铺向天际,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二道河农场万亩大田里,齐刷刷的稻苗迎风摇曳,农用“银鹰”低飞在作物上空喷洒叶面肥在中国的东北角,清晨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农业现 代化的曙光初现!读“我国东北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8. 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区农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区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B区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限制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盐碱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A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A. B. C.

9、D. 9. 新中国成立后,图示湿地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A. 土地退化B. 物种骤减C. 酸雨加重D. 沙尘暴增加10. 下列有关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 ()A. 突出粮食种植业的地位,扩大耕地面积B. 限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养殖业C. 以粮食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D. 农、林、牧、工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答案】8. B 9. C 10. D【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东北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结合到基础知

10、识分析答题。【8题详解】A地为三江平原,对其范围内荒地、沼泽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土地应加以保护,B为松嫩平原,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农产品基地,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表现为冷湿,当地面临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故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9题详解】湿地被破坏会导致土地退化、沙化,引起土壤盐碱化,沙尘暴增加,使物种栖息地丧失,物种骤减。酸雨危害主要是由于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导致的,与湿地破坏无关,故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0题详解】东北农业基地要综合开发就不能单一发展种植业,A错误;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大面积的草场,东北大面积种植牧草的话,就不能充分合

11、理地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也违背了“农业生产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原则,D错误;在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其经济效益比单一的初级产品的生产要多得多,C错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益行为值得提倡推广,D正确。【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的是湿地的生态效益:(1)维持生物多样性。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都在湿地中栖息和繁殖。(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

12、水防洪的天然“海绵”。(3)提供水资源。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中被称为“生命之源”,专家特别指出,在考虑淡水资源的问题时,许多人都忽视了淡水湿地的重要作用。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4)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是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由于发展先后的差异,我国东西部发展具有巨大的互补性,东部沿海“腾笼换鸟”与中西部“筑巢引凤”两出大戏的帷幕几乎同时拉开。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1. “良禽择木而栖”,河南能够

13、吸引浙江产业转入的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科技力量资源条件A B. C. D. 12. “腾笼换鸟”对中西部省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A. B. C. D. 【答案】11. B 12. C【解析】【1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河南地处中国中部地区,能够吸引浙江产业转入的因素是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资源丰富。科技力量是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优势,正确,错误。故选B。【1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对于转入地而言,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促进产业升

14、级,加快工业化进程,正确;对于转入地而言,产业转移的同时,污染也会跟着转移,因此会加重对转入地的环境污染;工业化的进行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错误。故选C。【点睛】产业转移的方向及原因:金门岛地处厦门湾,距厦门市约10公里,岛屿面积151.65平方千米,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岛内水资源严重匮乏,2018年8月5号福建省晋江市向金门岛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并将供水工程陆地部分的开放式名渠改为地下管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3. 致使金门岛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根本原因的是A. 储水条件差B. 经济发达,需水量大C. 水污染严重D. 受副高控制,降水量少14. 工程设计者将陆地部分的开放式明渠改为地

15、下管道的原因可能是A. 减少对地表生产生活的影响B. 减少蒸发,提高资源利用率C. 减少水体下渗D. 便于渠水自流【答案】13. A 14. B【解析】本题考查跨区域资源调配及区域资源短缺的原因。【13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岛屿面积151.65平方千米,面积小,储水少,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储水条件差,排水速度快,下渗少,因此水资源短缺,A正确;金门岛地处厦门湾,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D错误;金门长期缺水,导致人口、产业严重外流,经济不振,因此不是经济发达导致的水资源短缺,B错误;岛内水资源严重匮乏,主要是自然原因,水污染严重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故选A。【14题详解】工程建设无论是明渠还是地

16、下管道都对地表生产生活有影响,都不利于水体下渗和自流,这些都不是主要目的,ACD错误;因为该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工程设计者将陆地部分的开放式明渠改为地下管道可以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B正确。故选B。读巴西热带雨林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5. 甲区域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 )A. 亚马孙平原水循环更加活跃B. 亚马孙河泥沙含量减少C. 全球变暖D. 生物多样性增加16. 与乙处热带雨林成因有关的是()暖流 寒流 东南信风 东北信风A. B. C. D. 【答案】15. C 16. A【解析】【15题详解】根据图示,甲区域是亚马孙平原,这里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热带

17、雨林面积不断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亚马孙平原水循环减弱;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降低,亚马孙河泥沙含量升高;同时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故选项C正确。【16题详解】本题考查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由图可知,乙处热带雨林处于南纬20附近的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以及沿岸的巴西暖流等共同影响而形成,据此分析选A正确。【点睛】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

18、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地峡的东侧等地的热带雨林景观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南半球)或东北信风(北半球)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部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热带稀树草原带南美大陆30S-30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东进;秘鲁寒流规模较大,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作用明显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的深人(地处西风气流的背风坡)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相

19、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欧大陆东西岸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北宽度不同,西窄东宽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气温低东西岸自然带南北宽度一样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7. 下列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B. 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C. 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海岸带D. 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18. 防护林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有( ) 霜冻干旱 土地荒漠化 泥石

20、流A. B. C. D. 【答案】17. C 18. B【解析】【分析】【17题详解】为三北防护林,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抑制风沙侵袭;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为沿海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从而保护海岸带。ABD错,C正确,故选C。【18题详解】为三北防护林,能有效抵御风沙侵袭,从而减轻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同时,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得到增强,也能减轻干旱灾害的威胁,正确;并不能减轻霜冻灾害,错;所在区域为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泥石流相对较少(部分山区存在暴雨泥石流或夏季冰雪融水泥石流,但防止泥石流不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作用),错。故选B。【点睛

21、】森林的主要功能有:经济功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环境功能: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稳定大气成分、繁衍物种,维护生活多样性等。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当地政府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制定火电、风能、太阳能等多能源互补优化调度发电方案,着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19. 与太阳能相比,风能的优势是( )A. 可再生B. 清洁、无污染C. 分布广D. 昼夜更替影响小20. 内蒙古自治区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有利于当地( )解决交通拥堵充分利用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减少气象灾害A. B. C. D. 【答案】19.

22、 D 20. C【解析】【19题详解】考查资源的特点分析,风能和太阳能均具有分布广、可再生、清洁等特点,但太阳能只有白天才有,风能是全天候的,不受昼夜交替的影响,D正确,故选D。【20题详解】考查资源开发的影响,内蒙古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既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又减轻了环境的污染。正确,不能解决交通拥堵和气象灾害的影响,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资源的特点分析及资源开发的影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区域地理特征。据报道,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预计发展水田约 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约 44 万公顷,改善水田约 43 万公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23、下列各题。21. 三江平原成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原因是A. 夏季日照时间长B. 纬度低,生长期长C. 可开垦荒地多D. 灌溉水源充足22.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突出的特点是A. 以水稻种植为主B.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C. 水利设施完善D. 科技水平高23. 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当地A. 地势平坦,地广人稀B.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C.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D. 雨热同期季风气候【答案】21. C 22. B 23. D【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发展差异。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可开垦荒地多,人均耕地多,粮食的商品率高。与珠江三角洲相

24、比,三江平原以小麦种植为主;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水利设施不如珠三角完善;科技水平不如珠三角高。三江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种植水稻,成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21题详解】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可开垦荒地多,人均耕地多,粮食的商品率高,所以三江平原成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选C正确。【22题详解】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三江平原以小麦种植为主;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水利设施不如珠三角完善;科技水平不如珠三角高。选B正确。【23题详解】三江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种植水稻,成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选D正确。领开放之先,

25、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4.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煤、石油等资源丰富A. B. C. D. 25.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 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B. 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C. 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D.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答案】24. B 25. D【解析】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26、的条件及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24题详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产值低,错。此时,恰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对。该地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对。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对。煤、石油等资源缺乏,错。正确,故选B。【25题详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个阶段经济水平低,工业基础差,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D对。该地能源资源缺乏,不适宜发展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A、B、C错。故选D。二、综合题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近年来,

27、我国南方生猪养殖发展较快,一般都是高密度、规模化、自动化养殖。为了保持猪舍清洁,减少疫病发生,每天需及时用水冲洗粪便,但由此引发的水污染问题与日俱增。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生猪发展的潜力增长区,将承接我国南方养猪业转移重任。下图示意20162020年全国生猪产能发展规划。(1)简要说明我国南方养猪业形成的区位优势。(2)有人预测,“南猪北移”会使猪肉价格下降,请说明理由。【答案】(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人口密集,食品工业多,生猪需求量大;水源丰富,能满足养猪业需要;气候温暖,养殖成本低;技术服务完备,产销信息服务网络完善,物流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2)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玉米(饲料)产量高

28、、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低;猪粪便可用作农田、林地肥料,增加养猪收益。【解析】【分析】结合图文材料,从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分析养猪业的区位因素的差异。【详解】(1)南方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人口密集,食品工业多,生猪需求量大;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水源丰富,能满足养猪业需要;气候温暖,养殖成本低;工业发达,技术服务完备,产销信息服务网络完善,物流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2)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农业发达,玉米(饲料)产量高、价格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低;猪粪便可用作农田、林地肥料,增加养猪收益。【点睛】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

29、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材料二 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又称“微笑曲线”图。(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

30、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2)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引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促进城市化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解析】【详解】(1)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作答。从图中看,合肥地理位置优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该地临

31、近长江,交通线密集,水陆交通便利;与东部地区比较,该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该地能承接产业转移,说明该地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因此政策支持。(2)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在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四个方面。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湄公河发源于青

32、海省唐古拉山,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流入中国南海。湄公河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800万千瓦,可开发水能估计为3700万千瓦,当前已开发的水能不足1%。下图为中南半岛山河分布示意图。(1)评价湄公河流域开发水能的自然条件。(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湄公河流域水能开发较低的原因。(3)推测金边以上河段修建水电站、大坝对湄公河三角洲的影响。【答案】(1)有利条件: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山地面积广,落差大,凶而水能丰富。不利条件:地形复杂、起伏大,生态脆弱;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2)中上游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资金和技术条件不足

33、,开发难度大;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小,市场狭小。(3)洪涝灾害减轻、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盐渍化加重、湄公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加剧等。【解析】【分析】该题以中南半岛山河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考查流域水能开发的条件及其影响。【详解】(1)湄公河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山地面积广,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不利条件是流域内地形复杂、起伏大,生态脆弱。属于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差异大,发电量不稳定。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交通、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分析。湄公河中上游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流域内经济落后,资金和技术条件不足,开发难度大。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小,市场狭小。(3)金边以上河段修建水电站、大坝,可以减轻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洪涝灾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面积缩小,可能生物多样性减少。可能导致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泥沙沉积减少,湄公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加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