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583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 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 分析综合C(1)辨析文句意义(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

2、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

3、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第一步读懂文章大意(可以参见“第二步:做题”第3题)1 全文共两节。第一节讲述朋友梅圣俞请“我”为其妻写墓志铭,而“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第二节讲述“我”发自内心为朋友之妻写墓志铭的原因。2 从开

4、头的“予未暇作”到结尾的“若此,予忍不铭?”,作者为何会有如此变化?答:_答案这种变化不仅来自朋友求索之“勤”、他二人夫妇情深,更来自对朋友之妻谢氏这位平凡女性身上散发着安贫乐道、治家有方、秉性明慧、懂得事理的传统美德的光芒的感动、钦佩。第二步做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答案B解析“容止”应为“形貌举止”。试题评点“归”字出自归有光项脊轩志;“容止”与渔父“形容枯槁”中“形容”相近;“庶几”在指南录后序中有出现,但意义不同。可见,该题与教材联系紧密。该题考了两个单

5、音节词,两个双音节词。以双音节词入题是命题亮点。“容止”看似与现代汉语相似,实乃两个词,须拆开理解;“庶几”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不能拆开理解。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出其哭内之诗而悲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闻其贤者也则悦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A BC D答案B解析表现谢氏治家有法。表现谢氏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表现谢氏平生看重文章。试题评点题干规定的信息筛选标准是“梅圣俞夫妇情深”,它有两层含意:信息要关乎夫妇双方,信息要体现“情深”。六个句子中有三个不合题干要求,大大降低了试题难度。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

6、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答案C解析C项“西兵进攻江淮地区”“关注百姓疾苦”均有误。原文中“西兵未解”是指“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谢氏叹的是自己作为女人身处兵、盗、旱、蝗的艰难中,从“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可知。试题评点四个

7、选项是按照原文叙述顺序排列的,便于比对。注意该题所设的陷阱类型是张冠李戴,任意拔高人物品质。四个选项叙述正确率达75%,即便是“不正确的一项”中“不正确”点也极小,故该题是帮助理解全文的重要“拐杖”。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文:_(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译文:_(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文:_答案(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8、解析(1)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2)注意“以”(因为)、“累”(焦虑)、“其”(第一人称代词“我”)。(3)“所交”“是人”及反问句式须落实。试题评点选句为三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的。第(3)句为问句,注意翻译的语气。要求是直译,必要时可意译。该题突出了句式考查。第三步拓展练习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 故:故去(指去世)B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 旨:洗刷得洁净C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无:无论D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 间:间或,有时答案B解析旨:美,美好。2 翻译

9、下列句子。(1)丐我以铭而葬焉。译文:_(2)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译文:_答案(1)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2)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难,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大多像这样懂道理。解析(1)得分点:“丐”,请(求);“焉”,之。(2)得分点:“所以”,“的原因”;句意通顺。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一年之中,他写了七八封书信,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他)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

10、。希深父子当时都是闻名的人,家世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后,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能愉快地对待这一切,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说不上丰富,但一定做得有味,收拾得精美;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官舍虽然低矮简陋,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日常说话形貌举止,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

11、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时不时和我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叹息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重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突然出现,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如此严重。我作为妇人,死了还能得到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难,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大多像这样懂道理。唉!她活着

12、时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尤其懂得文章的可贵;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可以用来安慰她的灵魂,并且能够弥补我的悲痛。这就是我向您这么频繁地请求(为谢氏)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这篇墓志铭吗?二、(2011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陈公弼传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

13、,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14、。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第一步读懂文章大意(可参见“第二步:做题”第3题)1 找出陈公弼做官的词语,看看他在不同的任上做了什么事。答:_答案(1)始为长沙县:惩治僧人海印(2)去为雩都:警诫老吏、禁春斋、毁淫祠(3)知房州:平雷甲之乱以安民(4)往代之(寿春太守):为王正民昭冤,废除折役

15、米(5)徙知庐州:对迁到庐州的士兵既严又仁(6)为京西转运使:平兵叛2 用文中句子回答陈公弼是怎样一个人。答:_答案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第二步做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C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的语境可知,“易”理解为“更换”不当,应为“轻视”。试题评点该题所考查的实词与2010年所考大都出自教材不同,除“易”字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外,大都是冷僻字,重点考查考生利用语境推断实词含义的能力。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16、()公戒而舍之公禁之,民不敢犯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 B C D答案D解析是说陈公弼破除迷信;是说陈公弼训练民众,抵抗盗贼,取得很大成效。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试题评点题干要求筛选的标准是“严而不残”,其意是“严厉而不残暴”,暗含两点:严厉,不残暴。两点同时具备才合乎要求。六个句子中有两个不符合要求,试题难度较2010年略有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第句,须补出主语才能作出判断。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

17、,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答案C解析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可知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试题评点该题继续沿用2010年命题思路,连设题陷阱都相同。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

18、七十余家。译文:_(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译文:_(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译文:_答案(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解析“勒”“持满”“贷”“流”容易翻译错误,也是主要得分点。试题评点2011年的翻译题最值得关注的是加大了文言实词的考查力度,尤其像“淫”“贷”“流”较为冷僻的实词,因此,翻译难度较2010年增大。不过,上面三个实词的意思完全可以借助课本联想法、成语联想法推断出来。同时,为下一年

19、再考查推断翻译中的疑难实词埋下了伏笔。第三步拓展练习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民坐免坐:犯罪B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 交通:勾结C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 按:巡视D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致仕:退休答案B解析交通:交往,与来往。2 翻译下列句子。(1)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译文:_(2)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译文:_(3)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译文:_答案(1)陈公弼不答应,只处置了有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2)陈公弼到任后就免除了,并且表奏了这件事,又说王正民没有罪

20、,职权内的事情办理得很好。(3)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几百名士兵到庐州。解析(1)得分点:“可”,认可,同意;“治”,惩治;“十余人”为定语后置句。(2)得分点:“除”,废除;“表”为名词用作动词;“治”,治理得好。(3)得分点:“虎者”“为暴者数百人”均为定语后置句;“以谋反诛”,意念被动句;“于”,到。参考译文陈公弼名为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与几个显贵的人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干奸邪的事,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公弼收捕惩治他,依法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震惊。后来(陈公弼)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

21、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弼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弼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警告后,赦免了他。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做“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公弼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盗贼起事,陈公弼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弼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周围的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在山南大震。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

22、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弼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士兵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弼不答应,只处置了有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淮南发生饥荒,安抚使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能履行职责,王正民因此罪免职。(皇帝)下诏让陈公弼前往取代他。转运使征调乡里的米粮而免除他们的杂役,共十三万石,并称之为抵扣杂役的米。米价飞涨,百姓饥荒更严重。陈公弼到任后就

23、免除了,并且表奏了这件事,又说王正民没有罪,职权内的事情办理得很好。(皇帝)下诏又让王正民做鄂州太守。(陈公弼)升迁至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几百名士兵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因为喝醉酒了。”(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陈公弼做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弼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去做劳役。(陈公弼)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

24、以严厉但不残酷。三、(20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

25、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

26、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第一步读懂文章大意(可参见“第二步:做题”第3题)1 找出苏公做官的词语,看看他在不同的任上做了什么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答:_答案(1)天圣二年,为凤翔宝鸡主簿。(2)移凤州司法:在任上鄙薄其上司王蒙正之为人。(3)起

27、为开封士曹:为雍丘一民伸冤,为州府买马而不扰民。(4)通判阆州:提掖后生,厚遇人才。(5)选知祥符:顶住上面压力,依法处置违法乱纪的张宗。(6)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弹劾妄杀人的城固县令。从以上事情可以看出苏公是个秉公执法、为官公正的良吏。2 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答:_答案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第二步做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答案B解析益:增加,扩充。试题评点本题考查的四个实词相比2011年所考实词题平易多了,继续秉持与教材相联系的命题理

28、念。其中“矫”出自五人墓碑记,“许”为120个常用实词之一,“多”“益”虽稍冷,但在选修教材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较常见。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写交游而非为官,写其任职而未显其公正,写对后辈奖掖而非为官。、都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试题评点该题命题难度与2011年相比略有降低。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

29、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答案C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错,原文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杖责的是张宗,而不是他儿子。试题评点该题与2011年所考难度相当,所设陷阱

30、相同。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译文:_(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译文:_(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译文:_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他。(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介词结构后置句和省略句。(1)“屈”意思是“降低”;“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委”意思是“委托”。(2)“以”,作为;“于”,介词,比。(3)“尔曹”,你们;“逮”,及,赶得上;“

31、姑”,姑且;“寡”,少。试题评点与2011年相比,该题较平易些,其中“师”字出自师说,“尔曹”与鸿门宴中的“若属”相似。仍保持设一两个疑难字的命题特点,如“逮”字,不过难度比2011年的“淫祠”低多了。特别要注意的是加强了文意通顺的考查力度,几乎每个句子都设“文意通顺”得分点。第三步拓展练习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怙势骄横怙:依仗B而鄙其为人 鄙:鄙视,看不起C而引其子为代 引:推荐D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诉:告诉答案D解析诉:申诉。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长老:年长而德高之人B公礼之甚厚 礼:礼节C公复以循吏许之 循吏:

32、守法循理之吏D府遣吏治之 治:处置答案B解析礼:以礼相待。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于法外与之 与:授予B命内侍省推之 推:查究C不危状公遗事 状:陈述D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过:过分答案D解析过:错误。参考译文我的伯父名涣,早年字公群,晚年字文父。年轻时就聪慧过人,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担任凤翔郡宝鸡县主簿。不久,改为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府,因为与章献太后是联姻的家族,依仗太后的势力傲慢专横。他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他。苏公虽然因为职务的原因为他做事,却十分瞧不起他的为人。王蒙正曾

33、经向朝廷推荐苏公,并且给显要的官员写信,推荐苏公是可用的人才。苏公告诉京师办事处的官吏,摒弃了王蒙正的奏章收藏起他的书信。不久,王蒙正败落,士大夫因此都称赞苏公。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服孝期满)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百姓有冤死狱中的,县令害怕罪责,用病死来推脱。知府委派官吏来处理这件事,经过多人审查也没有查清楚。等苏公一到,就为他洗雪冤屈。西夏人袭扰边境,知府要收购百姓的马来扩充骑兵,知府把这件事委托给苏公,马都如数购得而百姓不受骚扰。苏公到阆州做通判。虽然治理十分宽松,但使用刑律十分恰当,官吏百姓十分畏惧但十分安定。阆州人鲜于侁,年轻时就爱好学习,行为端正,苏公对他厚礼相待,准备把他作为乡

34、里选拔、推荐的人才,鲜于侁因此进入仕途。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官职,苏公又用守法循理的官吏勉励他,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被称为名臣。苏公被选为祥符知县。原来的书吏张宗长期做非法谋取利益的事,害怕苏公,假托有病满一百天就离开了,却推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书吏按法律要用第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人,不能用。”张宗平时就侍奉权贵,向知府投诉。知府又把这个案子交给县令,苏公杖责他。不久皇上宠幸的近臣到了府上,传达圣上旨意,让张宗担任书吏,苏公依据法律不接受诏书。又一个皇上宠幸的近臣到了说:“一定要在法律之外让他担任书吏。”苏公对知府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这样扰乱法令,知府也不用做了,您为何不用县令不答应

35、的理由来力争呢?”李绚对苏公的话感到惭愧,第二天进宫汇报了这件事。皇上十分赞许,命令内侍省来查办这件事。张宗用贿赂请求于温成这样的大家族,不再加以追究,杖责假传圣命的人,放逐了张宗,整个开封府都震惊了。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提升为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满一年,弹劾城固县令一人随意杀人,整个州都震惊恐慌,于是再也无事发生。苏公去世二十七年后,他的儿子苏不危写下了苏公的遗事,把它交给我说:“我父亲已经去世,只有儿子活着,经常记下父亲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散失,那就是大大的不孝了。”我年幼时侍奉伯父,听他说:“我年轻时读书,稍大开始写文章,每天

36、都有进程,从不中途停止。在路上出游,行为符合礼法。回到家中,没有懒惰的样子。所以在那时,没有听到有错误的言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我害怕子弟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自己所听到的来警示他们。四、(2013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37、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

38、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第一步读懂文章大意(可参见“第二步:做题”第3题)请找出李丰一生中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看看作者在这三个时间节点中重点叙述了什么内容。答:_答案(1)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重点叙述他名声之大。(2)

39、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重点叙述他在魏氏政权中是如何小心翼翼求得生存的。(3)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重点叙述他任中书令的经过及动机。第二步做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 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答案C解析制:制度,惯例。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实词为多义词,重点是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且所选实词如“然”“及”与苏教版教材联结紧密。这些命题特点依然未变。值得注意的是所考查的词义与以往纯考实词的实词义不同。如“及”作“等到”讲,就是考查该实词的虚词(介词)义。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

40、是()在邺下名为清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时李丰还是平民,未做官。是别人诽谤李丰表里不一的话。说的是李丰把皇上赏赐的宫女,全部送给外甥们,与钱财无关。、都符合题干要求。试题评点这道信息筛选题命题上与过去一样,甚至题干用语都与2012年相同,只是换了个筛选标准而已。李丰“为官不贪财”这一筛选标准体现了考生阅读此文的人文价值。难度上有所增加,但选项的错误也很明显,故难度不大。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丰年轻时

41、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答案A解析本题从颠倒事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文中从吴降人口中可知,李丰的名声已远播吴越。试题评点该题继续沿用以往的命题思路,只是在设置干扰类型上与前两年“张冠李戴”不同,而是“自相矛盾”,错误较为明显,难度不大。估计

42、2014年会稍微增加难度。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译文:_(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译文:_(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译文:_答案(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宾语前置等。(1)“左右”意思是“左右臣子”,“所在”意思是“在哪里”,“以”意思是“用”,“对”意思是“回答”。(2)“尚”意思是“娶帝王之

43、女为妻”,“外”意思是“表面上”,“辞”意思是“推辞”。(3)“缺”意思是“空缺”,“谘”意思是“征询”。试题评点该题所选三个句子比较典型,既有对重点实词,尤其是疑难实词(“尚”)的理解,也包括对句式的考查,尤其是“谁可补者”这个特殊的谓语前置句的考查,命中了师生平时教材复习中对一些“特殊”句式习焉不察的短板。类似的句子在课文中很多,如“谁可使者”“谁为哀者”。第三步拓展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丰名乃被于吴越邪?译文:_(2)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译文:_(3)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译文:_答案(1)难道李丰的名声遍布于吴越一带吗?(2)因为(李丰)名声超过实际,能够重用他的

44、人很少。(3)等到皇上赏赐给大臣宫女,大臣们大多把宫女赏赐给族中子弟,但李丰都把她们送给了外甥们。解析(1)得分点:“乃”,竟然、却;“被”,遍及。(2)得分点:“其实”,他的实际才能;“能用”,能够重用。(注:“能”不是才能的意思。)(3)得分点:“赐”后省略“于”,应译为“于宫人得赐”,非“得赐于宫人”;“以”后省略“之”。参考译文李丰,字安国,是死去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官职征召随军。李丰起初为平民时,年龄十七八岁,在邺下名声清白,擅长品鉴人物,天下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关注他。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声名一天比一天大。他的父亲不希望他这样,就让他闭门谢客。当初,魏明帝还是太子时,

45、李丰正在读书学习。等到魏明帝即位,捉到一个吴国投降的人,问他:“在江东听到魏国的名士是谁?”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难道李丰的名声遍布于吴越一带吗?”李丰后来调动担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名声超过实际,能够重用他的人很少。正始年间,李丰升迁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书省,经常托称身体有病,当时中书省的惯例,生病满一百天就应当停发俸禄。李丰生病不到几十天,就暂时起来,不久又重新卧床,像这样好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46、。李丰的弟弟李翼、李伟,担任官职几年间,曾一起做过郡守,李丰曾经在很多人面前公开警告两个弟弟。等到司马懿生病日久,李伟担任郡守,放纵饮酒,使新平、扶风两郡治理败乱,但李丰没有召请他,众人认为李伟是恃宠而骄。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迟疑不决,无所适从,所以当时有诽谤信说:“曹爽气势炎热如沸水,司马懿父子冰冷如凉水,李丰兄弟如飘荡的光。”那意思是认为李丰虽表面上心境洁净,但内心却图谋政事,好像飘荡的光一样捉摸不定。等到司马懿上书诛杀曹爽,车子停在宫殿上,这个消息被李丰听到,李丰非常害怕,于是昏厥过去,两脚拖垂在地上不能起来。到了嘉平四年司马懿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

47、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推荐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认为自己和皇族联姻,想依附皇上的权势,就顺从没有推辞,于是上奏请求任用自己。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皇上和他特别亲近,常常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别人不知道谈话内容。景王知道他们谈话议论自己,要求李丰说出来,李丰没把实话告诉他,景王于是杀死了他。这件事非常秘密。李丰先后在魏、晋两朝为官,不把家庭生计放在心上,仅依赖国家俸禄罢了。李韬虽然与公主成婚,李丰经常约束告诫他不能侵占公主的财产,李丰时时得到皇上赐给的钱帛,就把这些送给亲戚族人;等到皇上赏赐给大臣宫女,大臣们大多把宫女赏赐给族中子弟,但李丰都把她们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没

48、收他的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积蓄。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1 做完上面的江苏高考真题,请你揣摩一下江苏卷文言文在总体上有何特点,在各小题上又有何特点。答案从总体上讲,江苏卷文言文命题高度稳定,体现在:(1)考点稳定、重点突出。四道题分别考查实词、信息筛选、内容辨析、文言翻译,对虚词考查较少。其中,翻译分值最重,是考查重点。(2)选材虽说“稳中有变”,但“变中趋稳”,多选用记叙性文章,且多为人物传记。(3)命题注重与教材的联系。虽说题目出自课外,但答案源自课本。在各小题上:(1)实词解释题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如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考试说明所举的120个实词。偶尔涉及次常用词,多可结合语境推断出

49、来。在实词的知识点中,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苏版教材高度联结。考查形式依然为选择题,且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实词也是翻译考查的重点。(2)信息筛选题(辨析文句意义题)信息筛选涉及的内容主要是:a.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b.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c.反映人物道德品行和聪明才智的信息,d.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的信息。命题形式: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也可能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该题最值得关注,因为江苏2014年考试说明把“筛选信息”考点删去,换成

50、了“辨析文句意义”,这是文言文考点中变动最大的。从所提供的样题看,辨析文句意义与筛选信息内容上有相通之处,但两者不是一回事。从命题看,估计会增加信息筛选或概括方向的主观表述题。(3)内容辨析题命题采用选择题形式,多为“选非”型(即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错误选项的设置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4)文言翻译题它是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赋分10分,占总分的一半还多。选句为三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的,有时选取问句。知识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一词多义

51、、古今异义、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突出:突出对实词,尤其是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的考查。考查重点稳定。a.重视对考生所学教材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b.重视对语句通畅的要求。c.重视在落实关键词后须把译文放在上下文中作更准确的理解。2 知晓了江苏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对自己的复习备考有何启示?答案(1)重视课本学习。鉴于江苏卷命题“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特色,要特别做好教材文言文的复习工作。要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全面梳理教材文言文中的各个知识点,并注意前后勾连,构筑起一个坚实的教材文言文知识网络。(2)坚持以积累为主,注意知识积累与推断能力相结合。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实词,要做好120个基本实词的积累,并扩大到教材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同时,要聚焦关键点作合情合理的推断,尤其是训练做题过程中的推断能力。(3)强化训练。其实,文言文学习就是两个词:积累、训练。积累,只有在训练中才得以巩固。训练,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掌握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并且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