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历史基础训练试题(含解析)第卷1.关于大禹治水,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亦有记载:“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据此分析,下列的历史理解最准确的是A. 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B. 无法断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C. 史记的记载最可信D. 题干中史料都属于口述史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诗经尚书左传史记中都有对大禹治水的赞誉,但都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断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C项,史记与诗经尚书左传同属于文学作品,不能比较谁比谁的可信度更高,排除;D项,
2、材料中几部作品的描述都是文学史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2.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A. “民以食为天”B. “和而不同”C. “无为而治”D. “崇尚礼乐教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B项符合题意;“民以
3、食为天”的意思是百姓以粮食、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材料未涉及有关粮食的信息点,故A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意思是无为而治理,材料强调的是羹汤要有多种味道、声音要“七音,八风,九歌”“相成”,与“无为而治”、“崇尚礼乐教化”无关,故CD项排除。3.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B. 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C. 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D. 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
4、中“郑和航海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可知,明朝能够绘制出清晰的海上、陆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地图,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间海上、陆路交流的地图,不能说明朝贡制度发展到顶峰,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曾经一度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地图,不能就此得出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的结论,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
5、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4.“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A. 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B. 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C. 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 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是通过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故A项错误;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殖民扩张的需要,并非做生意的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指在欧洲北部做生意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与世界殖民霸权无关,排除C;根据“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
6、争议的优势”,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5.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其后100余年间英国仍是被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进行统治。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 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B. 革命成果遭严重破坏C. 行政权尚未发生转移D. 代议制机构形同虚设【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光荣革命”后的“100余年间英国仍是被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进行统治”可知,
7、英国光荣革命后并没有充分满足中下层民众的民主权利,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故答案为A项。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仍是“被大贵族通过议会进行统治”,但是这些贵族毕竟不是封建贵族,而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革命成果仍然得以维护,排除;C项,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掌握行政权,但是题干没有涉及国王的权力问题,而且18世纪前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已经由国王转到内阁,排除;D项,光荣革命后英国大贵族仍然要“通过议会进行统治”,而且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王权、保障议会的权力,由此可见,代议制机构并非形同虚设,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
8、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6.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A. 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B. 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C. 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D.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和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通过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
9、结束后推行的恢复经济的措施,A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实施是苏俄时期不是苏联时期,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适应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联系所学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7.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又被中国共产党人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在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具体主张中,最接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思想是A. 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B. 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C. 承认“耕
10、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D. 嘱咐“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三民主义中的改善工农生活最接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民族独立和解放与科学社会主义无关,A选项排除。民权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思想,B选项排除。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属于民族主义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为实现民族独立服务,D选项排除。8.李大钊在1920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
11、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张太雷1921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恽代英1924年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认识到A. 要摆脱苏联革命道路模式的束缚B. 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C. 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 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国情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可知,李大钊强调的
12、不是社会主义理想的特点,而是侧重于中国有其“特性”;依据材料中“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强调的都是运用理论时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1921年”“1924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人在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D项。A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革命道路模式”是城市中心论,而中国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才改变这种模式而逐渐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13、仅从李大钊、张太雷、恽代英几个中国人的观点不能得出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的结论,排除。9.依据中国共产党史第十三章的目录,“四”的标题应该是 A. 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B. 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C.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D. 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标题一是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标题二是指1935年12底瓦窑堡会议前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独裁统治,时间不符,排除A;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不同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14、,故选C;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排除D。10.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D.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建国后召开某次会议”“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可知,这次大会要确立社会主义原则。根据所学可知,符合条件的只有1954年第
15、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与材料中“建国后召开的某次会议”不符,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1956年,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与材料中“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党的会议主要由党员代表参加,不会出现“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如此广泛的阶层的代表参加,排除。11.新中国
16、成立后的近30年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巨大变化。19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次改革是A. 结合实际对农村地权关系重新调整B.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C. 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经验教训的结果D. 动员农民参与国家政权建设有效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人民公社体制“吃大锅饭”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市场经济是
17、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的弊端,体现不出调动农民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特点,排除。第卷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后世围绕此八字定评,发生激烈争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魏其武安列传记载:“建元元年,丞相卫绾病免于是乃以魏其侯(窦婴,窦太后侄)为相、武安侯(田蚡,景帝王皇后同母弟)为太尉太后(文帝皇后、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御史大夫)王臧(郎中令)等,而免
18、丞相、太尉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蚡为丞相天下士郡诸侯益附武安。”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材料二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州人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后世学者考证董仲舒任江都相应在元光元年)。”资治通鉴汉纪九(其中“董仲
19、舒对曰”引自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史籍记载存在哪些主要分歧?材料三 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董仲舒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武帝七年(元光元年)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新鲜,不过是步田蚡后尘,鹦鹉学舌,沽名钓誉而已。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
20、生。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已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位学者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材料五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向有所误解。误解之一是,以为这一国策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既然是“罢黜百家”,就以为从此禁绝了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其实不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此作了澄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仅仅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汉武帝也没有禁绝儒
21、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其本意是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这些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禁绝。樊树志国史十六讲(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材料五对材料三、四有何价值?(4)综上,你认为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分歧:提出者不同,史记与汉书都记载是田蚡,资治通鉴记载是董仲舒;汉书中儒林传与董仲舒传在提出者上出现前后不符;提出时间不同,史记与汉书记载是建元六年,资治通鉴记载是建元元年。(2)不同:孙氏认为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的建议,也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即便董仲舒后来提出也只是步田蚡后尘而已。管氏认为董仲舒率
22、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之田蚡立点更高。(3)措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设立专门教官,兴办太学并在各郡县设立学校。价值:材料五部分支撑了孙氏和管氏观点。(4)因素:历史典籍的记述、史料的选取、后世学者的解读(研究)。【解析】【详解】(1)“分歧”主要从提出者、提出时间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不同文献中提出者不同。依据材料中“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资治通鉴汉纪九”得出:史记与汉书都记载是田蚡
23、,资治通鉴记载是董仲舒;其次是同一文献中提出者出现前后不同。依据材料中“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建元元年冬十月”“汉书董仲舒传”得出:汉书中儒林传与董仲舒传在提出者上出现前后不符;最后是不同文献中提出时间不同。依据材料中“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建元元年冬十月”“资治通鉴汉纪九”得出:史记与汉书记载是建元六年,资治通鉴记载是建元元年。(2)依据材料中“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新鲜,不过是步田蚡后尘
24、”得出:孙氏认为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的建议,也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即便董仲舒后来提出也只是步田蚡后尘而已。依据材料中“抑黜百家皆自仲舒发之”“魏其、武安侯”“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立点之高,无与伦比”得出:管氏认为董仲舒率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之田蚡立点更高。(3)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设立专门教官,兴办太学并在各郡县设立学校。第二小问“价值”,紧扣设问中“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仔细阅读材料五发现,它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误解”进行了解读,从而解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观
25、点在不同文献中提出者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对材料三、四来说起到支撑、论证作用。(4)综合本题研究材料发现,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历史认识的主要因素可以包括:历史典籍的记述、史料的选取、后世学者的解读。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姆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
26、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你如何理解“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处处都是悲观情绪”?材料二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
27、尼维尔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返回英国时受到了盛大而热情的欢迎。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罗斯福拒绝进行斡旋,而是向希特勒呼吁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当他听到张伯伦将亲自前往慕尼黑与希特勒等会谈后,他打电报给这位首相,表示了他的支持,并说张伯伦是“一个大好人”。慕尼黑协定签字后,罗斯福将其视为一个避免战争的和平措施而加以接受,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也感到宽慰,认为和平已经保住,“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材料三 和平主义又称非战主义,它反对战争或一切形式的暴力,追求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和平主义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反对一切战争,认
28、为只要通过宣传就能够消灭战争的根源。和平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不合理的,战争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合法手段。崔瑞连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认识。【答案】(1)原因:20世纪初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较深;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争爆发。理解:战争的进程没有如原来所想短期结束,而是形成了持久战、阵地战的僵局,交战双方都深陷战争泥潭。(2)认识:避免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社会崇高的目标和理想;但面对一些国家的侵略行为,要敢于制止而不是姑息纵容;认为“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看法过于绝对,因为它有时反
29、而会事与愿违,鼓励战争;要不断完善和平机制,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念。【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得出:20世纪初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较深;依据材料中“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争爆发。第二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中“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并结合“一战”的起止时间19141918年得出:战争的进程没有如原来所想短
30、期结束,而是形成了持久战、阵地战的僵局,交战双方都深陷战争泥潭。(2)依据材料中“避免战争”“追求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人欲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得出:避免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社会崇高的目标和理想;依据材料中“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得出:面对一些国家的侵略行为,要敢于制止而不是姑息纵容;依据材料中“反对一切战争”“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不合理的”得出:认为“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看法过于绝对,因为它有时反而会事与愿违,鼓励战争;依据材料中“战争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合法手段”得出:要不断完善和平机制,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念。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
31、论。该学说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地,衍生出社会达尔文主义。英国人斯宾塞最早将进化论推广到人类社会,他认为竞争能够创造出优秀的社会和最优秀的人,穷人是无法适应竞争环境的人。德国学者认为,不同种族为生存空间而斗争,成功的种族必将扩大其生存空间。美国学者认为,达尔文的新方法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合适”的白种人自然地凌驾于其他“退化”了的有色人种之上的现象。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
32、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认识:达尔文进化论被机械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不是科学地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理论,但在实践中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影响。一方面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种族灭绝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社会达尔文主义传播到中国后,成为近代中国人进行政治变革、发展实业、实现国家振兴的理论依据。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之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人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立场。为种族主义辩护的人、为殖民扩张辩护的人以及落后国家中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人,都从社会达尔文主义
33、中各取所需。【解析】【详解】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归纳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认识。依据材料中“英国人斯宾塞最早将进化论推广到人类社会”得出:达尔文进化论被机械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据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不是科学地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理论,其产生的社会影响非常复杂。依据材料中“德国学者认为,不同种族为生存空间而斗争,成功的种族必将扩大其生存空间。美国学者认为,达尔文的新方法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合适的白种人自然地凌驾于其他退化了的有色人种之上的现象”得出: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种族灭绝的理论依据;依据材料中“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得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传播到中国后,成为近代中国人进行政治变革、发展实业、实现国家振兴的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立场,不同的说法都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