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711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

2、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

3、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

4、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材料二: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

5、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

6、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首先是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余江:诗词创

7、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小说、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

8、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D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诗歌语言发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见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B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借鉴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新诗作者不能不加消化就使用古典诗歌现成的语言。C古典诗词凝结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D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下列各项中,

9、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3分)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的南山倏然映入眼帘,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青。C“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之情。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10、4分)5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风雷友情金克木这位来教小学的小学毕业生到校时只见史校长和一个看门兼做饭的工人。史校长有三十来岁,态度严肃,总像有什么心事。相处半年,见面不多,少年总记不起什么时候曾经见他大笑过。校舍是一所破旧的大庙,主要建筑只是一座大殿,算是各班共同教室。殿两旁隔开的两小间屋,一边是校长卧室兼办公室,一边是教员卧室。中间是吃饭等共同活动的场所,用板壁和后面大教室隔开。几天内又来了两位教员。一位娃石,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本县一位石烈士的本家侄子。一位娃王,曾在武汉进过什么干部

11、学校,大革命失败,才回家来。王老师总爱弹风琴唱“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的道情。石老师身体不好,总爱躺在床上,但并不睡觉。他们都比这个小老师大几岁年纪,又多了不少阅历。有一天王老师忽然板着脸问他: “你读过共产主义abc没有?” “没有。” “没读过共产主义abc的,能是共产主义者?我来教你。” “书在哪里?我去拿。” “你拿不到。书在这里。”王老师用手掌拍一拍肚子。石老师斜靠在旁边的破藤椅上,笑了起来。 “这本书是危险读物,怎么能带来带去?我一章一章、一句一句背给你听。好好用心记住。第一章,商品。” “怎么?你把全书都背下了?” “那是当然。”小老师也不感惊异,因为他早就背过古书和一

12、些白话文。不过还没有背诵过犯禁的翻译外国人的书。第一章的题目“商品”,他就不懂。可惜王老师的背诵和讲解开始没有多久就开学,只匆匆说了全书大意,没有工夫也不可能再这样大声讲什么价值、价格、资本了。眼看就到冬天了。一天,史校长把这个小老师叫进了自己的屋子,对他说: “现在有件非常重要的紧急事,我不能亲自去,只能你去办,听我讲完就出发。你的课我来教。注意听清楚了:先到团城子小学,那里有一位毕校长等着你。什么介绍信都不能带,你只要对他说是我叫你去的就行了。一切听从他的。他会带你去堰口集。他是那里的小学校长。在那里,这一两天内有一次重大会议,不过并不要你参加了。一切由毕校长主持。毕校长会把结果告诉你。你

13、立刻回来向我报告。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明白了吧?立刻出发。到团城子只找毕校长。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好!快走。”小老师悄悄走出校门。学生都中午回家了。老师和工人都在自己屋里。他快步溜出村子,向团城子进发。刚到团城子小学门口,只见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穿着长袍的人站在那里。没等他开口,那人便问:“你是哪里来的?来找什么人?”他刚说出是来找毕校长的,就听那人放低声说:“我姓毕。谁叫你来的?”“史校长。”“好,随我马上走。”不由分说就上路。不料这位毕校长身高体壮,一步至少有这大孩子的一步半,没走几步路就把他抛在后面。他连赶

14、带追,毕校长头也不回。出了村子,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截路。毕校长仍然大步流星往前走,好像后面没有人同路。走了几里路以后,毕校长的步子放慢了,可仍不回头看。直到走出十里以外,大人才让小孩儿赶到约莫一丈开外之处。毕校长站住了,回头了,笑呵呵地说:“累坏了吧?亏你赶上了。现在可以一起走了。”原来他是有意撇开同伴的。 “现在已经走出快十五里了。还得走十几里,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看看没有什么汗,很满意,说了句:“不赖。”又走了一段路,毕校长忽然脱下了长袍,往肩上一扛。这时露出了他身上挎着的一件东西。他一伸手把那些东西举起来,问:“认识吗?” “盒子炮(

15、长筒手枪)。” “会打吗?” “不会。” “我打一只鸟给你看。以后我就可以教你打靶子。” “还是不要放吧。” “怕什么?这里是我的地界儿了。” “不是怕,是不想你浪费一颗子弹。” “那好,不打了。” “要打,也得穗子撩高些(往天上打枪)。”小孩子不由得卖弄一句新学来的江湖黑话。 “哈!你还会问两句。告诉你,会不全,就不要卖弄。三句话答不上来,就会闯大祸。你懂不懂?干这一行,不是靠嘴皮,是靠本领,靠名声。记住了?干大事不是耍嘴皮子。尽管我有这个(他一拍手枪),在团城子里也不能露相。靠嘴上几句话是不管用的。那是编故事或者闲谈的人用的。”毕校长这番教训给了他很深印象。史校长很少对他这样教训过。两人都

16、是实干派但表现性格不大相同。到了毕校长的小学,天已经阴了下来,不过黄昏,已像黑夜。呼呼的北风也吹起来了。吃完晚饭,毕校长嘱咐他不要出屋,不论听到什么响动都不要管。早早睡下,一切明天早上再说。这一夜大风大雪。一觉睡醒,雪停风止,太阳从云中时隐时现,房檐上滴起水来了。起来后吃早饭时,毕校长一言不发,面色阴沉,和前一天大不相同。早饭后,天晴了,毕校长告诉他立刻回去。化雪,路上泥泞,给他一双旧棉鞋,叫他慢慢走,小心别滑倒。雪深,又给他一根棍,探着路走,莫掉进路旁沟里。都嘱咐完了,没说一句正事。毕校长送他到校门外,又讲了讲回去的路怎么走。然后,他昂起头来,看看天色,嘴里咕叽几句,先高后低,忽高忽低: “

17、霜后暖,雪后寒,现在还不算冷,快点趁有太阳走,说不定下午还会阴,尽快在中午赶到才好。见到史校长说我问他好。(低声)谈崩了。(声音高起来一些)你认识路了,有空来玩。(又低声)谈不拢,完了。(又高声)快走吧。(低声)快撤。”说完转身进校门。本来不知道这位校长为什么要这样演戏,这时才明白了。不但门前有人走过来,而且斜对面的一大门里也走出来人。这时校内校外到处都有人。他赶回学校,两脚和两腿都成了泥糊的,身上也沾了不少泥。尽管有根棍,仍然滑跌了几次,幸好没有掉下沟。史校长等得不耐烦了,一听声音,跑出屋门,一把拉他进屋。 “毕校长说: 谈崩了。谈不拢,完了。快撤。就这几句话。”史校长眉头一皱,吁了一口气,

18、伸头向门外一望,转身把他推出去,说:“快回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他换好罩衣、罩裤、鞋袜,再出来时,史校长门上一把锁。他不知哪里去了,饭也没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校舍是一所破旧的大庙”,点出了学校的简陋,也暗示了当时开展革命工作条件艰苦、过程艰难。B王老师总爱唱”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具备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一夜大风大雪”,既写出当夜环境的恶劣,又渲染出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与当晚的重大会议相映衬。D史校长”不知哪里去了,饭也没吃”,意在说明他为革命奔忙,废寝忘食,

19、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7关于文中三位教员谈论共产主义abc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老师主动提出给小老师讲共产主义abc,表现了王老师作为共产主义者时刻不忘发展革命力量。B石老师的笑,包含王老师和石老师二人对小老师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小老师当时还显得有些稚嫩。C对于王老师将书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小老师并未感到惊讶,说明了小老师对革命的认同和热爱。D没有多久就开学,王老师没有工夫也不可能大声讲解书的内容,暗示革命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8文章从“小老师”的角度,交代了史校长和毕校长“两人都是实干派,但表现性格不大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两人性格特点的异同。(6分)9史校长的话语短促、紧

20、凑,毕校长的语言充满了紧张感。本文用这样的人物语言叙写了传递情报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体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

21、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

22、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23、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

24、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4分)(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4分)14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

25、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天堑东”交代了吴中的地理环境, “十万人家”写出吴中的繁华,而“管弦台榭“写出了作者于亭台楼阁之中,欣赏着莺歌漫舞,如同春风拂面。B颔联“国破西施一笑中”指范蠡用美人计助越灭吴,“名归范蠡五湖上”指范蠡功成退隐后,泛

26、舟五湖。但因为韵律要求,这一联上下句语序颠倒了过来。C颈联描写现实之景,特别是“自” “空”二字,意蕴丰富。“自”独自之意,表现了香径荒凉冷落之景;“空”徒劳之意,渲染了响廊空寂无人之境。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将进酒中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用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在惊悸中苏醒后的所见,颇能表现

27、诗人心中的无限惆怅的诗句是:,。(3)“扁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古代诗文中也常出现“扁舟”这一意象,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新疆棉区有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加强。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

28、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它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它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它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29、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最后时刻,。一组部件是“伽马刹车指令员”,它位于返回舱底部,负责利用伽马射线测量返回舱距离地表的高度。在接近地面时,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并做出精确测量,精度达厘米级。另一组部件就是“着陆反推发动机”,“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得到指令的“着陆反推发动机”立即点火,大量燃气积聚在燃烧室内,形成高压,最终从尾部的喷口中喷出,以反推力来减缓降落速度,提高返回舱降落的安全性。作为飞船上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伽马刹车指令员”在此次返回舱顺利着陆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30、,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怎么还不来?B他人在心不在。 C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之意可以这样理解:“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糟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这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全球意识的树立和

31、各种世界关系的处理等。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B 【解析】A“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中“唯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C“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说法是非颠倒,原文是“不是没有可能”。D“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2A 【解析

32、】“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只是“更有利于飞跃”,不等同于就能飞跃。3D 【解析】ABC三项印证了语言的飞跃性带给人的新鲜印象。D项说明两句对偶兼用互文,词约意丰,不涉及语言的飞跃性。4(1)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2)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来论证古典诗词语言的成熟性);(3)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诗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借鉴古诗的语言。(答出2个给4分。手法1分,说明

33、手法的运用1分。)【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一中“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把诗歌与小说、戏剧放在一起对比,论证了从艺术的角度说,诗歌能够借给我们借鉴的主要是诗的语言。使用的是对比论证。还有”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这是把语言和音乐、绘画放在一起对比,论证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 “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 “大旗” “马” “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诗歌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

34、歌创作的成功。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这是以唐诗中完全不用“之”字,新诗中“的”字不能完全不用为例,论证省略掉一些没有实感的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 “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5(1)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2)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3)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

35、孩子从小接触诗词。(4)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根据”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

36、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可以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根据”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根据”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

37、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 “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并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答案】6D 【解析】D.“废寝忘食”错,曲解文意,只是出于当时革命形势考虑而暂时

38、撤退了。7C 【解析】C“对革命的认同和热爱”错误,根据“小老师也不感惊异,因为他早就背过古书和一些白话文”可知,此说法人为拔高,无中生有。8同:二人对待革命事业都尽心尽力、小心谨慎。(2分)异:史校长态度严肃、不苟言笑(2分);毕校长为人热心、坦诚直率。(2分)【解析】同:根据“注意听清楚了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 “快回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 “原来他是有意撇开同伴的” “见到史校长说我问他好。(低声)谈崩了。(声音高起来一些)你认识路了,有空来玩。(又低声)谈不

39、拢,完了。(又高声)快走吧。(低声)快撤”可知,二人对待革命事业都尽心尽力、小心谨慎。异:根据“史校长有三十来岁,态度严肃,总像有什么心事”,而“毕校长站住了,回头了,笑呵呵地说:累坏了吧?亏你赶上了。现在可以一起走了。” “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 “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 “以后我就可以教你打靶子” “告诉你,会不全,就不要卖弄。三句话答不上来,就会闯大祸。你懂不懂?干这一行,不是靠嘴皮,是靠本领,靠名声”可知,史校长态度严肃、不苟言笑;毕校长为人热心、坦诚直率。9环境上演染紧张的斗争氛围,与情节的展开相协调;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集中,也制造了留白的艺术效果;使得

40、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谨慎干练、互相关心的革命者形象呼之欲出。(每点2分)【解析】史校长话语短促、紧凑,因为时间紧张,他需要尽快知道相关情报;毕校长语调故意忽高忽低的,是因为革命斗争形势紧张,防止被人怀疑。这样的人物语言渲染了紧张的斗争氛围,与情节的展开相协调;文章主要的情节内容是通过两位校长的话交代的,如“一切听从他的。他会带你去堰口集你立刻回来向我报告” “谈崩了谈不拢,完了快撤”,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集中;两人的话语没有交代“谈崩了”的具体内容,制造了留白的艺术效果;“注意听清楚了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 “快回

41、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 “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 “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等语言刻画了谨慎干练、互相关心的革命者形象。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割地效质”是并列短语,在文中作用相同,意为“割让土地送上人质”,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在句首,表示结果,其前应断开,排除A。“专心并立”是并列短语,在文中作用相同,意为“齐心合力”,故中间不能断开

42、,排除CD。故选B。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两个“藩”意思不同,“东藩”的藩指藩国,“藩篱”的藩意为篱笆,指边界。故选D。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表述有误。根据“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可知,节选内容中张仪只是假设合纵的通道断绝会将魏国陷入危险之中,而没有谈到会成一盘散沙的结局。故选C。13(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乃”,竟然;“西面”,名作状,面向西;“窃”,私下。一点1分,句意1分,共4分。)(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变化无常的苏秦的小策略,这明显是不可能

43、成功的。(“反覆”,变化无常,反复无常;“成”,成功;“明”,明显,明白。一点1分,句意1分,共4分。)14苏秦主要是从魏国的地缘优势和实力出发,来积极引导魏王树立信心,鼓舞其斗志;张仪主要是从魏国的势单力薄和地理劣势出发,威胁恐吓魏王,瓦解其斗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紧扣二人“策略”分析其不同。原文第一段中,苏秦以“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的历史典故,侧面激励威望“振其威”。而在此基础上,苏秦又以“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的对比来劝说激励,故可知他的游说有积极引导树立信心的意图。原文

44、第二段中,张仪先说“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陈述魏王与魏地的劣势,并由此进一步指出因此而可能导致的“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的后果,故可知张仪言语中有恐吓的意味。参考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

45、力不亚于楚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泰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

46、,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襄王道:“梁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四通八达,没有名川大山的险阻。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南面就会危险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

47、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泰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官,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1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项“写出了作者于亭台楼阁之中,欣赏着莺歌漫舞,如同春风拂面”错,这是作者的想象

48、,虚写当年吴国的繁华。故选A。16答案:(1)愁:诗人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2分)(2)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借古伤今,感叹晚唐国运渐衰。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只能独自借酒消愁,表达无人理解的惆怅。用典。以范蠡和西施颠覆吴国的典故,感叹历史兴衰,寄寓了对唐朝衰落的感慨。(如果学生分析典故从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角度,点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或回答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手法任答两点,每点2分)17(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49、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8【答案】得天独厚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不攻自破【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可知,新疆就种植棉花来说自然条件优越,可填表示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的“得天独厚”。(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第二空,语境指“强迫劳动”是绝对没有的事,相关成语有“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等。(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无中生有:把没有说成有。指凭空捏造。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第三空,语境指谎言不需要多加理会,它终

50、将被现实证明是谎言,可填“不攻自破”。(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19【答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1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二、“产量比上年有所加强”搭配不当,改为“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20比喻,将“新疆棉”比成“云朵”,二者在色彩和形状上相似,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棉的洁白与柔软。排比,增强了语势,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带来富裕、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方面

51、的内容,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新疆棉”是本体,“云朵”是喻体,比喻词为“是”为暗喻。二者都是白色,形状蓬松,质地柔软,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疆棉的洁白柔软。“它以它以它以”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内容上“超强的柔软”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绽放了农民的笑脸”指给农民带来富裕,“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指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排比句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作者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21【答案】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

52、作用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就会发出点火指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处,根据句间结构,所在的句子与后文“一组部件一组部”是总分关系;从内容上看,此处需要填写这两组部件在“最后时刻”的作用,故填“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处,根据后文“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可知,机器要完成精准测量,需要首先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故填“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第处,根据后文“得到指令”可知,“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需要及时发出点火指令,故填“就会发出点火指令”。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C选项和画横线处的“人”是一个代词,代指每个

53、人,或者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A“人”是指别人、他人;B“人”是指“身体”;D“人”是指夜归的主人。故选C。23【作文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取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的两句话“不取亦取,虽师勿师”,“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弃其槽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材料表明,从求知的角度来说,这是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既要向别人学习,但又不要全盘照搬,意思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其短处。意在告诉我们,在读书做学问时,既要取法于别人,又不可全盘接受;以别人为师,既要向他学习知识,又不可毫无疑义地照单全收。切忌盲目跟风,更不可“东施效颦”。跟随别人而又不苟从别人,这才是最佳的选择;从人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要认真求师,又不能是非不辨,盲目效法,学来精华,扬弃糟粕,这才是真正的成材之路;从国家和集体的角度来讲,选择与拿来的方式和方法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和前景。写作重点:1立意上:突出“取”“不取”师”“勿师”的内涵,阐述清楚“取”“师”的是什么,“不取”“勿师”的是什么。突出“取”和“不取”(“师”和“勿师”)的辩证关系。要注意材料中的表述“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对“不取亦取”的表述可以是:知道不取什么,也就是懂得了“取”的真谛。2内容上:能够联系现实,从学习、成长、人际交往、国家交流等至少两个角度来谈启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