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快乐”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快乐是人人都向往的。关于快乐的内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所以题目加上引号加以强调。但快乐需要自己去寻找,所以,“找”便成了题目的中心词。设计理念:本文是略读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在求深求全上下功夫。拓展阅读旨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积累。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体会小山羊找快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并学会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做快乐的人。2.读懂课文,感受读书的快乐。培养与人交流的愿望和积累词句的习惯。3.认识9个生字,引导自主增识汉字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
2、会小山羊的心理变化。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最后山羊妈妈的话。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找“快乐”。2.读题质疑:谁找快乐?为什么找快乐?怎样找快乐?找到快乐了吗?二、自读自悟,体验情感。1.初步感知课文。(1)自由读文。在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2)再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与同桌或学习伙伴分节轮读。同伴读得好给予表扬,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2.深入读文。(1)默读课文:思考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2)同桌讨论以上问题。三、深入感悟。1.小山羊找到快乐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1)找出小山羊找快乐前后心情变化的句
3、子或词语,读一读。板书:闷闷不乐 高兴 甜滋滋(2)小山羊的快乐是从哪儿找到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选择其中的一部分练习朗读或分角色表演。(3)你有过这样的快乐吗?(把学生说的快乐的事补充到板书上)2.理解体会山羊妈妈说的话:“快乐在你脸上,在你心里,你自己能感觉得到,却看不到它”(1)讨论、体会(快乐其实是你的心理感觉)。(2)练习朗读小山羊与妈妈的对话,读出小山羊奇怪的语气和山羊妈妈温和的语气。3.小山羊听了妈妈的话,明白了什么?(他明白了,帮助别人会给别人带来快乐,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他明白了,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彼此都很快乐;他明白了,快乐其实就在心里。)四、识字。1.自主识字。2.同
4、桌互识。3.指名识字。五、拓展阅读。1.搜集有关快乐的名言警句,读一读,制成小书签进行展示,小书签可以制成各种式样的。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3)唯独具有最高尚的最快乐的性格之人,才会有感染周围的人之快乐。(4)给予比接受更快乐。2.读读故事金色的羽毛,写写自己的收获。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
5、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板书设计:找“快乐”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帮助 照顾 一起游戏闷闷不乐高兴 甜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