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复习课 专题九 时空串联体系构建 答案速填:A.中日甲午 B.民族资本主义 C.维新变法 D.定国是诏 E.百日维新 F.戊戌政变 主题考向素养提能 考向 戊戌变法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2.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3.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4.从推行者来看,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5.从性质上看,是
2、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6.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7.从策略上看,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8.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9.从实践上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素养特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
3、有学者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历史解释)(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所同意的观点的理由。(史料实证)(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历史解释)【解析】第(1)题分析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政治进步方面的贡献。第(2)题从变法的具体内容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4、程度等方面考虑。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2)观点: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理由: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选其中一个方面回答)(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考向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
5、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素养特训】阅读材料,回
6、答问题。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史料实证)(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历史解释)【解析】第(1)题材料中“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体现全民教育和重视女学的思想;第(2)题联系百日维新教育上的举措回答。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兴办女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