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340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整合通史概览历史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建国初期,颁布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2)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3)1978年后,平反冤假错案;“依法治国”成为政治体制改革重点;建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发展(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祖国统一大业(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2)80年代初,邓小平

2、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末,香港、澳门回归祖国(3)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发表“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三通”最终实现(1)“一国两制”的提出,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并成功运用,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2)两岸关系逐步缓和并不断取得新发展现代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三大方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展现大国风采(2)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3)新时期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1)改革开放前:奉行独

3、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改革开放后:外交政策灵活务实,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为目的专题线索1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1)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以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2)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3)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苏维埃政权和“三三制”政权的探索与创

4、建,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的几次修改等。(4)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5)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制度保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2 中国外交发展的三大阶段时期国内外形势外交政策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国家独立;美国敌视、孤立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定了“一边倒”等方针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争霸的形势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

5、系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认识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成熟横向链接列表法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建交热潮及其原因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表现先是同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继而同印度、缅甸、瑞典、瑞士等国建交。到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荷兰、英国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后,许多国家纷纷

6、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再次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原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采取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方针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有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建交的推动例1列强侵华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

7、以挽救国家的危亡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说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引起了戊戌变法,使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故A、B、D三项均正确。开启东方近代化的不是甲午战争,而是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故C项表述不正确。例2辛亥革命革命先驱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鄂师既举,各省尚多迟回观望”,沪苏志士“冒诸险艰,创义于沪上。尔时大江震动,纷纷返正其后金陵负固,各省义师,云集环攻,此其于民国之功,固已

8、伟矣。”孙中山这番言论有感于()A沪苏志士推动了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与清政府的瓦解B沪苏志士为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创造了有利形势C袁世凯的反革命威压而妥协退让D反帝反封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潮的迅速到来答案B解析“鄂师既举”指武昌起义;在危亡之际,以上海和江苏等为中心的东南部分省、市相继光复独立,各方进步势力云集上海谋建共和政府,进步力量共同努力一举攻克南京,直接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故答案为B项。材料描述的是在湖北军政府成立的大背景下,沪苏志士将革命进程继续向前推进,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发生在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后,排除;D项说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北伐战争,排除。例3抗日战争中国军民在民族危机

9、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日军伤亡数字累计如下: 项目时间上海方向华北方向死伤计死伤计1937年8月2341 1121 3466152 3672 982同年9月29日前2 5289 80612 3342 3006 2628 562同年10月14日前3 90815 84319 351不明同年11月8日前9 11531 25940 374不明作为研究抗战的一个史料,上表可在说明下列哪一历史结论时引用()A百团大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致华北日军死伤8 562人B继攻陷南京进攻上海时日军死亡数超侵略华北日军死亡数C抗战

10、相持阶段中国军队积极抗战致使日军死亡难以计数D淞沪会战时虽上海失守但也使得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全面侵华时中国的抗战。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紧扣“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时间段,二是理清日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下半年,排除A项;南京于1937年12月沦陷,上海于1937年11月失守,排除B项;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D项与题意相符。例4国共关系斗则两伤,合则两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

11、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马佳刘帅为什么拒看战争片? “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

12、我的兄弟、我的姊妹?”摘自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材料中,晚年的刘伯承元帅与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对国共内战有何相同看法?他们是依据什么价值尺度来评价这场战争的?答案相同看法:当年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有极强的破坏性。价值尺度:人性(人权)。例题(2013广东卷)“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审题思路(1)史实正误:“革命,剪掉辫子”“岂是鞑子”表明要推翻满清政府,不是反对帝国主义。D项对史实理解错误。(2)观点正误:A项观点错误,辛

13、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不是“移风易俗”。(3)与题干关联度:C选项与题干(辛亥革命)无关联。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题干的时代背景不符。答案B针对性训练1“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共和制度B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C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D直接目的在于加速清王朝的灭亡审题(1)题干材料出自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条文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思想,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A、B、C三项正确。(2)D项史实错误。临时约法颁布时清政府已经灭亡。(清帝已退位)。答案D针对性训练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审题(1)材料的观点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仍处于“失序与混乱”状态。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B项比较符合作者的观点。(2)A、C、D三项观点明显错误,且与题干材料的观点不相符合。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