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216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

2、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

3、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透过地质学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发展史,便可以看到一幅人类自食其果的图景:我们对待土 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纬度。还可以看到避免悲剧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人类不再愚昧地重复无限损耗土壤资源的行为,便可以避免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但遗憾的是,当今人类的行为,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

4、都太过短暂。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

5、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是否农业活动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如何重新思考传统农业中的智慧,进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变对土壤的看法开始:土壤不只是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基质,它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问题,因为人们没有严肃地对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B. 世界地貌变化的动力一般来自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但一种新的观念认为,人类活动也正在重构世界地貌。C. 如果人类在全球范围内

6、继续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悲剧就会发生。D. 审视农业发展史,人们迷惑:农业活动造就了文明,也导致了文明的消失,成为真正的罪魁祸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B. 文章从地质学视角展开论述,得出人类无限损耗土地资源,可能会带来文明灭亡的命运的结论。C. 文章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今天的事例,旨在揭示土壤危机被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取代。D. 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家的观点作为直接的论据运用于文章的论述中,支持本文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对

7、待土壤资源,那么,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才会持续。B. 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是因为地质学家认为改变地貌的动力在于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C. 文章立足于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的观点,指出人类文明的衰退乃至毁灭的原因,还在于农业活动无节制地摧毁土壤。D. 土壤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保护人类文明就是保护土壤。【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没有严肃地对待”只是原因之一;C项,结论绝对;D项,将原文中的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

8、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错在论证的论点有误,应为“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中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

9、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错在颠倒关系,应为“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文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雾中偶记茅盾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我说不出。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的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中和敌人搏斗,便是江南罢,该也有霜有冰乃至有雪。在广大的国土上,

10、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没有棉衣吃黑豆的战士,那种英勇和悲壮,到底我们知道了几分之几?中华民族是在咆哮了,然而中国似乎依然是“无声的中国”从某一方面看。不过这里重庆是“温暖”的,不见枯草,芭蕉还是那样绿,而且绿的太惨!而且是在雾季,被人“祝福”的雾是会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是活动的万花筒:奸商、小偷、大盗、汉奸,狞笑、恶眼、悲愤、无耻、奇冤,一切,而且还有沉默。原名鞭的五幕剧,以雾重庆的名称在雾重庆上演;想起这改题的名字似乎本来打算和夜上海凑成一副对联,总觉得带点生意眼,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尤其在今年!可

11、歌可泣的事太多了。剧中那位诗人,最初引起了我的回忆,他像一个朋友。到底像谁呢?说不上来。不过这位朋友的声音笑貌却缠住了我的回忆。我不知他现在在哪里?平安不?一个月前是知道的,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我又不知道和他在一处的另外几个朋友现在又在哪里了,也平安不?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意思的话:血的淤积,青年的血,使他窒息,于无奈何之际,他从血的淤积中挖一个小孔,喘一口气。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大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窒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而且给喘一口气的小孔也几乎挖不出。回忆有

12、时是残忍的,健忘有时是一宗法宝。有一位历史家批评最后的皮尔朋王朝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得。为了学得,回忆有时是必要,健忘有时是不该。没有出息的人永远不会学得教训,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不可免的将是长期而矛盾而且残酷,但历史还是依照它的法则向前。最后胜利一定要来,而且是我们的。让理性上前,让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让死难的人们灵魂得到安息。据说今后六十日至九十日,将是最严重的时期(美国陆长斯汀生之言);希特勒的春季攻势!敌人的南进,都将于此时期内爆发罢?而且那雾季不也完了么?但是敌人南进,同时也不会放松对我们的攻势的!幻想家们呵,不要打如意算盘!被敌人的烟幕迷糊了心窍的

13、人们也该清醒一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夜是很深了罢?你看鼠子这样猖獗,竟在你面前公然踱方步。我开窗透点新鲜空气,茫茫一起,雾是更加浓了罢?已经不辨皂白。然而不一定坏。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祝福可敬的朋友们,血不会是永远没有代价的!民族解放的斗争,不达目的不止,还有成千成万的战士们还没有死呢!1941年2月16日夜。 (有删改)【注】1940年10月,茅盾从延安到达重庆,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1941年1月4日,爆发了皖南事变。皮尔朋王朝,今译成波旁王朝。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表现寒冬恶劣严酷的气候,为下文表现中国百姓困难的生活

14、、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铺垫。B. 作者笔下“无声的中国”、“重庆是温暖的”、“被人祝福的雾”等词语是用反语的修辞,对某些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行了批评和讽刺。C. 本文有多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方便引发议论抒情。如引用历史家批评波旁王朝的话就在表明我们应该总结历史教训,并坚定必胜的信心。D. 本文作者的思路非常开阔,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雾“夜”、“鼠”等形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5. 作者写到剧中的那位诗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想起鲁迅先生的话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这篇散文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 B 5. 那位诗

15、人应该是与作者志同道合的,有觉悟的、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引用鲁迅的话是在批评国民党政府发动皖南事变,同室操戈,使许多的革命青年血白白地流淌,这种没有代价的无谓的牺牲,让作者感到压抑和愤怒。 6. 敌人依然很猖獗,斗争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国民党政府的政策模糊不清,使得的局面更加复杂。坚信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一定会坚持到底,并赢得最终的胜利。【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对某些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行了批评和讽刺”错,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误判。这些词语主要是讽刺国民党政府

16、的。故选B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处主要是分析文中的形象特征和情节作用。形象注意根据文中的相关叙述分析,作用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根据文中的“他像一个朋友”“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和后面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相关叙述,可知是“与作者志同道合的,有觉悟的、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想起鲁迅的话的作用要通过内容“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大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室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而且给喘一口气的小孔也几乎挖不出”和注释中“皖南事变”分析,主要是“批评国民党政府发动皖

17、南事交,使许多的革命青年血白白地流尚这种没有代价的无谓的牺牲,让作者感到压抑和愤怒”。【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处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的含义,散文的结尾一般和文章的主旨相关,可结合主旨和文段中的句子“鼠子这样猖獗”“雾是更加浓了罢”“朗天化日也跟着来”“不达目的不止,还有成千成万的战士们还没有死呢”分析,“敌人依然很猖獗”“局面更加复杂”“坚信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一定会坚持到底,并赢得最终的胜利”的含义。【点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莫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

18、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

19、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

20、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粥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取材于刘向说苑政理)【注】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阳桥:一种白色的鱼。7. 下列句中加点词

21、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子治单父而众说 说:高兴B. 过于阳昼 过:经过C. 夫投纶错饵 错:放置D. 亲戚益疏矣 益:更加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其为鱼也,薄而不美门虽设而常关B. 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 自子之仕者异乎三子者之撰D. 是以朋友益疏矣以其无礼于晋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我的父亲曾侍奉过三个人,我的兄长侍奉过五个人B. 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从前尧、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来观察、了解天下C. 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请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

22、单父D. 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公事缠身,所学的知识怎能得到温习?因此学习不能明白领会10. 请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今 履 而 行 之 是 学 日 益 明 也 所 得 者 一 也 奉 禄 虽 少 ? 粥 得 及 亲 戚 是 以 亲 戚 益 亲 也 所 得 者 二 也 公 事 虽 急 夜 勤 吊 死 视 病 是 以 朋 友 益 亲 也 所 得 者 三 也11. 请写出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来评价宓子贱在文中的表现。12. 孔子认为“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虽然好,却是“小节”。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答案】7. B 8. D 9. A 10. 今履而行之/是学

23、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 11. 体恤民众(爱民如子)、从谏如流、亲贤远佞、乐观向上(安贫乐道)(任选两个,意思接近即可) 12. 【示例一】我赞同。宓子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认为这是“小节”,我赞同这一观点。所谓“小节”,是使部分百姓受益,而造福全体百姓,方为“大节”。宓子贱如果只抚恤孤老,而不像能尧舜那样招揽贤才,加强对单父的治理,就不能惠及所有百姓,就是“小节”。【示例二】我不赞同。宓子贱像对待自己

24、的父亲一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认为这是“小节”,我不赞同。体恤民众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是治理一方的基础,应是“大节”。解决民众疾苦,使百姓生活安定,更能招揽贤才,推行礼乐教化,这就是“大节”。【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过:拜访。“过于阳昼”的意思是去拜访阳昼。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以”:连词,因为

25、。A项,“而”: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于”:介词,在;介词,比。C项,“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的。故选D。【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A项,“父”“兄”翻译错误,这两个实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当作父亲一样对待”“,当作兄长一样对待”。所以,“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的正确理解是: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有三人,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故

26、选A。【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实践并推行它,于是学习的东西天比天明白,这是所得之一;俸禄虽少,可稠粥还能供给内外亲戚,因此亲戚一天比一天亲近,这是所得之二;公事虽然紧张,夜里常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一天比天亲密了,这是

27、所得之三。句中,主语有“奉禄”“公事”等。谓语分别是“少”“急”,所以,应在主语之前,谓语之后停顿。“是学日益明也”是判断句,其前后要停顿。“所得者一也”“所得者二也”“所得者三也”,句式结构一样,应在这三个句子的前后停顿。常在句首的文言虚词有“是以”,所以应在其之前停顿。常在句末的虚词有“也”,所以,要在句中的六个“也”之后停顿。综上分析,原句正确停顿为: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餷鬻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串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文中人物。题干要求写出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来评价宓子贱在文

28、中的表现。题干中已经明确了答题的范围,只要求概括主人公的特点,作答时可根据文中与主人公相关的故事情节来总结,尤其要注意宓子贱的语言描写,如:在孔子询问他靠什么把单父治理得很好是,宓子贱说:“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餷鬻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串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由此概括出:体恤民众(

29、爱民如子)、从谏如流、亲贤远佞、乐观向上(安贫乐道)等方面。【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人物的思想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孔子“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这句话的意思。孔子这句话意思是: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体恤儿子样体恤百姓的儿子,像顾惜自己儿子那样照顾孤儿,而且以哀痛的心情办好丧事。在回答该题时,首先要明确表态:赞同或者不赞同。然后分析自己的看法的理由:如果赞同孔子的观点,要抓住孔子所说的“小节”,是使部分百姓受益,而造福全体百姓,方为“大节”。所以,宓子贱如果只抚恤孤老,而不像能尧舜那样招揽贤才,加强对单父的治理,就不能惠及所有百姓,就是“小节”。如果回答是不

30、赞同孔子的观点,理由要抓住何谓“大节”。“大节”是指体恤民众,关乎民生,解决民众疾苦,使百姓生活安定,更能招揽贤才,推行礼乐教化。【点睛】高考探究题作为一种新型考查方式,较好地在文本、考生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便于考生作思维拓展和实践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一、命题特点: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等字样。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二、主要题型:大体可分正反对立类,深层剖析

31、类,拓展启示类。三、探究角度:围绕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答题探究入手的角度:(一)探究人物: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二)探究情节:1、结尾的合理性;2、情节的合理性。(三)探究主题:1、探究主题的丰富意蕴;2、探究主题的启示。(四)探究题目。四、答题技巧:观点要鲜明正确,内容要有理有据,形式要层次井然。探究有方向,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放得开又收得拢,自然可以拿高分。参考译文: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得到众人的好评(高兴),告诉我你是靠什么做到这一步的。“子贱说:“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

32、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说:“不错,但这只是小的善行,能使平民亲附,但还不够。”子贱又说:“我当作父亲样对待的有三人,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所结交的朋友有十人。”孔子说:“当作父亲样对待的有三人,能够用来教育人民尽孝道了。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能够用来教育人们敬爱兄长了。结交朋友十人,能够以此教育人们互相学习了。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阶层的人会亲附,但是还不够。”子贱说:“此地百姓中比我贤明的有五个人,我向他们学习,他们都教给我怎样从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说:“要想使自己成就大事业,关键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来观察、了解天下,致力于招揽贤人。推举

33、贤人,这是各种福祉的根本。可惜啊!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宓子贱将要作单父县令,去拜访阳昼,并说:“你有什么话来赠送我吗?”阳昼说:“我从小贫贱,不懂得治民的方法。只有钓鱼的两点体会,让我拿它送给你吧。”子贱说:“钓鱼的体会怎么样?”阳昼说:“抛下钓丝投放诱饵,迎上来吞食的鱼,是阳桥鱼,这种鱼肉少且味道不美。如果是若隐若现,似食不食的鱼,是鲂鱼,这种鱼肉肥厚而味美。”宓子贱说:“讲得好。”在他还未到单父的时候,在大道上迎接他的官吏来往不断。子贱说:“快赶车走,快赶车走,那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等他到了单父,请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34、,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孔子的哥哥有个儿子名叫孔蔑,与宓子贱同时在做官。孔子经过孔蔑处,问他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蔑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得到什么,但失去的却有三种,这就是:公事缠身,所学的知识怎能得到温习?因此学习不能够明白领会,这是一失;俸禄太少,稠粥还不足够供给内外亲戚,亲戚日益疏远了;这是第二失;公事繁忙紧张,不能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日益疏远了,这是第三失。”孔子不高兴,又前去见子贱,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子贱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失去什么,却得到了这三样:当初记诵的文章,现在实践并推行它,于是学习的东西天比天明白,这是所

35、得之一;俸禄虽少,可稠粥还能供给内外亲戚,因此亲戚一天比一天亲近,这是所得之二;公事虽然紧张,夜里常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一天比天亲密了,这是所得之三。“孔子评价子贱说:“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个人是从哪里学到的这种品德呢?”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注】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

36、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回:挽回、扭转。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沉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B. 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

37、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C. 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D. 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E. 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14. 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答案】13. CD 14. 怀才不遇之悲。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 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的崇高理想。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 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对

38、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通过庄子寓言。【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有误,从诗中来看,三、四句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来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D项,“颈联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有误,选项意思表述全然相反。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

39、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这首诗歌使用很多典故,借典故来表达情感。如三、四句使用贾谊和王粲的典故,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作者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悲。如五、六句使用范蠡的典故,表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

40、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

41、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主要借助典故来抒情,如三四句,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

42、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如七八句中借助庄子寓言,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送东阳马生序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一句是:“_。”(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3)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答

43、案】 (1).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 故不积跬步 (3). 无以至千里 (4). 尔卜尔筮 (5). 体无咎言【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一句”,第二句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第三句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艰”“跬”“至”“尔”“卜”“筮”“咎”等。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北京的树肖复兴老北京以前

44、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

45、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

46、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栆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

47、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

48、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

49、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

50、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16. 下列语句中,“讲究”与例句中“讲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51、例句: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A. 这一次我们学校请的专家报告真好,非常讲究实效。B. 北京人以茶待客,沏茶时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这叫讲究。C. 写高考作文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D. 明星走红地毯,总是穿着讲究服饰,力求光彩照人。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B. 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C. 第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表明在他心中树比人重要。D. 文章第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18. 文中第8段说:“树的历史最能

52、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19. 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颗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20. 中国的文人有为居家或书房写门联的传统,文中吴晓玲先生写的“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就是一例。请你依据自家的特点或对未来书房的设想,写一副对联。21. “北京的树”对北京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下列作品中某一事物对人物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在小说药中,对华老栓来说,“药”是治好小栓痨病的重要寄托。B. 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是宝玉身份的象征,也是送给薛宝钗

53、的信物。C. 在平凡的世界中,“书”是孙少平的朋友,也是他不竭的动力源泉。D. 老人与海中“海”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老人的敌人也是朋友。【答案】16. A 17. A 18. 老槐树见证了鲁迅在绍兴会馆中写作乘凉的情景;老皂荚树见证了法律奠基者沈家本先生住在吴兴会馆中的岁月;枣树和柿子树见证了荀慧生在甲十九号用果子和柿子招待梅兰芳等朋友的生活场景;老枣树见证了四合院的沧桑历史;合欢树见证了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吴晓铃先生在这里的学者生活;杜梨树见证了湖北会馆里87岁老太太日常的岁月沧桑和朴实的生活风貌。 19. 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叶子浓密如云,花朵洁白耀眼,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的人

54、们没有因为住房困难而砍掉它,引起了作者的尊敬;杜梨树有八十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老太太的说法引起了作者的共鸣;这一棵老杜梨树代表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希望这种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因这棵树,作者也表达了某种隐忧。 20.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1. B【解析】【16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讲究:指重视,讲求;形容词,精美;北京话,形容人非常仗义。在例句中取“重视,讲求”的义项。A项与例句相同。故选A。【17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

55、作者写老皂荚树,主要原因是老皂荚树见证了沈家本先生在这里居住的历史,是历史与生活的见证者,跟他有关。C项,“树比人重要”有误,作者去看合欢树本身也是对吴先生的怀念。D项,没有用排比的手法。故选A。【18题详解】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此题重点抓住和树相关的人物鲁迅、沈家本、荀慧生、梅兰芳、吴晓铃、老太太的活动进行分析概括即可【19题详解】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56、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此题要求回答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一棵杜梨树”,这就要求招待“树”的特殊,即和作者的情感联系或代表的某种精神品质,从文中情节看,从当时的人们没有因为住房困难而砍掉它,“树”反应出当时人们的精神,让作者尊敬;杜梨树有八十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老杜梨树代表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从主旨看,作者希望这种精神要传承,这种历史文化要保留,关注这棵树实际关注的是文化历史的传承。综合这些内容作答即可。【20题详解】此题考核根据语境拓展运用的能力,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

57、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本题中“请你依据自家的特点或对未来书房的设想”确定了一个特殊的环境,那就是未来书房。答题时注意对联的特征,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从结构上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不能出现重复的字;上下联词组要对应,词性要相同,句法要一致;上下联的意境要相随;上下联平仄要相对。【21题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B项,“也是送给薛宝钗的信物”表述错误

58、。故选B。【点睛】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到归纳文章要点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整体透视: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具体步骤应该是: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切割一“块”。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有时可

59、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抽“条”。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2.写作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

60、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答案】对与好“你的三观很正”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你的三观很巧正好与我相同网络众人。什么是对,什么是好,这是个问题。对于低级生物,能活下去,繁殖下去的就是对,就是好,两者是一样的。但人类早就找到了新陈代谢与繁殖之外的事

61、情,因此,对于我们,“对”与“好”不在重合。古人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但现实里大多数人属于君子小人中间的一部分,是以人人“同”,但不一定“合”。我认为“对错”在于法律和大众道德,而“好坏”则在于对社会的思考层次。前者变动的频率很慢,基本上只有改朝换代之时才会从根源上改变,但后者可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我暂且推出一个结论:“好坏”决定了未来的“对错”,但受制于过去的“对错”。(其实也受制于现在的“对错”)两大学生轮滑刷街千里,燃了青春也犯了法纪。这事无疑是带有正能量的,众多支持叫好者就是证据。但这“好事”却不是“对事”,因为它违背了法规。换个思考角度,若未来轮滑成为一种交通方式,如

62、今日之自行车,那怎可能没有对应的交通法规让人们来一次合乎法律的轮滑之行?只不过现在法律还没到而已。“好坏”与“对错”的相互转化周期很长,所以我回头看远了些:几乎所有的革命的理由,体制的推倒重来都有一个根本原因“对错”标准已经不能匹配人们心中的好坏,他们的矛盾激化了,必然会有一方被改变但,“好坏”得标准一般不会倒退。所以那些革命的成功可能迟到,但从不缺席。从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一旦“不再做奴民”的好坏标准推出,古老的“对错”标准在它面前只能玩蛋。从南北战争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到“好坏”总是上演着先被老“对错”压迫,然后长大打倒老“对错”成为新“对错”,老去后再重演“好坏”推翻的戏码。

63、无一例外。“好坏”的变化本质关联的太多,现在的我上说不明白,但我亦能对事件作出判断:当“对错”与你的“好坏”相悖,不妨现在二者的交集里观望一会儿,顺便读写书,丰富一下自己。校服冬凉夏暖且丑,不妨先穿着,总有一天学生能穿上心仪的着装。要知道,如果某些人制定的“对错”长期违背“好坏”他们总是会死得很惨。【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材料提供了三段话,第一段讲一个新闻,两名大学生脚踩轮滑鞋“长途刷街”,实现了青春梦。有网

64、友叫好,但警察指出,此种做法不对,违反交通规则。具体展示生活中的“好”与“不对”现象。第二节,进一步分析,生活中的这种“好”与“不对”现象多。第三段表达人们对“好”与“不对”的不同看法。然后要求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考生可以抓住最后一段中提供的人们对“对与好”的不同理解来立意。可以立意,“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强调无论是做人做事“对”是前提,只有“对”才可能是好的。虽然“对”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但 “不对”肯定“不好”。第二种观点,“无过便是功”,只要没有过错就是功劳,就是好的。近似于人们常说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这里,“无过”便是“功”。当然这种认识和理解有点

65、保守,不能表现出人的勇于拼搏进取精神,因为总怕犯错,其实生活中,有些伟大的发明就是在多次错误之后才创造出来的。因此这个观点可以反弹琵琶,写驳论。第三种观点,“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意思是只要方向正确,出发点是好的,最终都会被人们理解接受和认可。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立意。比如,既要“对”又要“好”;“好”的不一定是对的;要辩证看待“好”与“对”等,只要在“好”与“对”之间立意,言之有理,都可以。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有力,论证方法不能单一。【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