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工业 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_的冲击。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侵略。(2)表现:以家庭为单位,以耕织结合为特点的_开始解体。(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外国商品 小农经济(3)影响。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_和原料产地。导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兴起。商品市场【图示记忆】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 2.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兴起: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有识之士认识到_ _的重要性。(2)目的:“_”“_”,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凡此苦
2、 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3)成就。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兴办的_,标志着中国近 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兴办的_,是当时国内规 模最大的官办军用工业。民用工业:1881年,张之洞兴办_。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 自强 求富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开平煤矿【名师指津】洋务运动的特点(1)目的上看,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2)内容上看,只片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3)结局上看,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4)评价。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对_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
3、图示记忆】洋务运动的“一、二、三、四”【名师指津】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一个趋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曲折发展。(2)两个特征: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四个表现:外商企业出现;“耕”与“织”分离;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二、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_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 刺激和影响下。2.主要代表:出现以_、广东继昌隆缫丝厂、_ _为代表的民族工业。(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外资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4、 天津 贻来牟机器磨坊【名师指津】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仅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3.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 工商。社会上兴起了_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的_运动的推动。(2)表现:涌现出了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_ 发展尤为迅速。实业救国 收回利权 棉纺织业【名师指津】3.理解“实业救国”(1)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
5、阶级专政,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意义。(2)在其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黄金时期:从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1)原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_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倡导_。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_。群众性的_的促进。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前十年里,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 使用国货 对华商品输出减少 反帝爱国斗争(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_ _得到发展
6、。重工业和 化学工业 2.日益萎缩: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1)原因。抗战期间,日本采取“适地适产主义”“军事管理”“_ _”、物资管制制度、掠夺劳动力等措施进行破坏。_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压制民族工业。官僚资本推行“_”政策,通过统购统销及专卖制度、资 金入股等攫取财富,使民族工业遭受重大损失。(2)结果: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委托经 营 外国资本 经济统制【易错提醒】近代化与工业化的区别 近代化不单是经济的工业化,而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史论要旨】(1)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
7、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3)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是由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而是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新产生的。(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陷入绝境。【本课小结】重难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史料探究】1.经济结构的变动(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
8、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华亭县志风俗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包世臣安吴四种【探究】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的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1)变化: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2)说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洋务运动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
9、说【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客观效果。提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论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 1.由单一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2.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生产方式产生。3.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工场发展为工厂。4.生产部门和流通方式发生变化:轻工业发展,重工业起步;商品流通方式多样化。5.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业工人等新兴社会阶层出现。【名家评史】【观点】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
10、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解读】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作者认为:(1)对清政府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2)从社会发展来看,洋务运动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3)从文化发展看,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发展。【原创例证】有人说“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主要的
11、影响是()A.延缓了清政府的统治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D.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解析】选D。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A是历史的退步,B本身说法错误,C不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均排除。【观点】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解读】本段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2、。(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洋纱洋布倾销中国,使中国传统手工业从业者大量破产失业。(2)失业的妇女迁到上海等地,进入西方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3)材料中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已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西方的经济入侵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重难点二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史料探究】1.不利因素自身、社会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挠,
13、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督抚衙门,反复再三,最后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下,官司才告一段落。【探究】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提示:发展艰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2.有利因素时局(2014重庆文综T13改造)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
14、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1 568 853 29.6【探究】根据材料,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提示:趋势: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原因: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3.不利因素官僚资本主义 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成立中国蚕丝公司(简称中蚕
15、公司)当时的文汇报揭露:“查此次中蚕规定春鲜茧价格,每担仅10万元,而实际收价,且有低于7万元者,但蚕农成本,以种价每张要1万以上,再加桑叶人工,每担成本至少要15万元。乡农呼怨无门,或忍痛斩售,或忍痛砍桑。”上海丝绸志【探究】据材料,判断“中蚕公司”的性质。分析此公司经营模式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提示:(1)官僚资本主义。蚕农利益受损,不利于民营蚕丝业的发展。(2)认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族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史论总结】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16、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及曲折发展的启示 1.
17、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的表现 (1)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3)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2.启示(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2)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3)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4)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科技为先导。【名家评史】【观点】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扩展
18、,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解读】材料反映了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认为:(1)中国近代企业从结构上是沿着轻工业和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这与中国史学界的传统观点不尽相同。日本学者认为,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政府投资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2)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方面,外国企业起了特殊作用,这与中国史学界简单认为起推动作用的主流观点也不相同。【原创例证】依据下图,我们可以概括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有()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
19、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901-1911年 数量(家)资本额(万元)纺织业 82 1 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 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 272.9 A.发展速度快 B.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 C.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D.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解析】选B。材料中只体现了19011911年不同行业数量与资本额的比较,没有体现地区的分别,排除C。材料也没有体现与1901年之前或者1911年之后发展状况的比较,排除A。与外国资本的关系也没有体现,排除D。依
20、据材料中“机器业”仅有“20家”“352.1”万元等信息,可知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故选B。【观点】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大致说来,半边缘化是近百年社会演变的关键性因素,它加速了内部衰败的速度,并使现代化被扭曲甚至断裂;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依附性发展。而革命化则是抗议内部衰败和阻止半边缘化的关键性因素,它为现代化扫清障碍;但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只有形成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中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罗荣渠对中国现代
21、化发展的评论。他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向有:半边缘化、衰败化、革命化、现代化,其中现代化是最主要的,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即“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只有形成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中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当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史学素养史学研究的方法与原则【理论阐释】1.题型特点:史学研究理论型题目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选择题型多是以引用某些著名史学家、历史哲学家的话语或者某些关于史学理论研究新趋向的史学话语作为题干。非选择题多是在一道考查主干知识题目
22、中有一问或者两问链接性考查,往往表现为依托历史知识考查史学研究理论的具体运用。2.培养能力:考查学生对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对史学理论前沿研究的了解情况以及临场理解较抽象历史理论的能力。【典题例证】(2014广东文综T38)(节选)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
23、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思路引领】第(1)题,小农经济的特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经营方式、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等角度分析。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需要分析材料一、二得出结论。第(2)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迁的,但都不全面,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得出即可。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
24、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方法点拨】(1)明确试题考查方向和能力。据题目题干和解答要求,确定命题的角度和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主题和方向,如分清是对史学思想还是历史观、是史料鉴别运用还是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等。(2)运用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和史观。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如研究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注意多角度思考。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
25、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典题运用】(2014自贡模拟)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
26、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世界史内容体系 一条主线: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两个系统 纵向系统(时间为序,生产力为动力)横向系统(空间地域联系、交往为动力、市场的作用)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15世纪末19世纪末:从分散发展到世界成为一体 20世纪:密不可分的整体 21世纪: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速(1)依据
27、材料一归纳新旧史学发展变化的主要观点。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2)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简要说明1956年教学大纲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3)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简评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记载事实”“说明”“关系”“有权力者兴亡”“谱牒”“国民”“相互之关系”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第二问。第(2)题要依据“阶级斗争”“突出苏联的历史”等信息回答第一问,第二问要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归纳。第(3)题注意事件与影响的正确关联即可。答案:(1)观点:从记载事实到说明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帝王政治为中心,以朝廷、个人为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探究国民运动和国民关系。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观。(任3个方面)(2)史观:唯物史观(或革命史观)。时代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3)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各地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的初具规模(或世界市场的拓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建立,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