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历代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属于中央官署的是()典客宣政院秦朝的“道”A. B. C. D.【解析】选B。“典客”为秦朝的九卿之一,故正确,“宣政院”为元代中央机构,主要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西藏事务,故正确;秦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以下设县,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和县同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统治,故错误,B符合题意。【补偿训练】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
2、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A.秦朝的典客制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的宣政院 D.清朝的理藩院【解析】选C。“治吐蕃之事”指对西藏的专职管理,属于元代的宣政院职能,故选C;秦朝的典客掌控少数民族事务,但西藏没有纳入秦朝的疆域,排除A;枢密院分管军事,排除B;理藩院分管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不专职管理西藏,后设驻藏大臣专管西藏,排除D。2.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军政机构管理西域。该机构是()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解析】选A。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
3、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640年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排除B;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排除C;1295年,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排除D。3.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和汉武帝时期采取攻势政策的主要原因,故选C;汉高
4、祖也曾对匈奴采取过攻势,只是当时的国力决定了他最终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故态度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排除A;和亲政策在汉武帝之后仍有使用,不再起作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匈奴势力是在汉武帝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后才逐步衰落的,故D是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解析】选B。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反映了唐太宗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这反映了他重视发展民族关系的执政理念,B正确;A,题干信息与对外关系无关,排除;C,题干未涉及对人才的选拔,排除;D,题干未体现唐太宗
5、虚心纳谏的执政态度,排除。5.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A.唐蕃和亲 B.迁都洛阳C.册封大祚荣 D.设立西域都护府【解析】选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缓和唐蕃关系,与吐蕃和亲,故选A;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的举措,与唐太宗无关,排除B;册封大祚荣的是唐玄宗李隆基,而非唐太宗李世民,排除C;西域都护府是在汉代设立的,时间不符,排除D。6.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在这一理念下,为管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A.设立西域都护府B.设置理藩院C.设立宣慰司D.设置羁
6、縻州【解析】选D。唐太宗时期采取宽容的政策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羁縻州是唐太宗设置管理臣服的少数民族的机构,故D正确。A是西汉时期设置管理西域地区的机构;B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C是明清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机构。7.“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材料所指的防御对象是()A.匈奴B.倭寇 C.蒙古D.女真族【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万里长城。明朝修缮万里长城的目的是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据此可知C符合题意。8.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
7、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设台湾府 B.平定准噶尔叛乱C.册封达赖、班禅 D.设伊犁将军【解析】选C。“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虽然政令实现统一,但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故C正确;设台湾府、平定准噶尔叛乱、设伊犁将军与“因其教不易其俗”无关,排除A、B、D。9.(2021天津高二检测)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绢、绮、锦等丝织品。绮的组织结构在汉代普遍存在,其中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
8、十分相似,此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丝锦。这说明()A.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来源于中国B.汉代东西方之间存在密切交流C.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纺织技术革新D.经济交流加速了民族交融进程【解析】选B。本题考查汉代时期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中反映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此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丝锦”,说明在当时中西方之间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正确;“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来源于中国”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中并未反映“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丝织技术革新”,故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交流与民族交融的关
9、系,故D错误。10.(2021济宁高二检测)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开始发展起来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C.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城市【解析】选B。根据“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可知,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与唐朝对外贸易活跃相关,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材料无法看出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
10、、欧洲进行贸易,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最发达城市”,排除D。11.1757年,清政府断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宣布仅保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史称“一口通商”时期。清朝实行“以官治商,以商治夷”的行商制度,设立了广州十三行专门担负外贸与外交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反映了广州十三行的设立()A.冲击了中国农耕文明和朝贡体系 B.阻断了中外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C.使行商具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 D.形成独特的外贸特区和洋务基地【解析】选D。“洋务”既指清末时期与外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事务,也指模仿外国上述方面的事务,清政府“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当时闭关锁国状态下仅存的外贸与外
11、交窗口,因此成为当时中国独特的外贸特区和洋务基地,故选D;广州十三行的设立是中国农耕文明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和朝贡体系的维护,排除A;“阻断”一词太绝对,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仅存的外贸与外交窗口,排除B;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排除C。12.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
12、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解析】选B。对少数民族实行的羁縻政策,实际上反映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是中原文化对周边文化优越性的表现,近代这一词语逐渐消失,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观念逐渐改变,并不是外交殖民地化的体现,A错误;“羁縻”一词的逐渐消失,反映了由古代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转化为近代外交思想,B正确;材料看不出列强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和民主的特征,C、D均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摘自汉书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
13、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12分)(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14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可知在中央设置“典客”;据材料一“有蛮夷曰道”,秦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统一百越后,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第(2)题第一问举措,据所学可知唐朝在西域设置都督府、羁縻州,据材料二“朝廷所
14、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可知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第二问不同,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答案:(1)列举: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2)举措:设置都督府、羁縻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备选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经略西域的过程中,汉军多次因缺粮而败归。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以赖丹为校尉,在轮台设置军屯,轮台与渠犁等地实现了连接。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又派数百人在轮台、渠犁
15、等地屯田。屯田之后,军粮问题得以缓解,汉地百姓田赋也由什税一变成三十税一。在屯田的同时,汉政府还迁徙大量贫民进行戍边。为进一步消除匈奴对西域的影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讨伐大宛,迫其降汉,对匈奴产生了巨大威慑。由此,西汉在边塞要地设置的军事堡垒自令居始,经酒泉、敦煌、玉门,到达了盐泽(今罗布泊地区)。摘编自张安福汉武帝经略西域的策略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经略西域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经略西域的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又派数百人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屯田之后,军粮问题得以缓解”可知推行屯田制度;
16、根据材料“在屯田的同时,汉政府还迁徙大量贫民进行戍边”可知大规模的移民戍边;根据材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讨伐大宛,迫其降汉,对匈奴产生了巨大威慑”可知实施军事打击;根据材料“西汉在边塞要地设置的军事堡垒自令居始,经酒泉、敦煌、玉门,到达了盐泽(今罗布泊地区)”可知建立军事据点。第(2)题根据材料“屯田之后,军粮问题得以缓解”可知为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质保障;根据材料“汉地百姓田赋也由什税一变成三十税一”,可知缓解财政压力,减轻了人民负担;根据材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讨伐大宛,迫其降汉,对匈奴产生了巨大威慑”可知强化了对西域的控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
17、知,汉武帝对西域的经略,还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1)措施:推行屯田制度;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实施军事打击;建立军事据点等。(任答3点即可)(2)影响:为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质保障;缓解财政压力,减轻了人民负担;强化了对西域的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时间史实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
18、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唐朝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时间史实宋朝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元朝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
19、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清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6分)【解析】题干表格主要列举了从汉朝到清朝,中国历代政府对外交流的情况,内容非常之多,在题干中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可以说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方法,如我们可以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中国对外交流的政策、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多个
20、方面;如果我们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然后我们要从表格中梳理出历朝历代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上述三个方面,如政治方面,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方面,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文化方面,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如果我们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政策”,综观材料中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
21、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但是,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答案:示例1:角度: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4分)评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文化: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18分)总之,中外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4分)示例2:角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4分)评述: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18分)总之,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这既是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4分)(其他角度,如: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