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7962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18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成成中学高三年级历史备课组集体教研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课型复习课第几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能力: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孝文帝改革。经济上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文化上儒学吸收佛 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北魏均田制难点:江南经济的开发,文化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手

2、段讲授法、探究法,讲练结合使用教材的构想本单元在讲述时抓住阶段特征“分裂”来讲解,在政治上重点讲述孝文帝改革,帮助学生归纳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专题、经济上注重江南经济的开发,人口迁移的内容,文化上注重南北的特色: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又有民族融合的特征 单元概述:公元220到589年隋灭陈实现国家统一。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章应抓住两重点: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把握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进一步理解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是魏晋南

3、北朝的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抓住时代特征,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阶段特征:(抓住分裂的特征讲,史实应正时代背景)(一):政治: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权更替(趋势: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二):经济:南方的开发和北方的恢复。特点:江南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交流加强。(豪强地主:政治:累世公卿;经济:庄园经济;军事:家兵)(三):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四):民族:民族迁徙和大融合(五):外交:暂时中断。由于受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和

4、政局动荡影响,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太畅通,但佛教的传入出现高潮。知识梳理:(1)政治上: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曹丕为取得士族支持创立,按门第、才能选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2)经济上:A:农业: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战乱较少,经济相对稳定、发展速度较快)B:土地制度:均田制 背景:北方战乱无主荒地增多,士族经济寺院经济导致自耕农减少, 赋税收入少 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对农民:保证土地需求,一定程度减轻负担,积极性提高 对农业:开垦荒地,促进生产 对国家:加强了对土地、劳动力的控制,保证财政收入和劳 役的需求C:赋税制度:租调制D:手工业:冶铁业:南北朝的

5、灌钢法;能源:石油、天然气E: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高考题)(3)民族关系: 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 实质 经济的过程; 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的方式:一、民族迁徙,二、友好交往,三、战争,四、改革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后期改革。 北魏是鲜卑族的拓拔部建立的政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拓跋珪在统治期间实行编户、劝课农桑、重用儒生、实行汉制,拓跋部由游牧生活转为

6、定居生活,初步封建化。1. 改革背景:宗主督护制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族人民起义不断爆发;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拓跋珪执政措施开始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初步基础。2.改革内容: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3.评价:改革的作用:加速了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7、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支持,从而扩大了政权的基础,巩固了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述这一切,为后来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改革的特点: 由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改革;具有缓和统治危机和改变社会形态的双重性质;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结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4)文化:尽管本阶段政局混乱,但我国的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超越秦汉,有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如数学、农学等,其成就即使与后代“治世”相比也毫

8、不逊色,为我国封建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 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 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懦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2) 农学的新成就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体现重农抑商理念。 (3)书法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汉末的思考、士的心起、笔墨纸张的改进。代表:书圣”。)(4)绘画艺术文人画:士

9、人兴起顾恺之 “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等。宗教画:宗教兴起曹不兴(5):石窟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民族融合、宗教盛行)(6):诗歌:建安文学: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富有生气田园诗: 陶渊明;清新自然、朴实恬然民歌:南方婉转缠绵,多描写爱情;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北方慷慨激昂,有牧歌、战歌、恋歌。 北方战乱、南方稳定【重点和难点精析】考点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 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在魏晋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强的动乱多发生于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江

10、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征。(2)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阶层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它形成于汉魏之间,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在南朝时逐渐衰落。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地主凭借其拥有的特权,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而寺院经济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有了迅速的膨胀。由于战乱导致劳动力损失严重、地主庄园又大量隐匿人口,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土地、劳动力的控制权的斗争非常激烈。(3) 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北方商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少城市遭到破坏,直到北魏以后才有所恢复;而南方由于

11、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比较活跃。(4)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随着民族大融合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贸易等各方面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各民族经济交流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2、江南农业的开发的原因、及意义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此时期南方的社会环境与北方相比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农业生产。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经济的发展,

12、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北方、隋唐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北方农业的特点,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及原因特点:此时北方农业因战争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恢复发展;畜牧业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渡开垦而导致环境破坏的状况有所缓解。表现: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的马均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采用了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积肥;兴修水利,曹魏兴复了许多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在水田之处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均田制;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成就。 原因:首

13、先是西晋初期和北魏中期的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各割据政权中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再次是游牧民族的南下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对当地农牧业有很大影响。【知识拓展】1、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与统一的认识:此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分裂割据,但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政治上:割据政权的局部统一为以后隋的完全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2)经济上:此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3)民族关系上: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一起为北方经济的

14、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人心向背:战乱中的人民生活动荡,渴望统一。总之,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影响游牧民族在南下之初,由于其世代游牧,不习农耕,同时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对中原农耕文化造成破坏。但游牧民族的南下,客观上又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得到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而且畜牧业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少数民族也由原来以游牧为主逐渐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汉族融为一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考点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发展,江南经

15、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1)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

16、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2)佛教兴盛的表现: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3)佛教的影响: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和实践。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实践:“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3、魏晋南北朝时期

17、文化的突出特点(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1)异: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均田制、民族关系

18、)。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士族腐败)(2)同: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 项目检测内容当堂达标检测1. (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

19、,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

20、.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4.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5.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反馈:每题均由学生回答并讲解思路,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教师点评,学生改正。1-6CCCCBC板书设计 概念解读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 练习巩固教学反思补充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