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高考怎站位1高考为何考2高考考什么3高考怎么考4专题跟踪检测5返回返回通晓知识关联 返回明确主旨线索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地主阶级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返回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20 世纪
2、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返回线索(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经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历经酝酿、提出、成熟并最终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返回返回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
3、化”不断深化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这些内容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息息相关,更体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返回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西学东渐、维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复习备考时,既要整体梳理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历程,
4、即西学东渐(雾里看花)、中体西用(移花接木)、维新思想(残花留香)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芽绽放),又要从社会热点的角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信仰的指南返回返回01 从“雾里看花”到“残花留香”返回隐性时空魏源、新思潮萌发、海国图志资政新篇、“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托古改制、君主立宪素养热词强国御侮之道的最初呐喊;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师夷长技”主张的最初实践;康梁维新思想理论的来源;由“器物”到“制度”的首次嬗变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1868 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
5、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的看法()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返回解析:奕的“西学中源”说有利于中国学习西方的技术,排除A 项;“西学中源”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又强调西方的技术是从中国传出的,因此又不利于真正学习西方技术,对学习西学具有双重影响,故选 B 项;材料中主要是学习西方技术,并未涉及民主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排除 C、D 两项。答案:B 返回2(201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19 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
6、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返回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而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排除 A 项;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目的主要是回避攻击,而不是独尊中华鄙夷外邦,排除 C 项;其目的就是回避来自于顽固派的攻击,是学习西方的策略,故选 D 项。答案:D 返回3(2019河南郑
7、州二模)1903 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材料反映梁启超()A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B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C认为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D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返回解析:据材料“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商国主义者”“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海上权力关乎商业势力进而影响国家实力,故选 D 项;材料强调海权与中国前途问题,重点不在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海权的重要性,未涉及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排除 B 项;材料“商业势力
8、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不能等同于海权决定海上商业的发展,排除 C 项。答案:D 返回4下表是不同学者对康有为的认识。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观点出处“(康有为)初讲学长兴里,号长兴学舍,好测览两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冯自由:革命逸史康有为自己向香港中国邮报编辑说:“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的著作。”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康有为称“尧、舜如今之滇、黔土司头人也”;又称:“尧、舜皆孔子创议”。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A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B尚未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C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
9、D主要得益于西方传教士的熏陶返回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是为了降低维新思想传播的难度,借孔子的力量来谈论维新,是自身局限性的体现,故选 A 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他认为“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向西方学习,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排除 B 项;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表现是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材料中提到的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无法体现这一政治主张,排除 C 项;“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体现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受到了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尧、舜皆孔子创议”体现了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近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近
10、代社会转型的影响(1)表现: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第二次高潮:19 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返回第三次高潮: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返回(2)特点:传播内容:源源而
11、入,由表及里,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度思想)。传播区域:由通商口岸到沿海地区,再到内陆省份。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如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争;中西文化大论争。国人的态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师法,再到自主选择。主要媒介: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返回(3)影响: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思想潮流: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文化: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科技: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返回2
12、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1)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它打出“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返回(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返回3近代中国对
13、西方认识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1)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 世纪 60 年代起,“天朝”与“夷”的称呼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的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返回(2)从“淫巧”到
14、“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 世纪 4060 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返回4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
15、协性的特点。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返回(2)成因:策略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阶级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经济根源: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返回(3)评价进步性:变法图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了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
16、的封建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又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变法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走向失败。返回02 从民主共和到“以俄为师”返回隐性时空孙中山、同盟会、民报、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陈独秀、新青年、“德先生和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十月革命、李大钊、五四运动、问题主义之争、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素养热词融贯东西思想文化的旧三民主义;深入思想理念层次的新文化运动;“以俄为师”
17、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国共合作基础的新三民主义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2019天津部分地区二模)孔范今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A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B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C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返回解析: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否定的激进主义倾向,与材料中“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相符,故选 A 项;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排除 B 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逐渐结合中
18、国国情,但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2(2019山东济南二模)第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 400 多人,到 1920 年猛增到 1 600 人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返回解析:材料“赴法勤工俭学”人数由 400 多人到 1 600 人,变化的时间点是 1920 年,结合史实判断,1919 年发生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以促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增多,故选 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9、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排除 A 项;巴黎和会不承认中国的战胜国地位,中国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中国拒绝签字,排除 C 项;在 1920 年前后,中国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依靠日本的帮扶,军阀混战,当时中日关系没有因为山东问题而恶化,排除 D 项。答案:B 返回3梁启超在 1921 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这样阐释:“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由此可知,1921年方兴未艾的时代思潮是()A实业救国思潮 B民主科学思潮C三民主义思潮D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选 D 项;辛
20、亥革命前后实业救国思潮盛行,排除 A 项;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思潮盛行,排除 B 项;辛亥革命前后三民主义盛行,排除 C 项。答案:D 返回4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A强调普遍平等民权B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解析:材料“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体现追求民族解放,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故选 D 项;“普遍平等民权”是民权主义的发展,排除 A 项;“反清排满”是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内容,
21、排除 B 项;“推翻封建帝制”是旧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排除 C 项。答案:D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观念之争(是否学)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政体之争(学哪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之争(向谁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
22、国返回2.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制内阁,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返回3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1)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
23、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使革命的力量空前地团结壮大起来。(2)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势力。返回4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内涵的演变及原因(1)演变:18941912 年,民族主义主要是以“驱满”和“反清”为主要特征,带有鲜明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民族主义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清政府,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返回19121919 年,民族主义思想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以
24、“五族共和”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主要内涵。“五族共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但“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返回19191924 年,民族主义发展到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自决,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阶段。“民族自决”思想是孙中山民族观的一次进步和飞跃,它既体现民族平等的思想,也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思想经验。这一阶段是孙中山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达到了充分成熟的体现。返回(2)原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斗争的屡
25、次失败,使他对其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思考和反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国际背景,使孙中山认识到中国也可以学习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这成为其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认识到帝国主义才是侵略中国的罪魁祸首。其次,孙中山从五四运动还看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认识到人民群众可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力军和坚强后盾。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外部因素。孙中山个人与时俱进、爱国、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其思想转变的主观原因。返回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
26、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传播。返回(2)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返回返回高考小题悟道返回1(2019全国卷)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
27、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返回命题者说解析:材料揭示了 19151918 年“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的次数大大超过“民主”。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故 A 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 1924 年,故 B 项错误;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否定资本主义
28、政体,故 C 项错误;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故 D 项错误。答案:A 强调历史时空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差异隐含社会热点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凸显立德树人引导青年一代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追求强国富民真理返回2(2019全国卷)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返回命题者说布设历史现场1916年;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转换思维角度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批判封建
29、纲常名教,提倡新道德,倡导个性解放,故陈独秀此文对个人自由和权力的呼唤,目的自然在于批判封建伦理强调历史担当青年一代应把自身价值追求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返回解析: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故 A 项错误;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可能反对西方民主,故 C 项错误;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 1916 年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B 返回3(2018全国卷)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
30、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返回命题者说素养鲜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培养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底色鲜亮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立意高远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切入,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考查,彰显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价值取向返回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31、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通过这些争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生在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之后,故 A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与欧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消除”一词说法绝对,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4(2018全国卷)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
32、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返回命题者说回归历史现场孙中山在1923年为改组国民党而作的一次讲话认知历史现象国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从而导致革命未成功,需“师俄国之法”谨防设误陷阱效仿的是俄国的成功之法,非其革命之“道路”更非其革命之“前途”返回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33、,故 C 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及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 A、B 两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5(2018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返回命题者说强调历史思考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煞费苦心”的原因关注学术热点当前史学界关于天演论的历
34、史地位和学术影响的探讨渗透家国情怀通过考查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弘扬民族主义精神返回解析: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传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在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故A 项错误;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 C 项错误。答案:D 返回高考大题增分返回
35、返回典例 1(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返回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
36、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返回(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
37、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 分)返回规范解答返回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确保答在范围内返回返回第二步:析材料、联知识,确保答全要点第(1)问:“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分析保分点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直接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是本设问的保分点孔孟儒学: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汉代儒学: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高分点考生在回答第二小问时,往往会套用程朱理学的特点(思辨,强调个人修养)进行回答,但与材料存在脱节的情况,由材料中两句话可知,宋代儒学重视孔孟儒学,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儒学
38、的传承,即所学知识与材料的结合,这样答案才会更全面返回第(2)问:“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分析保分点主张回归孔孟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否定后世杜撰之说高分点回答此问时,很多学生只是通过两则材料中相似信息的提取、归纳,而没有探究这些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没有从唐代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以及近代康有为借助儒学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高度上去认识他们的“共通之处”,因此在总结答案时,要注意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会概括出“为现实服务”这一要点返回第(3)问,“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分析保分点儒学是不断发展的区别地看待,理解真正的儒学
39、高分点材料中没有明确我们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回答时可以拓展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返回第三步:组织答案要点化、条目化,确保条理规范(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返回返回典例 2(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
40、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 分)返回 析题从哪些角度入题本题要求自拟论题,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精析材料,提炼观点,找准适合自己论证的角度;第二步,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检索所需史实;第三步,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作答
41、。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可结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从农民阶级、开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阶层救亡图存的史实得出论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返回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可结合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观点,即西方殖民扩张虽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重大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转型,由此可得出论题“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可结合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抗争探索,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史实,得出论题“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返回 答题如何组织史实论证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示例
42、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2 分)理由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没有实践,但是促使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开启了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戊戌变法,虽然结果失败,但是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
43、中国的思想解放。(8 分)返回总结 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进步起了重要影响。(2 分)点评 本论题涉及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熟悉度较高,易得高分。返回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示例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2 分)理由 19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机遇。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曲折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44、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8 分)返回总结 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2 分)点评 本论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西方殖民入侵的双重影响,思路明确,辩证分析,易得高分。返回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示例 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2 分)理由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
45、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8 分)返回总结 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2 分)点评 从“前途光明”立意,结合近代史上的抗争和探索的史实进行合理阐述,也可得高分。返回“专题跟踪检测”见“专题跟踪检测(六)”(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