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学习要求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4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觉醒”的含义是什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觉醒”: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
2、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然性: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学生预习前提上总结孙一生的革命活动:(略)教师指出孙的一生经历了四次转变。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一)从“医人”到“医国”(阅读内容) 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史料过渡: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
3、李鸿章书,1894年 6月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二)从“改良”到“革命”1、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2、开始的标志: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3、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1)创立同盟会:(视频)背景:民族危机加深;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党概况:1905年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展开复习)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是较完整的资产
4、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意义: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过渡:之后革命党人又发动了数次起义,仍归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尤其是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高度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当孙中山在美国芝
5、加哥筹措起义经费(据唐德刚,当时孙正在一华侨饭店老板处跑堂)中国传来了革命胜利的消息。(2)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意义:(课文)颁布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请回答:1、选自何文献?什么时间颁布的?2、依据材料判断制定原则是什么?3、此文献的颁布有何意义?C.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两
6、次护法运动1917、1920结果:失败,说明了说明问题呢?(视频)孙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改弦更张(斗争纲领、斗争方式、力量依靠等),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孙中山认识到了吗?(认识到)革命以来叠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所致。因此,第一点要打破军阀,第二点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这促使了他新的转变 (三)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四)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1、条件: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中共的帮助材料练习:材料一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
7、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4(1)俄国革命指什么?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2)材料一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复习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联系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 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大革命开始标志)3、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复习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二、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59岁的孙中山因为肝癌晚期在北京去世。临终前,孙中山留下了人所共知的总理遗嘱,第一段是这样说的:“余致力国民革命,
8、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救中国“和平,奋斗,救中国”。也正由于此,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59岁本应是一个政治人物的黄金年代,但天不假年。尽管孙氏已死,但他的精神永存人间,这就是“浩气长存”。他最终留给人们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名言。三、孙中山评价评价人物,理性分析你如何看待这位20世纪引领历史的先驱?提示:名人眼中的孙中山: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
9、,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毛泽东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孙中山精神: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
10、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评价认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课堂小结孙中山先生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真诚能感动朋友,却不能打动那些阻碍中国走向自由平等的力量。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毛泽东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孙中山所忽略的,或者说没有找到解答。他的弱点是过于不切实际,不切实际到要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获得了“孙大炮”的外号;不切实际到一味与虎谋皮,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者身上。直至耗费一生,才在敌友之分的问题上接近了正确的认识,才将目光投向了民众,认识到“唤起民众”的必要。而这对于毛泽东而言乃是常识和认识的起点。尽管如此,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之上,而这恰是我们这个国家迫切需要的品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