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高三地理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2022年2月15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瀚海雾松景观(下图)。雾松俗称树挂、凌构,在气候相对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雾松景观相对罕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最有利于瀚海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A. 晴朗大风的白天B. 晴朗微风的夜晚C. 风雪交加的夜晚D. 微雨蒙蒙的白天2. 雾凇的形成需要水汽补充,新疆瀚海雾凇形成过程中水汽大多来自( )A. 冰川融水B. 地下水蒸发C. 植物蒸腾D. 湖泊和降雪3. 瀚海雾凇罕见的主要原因是( )沙漠人烟稀少发生频次较低气象站少,预报困难昼夜温差大
2、A. B. C. D. 【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雾凇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大风天气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A错误;晴朗微风的夜晚有利于水汽的凝结且利于凝结在枝叶上,故B正确;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C错误; 细雨蒙蒙的白天,昼夜温差较小,气温条件不利于雾凇形成,D错误。【2题详解】2022年2月15日,此时为我国的冬季,新疆的气温在0以下,没有冰川融水,A错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位深,表层沙粒水分缺乏,B错误;沙漠地区,植被稀少,植物蒸腾作用微弱,不足以形成雾凇,C错误;沙漠中的湖泊和降水在适当的条件下会为沙漠戈壁输送水汽,增加空气
3、湿度,一旦遇到快速降温,在风的吹动下,水汽与草木等地表物体接触后,就会形成雾凇,D正确。【3题详解】雾凇形成需要特殊的气象条件,一般出现在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的静风(或微风)环境;此外,需要一定的草木植被。瀚海所处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纬度较高,人烟稀少,气温昼夜温差大,且受人为热量影响小,气温条件满足雾凇的形成,但是冬季气候干旱,水汽不足,且发生频次少,所以瀚海雾凇罕见,对;气象站少,预报困难,与雾凇的形成无关,错。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点睛】雾凇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其附着于地面物体迎风面上形成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的中高纬度地区。其形成条件有如下:一
4、是空气湿度大,水汽充足、易饱和。二是气温很低,水汽足以凝结为冰。三是少云、微风。图为2021年某月10日甲、乙两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图示为北京时间。研究发现,乙地所在地形区出现了世界上独特的孤立无霜区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某月”最可能是( )A. 3月B. 6月C. 9月D. 12月5. 甲地位于乙地的( )A. 西北方向B. 东北方向C. 东南方向D. 西南方向6. 乙地所在地形区成为“孤立无霜区”的地理背景有( )强冷空气南下焚风效应显著太阳辐射充足地形相对封闭纬度位置适中A. B. C. D. 【答案】4. C 5. B 6. D【解析】【4题详解】读甲、乙两地的太阳视运动轨
5、迹图可知,甲、乙两地均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且皆为昼长夜短,故某月10日太阳直射点一定位于北半球,据此可排除AD两项;依据图中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可知,甲、乙两地昼长都接近12小时,故该日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C正确,B错。故本题选C。【5题详解】由上题可知,甲、乙两地皆位于北半球,图中显示,该日(9月10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乙地,故甲地纬度较高,位于乙地以北。依据甲地正午时,北京时间12:00左右,则甲地经度在120E左右;而乙地正午时,在北京时间13:00左右,则乙地经度约为105E左右,故甲地位于乙地以东。综合上述分析,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B正确,ACD错。故本题选B。【6题详解】
6、由上题可知,乙地经度105E左右,依据第一题该地9月10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乙地纬度约为30左右,故乙地所在地形区为我国的四川盆地。在四川盆地孤立无霜区现象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一是由于四川盆地在青藏高原的东缘,属于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强冷空气南下后的强降温是水汽凝结成霜的主要条件;二是纬度位置适中,地处中低纬度,强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其厚度已经变薄,势力减弱,遇到四川盆地周围15002000米山脉,便常常难以逾越;三是四川盆地四周高原、山地环绕,地形相对封闭,北部较高山脉对冷空气屏障作用强,而盆地内部的暖湿气流也不易散失。由于上述三个特殊条件,使四川盆地成为同纬度地区冬季“孤立无霜区”,符
7、合题意;焚风效应主要影响背风坡地带,因此不是整个四川盆地无霜的主要原因,与题意不符;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不丰富的地区,与题意不符。综合上述分析,组合正确,故选D。【点睛】日出日落方位规律: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在西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2.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在西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3.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极点除外)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考察发现,河谷两岸甲、乙区域温泉的水温差异明显。图为“茶洛温泉群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推测花岗岩、石灰岩、卵石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8、 )A. 花岗岩、石灰岩、卵石层B. 石灰岩、卵石层、花岗岩C. 卵石层、花岗岩、石灰岩D. 石灰岩、花岗岩、卵石层8. 影响甲、乙区域温泉水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岩性高程地形植被A. B. C. D. 【答案】7. D 8. B【解析】【7题详解】由图示岩层信息可知,岩浆侵入石灰岩,把石灰岩层阻断,可判断先有石灰岩层,再岩浆侵入其中,故花岗岩形成时间比石灰岩晚;卵石层覆盖在石灰岩之上,根据越晚形成的岩石在上面知识点,可判断卵石层形成时间较石灰岩晚;卵石层覆盖在花岗岩之上,且花岗岩未侵入卵石层,可知卵石层形成较花岗岩晚。根据形成由先到后的顺序为:石灰岩、花岗岩、卵石层。故选D。【8题详解】由
9、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区域表层岩石主要有卵石层组成,由于卵石层的孔隙较大,地表冷水易下渗;位于卵石层下是石灰岩层,石灰岩透水性好,进而容易将水渗漏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随着地表冷水不断渗入到温泉水中,导致温泉水温下降;根据图示坡度可知,甲区域坡度较缓,地表冷水下渗的多,停留的时间长,导致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乙区域低,正确。与高程和植被无关,错误。故选B。【点睛】温泉是泉水的一种,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泉口温度显著地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天然泉水,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矿物质泉水。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某省野生菌
10、种类和自然产量居全国之首,每年5月开始陆续上市,这场盛宴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野生菌是和树木共生的菌类,其菌丝将植物的根尖包裹起来,还会向根内侵入,钻入植物根皮层及其以外的细胞之间。植物根系和真菌建立的共生结构即为菌根,有“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下图)之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该省最可能是( )A. 黑龙江B. 江苏C. 西藏D. 云南10. 关于野生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野生菌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降低了地表植物多样性野生菌的菌根能帮助植物在岩石基质或缝隙中生存扩大自然采摘,增加农民收入是可持续发展的举措野生菌的上市时间与当地的雨季长短关联度比较高A. B. C. D. 【答案】9.
11、 D 10. C【解析】【9题详解】由材料“每年5月开始陆续上市,这场盛宴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可推测野生菌的生长跟降水有关,5-10月为其雨季,故而排除A、C。又因此地所属省份野生菌种类和自然产量居全国之首,江苏省经济发达,城市面积广阔,野生菌的生长面积较小,排除B;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雨季较长,且地形崎岖,自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野生菌分布较广,D选项正确。【10题详解】野生菌是和树木共生的菌类,不会降低地表植物多样性,错误;由“野生菌菌丝将植物的根尖包裹起来”可知野生菌的菌根能帮助植物在岩石基质或缝隙中生存,正确;扩大自然采摘,会使野山菌数量大大降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错误;5月至1
12、0月与当地的雨季有较好的重叠,关联度较高,正确。综上所述,C选项正确。【点睛】地理环境之间差异性是绝对存在的,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不同,自然带也不同,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带动着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这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2022年夏季,我国区域性高温强度达到1961年以来最强,长江流域出现了“汛期反枯”。图为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2022年7-8月自然灾害预报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图中M所示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A. 地震B. 滑坡C. 台风D. 干热风12. 今年长江流域出现“汛期反枯”的根本原因主要有( )受旱区域范围大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旱
13、情持续时间长副高位置与强度异常A. B. C. D. 【答案】11. D 12. C【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2022年区域性异常高温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灾害和天气系统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和材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11题详解】图中M所示为我国西南地区,图为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2022年7-8月自然灾害预报示意图,地震就目前技术而言难以预测,只能监测,故A错;滑坡的发生需要山地地形及强降水条件,而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汛期反枯”,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少,所以滑坡的可能性小,故B错;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较少,且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天气,而且会缓
14、解局部高温,与题目高温干旱不符,故C错;2022年夏季南方降水少,空气湿度小,再加上南方的异常高温,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多山地区干热风盛行,故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受旱区域范围大,旱情持续时间长是“汛期反枯”的表现和特点,而不是原因,故A、B、D错。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居多,地形闭塞,不易散热;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强,西伸北进,控制长江流域地区,而副高控制降水稀少,再加上全球变暖加剧高温和蒸发,使得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和干旱天气,故C正确。故选C。【点睛】干热风,亦称“干旱风”、“ 热干风 ”,习称“ 火南风 ”或“火风”。 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
15、有一定风力的农业 灾害性天气 农业气象灾害 之一。 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 小麦 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也影响着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也影响着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灾害,副高控制地区,气候干旱。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圈域经济现象,其发展演化依次有结核期、整体集聚期、次中心形成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图为“都市圈演化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 与次中心形成期相符的是( )A. B. C. D. 14. 都市圈演化进程中( )A. 次中心形成期的竞争最激烈B. 整体集聚期城市首位度上升C. 结核期的城市间不存在竞争D. 成熟期的动力以外部为主
16、导【答案】13. A 14. A【解析】【13题详解】在首位城市附近出现若干次一级中心城市,周边城市要素向次一级中心城市集聚,A符合;阶段首位城市地位重要,周边城市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B属于结核期;阶段表现为外部集聚,内部扩散,整体实力变强,内部竞争不明显,C属于整体集聚期;阶段集聚与扩散并存,城市数量最多且竞争有序,D属于成熟期。故选A。【14题详解】次中心形成期各城市之间竞争激烈且多方位,部分城市脱颖而出,成为都市圈内的次中心,A正确;整体集聚期,内部扩散比较明显,城市首位度有所下降,B错误;结核期存在竞争,发生在首位城市和成员城市之间,C错误;成熟期内部要素流动较多,动力来源包括外部与内
17、部,D错误。故选A。【点睛】都市圈发育过程中首位城市的地位、首位城市与成员城市的关系、都市圈内部结构的变化等特征,是划分都市圈演化阶段的依据。我国西南山区多稻作梯田,作为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当前面临大面积弃耕等问题。图为“黔东南州某村的梯田撂荒率和撂荒反向累积率随耕作高差的分布图”(撂荒率指某一面积区间内撂荒耕地面积占该区间耕地总面积比例;撂荒反向累积率指某区间以外的撂荒梯田占总撂荒面积的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该村,耕作高差( )A. 低于150米撂荒面积占总撂荒面积过半B. 越小撂荒率越低C. 250H300米的梯田面积较大D. 越大越利于生产16. 推测耕作高差150H200范
18、围内梯田的生产条件由( )距离公路较近灌溉条件较好碎片化耕地多田埂维护较好A. B. C. D. 17. 近年来影响该村稻作梯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 )A. 非农就业机会增加B. 机械生产困难C. 旱涝自然灾害多发D. 国家退耕政策【答案】15. A 16. D 17. A【解析】【15题详解】由撂荒反向累积率数据可计算0H150米撂荒面积占比=1-36.03%=63.97%,A正确;由材料可知,撂荒率随着高差变化有起伏,B错误;根据数据可计算250H300米的梯田面积与总撂荒面积的比值=(10.46%-2.19%)53.55%=0.15,根据此方法可计算其它某一高差范围的比值,从而可以对比得出
19、,该地梯田面积较小,C错误;高差越大越不利于生产,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该高差范围内撂荒率最低,故说明耕作条件较好,距离公路近、灌溉条件好、田埂维护较好都说明有利于耕作;而碎片化耕地多不利于耕作。故符合,选D。【17题详解】近年来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劳动力减少,A正确;机械生产情况应该是不断好转,B错误;旱涝灾害并不会在最近今年都增加,C错误;国家退耕政策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点睛】随着城镇化快速的发展,在城市中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吸引了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村子里的这些劳动力,已经不足以
20、满足农业的生产需要,这也直接导致有一部分农田被种树所替代,甚至一些偏远的土质不好的农田干脆被荒废,这就是农村撂荒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流动人口主要承载地。图为“2000-2010年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分布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 五大城市群中流入人口呈现明显集聚效应是( )A. 长三角城市群B. 成渝城市群C. 京津冀城市群D. 长江中游城市群19. 城市群流入人口分布( )A. 京津冀城市群的一般城市流入人口数量及比重均下降B. 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外围县市流入人口数量下降C. 沿海地区城市群的流入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D. 长
21、三角和珠三角流入人口在各级城市的分布相对稳定20. 流入长三角城市群外围县市人口比例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大都市辐射政府政策产业基础社会福利A B. C. D. 【答案】18. C 19. D 20. B【解析】【18题详解】读图分析,五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流入中心城市的人口比例最高,而且呈上升的趋势,可知其集聚效应最明显,C正确,排除ABD。故选C。【19题详解】读图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一般城市流入人口比重下降,但不能反映流入人口数量下降,A错误;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外围市县流入人口比例下降,也不能反映流入人口数量下降,B错误;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流入人口并没有高度集中在少数中心城
22、市,C错误;长三角和珠三角流入人口在各级城市的比重变化不大,分布相对均衡,D正确。故选D。【20题详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外围县市人口比例大的原因是由于上海大都市辐射作用的影响,外围县市发展较快,产业基础好,吸引大都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围县市转移,外围县市就业机会多,吸收外来人口流入。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大都市辐射和产业基础,正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政府政策影响不明显,外围县市社会福利待遇不如大都市,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
23、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020年江苏、广东GDP均超10万亿元,居全国前两位。图为“2020年苏粤各省辖市经济总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 2020年( )A. 江苏省经济总量高于广东省B. 两省前五市的经济总量相当C. 江苏总体县域经济强于广东D. 广东辖市发展的差异不显著22. 与广东相比,江苏( )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基础较好省内发展差异较小产业主要向省外转移区位条件较优越对外贸易活跃A. B. C. D. 【答案】21. C 22. B【解析】【21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圳和广州的经济总量位列前
24、茅,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低于广东省,A错误;两省前五市的经济总量广东高于江苏,B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地级市、县城经济总体较均衡,而广东的县域排名总体靠后,因此江苏总体的县域经济强于广东,C正确;广东辖市发展的差异较大,D错误。故正确选项C。【22题详解】与广东相比,江苏的科教资源丰富,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基础好,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较均衡,正确;广东省的产业主要向省外转移,江苏省向外转移的产业较少,错误;江苏省位于长江入海口处,与上海毗邻,区位条件优越,正确;广东省的对外贸易更活跃,正确。故正确选项为B。【点睛】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新型产业蓬勃发展的地区,上世纪
25、80年代,该地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到90年代,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契机,迅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2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积雪因其具有高反照率、低传导率和积雪水分效应等特点,对气候变化、能量平衡、水循环有重要影响,是联系冰冻圈各组成要素的纽带,被称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地形第一、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材料二图为横断山区主要气象站点位置及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分布图。材料三气象学家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多的年份,东亚夏季风推迟或强度减弱,高原少雪年份夏季风来得早或强度偏强。(1
26、)分析横断山区一年内积雪覆盖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2)与传统气象站相比,说明获取积雪数据的地理信息技术类型及其优势。(3)说出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偏多引发东亚夏季风异常的影响因子,并说明其发生过程。【答案】(1)南部和河谷地区积雪覆盖率低,北部高山地区积雪覆盖率高;冬春季节积雪覆盖率最高,夏季积雪覆盖率最低。 (2)RS(遥感)。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3)积雪反照率。冬春季节积雪多,面积大,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使青藏高原成为一个冷源;增大了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热力差异,冬季风势力增强,夏季风势力减弱。【解析】【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
27、积雪覆盖率的图文资料设置问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分析可知,横断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南部和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积雪覆盖率低,北部高山地区积雪覆盖率高。冬春季节气温低,积雪不易消融,覆盖率高;夏季气温高,积雪大量融化,覆盖率低。【小问2详解】获取积雪覆盖数据应选择RS(遥感技术)。因为遥感技术监测范围大、可覆盖全球;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并且受地面状况影响小,限制少。【小问3详解】青藏
28、高原冬、春季节积雪通过反照率引起地表面和低层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影响夏季风强弱。如果冬春季节积雪偏多,积雪反射的太阳辐射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青藏高原比正常年份气温偏低,形成一个巨大的冷源,增大了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温差,增强了冬季风的势力,进而削弱了夏季风的势力,使夏季风推迟或强度减弱。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常州市地处长三角腹地,20世纪60、70年代,“老常州”沿沪宁铁路呈东西向发展。改革开放后,武进、新北迅速崛起,城市向南、向北拉开框架。近年来,随着溧阳、金坛快速发展,常溧一体化、常金同城化加快推进。材料二 2022年5月,常州市公布了“两湖”创新区
29、概念规划,“两湖”创新区位于滆湖与长荡湖之间,跨金坛区、武进区、钟楼区和溧阳市,是常州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新方向。常州在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先进地区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创新区的发展定位于“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远景规划常住人口230万,打造成为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材料三 图为“两湖”创新区“两湖四带八组团”规划示意图。(1)说明常州规划建设“两湖”创新区的主要原因。(2)分析“两湖”创新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3)指出规划建设的“湖链生态带”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贡献。(4)简述契合“两湖”创新区“新城市、新
30、产业、新人才”发展定位的主要措施。【答案】(1)创新区将成为常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成为培育新产业的摇篮;创造税收的重要阵地;成为高技术人才的聚集地。 (2)地理位置优越;长三角示范区的经验借鉴;生态环境优良;交通便捷;人才集聚;创新环境;政策优势。 (3)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调节气候,为创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容量降低经济开发的环境压力。 (4)对重大功能性项目、重要标志性建筑设计方案精雕细琢,重视城市色彩、视线廊道和天际线规划建设,打造极具冲击力、辨识度的最美滨湖天际线,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湖
31、可游憩;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周边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便利的条件。【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常州市“两湖”创新区“两湖四带八组团”规划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创新区建设的目的、优势区位条件、两湖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说明规划建设“两湖”创新区主要原因,即建设创新区带来的城市未来定位。常州市要打造成为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所以依赖创新区成为常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提供未来发展的机
32、遇;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成为培育新产业的摇篮,为新产业的出现提供助力;创造税收的重要阵地,为财政收入提供保障;成为高技术人才的聚集地,成为人才吸引地。【小问2详解】两湖创新区位于长三角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常州在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先进地区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借助两湖的良好生态基础,生态环境优良;本地区依托沪宁铁路等现代化的道路网,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周边大学、科研院所众多,人才众多;常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造成优良的创新环境。【小问3详解】两湖的存在,可以提供充沛的水资源,有利于保障生态用水;湖泊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湖
33、泊储热能力较强,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增加湿度,调节温差;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景色优美;湖泊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湖泊可以降解污染物,提供该地区环境容量降低经济开发的环境压力。【小问4详解】契合“两湖”创新区“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发展定位的主要措施可从政策、生态、科技等方面阐述;对重大功能性项目、重要标志性建筑设计方案精雕细琢,重视城市色彩、视线廊道和天际线规划建设,新城市体现在打造极具冲击力、辨识度的最美滨湖天际线,诸如滨湖景区等,创造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湖可游憩,成为宜居之城;新产业体现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对技术进步、自主创
34、新能力的投入,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新人才体现在积极利用周边众多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便利的条件,成为吸引人才之城。25.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哥伦比亚河发源于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西南流经美国,注入太平洋,全长2044千米,流域面积41.5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7860立方米/秒。美国联邦机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哥伦比亚河流上修建了29座主要水坝。材料二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等,水坝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哥伦比亚河口近海地区盛产鲑鱼,自20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河大规模开发以来,流域内鲑
35、鱼数量大幅度减少。材料三图为哥伦比亚河流域简图。(1)分析哥伦比亚河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试用虚线画出水坝修建后水坝附近上、下游河床位置,并简要说明河床位置变化的原因。(2)解释哥伦比亚河流域内鲑鱼数量减少的原因。(3)说明斯内克河下游的水坝对自然环境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的增强作用。(4)分析斯内克河下游的水坝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不利影响。【答案】(1)条件:流域面积广,多支流,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河谷比降大;基岩抗蚀性强;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大;峡谷众多。变化原因:水库蓄水后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上游河床上升。水库季节性放水,下游河床受流水侵蚀作用下切,河床下降。河床位置变化
36、如下图。 (2)修建水坝破坏了鲑鱼产卵产地;截断了鲑鱼洄游产卵路径。 (3)供给服务:利用水能发电,提供廉价水电;调节水坝下游河流流量,为农田提供相对稳定灌溉水源;库区发展养殖业,提供更多渔业资源。调节服务:调节水坝下游河流流量,减少下游旱涝灾害。 (4)鱼类洄游受阻,影响鱼类繁殖,降低供给服务功能;水坝下游农田和河口失去富含营养的泥沙,导致种植业和渔业减产,降低供给服务功能;水库蓄水可能引发地震,库区淹没土地,可能诱发滑坡,减弱支撑服务功能。【解析】【分析】本题以哥伦比亚流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的梯级开发、水利工程实施的影响等知识点,以考查学生的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和综合思维方法。【小问1
37、详解】开发条件分析:结合材料和流域图可以看出,哥伦比亚河流程长、流域面积广,且支流众多、水系发达,为梯级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河流从山区发育至流入海洋,所经地区地势落差较大,自然环境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梯级开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修建水坝之后,库区蓄水的同时会拦截泥沙,泥沙淤积会导致库区上游地区河床上升;下游河段泥沙含量减少,加之流水作用的不断侵蚀,则会导致河床受到侵蚀而下降。结合河床的变化情况可以画出河床的位置图。【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坝的建设会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蓄水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鲑鱼产卵,导致其数量减少;其次,水坝建成后,鲑鱼洄游路径受到水坝的阻拦,导致
38、洄游产卵困难,进一步导致鲑鱼数量减少。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知,水坝的库区具有蓄水的作用,所以能够为斯内克河下游地区提供较为稳定的灌溉水源,利于农业发展;同时还可以利用水坝的落差进行水能发电,为居民提供生产生活能源;此外,库区还可以利用其水域优势发展渔业养殖,为当地提供渔业资源,这都属于增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则体现在,水坝可以通过蓄洪补枯来调节下游地区的河流径流量,以此减少下游地区的旱涝灾害,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小问4详解】结合材料“鲑鱼数量减少”可知,水坝的不利影响首先体现在影响鱼类洄游和繁殖,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库区蓄水拦沙会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量减少,进一步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湿地萎缩,渔业、种植业和生态环境受损,甚至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坝的建设可能引发库区地震,发生地质灾害,影响生产生活;蓄水还可能会淹没土地,耕地面积缩小,不利于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