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沂水春风 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居则曰:“不吾知也!”居:在家里B吾与点也 与:赞成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D愿为小相焉 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解析A项居:闲居,平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D)A.B.C.D.解析D项都是第二人称代词;A项语气助词,表反诘/音节助词,表停顿;B项因为/用,把;C项表反问语气/同介词“于”。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A孰能为之大B风乎舞雩,咏而归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D三子者出,曾皙后解析A项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司仪。B项风:名词用
2、作动词,吹风。D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4下列各句与“不吾知也”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A异乎三子者之撰B不患人之不己知C无乃尔是过与D沛公安在解析A项是介词结构后置,B、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与所给例句相同。5名句填空。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3、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
4、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比及三年 比:比较B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述何伤乎 伤:妨害C吾与点也 与:赞成宗庙会同 会:指诸侯会盟D其言不让 让:谦让孰能为之大 孰:谁解析A项比:等到。7下列“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如其礼乐,以(连词,相当于“而”)俟君子B毋吾以(因为)也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D加之以(把)师旅解析C项以:用。8下列对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D)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五十或六十的小国)足民C(我,公西华)非曰
5、能之,愿学焉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解析D项之:你们。9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解析不是含蓄隐讳,是直接说出。(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
6、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解析A项应该是“谦虚谨慎”。(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二)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
7、,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10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答案礼乐治国。(礼乐教化)11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答案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安定。另外,又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礼与和的关系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认识孔子重读论语上初中时,我就读过论语
8、。不知怎么的,我始终不喜欢读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孔子。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吧。我觉得中华民族的奴性跟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历代帝王不会那么推崇他,给他的光环也不会一个比一个光亮,什么“尼国公”,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什么“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封建帝王崇尚的,不是教育老百姓当奴隶,又是什么呢?因此,我对孔子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厌恶。工作后,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买了一套“四书五经”。由于打小讨厌,我平常不会去读,就搁在床头权当催眠曲。哪知阅读的时间长了,孔子的伟大逐渐从书中凸显出来,并日益清晰。我不仅彻底改变了小时候的看法,而且越来越崇拜他。孔子不愧为
9、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几千年前,孔子就能高瞻远瞩,身体力行,不能不叫我们这些只注重应试教育的后生小子汗颜。他的教育艺术更是炉火纯青,无与伦比,最令人感动的是先进篇中的“侍坐”,孔子的音容相貌历历在目,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们毫无拘束,侃侃而谈。连很不好意思的曾皙也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恰如其分,即使对子路的草率,他也只是付之一笑,没有丝毫讥讽的成分。“侍坐”通过孔子向学生问志,诱导启发,气氛轻松融洽,循循善诱的教师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只要学生能交些许学费,就给他受教
10、育的机会。想想我们现代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跟先师比起来,不惭愧么?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勉励学生“见贤思齐”“匹夫不可夺志”,提醒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主张看,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丝毫也不影响他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形象,他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师学习的榜样吗?孔子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家,他谦恭、仁爱、宽容,同情弱者。在那等级森严的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但他坚忍不拔,凭着非凡的智慧,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这一点。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愿意,“仁”并非是不可企及的境界,而是谁都可以触及的修养。他要求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到“君子坦荡荡”。他跟守孝的人同桌吃饭,总是吃得很少。他用这种方式向别人表示自己的哀悼。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更加痛恨巧取豪夺的人,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日常生活中,他努力克制自己,把美德看成是自己终身必修的课程,立志使自己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君子。他排除了生活中的一切干扰,他做到了。活生生的孔子从论语中缓缓走来,越走越近,形象越来越高大。这是重读论语时,我始料不及的。我感到非常庆幸!因为论语的精髓,我一辈子将受用不尽。孔子,我的良师,聆听您的教诲,但愿迄今不会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