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独立自主,灵活多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外交政策和原则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教材拓展 三大外交政策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
2、位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成就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41955年,在万隆
3、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求同存异”的内涵(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经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2)“异”是指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月内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11949年10月2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1949年10月4日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31949年10月5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41949年1
4、0月6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国51949年10月6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61949年10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71949年10月7日波兰人民共和国81949年10月1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91949年10月2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01949年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11950年1月18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史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的什么特点?体现了中国此时怎样的外交原则?试分析此原则形成的背景与意义。史料最主要的信息是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性质,即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特点: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原则:“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一方。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
5、,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全面理解(1)概念内涵:“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最终目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3)促成因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敌对关系。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
6、坏和阻挠。两大阵营对峙,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探究2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史料一20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两大阵营对峙”“获得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信息,从多方面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国际:两极格局对峙;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出现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维护和平、独立、发展民族经
7、济的任务。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史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史料二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什么特点?注意“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民族独立”等信息,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合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包容性、平等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1)包容性:不论国家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同与否,都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友好合作关系。(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3)时代性
8、: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时代的特点。(4)科学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标。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
9、。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解读材料,围绕“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影响”确定一个论题,并联系相关史实予以评述。解析:针对“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影响,主流观点认为其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而在新时期,在以发展经济为背景的前提下,学者们对以意识形成为核心的外交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应全面的分析问题,不应忽视“一边倒”政策所产生的诸多消极影响。答案:示例一:论题:“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阐述:从政治上看,
10、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示例二:论题:“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阐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更强大的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上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
11、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据下表推知,1949年10
12、月1950年10月,新中国外交()时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101950.1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朝鲜、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越南1950.41950.10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A.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B重视团结亚非拉国家C“一边倒”并超越意识形态D独立自主与不结盟C建交国家大多为东欧民主主义国家,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也有非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所列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不结盟,故D项错误。2(2019南通二模)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13、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朝鲜问题得到和平解决C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D万隆会议发挥出中国影响力A不关门且“参加国际事务”体现我国外交重视国家利益,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A项;朝鲜问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而且题干与该问题关系不大,排除B项;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不可能“消除”,排除C项;万隆会议召开是在1955年,排除D项。3(2019镇江一模)20世纪50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
14、议后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该会议()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B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日内瓦会议,该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选A项;“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印会谈时,排除C项;1971年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排除D项。4(2019南京、盐城一
15、模)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 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 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 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B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故选B项;“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A项;“贸易额”无法体现经济
16、存在互补性,排除C项;D项与 “贸易”关系不大,排除。 与时俱进,共谋新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中美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20世纪60年代末,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2)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
17、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3中日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2)过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4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18、,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国际交流与合作(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2)表现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立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表现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形成了
19、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宗旨和原则开展的各项活动。对中国外交的认识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刘胜湘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史料一1969年1月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
20、使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根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史料一阐述了美国在尼克松上台初期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同时也是美国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史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
21、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史料二说明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及影响。关键问题: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现代史上中美关系发展的“一波三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
22、、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2)20世纪70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从美国方面看a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d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从中国方面看a国际地位的提高。b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c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做出妥
23、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以家国情怀感受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时间条约或事件后果或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895年马关条约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1919年巴黎和会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破了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
24、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观点论述题。答题时要注意从以下三步入手: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的论证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
25、所学,思考问题背后的历史依据;第三步,亮明观点,分析信息,条理严谨作答。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原因: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
26、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
27、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
28、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这些外交行动()A说明中国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B有助于我国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C说明多边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D说明中国放弃了不结盟政策B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现代化建设需要
29、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中国不仅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有利于我国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故选B项;多边外交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不仅仅是不结盟政策,排除D项。2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坚持
30、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根据不同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关系,D项正确;A项仅符合题干中与俄罗斯的关系,排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一贯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2020山东学业水平等级模考10)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明立意:本题以饼状图形式考查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图中不同地区与中国建交的数量;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理思路:美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是西半球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31、的国家,1960年9月28日,中古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确认建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从那时起,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故B项正确。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英建交(2015山东卷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B一个国家的外
32、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中英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归根结底是由两国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故选B项;A、C两项对中英双边关系的改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故排除;中英两国的关系虽然不断改善,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并没有消失,故D项错误。练点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2山东卷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积极发
33、展同邻近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以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故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还未显现,B项错误;C项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政策实施的对象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同,排除;D项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练点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2015海南卷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D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
34、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我国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
35、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A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C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D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C题干中叙述的措施能够使中国政府主动缓解中外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对外关系,故选C项;题干没有特别提及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排除B项;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形成国营经济,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排除D项。2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B反
36、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D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D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与周边国家的矛盾,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具体表现,故A项错误,D项正确;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中国在外交上导向社会主义阵营,而印尼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会淡化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排除C项。3(2019湖北八市联考)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
37、化反映出()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C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中国对外援助发生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求的变化,故选C项;“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说明减少“左”的干扰,排除A项;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排除B项;不结盟外交政策与对外援助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41973年5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上海公报精神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C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中美上海公报,他提“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他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