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784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解析》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命题:陈冀(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130题每题1分,3145题每题2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1、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如同向水中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反映的是()A“大同社会”的理想 B宗法观念C“三纲五常”的原则 D分封制度【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的宗法观念。题干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群体,这是宗法制度的反映。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2、)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答案】C考点: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河南、河北简称分别是豫和冀州,来源于豫州和冀州,B湖南简称湘,得源于湘江,湖北简称鄂,源自鄂州,C山东、山西简称分别是鲁和晋,源自西周时期的分国,D广东简称粤,得名于古称“百越(粤)”之地,广西简称桂,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辖地包括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广西简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答案选C。3、“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

3、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亲王【答案】D考点:分封制。本题属于逆向思维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属于”。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分封制,即“古代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拥有自己的领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封功臣姜尚于齐地,汉高祖刘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实施了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明朝时的藩王们,有自己的封地、军队,并且必须呆在自己的封地,不准在京城(当是有两个,南京,北京),清朝的王族。有俸禄(工资)无封地。因而,不算分封制,综上分析可知ABC均符合题意,D不

4、合题意,故选D。4、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注: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国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这说明西周初年( )A.分封邦国众多 B.天子与封臣关系平等C.靠盟约维系宗法关系 D.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西周初年的分封制。A 项“众多”无法体现;B 项错在“关系平 等” ;C 项错在“宗法关系” ;从“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可以看出 当时诸侯王实力强大,说明当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项正确5、诗经小雅中记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中写道:“封略

5、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A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C受封的诸侯国和周是并列的政权D周天子和诸侯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开创的,所以排除A 项;受封的诸侯国与周并不是并列的政权,而是上下级的关系,排除 C 项;D 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按照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故 B 项正确。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6、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B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材料内容都与土地或种植业相关,故答案选择B项。A项不全面并且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C项为错误项,D项是无关项。7.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A司母戊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D人面鱼文盆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答案】D考点: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有很

7、好掌握。A项说法错误,司母戊鼎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但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工艺水平。B项说法错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但不能反映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根据所学,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C项错误较明显,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D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8、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

8、 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答案】C考点:分封制。然春秋时期大国已开始争霸,但材料中看不出争霸、兼并的迹象,故B、D不能选;春秋时期周王室确实已经衰微,但还没有到王命完全不能行的地步,一些称霸的诸侯王也还要打出尊王攘夷等旗号,故A也不能选;剩下的正确答案当然只有C,而从材料“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的表述中也可以判断出“分封制受到破坏”,故该选项是正确的。9、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

9、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答案】C考点:商鞅变法。吴起、商鞅变法涉及新旧政治制度的转变,必然触及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导致争夺权力的斗争异常激烈。他们的遇害也说明改革虽然顺应时代潮流,但是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因此选C。10、“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答案】A考点:商鞅变法。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故选A。B项是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手段,并不能直接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项是鼓励农

10、耕的措施,增强经济实力;D项是维护统治的重要的工具。因此BCD三项均与提高战斗力无直接的关系。11、诗经中小雅大田篇云:“有龠萋(yuq)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导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井田制瓦解 B奴隶制瓦解C分封制瓦解 D铁器牛耕出现【答案】D考点:从“遂及我私”可知当时出现了私田,表明当时井田制开始瓦解,B 与 C 是井田制 瓦解的结果。井田制瓦解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出现)的结果。 1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

11、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概念的理解。题干中“治田勤谨”反映的是农业的内容,而“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反映的家庭手工业的内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只有C符合题意。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只是说了手工业这一个方面。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材料中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

12、时期【答案】B考点:材料反映了大规模修水利兴修的条件是铁制工具的发明。而铁制工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以推断B项正确1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出自以下哪一学派的主张()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A考点:春秋战国百家思想。水至柔又至刚,反映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A。 15、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其中首推来自本土的儒家民本思想。下列言论属于孔子的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13、,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答案】C考点:儒家民本思想。本题审题注意抓住关键,选择孔子的言论,且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纵观四选项都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所以分清各言论的出处很重要。A属于荀子(唐太宗也多次引用舟水关系),B为孟子的仁政思想,C为孔子的德政思想,D为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应为黄宗羲的言论。故答案为C16、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答案】D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起源时期,题干中“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

14、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的意思是: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这与荀子要求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的主张相符合。A 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B 项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C 项墨子的思想是“兼爱、非攻”;故选D。 17、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

15、家【答案】D考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必死守教条,这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18、有史学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A.墨家B.儒家 C.法家D.道家【答案】A考点: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其中的“兼爱”“非攻”等主张“逆势而动”故正确答案为 A 项。19、通过诗经这部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下列哪个时期的历史:( )A春秋、战国

16、 B夏、商、西周 C西周、春秋 D秦、汉【答案】C考点:春秋起止时间。春秋记载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200多年的历史,故选C。20、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

17、善。21、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答案选C项。22、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D考点: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

18、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才是本题的题眼,郡县制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不再世袭当然造成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所以本题答案是D郡县制。另外,ABC三个制度均不具备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的功能。23、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答案】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

19、帝求情后赦免申屠嘉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选B项。2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考点:推恩令。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25、“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评价的哪一制度A.世袭制 B.军功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答案】C考点:选官、用官制度的

20、变化。由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和D,A是依据血缘关系、门第出身,D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由“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可以排除B,禅让制并非选拔人才,而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因此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C。26、司马迁说:“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一情况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秦朝时期 D东汉时期【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情况。“县官作盐铁”,即盐铁官营。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状况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故答案为B项。27、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

21、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答案】D考点: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本题题干引用晁错论贵粟疏里面的一段关于农耕生产与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论述为材料,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一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统治者“急政暴赋”的影响,所以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故本题选D。28、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

22、.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C.以地契确定土地归属 D.禁止开垦荒地【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A、D项明显错误,土地私有是在战国时期确立,材料明确指出可以开垦荒地;B项土地买卖材料中并未反映,业主开垦的是荒地。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故答案选择C项。29、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 D制墨术【答案】A考点:四大发明。史记为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的史学著作,材料反

23、映了当时竹简为重要书写材料,十分笨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技术,B出现于隋唐时期,C出现于宋朝时期,D与题干无关。30、下面书体最早出现在()A商朝时期 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春秋时期【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依据图片可知,该书体是隶书,故答案为C项。31、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某学者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

24、该学者的观点以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答案】B考点:西周灭亡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西周的灭亡是外部的原因,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历史研究要讲究史实,这就要求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史料记载等多种手段得出结论,所以材料中“某学者”的观点真实可靠。所以答案选。32、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

25、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答案】B考点:宗法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元子(大宗)哉”可知考查的是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所以答案选,而不选。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而分封制是层层分封,并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错误。郡县制的设立才逐渐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所以错误。33、老师介绍的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右图),内容以词的形式, 描述

26、作者的心情,并要求同学们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下列哪 项说法较为正确()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 是宋代的作品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图中的文字应是甲骨文,隶书产生于秦,字形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而甲骨文是在民国初年时才被发现。据此符合所说的是D项“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34、东周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

27、同文化圈、经济圈的形成期。下面对这一阶段历史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 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答案】C考点:战国百家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和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隋唐时期是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因此AB错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包括影响后世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已经形成。故选C。D项错误,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时期。35、韩非子载:“鲁人善织屦(用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

28、;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手工业者受到歧视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A.B. C.D.【答案】B考点: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采用排除法。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由“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反映的是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为生产,正确;题干反映鲁人欲前往越说明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正确;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正确。36、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

29、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答案】D考点:生产工具的进步。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根本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判断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出现,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A反映的是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B反映的是早期农业刀耕火种;C反映的是原始医药出现;D项反映的是铁农具的出现与使用。因此选D。37、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B.“庶人食力,工商食官”C.“

30、除井田,民得卖买”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A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C项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D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B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故选B。38、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

31、的立场B.立论不同,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C.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立论不同,但都成为当时统治阶段的治国方略【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家们的主张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墨子“节用”的观点代表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民本”的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C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并未都成为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故排除C项,选择B项。39、 历史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了一组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其中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

32、容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法家儒家墨家儒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答案】C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与墨家的兼爱等思想相符;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与道家的人生态度相符;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法家关注国家建设,故属于法家学说;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与儒家提倡的“仁”相符,属于儒家,故此题应选C项.4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33、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考点:郡县制。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41、复活的兵团中说,在2 000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

34、、广亦必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规范民间的手工业生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秦朝的手工业生产采取官营的方式,A项错误;标准化生产与秦统一全国的关系以及手工业生产的垄断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反映出秦朝的手工业生产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故答案为C。42、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答案】D考点: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

35、杠)。春秋战 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 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 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 三项。43、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答案】D考点

36、:古代不同时期有关天子的含义。A项错误,君天下指的是天下共主的局面,并不能说明一定是君主专制统治;B项错误,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孟子时期开始提出;C项错误,“天子受命于天”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来的。D项正确,不管是君临天下还是君权神授的思想,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故选D。44、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的主张,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唯天子受命

37、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主张,客观上有利于利用“天”来约束“天子”(君主),但主要还是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因此A、B两项说法错误;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汉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而不是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孟子主张君主是可以被质疑、撤换的,而董仲舒则强调绝对尊重君主,因此对君臣关系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45、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大河

38、流域和封闭环境【答案】B考点:小农经济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认为中国从秦汉至清朝灭亡始终没有摆脱王朝更迭的简单循环的怪圈,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建立其上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阻碍作用,答案选B,A C D三项是重要因素但非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二、非选择题(共4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46、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

39、家族为纬的。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4分)(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

40、的时代背景。(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4分)【答案】(1)基本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2分)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2分)(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2分)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2分)参考答案: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

41、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式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3)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巩固加强。(任意两点4分)考点:(1)依据材料,结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 内容说明其特点和等级关系;(2)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 特点;背景可以从秦汉时期农业耕种方式、土地制度、统治思想 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3)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关系、具体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等角度谈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认 识。47、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

42、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材料三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苏格拉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2分)(2)根据材料二,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2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西方从古代到18世纪发展的主题及主要趋势。对比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发展趋势。(4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在社会道德建设上的相同点。(4分)【答案】(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政,克己复礼)以礼治国。(2分)(2)修

43、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2分)(3)人文精神不断发展(2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发展服务于专制政治。(2分)(4)都强调道德的重要;都主张通过教育劝化人。(4分)考点:(1)材料一的意思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体现了儒家“以德治民”、“ 以礼治国”的主张。(2)材料二的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

44、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反映的儒家社会道德观是修身、齐家、平天下。(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不断发展;中国:儒家思想不断演变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4)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两个人都重视道德的作用。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时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

45、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材料二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以“重农抑商”概而论之。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一结论的看法。(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重农的参考答案: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

46、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和土地是社会发展的两大条件,所以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治国纲领。(2)重商的参考答案:依据:汉代在经济恢复后也重视商业的发展;唐宋时期的商业非常繁荣,而且在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封建王朝都存在私人工商业,而且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官营工商业。(言之有理即可)考点:这里的综合“评析”,可包三个环节:背景、内容、影响。其背景可突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内容可围绕农商关系、农商政策等角度选取相关知识来回答;其影响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清主次的方法,分别说明“重农抑商”对中国封建社会前半段及封建社会后期的不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