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二 秦国的崛起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秦在战国初期被中原各国视为夷狄之国,其原因不包括()A擅长畜牧狩猎B在东周才成为诸侯国C父子兄弟共居D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解析:秦被中原各国视为“夷狄之国”是因为经济、文化、政治的落后,不是因为受封的时间长短,魏、赵、韩都是在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后才成为诸侯国的。答案:B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肯定会自食其果A BC D解析: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损害了奴隶
2、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变法者也不一定会自食其果。答案:C3资治通鉴记载:“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是()A连坐法 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解析:从材料的信息可知秦军作战勇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故选B项。答案:B4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实现了井
3、田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满足了秦王称霸天下的野心 完成了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ABCD解析:从经济基础角度考虑,商鞅变法使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私有制转变,有利于建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从社会形势上看,秦国的强大,有利于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说法不正确。答案:A5商鞅原名公孙鞅,他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废分封、行郡县”,可他自己却被封于商,成为商君,并改名为商鞅。这一现象说明()A商鞅变法不彻底,保存大量残余B不能以身作则,为后来身死埋下祸根C此分封与彼分封从性质上看完全不同D成为别人攻击商鞅的借口解析: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受封制度不同,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是
4、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并让他们世代继承,而封建社会的受封更主要的是封名号,即使封给一定的土地和人口,但土地和人口也大大减少了,以致受封者很难形成割据势力,商鞅受封即属于后者。故选C项。答案:C6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注意关键词“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结合战国时期的史实,可以知道诸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战胜而强立”成为当时历史的主线
5、。孙膑和商鞅自然也不能摆脱这一条件的限制,故选B项。答案:B7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军功者”“宗室”,可以判断出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这样秦国原来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被废除了。答案:B8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
6、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解析: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是秦国的强盛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秦国形势的发展必然产生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C9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根据题中“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本题选D项。答
7、案:D10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地方进行严格管理,故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与当时的秦国实际情况不符;C项说法错误,普遍实行的是法家思想;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A11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8、。”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解析:材料中提及“独秦不然”即用相并非必是其宗族或本国人,任用外来有才能的人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如商鞅、李斯等,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的说法本身错误,D项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答案:A12二十级爵制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社会转型。下列叙述与之不符的是()A秦国出现了一批军功地主,在地主序列中排在第一位B秦国统治集团内部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C加强了秦军战斗力D标志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社会转型”。从“世卿世
9、禄制”到“军功地主”改变了秦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构成,也反映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故A、C、D三项均是正确的,唯有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淮南子要略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栗劲秦律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从哪
10、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问结合材料从商鞅变法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变法后秦国士兵产生的强悍特点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三所述的商鞅变法后对秦国产生的军事方面的影响回答。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1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
11、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
12、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答案:(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3)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