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247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房山区2019年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从DG辱华事件到故宫筷子展原定于2018年11月21日在上海博览中心举行的意大利奢饰品牌DG服装展示会因为300模特罢演,各大明星取消“大秀”行程而被迫取消。第二天该品牌代言人迪丽热巴和王俊凯发表声明与DG解约,接下来中国9大电商平台下架了所有与DG品牌相关的产品,DG中国专卖店更是门可罗雀我们再一次看到在国家荣誉面前中国人民的正义感是多么强烈。而事件的起因是DG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其中的模特矫揉造作,令人作呕地展示了如何使用

2、筷子吃披萨、意大利式甜卷等。女模特的广告语称“用两根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吃我们伟大的意大利披萨”。同时,片中旁白所用的“中式发音”、傲慢语气以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均被认为是歧视中国传统文化。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用一段视频回应,主旨是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并不会因饮食习惯而看低任何人,或者是侮辱任何人,我们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而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吃饭时所使用的工具,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紧接着,故宫博物院展示了清宫的九张筷子图片,并说:中国的筷子,每一双,都不简单。它们华丽、高级且美,真的突破了筷子实用价值,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其中一双是清宫“金镶青玉嵌乌木箸”。金、玉

3、的使用历来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玉”的使用较“金”要早,不过,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用于饮食器具,寓意宫廷金玉满堂、富贵荣华。一双是清 宫“金螺旋纹箸”。这双金光闪闪的筷子长约24cm,重约120g,头部为圆柱形,上部饰以花朵,后部錾鱼籽纹地。最特别的是,这双筷子以金制锁链相连,神似“双截棍”。一双是清宫“ 碧玉箸”。清代碧玉玉材主要来自新疆地区。新疆有多处玉矿,重要产区为和田和玛纳斯。目前玛纳斯所产碧玉多以绿色为基本色,带有黑斑、青斑、铜锈色斑。类似的玉料清代宫廷玉器中有较多使用。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寸为“七

4、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其次,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这对应中国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再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还有,中国人使用筷子过程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材料二: 中国筷子的发展史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原始社会,人以手抓食。新石器时代,大多采用蒸煮法,先是食粥用上匕匙(就是勺子),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匕匙。当匕匙的使用不能满

5、足烹饪文化的发展时,需要以箸挟取菜叶,便产生筷子。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刀叉,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7000年前的骨质餐刀和圆雕鸟形刻纹餐刀;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东汉经

6、学大师郑玄给 “箸”的解释是:“梜,犹箸也”。明陆容菽园杂记: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这个音,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就无法捕鱼。在这种谐音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因多是竹制,于是有了“筷子”。相传筷子的发明和大禹有关。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应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

7、的。而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肯定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粟。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汤粥可以用汤匙,而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来夹取其中的菜叶。礼记郑玄注 “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推测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一定要不断用树枝拨动,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

8、民手中出现。箸的材质也在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的筷箸类似于木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材质,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箸。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银箸是隋代的,由于铜氧化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会生锈,影响进餐效果,于是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唐代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明清时期筷箸的材质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宫廷用箸费尽匠心,有的甚至成为高雅的工艺品。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不同于古人的用手指去抓取,它

9、是中华饮食文明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1. 下列关于DG辱华事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DG事件发生后中国上下迅速抵制,展现国人高度的爱国热情。B. “起筷吃饭”宣传片通过对比方式,明显在炫耀西方的饮食文化。C. “起筷吃饭”的宣传片刻意歧视筷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D. 央视的及时回应意在表明文明礼仪之邦的筷子比西方刀叉更悠久。2. 下列关于故宫“清宫筷子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宫及时展出“清宫筷子”意在回击DG的无知,弘扬传统文化。B. 清宫的“金镶青玉嵌乌木箸”中的玉和金象征着地位和财富。C. 清宫的“金螺旋纹箸”通体由黄金雕花构成,以

10、金锁链相连。D. 清宫“碧玉箸”所选的玉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田和玛纳斯。3. 下列关于中国筷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人的七情六欲。B.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天圆地方”,所以筷子上面圆的,下面方的。C. 手持筷子时,五个手指的三个不同分工,体现人和世界的关系。D. 使用筷子时一静一动,合二为一体现中国的太极阴阳理念。4. 下列对中国人使用餐具的历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匕匙,说明中国使用勺子的历史超过8000年。B. 河南省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说明筷子产生在商代,有3000年历史。C. 河姆渡遗址出土餐刀和餐叉,证明中

11、国使用刀叉历史超过7000年。D. 先秦时期,勺子和筷子分工已有不同;战国后期,餐叉逐渐被取代。5. 下列关于筷子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石器时代,因采用蒸煮法,继用匕匙之后产生筷子。B. 礼记曲礼上表明“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C. 依据礼记和郑玄的注释,证明汉代改“筷子”名为“箸”。D. 明朝,渔民因忌讳“箸”和 “住”“蛀”谐音,改“箸”叫“快子”。6. 下列关于筷子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郑玄礼记注中充分证明烘烤过程中拨动的树枝是筷子的雏型。B. 筷子的材质由木质、竹制,到铜制、金银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C. 筷子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是木质,汉代流行竹制,隋唐流行银制

12、。D. 筷子发明历史悠久,材质丰富多样,影响了华夏周围汉文化圈。7. 根据我国的传统民俗,结合现实生活请说明在使用筷子时有哪些禁忌?【答案】1. D 2. C 3. B 4. B 5. C 6. D 7. 筷子不能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因为这叫“三长两短”,意思代表“死亡”;筷子不能放在嘴里,边嘬边发声,因为这叫“品箸留声”,是缺少家教的不文明行为;用餐时不能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这叫“击盏敲盅”,是过去乞丐所为,被认为是哀告施舍;不能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因为这叫“定海神针”,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羞辱;不能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因为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叫“当众上香”,会被人视

13、为大不敬。【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D项“表明文明礼仪之邦的筷子比西方刀叉更悠久”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主旨是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并不会因饮食习惯而看低任何人,或者是侮辱任何人,我们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念理解以及筛选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可以借助排除法,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时一定要耐心仔细集主观臆断。本题C项,“清宫的金螺旋纹箸通体由黄金雕花构成”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

14、“清宫的“金螺旋纹箸”金光闪闪的筷子长约24cm,重约120g,头部为圆柱形,上部饰以花朵,后部錾鱼籽纹地。”并没有说通体是黄金雕花。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表述不一致的地方,设题类型有杂糅信息、偷换概念、时态错误等。B项,“筷子上面圆的,下面方的”错,原文只是说“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根据生活常识可知,筷子一般上面是方的,下面圆的。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B项,“河南省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说明筷子产生在商代”错,原文说

15、“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应该说筷子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了,但不能说“筷子产生在商代”,推断太绝对。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C项,“依据礼记”“证明汉代改“筷子”名为“箸”错误,原文中只是说“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并不能证明汉代改“筷子”名为“箸”。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

16、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A项,“充分证明烘烤过程中拨动的树枝是筷子的雏型”错误,原文是说“推测”,即“有专家推测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一定要不断用树枝拨动,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B项,筷子材质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应该是体现各个时期的风尚喜好。C项,“早期是木质”和“隋唐流行银制”均错误,原文中是说“早期的筷箸类似于木棍”“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箸”。故选 D。【7题详解】本题考查

17、对文章定向信息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要求“根据我国的传统民俗,结合现实生活请说明在使用筷子时有哪些禁忌?”要分析说明使用筷子时有哪些禁忌,重点要放在对相关传统民俗和现实生活的认知。例如筷子不能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因为这叫“三长两短”,意思代表“死亡”;筷子不能放在嘴里,边嘬边发声,因为这叫“品箸留声”,是缺少家教的不文明行为;用餐时不能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这叫“击盏敲盅”,是过去乞丐所为,被认为是哀告施舍;不能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因为这叫“定海神针”,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羞辱;不能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因为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叫“当众上香”

18、,被会人视为大不敬;不能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9、。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

20、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帅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zhu)。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

21、,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选自淮南子人间训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 务:致力于B. 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 非:不是C. 数绝诸侯之地 绝:穿越D.

22、义者,众庶之所高也 高:推崇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 此严父之所以教子B. 乃矫郑伯之命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C. 遂以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D. 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1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作者看来,国家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B. 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C. 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D. 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11. 将下面

23、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12. 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13. “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答案】8. B 9. C 10. B 1

24、1. 这就是抛弃了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现在夏桀、殷纣王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 12. 国家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讲仁德的人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贪利而去损害道义。实行仁义要合时宜。 13.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谭嗣同、瞿秋白等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

25、诗篇。【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B项,“非其所行”,“非:不是”理解错误,“非”的意思是“否定”。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两个“所以”,都表示一种表示手段或目的,“用来的方法”;B项,“乃”,均为连词,“于是”;C项,“以”,分别为动词,“率领,带着”和介词,“因为”;D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可是,却”。故选C。【1

26、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B项“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错误,原文中为“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即假如这两位君王能处在势力强大之时,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那么商汤、周武弥补自己的过错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图谋什么?反之,如果上乱日月星辰的光明,下失民众之心,即使没有商汤

27、、周武王,谁不能夺取天下呢?所以并不是作者认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导致了夏朝和商朝的灭亡。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释”应解释为“抛弃”;“所以存”应解释为“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所以亡”应解释为“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句。(2)中“审”,应解释为“审察”;“备”解释为“责备”;“在己者”,应解释为 “自己身上的责任”。【1

28、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求分析“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由第一段“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可知国家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由第二段“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可知讲仁德的人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贪利而去损害道义;由第三段“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可知实行仁义要合时

29、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和链接材料的理解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链接材料,理解文本思想,先明确观点,再结合原文分析。本题要求“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首先分析链接材料,选择自己理解透彻的一则,例如选择“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首先要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仁”。然后谈这句话的影响,自古以来,它激励着谭嗣同、瞿秋白等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

30、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赵襄子只是凭借着晋阳小城就称霸于天下,而智伯拥有三晋却被俘虏消灭;齐湣王并不因为有偌大的齐国而不死于非命,田单并不因为只有一座即墨城而不立大功。所以说,一个国家要灭亡,即使国

31、家再大也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反之一个国家实施王道,即使国家再小也不可轻视它的变化发展。由此看来,国家的生存取决于得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国家的灭亡取决于失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狭窄。所以乱国的国君只致力于对领土的扩张而不致力于施行仁义,只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权位而不致力于实施道德,这就是抛弃了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所以到夏桀被关押在南巢时,还不能否定过去的所作所为,而只是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将汤杀死;殷纣被围困在宣室,也不知道反省过去所做的坏事,而只是后悔没有将周文王杀死在羑(yu)里。假如这两位君王能处在势力强大之时,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那么商汤、周武弥补自己的过

32、错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图谋什么!反之,如果上乱日月星辰的光明,下失民众之心,即使没有商汤、周武王,谁不能夺取天下呢?现在夏桀、殷纣非但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夺取天下。天下不是只有一个商汤和周武王,杀掉了商汤和周武王,还会有人接踵而起,继承他们的事业。况且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处在弱小地位而最终称王于天下,是在于他们手中有道义。夏桀、殷纣之所以处在强势地位而最终被人夺取天下,是在于他们无道。今天有人不效仿采纳前人用来称王于天下的经验,反而变本加厉地增加可能导致自己灭亡的因素,这实际上是在走向灭亡。秦穆公派遣孟明率军去偷袭郑国。孟明率领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商议:

33、“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多次穿过其他诸侯国境,看他们那副架势,一定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军队,都以为对方没有防备。现在如果我们有个办法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我国了。”于是弦高就假托郑穆公的命令拿出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三位将领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现在郑国派人来慰劳我军,这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继续执行原军事行动,看来难以成功。”于是秦军只好撤军。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在崤山大败秦军。郑国的国君郑伯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打算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

34、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那么,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稍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一个讲道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弦高在推辞了奖赏后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安家,以后终身都没有回到过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是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的,聪明的人是不会因贪图利益而去损害道义的。圣人深谋远虑,愚蠢的人目光短浅。仁是百姓所仰慕的,义是民众所推崇的;做百姓所仰慕的事,行民众所推崇的事,这正是严父用来教育子女、忠臣用来事奉君王的内容。然而,世上却有施行仁义而身死国亡的,这是因为仁义实行不合时宜。从前徐偃

35、王喜欢施行仁义,这样使天下三十二个国家朝拜他。这时王孙厉就对楚庄王说:“君王如果不讨伐徐国,那过不了多久,我们反过来就要去朝拜他了。”楚庄王就说:“徐偃王是位有道之君,他喜欢施行仁义,我们不好讨伐他。”王孙厉就接着说:“强国对付弱国,大国对付小国,这就如同用石击卵、虎吃猪一样,大王有什么好犹豫的。再说实施文治却不能实现德政,奉行武道又不能显示出实力,那么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听了这席话,楚庄王说:“好!”于是就发兵攻打徐国,并很快将徐国消灭了。这样,徐偃王就成为一个只知实施仁义却不知世道已变的人了。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新城道中(其二)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36、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注:宋仁宗熙宁四年辛亥(公元1071年)苏轼任监官告院。御史以杂事诬奏苏轼过失,轼不自辩,乞外任避之。四月,除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此诗写于1073年春天,诗人出巡察所领各属县。散材:语出庄子人间世:“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l)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旆(pi)钲:收兵的号令。耦(u)耕,指二人并耕。此处暗用论语中孔子令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4. 以下对本诗理解,不

37、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扣题,用笔简洁,既概括写出作者山行之思,又勾画出诗人山行之态。B. 颔联以“散材”“疲马”自况,写出自己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和对未来仕途的担心。C. 颈联话题一转,既写出春雨后茶农的喜悦,又表明自己作为父母官之清贫。D. 尾联中的“歧路”一语双关,明写山行迷路的事实,暗中透露出归隐之意。15.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一联,于叙述描写中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李白子夜吴歌秋 歌)B.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杜甫羌村)C.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D.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白居

38、易杜陵叟)16. 古人评论此诗的艺术特色时说:“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第二联或第四联作简要阐述。【答案】14. C 15. C 16. “铸语神来”是说苏轼这首诗文句精彩,其语言表达有如神助; “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是说普通人能有这样的诗句,就可以在世间扬名了。第二联中“散材”、“疲马”,运用比喻的手法,都是作者自况, “搜林斧”,比喻朝廷中的小人对自己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 “卷旆钲”一句写自己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这一联形象地表明作者对政治斗争、对复杂的官

39、场感到厌倦。(或者:表明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表明自己作为父母官之清贫”错,这句话是说“乱山之中的新城县还有自己为官清正的友人”。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入语境中

40、来理解。本题C项,“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属于借典抒怀,C项两句与题干两句诗所用的手法不同。而ABD和本诗的这一联所用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在叙述描写中饱含着作者的情感的手法。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本题要求“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第二联或第四联作简要阐述”。首先要分析该评论的“铸语神来”是说苏轼这首诗文句精彩,其语言表达有如神助;“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是说

41、普通人能有这样的诗句,就可以在世间扬名了。然后按本题要求分析,例如结合第二联中“散材”,说自己就像毫无用处的“散材”,害怕搜林之斧,“搜林斧”,比喻朝廷中的小人对自己的迫害;而“疲马思闻卷旆钲”,说自己又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是作者自况,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这一联形象地表明作者对政治斗争、对复杂的官场感到厌倦。(或者:表明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

42、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俄国的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果你还是风华正茂的学生,你就应该具有这样的风采:“书生意气_,指点江山,_,粪土当年万户侯。”如果你将来成为人民的公仆,

43、你不仅要像欧阳修一样做到与民同乐,更要学习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_,_。”如果你将来是一名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就应该做到:“_,不宜异同。_,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但是当国家面临侵略的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_,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_!”这便是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答案】 (1). 挥斥方遒 (2). 激扬文字 (3). 先天下之忧而忧 (4). 后天下之乐而乐 (5). 陟罚臧否 (6).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7). 出不入兮往不反 (8). 首身离兮心不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

44、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遒”“激”“忧”“乐”“陟、臧”“犯”“反”“惩”。四、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龙袍郑冯骥才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绰号“龙袍郑”的来头顶了天皇上。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 a ,乐乐呵呵。乾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 b ,怕招眼招事儿,不

45、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了。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篷,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幅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 c 儿,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

46、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您这是往哪儿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 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了。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儿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雨落船篷,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吗?我有点儿饿了。”郑老

47、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着锅熬面鱼呢!我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他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

48、板梆梆响。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一时,他觉得赛做梦,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了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贾、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

49、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关于龙袍郑的各种传闻也就很快热闹起来。可是,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面总是跟着一堆坏话恨人有笑人无吗。有不怀好意的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不但不来,还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便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略,划船跑了。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

50、,也想碰到一次皇上。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郑三听了灵机忽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自己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熬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

51、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龙袍郑了。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了。18. 下列填入段中abc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傻傻乎乎 运动运动 有滋有味B. 晕晕乎乎 溜达溜达 索然无味C. 傻傻乎乎 溜达溜达 有滋有味D. 晕晕乎乎 运动运动 索然无味19.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龙袍郑”的来头不小,因为让皇帝避雨并侍奉喝茶吃面鱼求赐皇帝的龙袍而名扬天津卫。B. 郑老汉不相信自己一个小百姓能见到皇帝并得其赏赐,以致于感觉“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C. 郑三做起了龙袍郑熬面鱼,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日进斗金;说明他聪明伶俐,会利用机会。D. 作者以具有韵味

52、的天津方言,诙谐幽默的文笔,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天津卫底层百姓的生活20. 结合小说情节,概括郑老汉的性格特点。21. 本文题目“龙袍郑”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2. 小说结尾说“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可见适时抓住机会有多么重要。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等名著中就有抓住机会或错失良机的例子,请结合某一名著的示例,阐述抓住机会的重要性。【答案】18. C 19. A 20. “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说明他愚钝憨厚,辛勤劳作。看到天要下雨,让素不相识的人进船避雨,说明他乐于助人。看到自

53、己相助之人竟然是皇帝,于是不停地扣头,说明他胆小怕事。得到皇帝赏赐的龙袍,没能好好地利用,听说知府要抓他,便逃之夭夭,不能趁机发财,说明他头脑不灵活,不能抓住机会。 21. 寓意: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龙袍郑,即姓郑的人得到了一件龙袍,是宠幸、幸运的代名词。龙袍能引发出关于龙袍得来的追问,也是当时百姓希望得到幸运的一种宿求。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真假“龙袍郑”对待此事的态度和行事方式,说明抓住机会,有效利用机会的重要性。 22. 答案示例1:机会来时当果断,优柔寡断终生悔。红楼梦中,宝玉房中的小红,本是管家林之孝之女,家生

54、奴才地位低下,只能做些浇花扫地之类的体力活 ,平时很少有机会和宝玉接触,自然也就很少有被主人赏识的机会,但小红却一直保持上进心,努力等待机会来临。她曾把握了宝玉面前无人服侍的机会,给主子端茶倒水;主动遗帕,博得了贾云的青睐;在给王熙凤传话送东西时,被凤姐看上 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小红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规划和追求,在机会来临时主动出击,抓住机遇,可见抓住机会是多么重要。答案示例2:善于把握机会的人都会利用机会改变自己。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6岁随父亲做农活,支撑家业,因干活努力,也有领导能力,18岁成为双水村最年轻的一位生产队长。他所带领的生产队不仅打的粮食多,而且社员家都有余粮。这在那个吃不饱

55、饭的年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孙少安在帮亲戚运砖获得人生第一桶金时,他发现了砖头的商机,随后他在自家房后挖窑烧砖,买压砖机,请师傅,办砖场,成为村里第一个企业家。古人云,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孙少安的成功足以说明这一切。一步一步抓住机会拼搏而来的 ,顺势而为改变自己成就自己。答案示例3: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总在强调把握机会的重要性,可是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却在一次次地拒绝着别人抛来的机会。侯玉英的父亲曾提出可以帮孙少平在供销社找一份工作,他拒绝了;在少安的砖窑逐渐稳定后,他拒绝了哥哥的挽留;黄原揽工汉的经历,他又拒绝了入赘的机会;雷区长曾提出调他到矿上宣传部,他还是拒绝

56、。在一次次的拒绝中,他的脚步越走越远,从双水村,走到了省城,完成了农民向工人身份的转变。在每次拒绝机会的同时都是一次新的开始,他始终以进取拼搏的姿态,完成自己精神世界的成长。拒绝机会也是在制造新的机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傻傻呼呼:糊涂无知或憨厚老实的样子。晕晕乎乎:头脑发昏。此处语境强调郑老汉憨厚老实,故此处应填

57、“傻傻呼呼”;运动运动和溜达溜达意思相同,不过运动运动属于书面语表达,而溜达溜达属于口语表达,此处语境语音风格贴近生活,适合口语化表达,故此处应填“溜达溜达”;有滋有味:是指十分有味道,生动。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者趣味都没有。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皇上看得津津有味,故此处应填“有滋有味”。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章,本题涉及情节、手法、主旨、情感等方面,考生应认真对比选项。本题A项,“求赐皇帝的龙袍”不合文意,原文中是“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

58、汉”,是皇帝主动把龙袍赐给了郑老汉,而并不是郑老汉求赐皇帝的龙袍。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结合小说情节,概括郑老汉的性格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说明他愚钝憨厚,辛勤劳作;“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看到天要下雨,让素不相识的人进船避雨,说明他乐于助人;“郑老汉

59、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他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梆梆响”,看到自己相助之人竟然是皇帝,于是不停地扣头,说明他胆小怕事;“有不怀好意的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不但不来,还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便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略,划船跑了”,得到皇帝赏赐的龙袍,没能好好地利用,听说知府要抓他,便逃之夭夭,不能趁机发财,说明他头

60、脑不灵活,不能抓住机会。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题目“龙袍郑”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标题是“龙袍郑”,首先分析寓意,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龙袍郑,即姓郑的渔夫得到了一件皇帝赏赐的龙袍,他就变成了宠幸、幸运的代名词。而龙袍引发的一系列传言和追问,也是当时百姓希望得到幸运的一种宿求。再分析以此为题的

61、表达效果,“龙袍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小说更加吸引读者。文中作者还通过真假“龙袍郑”对待此事的态度和行事方式,进行了对比,说明要抓住机会,有效利用机会的重要性。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审读题干,按照题干要求写作,本题要求“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等名著中就有抓住机会或错失良机的例子,请结合某一名著的示例,阐述抓住机会的重要性”。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擅长的内容等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名著来论述,示例的重点要放在对机会的把握上。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房中的小红,本是管家林之孝之女,家生奴才地位地

62、下,只能做些浇花扫地之类的体力活,平时很少有机会和宝玉接触,自然也就很少有被主人赏识的机会。但小红却一直保持上进心,努力等待机会来临。她曾把握了宝玉面前无人服侍的机会,给主子端茶倒水;主动遗帕,博得了贾云的青睐;在给王熙凤传话送东西时,被凤姐看上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小红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规划和追求,在机会来临时主动出击,抓住机遇,可见抓住机会是多么重要。机会来时当果断,优柔寡断终生悔。五、作文微写作23.阅读下面材料,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2019年3月5日,西安高新一中2019届模拟政协社团的7名中学生撰写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食堂膳食营养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委员陈超带

63、到北京,提交给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这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校园,对中小学食堂营养状况进行调研,提出改善学生膳食营养的完整提案。为确定改善学生膳食营养的提案,几位学生曾进行过多次激烈的讨论。请描写他们最终确定此提案的讨论情景。要求:中心明确,具体生动。为撰写提案,这7名中学生做了大量采访调查。假如你作为被采访者,请你就改善学生膳食营养提出至少两条建议,并阐明理由。要求:建言合理,理由充分。记者要采访这7名中学生,请他们谈谈提案被提交后的感受。请你为他们写一段话,抒发青年要有社会参与和社会担当的情怀。要求:富于理性,言辞真切。【答案】示例时间:某地学校食堂引发学生集体中毒事件发生后地点:西安

64、高新一中教室里人物:7名中学生甲同学:哎哎,同学们,中午看新闻了吗?其他同学异口同声:没有啊。怎么啦?甲同学:食堂豆芽菜不合格引发住宿生集体中毒!乙同学:太可怕了!丙同学:咱们应该向学校提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丁同学:对呀!除了安全还应该注意营养和健康!戊同学:多吃绿色食品,讲求搭配。己同学:膳食要合理。庚同学:咱们就这件事写个提案反映给校领导吧。其他同学:好!说办就办!示例我建议首先应该制定国家食品营养法,将营养均衡的程度和执行制度纳入中小学食堂考核体系,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有条件的中小学校配备专业化的营养师;建议教育部制定中小学生营养教育规划,按照学生年龄特点

65、,组织编写系列教材,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知识,自觉做到合理、多样、适量、均衡膳食,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查中适当设置营养知识学分;建议建立中小学校食堂膳食食材的营养安全数据供应链监控体系,确保食材绿色健康。示例面对生活中的不足,我们能做些什么?拿出行动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生活从来不是直线条的,而是由无数的具体细节构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由幼稚简单到成熟复杂,提升了思维能力。让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理论认知度,也锻炼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拥有家国的情怀,使命感和担当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启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

66、考生认真审读题干,按照题干要求写作,尤其注意字数要求等细节。本题属于微作文,要求从三个作文中任选一个。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擅长的内容等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例如选择第二个题目“假如你作为被采访者,请你就改善学生膳食营养提出至少两条建议,并阐明理由”,就要结对中小学校食堂和学生饮食状况的了解,提出相关的建议。例如中小学校食堂往往注重食品安全,忽视食品营养;注重食品口味,忽视营养搭配;注重个人烹饪习惯,忽视科学制作流程,造成食堂菜品种类偏少、膳食搭配不当、营养全面性与均衡性难以保障。而学生普遍缺乏基于健康理念的均衡营养、平衡膳食意识:吃饱不代表吃好,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

67、康生活方式匮乏,等等。建议要贴近现实,注重时效。大作文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1)人生如果只认一个目标就认死理硬干,往往被客观形势所抛弃,欲速不达,求好得坏。古语说:“好胜者易败,恃壮者易疾,渔利者害多,求名者毁至。”想种龙种,收获跳蚤的事情常有。了解自己,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是很重要的。请你以“顺势而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2)时光列车驶过之后,留下来情感的火苗与梦想的种子。独自行于长长轨道旁的人儿,回头望望来时的路:崎岖而且漫长,沿途甚至没有美丽的鲜花。当一切新的东西在记忆旁生根发芽,怒放出一

68、方新的天地时,当成功与幸福的大敌各种怠惰在我身前乔装打扮幻化成种种诱惑。假如从新来过,你将怎样去做?请你以“假如从新来过”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答案】1、顺势而为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是指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其中既有静态,能够把当前的局势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又有动态,能准确地估计局势的走向。顺势而为,重在一个度字:分析局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情况的变化,做到运筹帷幄。顺势而为重在变通,人生之计,变则通,通则久,关键是你是否悟出了“变通”的真正意义。你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你所面对的是随时都在变化的社会环境,如果你用

69、一成不变的习惯来迎接变化无穷的社会,那么你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把变通作为自己的习惯,以变应变,这是面对竞争社会的最佳态度。顺势而为,变色成龙,你办事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然而,很多人都在恪守着一定的固有规则,在遵守着一定的俗成规范,不知变通,导致工作效率极差。相反,那些懂得变通的人却可以事半功倍,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极大的工作量。刘备只有汉室后代这个名正言顺的复国理由,他武不如关张,文不如诸葛亮,他凭什么领导天下英才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顺势而为,能够审时度势,灵活变通,而诸葛亮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心甘情愿地追随他。这从他刚开始只做一个小县令,以及“三让徐州”、“煮酒论英雄”中就可以看出。

70、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而我们今天要说:变通是天地间最大的智慧,是智慧中的智慧。变通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世事是变幻无常的,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地过一辈子,所以那些成功者,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都有顺势而为、审时度势的智慧。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要学会顺势而为、灵活变通,因为客观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如诸葛亮所说:“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各种阻碍前进的因素,从而走向成功。对于一只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变色龙”来说,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不难。

71、善于变通的人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成功。穷其一生,人们所遇到的困难各种各样,但是克服困难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顺势而为、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变色成龙。2、假如从新来过:俗话说得好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花凋了,终有一天还会再开放。可人,最美好的时光,最美好的童年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不再拥有。因此,许多我们做错的,没有成功的事,就成了终身遗憾。我是真的希望时间可以倒流,我是真的想弥补那些与我擦肩而过的机会。假如从新来过,我一定不错过任何一次机会,让自己成功的,让人生走得更顺畅美好。 假如从新来过,我一定要认真勤奋,持之以恒,戒骄戒躁,听父母的话。记得那是一个暑假,老师打电话来说让我去参加一个

72、古筝比赛。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决定要刻苦练习,取得第一名。前几天,我每天都坚持练一个半小时的古筝,弹得手都酸了,按的手都红了也还要练。爸爸妈妈见我这么勤奋、刻苦,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可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认为自己已经练得很好了,第一名准能到手,于是便把琴丢在一旁,置之于不顾,玩儿去了。妈妈看着离比赛的时间一点点地消逝,真的是心急如焚,总催促我道:“快快快,快练会琴呀!都要比赛了。”而我却还心不在焉地翻着漫画书,悠闲地舔着冰淇淋,满不在乎地应道:“没事,反正我已经会背谱了。”妈妈天天看我这么“晃”着,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直到比赛的前一天,我才再次来到一个月未碰的古筝跟前,一弹,漏洞百出。摇

73、指摇得不再流畅,不再如银铃般清脆悦耳,优美动听,取而代之的是生硬得如敲木鱼般的难听声音。颤音的音高把握不准,节奏该快时慢,该慢时快,乱七八糟,速度不统一,忽快忽慢,指法乱得一发不可收拾,就连已背过几百遍的谱现在也令我感到生疏,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尽快改正过来。可也要知道,就算是一整天不吃不喝,一直练,也不可能把错误完全改正过来。第二天,要比赛了。我走上台,手心里直冒汗,心里既像吊了个水桶,七上八下,又像有只兔子,“砰砰砰”直跳。由于临时抱佛脚,我演奏时怕忘了谱,便没有用“心”去弹。整首曲子下来,干巴巴的,缺少了许多音乐本身的优美韵律,不够感染人,结果什么名次也没得到。我后悔莫及,后悔当初没听妈妈

74、的话。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坚持每天练琴,只有付出才有回报。但我知道,时间是永远不可能倒流的。它依旧如流水般飞逝,依旧如车轮般滚滚向前,它不会给任何人多一分钟或者少一秒钟。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整天妄想着时间可以倒流,不要再让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包括两道作文题目。第一题是命题作文,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说“顺势而为”,文体限制为议论文。考生需要结合材料的感悟来立意,重点把握作文材料的点睛之语“了解自己,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是很重要的”。很多事情不是人能够凭自己的意愿能改变的,要顺应事情本身的发展方向来做事情,不必强行地去改变。顺势而为

75、就是分析时势,估计其发展趋向,因势利导,顺着发展趋向,遵循规律来做事情。可以结合顺势而为的思想的表现形式和相关素材,阐述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重要性。第二道题要求写成记叙文,“假如从新来过”,这个题目的言外之意是要考生回忆过去,假如从新来过,学会珍惜、感恩、孝顺、懂事、好好学习等,均可。立意是自由的。但写作时一定要注意生动形象具体,取材新颖典型、情感真挚,细节触动人心。顺势而为的参考立意:1、审时度势、顺势而为2、审时度势、能屈能伸3、顺势而为,不要蛮干可用素材:1、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

76、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2、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3、 诸葛亮说:“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4、 毕加索懂得审时度势,明白时代需要他做什么,迎合时代,并在世界上取得了极高荣誉,不断以新视角看待物体。他的一生风格多变,但均被人们认可,是因为他的才华,也因为他的审时度势。5、 鲁迅学医为拯救人民,但他渐渐明白精神上的麻木远比身体上的虚弱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决心从精神上唤醒麻木的国民,一本小

77、说药成为了唤醒心灵的一剂良药。鲁迅审时度势,在国家危难关头,做出了一个睿智的选择。6、 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牛顿,在他的后半生因不能审时度势而葬送了前程。他花了大量时间力图从上帝那寻找大体运行的“第一推动力”,并冷淡了对科学的奋求,追求飞黄腾达。牛顿因为没有审时度势,在生命中留下了遗憾。参考结构:本文要写的是了解自己,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对于事情的好坏要有一个判断,顺势而为,不要认死理蛮干。从材料中可以看到顺势而为的重要性。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进行总分论点的方法。点题,顺势而为很重要(总结)分论点,为什么要顺势而为,举例1-3个,可以用排比举例的方法。分论点,顺势而为重要性,举例说明。还可以进行反面例证。这个作文的要求是议论文,所以,文体是限制了的,在做之前需要注意,其他文体就算是偏题了。另外题目也固定了,不能变,自拟题目也是要扣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