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1)本文作者是 _代 _家 。 字 _, 自号 _, 又号 _, 本文选自 。本 文 是 作 者被贬为 _时所写,丰乐亭记是它的姊妹篇 。2、我来帮你读? 滁( ) 林壑( ) 琅( )琊( ) 潺潺( ) 辄 ( )霏( ) 暝( ) 晦( ) 伛( )偻( ) 山肴( )野蔌( ) 觥(
2、 )筹( ) 颓( )然 阴翳( )二、课中学习A、初读课文 理解文意,走进“醉翁亭”一)研读第一段:1)解释下列加点字:环 壑 蔚然 临 名 辄 意 寓2)翻译下列句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二)研读第二段:1)解释下列字幽 晦 若夫 芳 暝 秀2)翻译下列句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三)研读第三段:1)解释下列字负 于 渔 洌 肴 蔌 酣 陈 伛偻 提携 丝竹 颓然2)翻译下列句子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苍
3、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四)研读第四段1)解释下列加点字已而: 阴翳: 上下: 去: 其: 谓:乐其乐2)翻译下列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B、欣赏“醉翁亭”1、作者围绕乐宇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2、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仙水之间”,你认为真的仅仅在于山水之间吗?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何关系? 课后延伸巩固一阅读理解【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4、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随从) (2)余至扶风之明年(第二年) (3)既而弥月不雨 ( 下雨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