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2苏 武 传平“语”近人习大大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经典释义典出: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
2、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解读: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话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新时期,领导干部面临的急难险重任务多,诱惑也多,如何能处顺境不骄,处逆境不怨,首先要问问自己心中的“道义之锚”在哪里。国学经典孟子经典名句解读原文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译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
3、来怎样对待你。 解读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诗海拾贝苏 武 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赏析】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作者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颔联继续追思苏武,用工整的句子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
4、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情景。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幼年聪颖,能文善赋。初在洛阳太学读书。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卒,返乡居忧,开始整理班彪的史记后传,决意在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其弟班超力辩得免。明帝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后转迁为郎。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经20余年,基本修成汉书,详尽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史事。章帝时,多次被召入宫侍读,并随驾出巡。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
5、与公卿大臣讨论。建初四年(79),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名儒讨论五经异同,并亲自裁决。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此后几年,班固都在窦宪幕中,二人关系亲密。后窦宪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自杀,班固因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作品】 汉书两都赋幽通赋【评价】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二、人物颂歌一部可以走近的传奇班固你,在东汉的书廊里,是一部传奇,一部情节曲折、光彩夺目而又让人可以走近的传奇!你的才华让人惊叹。九岁时便能诗会赋,十六岁入太学读书,及长,博览群书,九流百家,无不穷究。作为东汉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
6、学家,你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在史学界,你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马班”;在文学界,你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面对迁都,你的一篇两都赋文采飞扬,让天子顷刻改变了主意。你修的汉书,一边写,一边就被世人传抄,其不可替代的卓越为你赢得了与司马迁并称的美誉。你既有着传奇的人生,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你既潜心修史,又热衷功名;既赞誉并继承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传统,在汉书一些篇章中,对朝廷的昏聩、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黑暗腐败都做了某些如实的揭露,又对司马迁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暴虐不以为然。你站在儒家思想的正统立场上,制造“汉绍尧统,自当继尧”的无稽之谈,为维
7、护统治者的利益寻找历史根据,突出地描绘了西汉统一王朝的富庶景象,为统治者记功铭德。与司马迁比起来,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你,更多几分血肉,多几分亲切,多几分让人走近的清晰!你就是有着传奇的才华,有着传奇的经历,有着传奇的执着与功业的班固。三、背景探寻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朝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期望通过恩威兼施的政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四、相关知识1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
8、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2苏武传涉及的其他文化常识:(1)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4)假吏:临时充任使臣属吏。(5)斥候:侦察兵。(6)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7)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
9、少数民族。四夷: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一、认读字音(1)厩监(ji) (2)窥观(ku)(3)丈人行(hng)(4)遗单于(wi)(5)浞野侯(zhu)(6)没胡中(m)(7)煴火(yn)(8)旃毛(zhn)(9)阏氏(yn)(zh)(10)牧羝(d)(11)旄节(mo)(12)雨雪(y)(13)更嫁(gng)(14)霑衿(zhn)二、积累名句
10、(一)有关“气节”的名言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2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约翰生3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高乃依4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莎士比亚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二)汉书中的名句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以管窥天,以蠡测海。3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4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5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一、诵读第15段,完成以下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少以父任_(2)汉亦留之以相当_(3)武帝嘉其义_(4)因厚赂单于_(5)
11、置币遗单于_(6)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_(7)幸蒙其赏赐_(8)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_(9)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_(10)单于子弟发兵与战_(11)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_(12)虞常果引张胜_(13)引佩刀自刺_(14)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_(15)单于壮其节_(16)欲因此时降武_(17)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_(18)不顾恩义,畔主背亲_(19)反欲斗两主_明确(1)以:因为。(2)相当:古今异义词,相抵偿。(3)嘉:赞许。(4)因:趁机;赂:赠送礼物。(5)币:财物。(6)方:正要;发:打发;会:恰逢。(7)幸:希望;蒙:蒙受。(8)货物
12、:古今异义词,一般财物。(9)发:动手;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10)发:派。(11)发:揭露、暴露。(12)引:招供。(13)引:抽出。(14)屈、辱: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15)壮:意动用法,以为壮。(16)降:使动用法,使投降。(17)膏:使动用法,使肥沃。(18)畔:同“叛”,背叛。(19)斗:使动用法,使争斗。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文:(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译文:(3)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译文:(4)见犯乃死,重负国。译文:(5)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译文:明确(1)(武帝)就派遣苏
13、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把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去。定语后置句(2)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招募士兵、侦察兵共一百多人,一同(前往)。省略句(3)单于更加骄横了,这不是汉朝所希望的。判断句(4)等到被(匈奴)侮辱后才死,更对不起国家。被动句(5)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要见你干什么?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汉连伐胡”中的“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B“丈人”是对妻子的父亲的尊称。“子弟”,则指年轻的一代,与“父老”相对。C中郎将,中国古代官员名称。秦置中郎,至西汉分
14、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D相坐,一人犯法,株连他人同时治罪。明确选B。魏晋以前,“丈人”是对上了岁数的男子的尊称,妻子的父亲被叫作“舅”或“妇翁”。本文中的“子弟”,指弟与子、侄等,与“父兄”相对。4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5、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当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他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确选B。B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二、诵读第68段,完成以下各题: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_(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_(3)
16、羝乳乃得归_(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_(5)杖汉节牧羊_(6)武能网纺缴,檠弓弩_(7)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_(8)空自苦亡人之地_(9)信义安所见乎_(10)扶辇下除_(1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_(12)法令亡常_(13)武父子亡功德_(14)兄弟亲近_(15)独有女弟二人_(16)且陛下春秋高_(17)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_(18)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_明确(1)白:禀告。(2)雨:名词用作动词,下;旃:通假字,同“毡”,毛织品。(3)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4)去:通假字,同“弆”,收藏;食:名词用作动词,吃。(5)杖:名词用作动词,拄。(6)网、檠:名词用作动词,结网、用檠
17、矫正弓弩。(7)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求:访求。(8)亡:同“无”,没有。(9)见:同“现”,显现。(10)除:殿阶。(11)祠:祭祀。(12)亡:同“无”,没有。(13)亡:同“无”,没有。(14)亲近:古今异义词,亲近的侍臣。(15)女弟:古今异义词,妹妹。(16)春秋:古今异义词,年纪。(17)虽:即使;乐:意动用法,以为乐。(18)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诀别。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译文:(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译文:(3)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译文:明确(1)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于是把苏武流放到
18、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省略句(2)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被动句(3)(我们)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省略句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类情况:一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的前面可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表被动的词语,上下文意就是被动的关系。“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予官职的一个词语所施行的动作行为
19、,只能来自第三方君王,廉颇只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这种用于官职升迁的词语,常常表被动。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古代为对同辈、朋友的敬称。B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C“陛下”的“陛”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D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明确选C。“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8下列
20、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陵劝降的方法不同于卫律。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软化苏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的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苏武的坚贞、顽强。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D北海荒凉、恶劣的环境条件,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
21、对李陵所说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赞叹不已,又使李陵万分羞愧。明确选C。C项,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三、诵读第910段,完成以下各题: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匈奴诡言武死_(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_(3)单于视左右而惊_(4)武等实在_(5)及还,须发尽白_明确(1)诡:欺骗。(2)如:按照;让:责备。(3)左右:古今异义词,侍卫人员。(4)实在:古今异义词,确实存在。(5)及:等到。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译文:(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
22、人。译文:明确(1)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省略句(2)单于召集苏武及其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国的总共有九人。定语后置句11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以归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隔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崇高气节,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C苏武“强壮出”,归国时已是“须发
23、尽白”,最好的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信念如此执着的苏武更令人敬佩!D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说他“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来时募百余人,而“凡随武还者九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贞、顽强,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明确选A。A项,应该是“从侧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如何辨明古今异义词【考点对接】一、明确相关知识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苏武传中的“丈人”“相当
24、”“成就”“实在”等词语,均属于此类。古今异义词主要在高考翻译题中涉及。二、了解知识类型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类型解释举例词义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语言中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词义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语言中的意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小了“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另一个方面的意思了“行李”,古代指外交使节,现在指旅行时带的被子、衣物、箱子等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
25、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所表示的语意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意则较弱“怨”,古代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意增强了“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现在表示仇恨、怀恨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卑鄙”古代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目”现已换成“眼睛”【考题印证】1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楚人隐形
26、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A不能复分别 B乃厌倦不堪C对面取人物D对面取人物解析:选B。 A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自”“分离”的意思;C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现在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项,“人物”在文中是“别人的物品”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的意思。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
27、,读淮南方,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以隐藏身体”,于是到树下仰头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窥伺蝉的时候,就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一片一片地拿着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看见我没有?”妻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见”,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厌倦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大喜,带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绑着他去县衙。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
28、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译文:
29、解析:本句中除了关键的词语要译准外,还涉及一个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即“丈人”,在这里应译为“老人”。答案: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伍员)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且人民大多巧诈,它的国君是个平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只是)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谢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到吴国去。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捕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送他过江,横渡长江后
30、,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人,(将会被)授予爵位,享受万石俸禄,并赐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没有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时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祷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了极点,(养育万物)多到了极点,(天地)有什么不能做?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课内挖掘】在
31、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
32、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了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索到永恒的答案。苏武就是这样的人。适用话题气节人格选择【运用范例】是先诈降、后逃回,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还是心怀大汉、巍然兀立?苏武一言不发,擎着旄节,转身默默地走向了北海。一他本来是可以逃走的,因为那起动乱的参与者是副使张胜,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可他没有逃跑,他是大汉的使节,手中的旄节是万千子民的重托,是大汉的“气节”。单于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什么叫
33、作“气节”,也永远无法读懂“气节”在苏武心中的分量,所以他才会不厌其烦地劝降与威逼苏武,直至咆哮出那句:“放逐北海,直至公羊生出小羊,我才会放你回长安!”单于可能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个文弱的书生竟抱紧了那根旄节,头也不回地去了北海。或许,当他听到单于的那声咆哮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的一生设定了结局:怀忠握义,待得冰融雪化时;即使终老于此,也要在这里为大汉树起一座丰碑。苏武本以为自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殊不知,他却从此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二北海是什么地方?那里,大漠孤烟,浩瀚无边;那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人烟,没有音讯,每日做伴的只有落日的余晖与不解人意的羊群。可就在这样的绝境中,朝廷给他的那根旄节,
34、他却从不离身。当他的气节之花盛开于苍凉的北海时,那里,不是春天。是啊,那里从来就没有春天;有的只是饥寒,只是凄凉,只是归国无期的怅惘。就这样,他在那里耗费了十九年。十九年,风华早逝,英雄垂暮。三苍天终究还是不忍心了,他把苏武接回了长安。我们不敢想象,也不忍想象,当苏武白发飘拂、步履蹒跚地行走于长安的大街上时,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十九年,岁月染白了他的黑发,时间压弯了他的脊梁,唯一不变的,只有他的心,还有他手中那根早已磨光了穗子的旄节。当英雄少年、中国古代的头号战神霍去病金戈铁马,北击匈奴,所向披靡,封狼居胥山之时,他的精忠之花盛开于赫赫战功中,盛开于春风得意里。但千载余情,揭开岁月的尘封,最璀
35、璨夺目的,还是苏武那朵绽放在北海风雪中的民族气节之花,盛开在人类精神苑地中的笃信坚守之花。但那里,没有春天。永远的苏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当
36、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用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
37、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原野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诠释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却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佳作赏析这是一篇颇有才气和灵气的文章。作者用辩证的方法,把
38、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以“永远的苏武”为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写作借鉴1学开头作者巧妙地以“羊鞭”引出人物,快速入题,使用对偶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语言整齐优美,铿锵有力,令人豪气顿生。2学排比第三段排比句的使用,既高度概括了苏武的坚贞不屈,让读者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文章气势,增添了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3学反复文章题目即是“永远的苏
39、武”,在行文过程中也多次出现。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对苏武的赞美,运用反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苏武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崇敬之情。4学结尾结尾再次运用排比手法,强有力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同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令人满口留香,回味无穷。汲取“忠孝节义”中的正能量“忠孝节义”是我国传统道德标准,其中孝与忠是传统社会最基础的道德价值。“忠孝节义”早在东汉就已连用,不过当时是“忠孝义节”,在旧唐书中才有“忠孝节义”的用法。宋代洪迈曰:“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忠孝节义”具有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
40、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批判地继承“忠孝节义”的合理因素,汲取其正能量、剔除其糟粕。忠的本意是敬,即尽心。左传载,随国季梁强调“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季梁认为,社会管理者对老百姓要忠诚。礼记载,孔子赞扬虞帝治天下,无私,不厚待其子,爱护老百姓如父母爱子一样,对民众有出自天性的爱心,有忠厚而利民的教诲,使民众富庶而有礼。可见,忠指对待别人尽己之心,特别是居职任事者应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孔子讲“君仁臣忠”“君惠臣忠”,表明他主张的忠是与仁和惠等密切联系的双向要求,而不是“君为臣纲”的单向度要求。我们今天倡导的忠,不是封建社会的愚忠,而是待人忠诚、忠贞不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忠于
41、党和国家、人民。我们提倡人的忠诚度,涉及每个人对自己的配偶、家庭、职业及单位的态度。倘若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国家或企业的机密,那就是不忠。孝的本意是尊重父母。它是人从身边最近处做起的善行,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最起码的孝是赡养父母长辈,但孝又不仅限于赡养,而是从内心尊敬父母长辈。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离开了敬爱之心去赡养老人,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们要用至诚的心和切实的行动去感激父母,常回家看看,多做尽孝之事。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孝的三原则:大孝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其次不使父母的名誉受辱,最下
42、等的孝是能赡养父母。如果做子女的违法犯罪、贪污腐败,就是大不孝!孝是最基本的爱心,儒家的仁爱不限于爱亲,而是以这种天伦之乐作为生命之爱的最初体验,以此为养育人性之起点,进而推己及人,爱他人,爱天下人,即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去爱别人、爱陌生人?孝与忠有密切关系,人们常说“爱于亲者忠于国”“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仁义之士能把爱亲的体验推之于爱民爱国。在一般情况下,忠与孝是顺向的联系,有普遍性。在特殊的时空条件下,忠孝面临冲突,难以两全,忠诚义士应服从大义,为国尽忠。今天我们讲孝,应摒弃“父为子纲”的单向度、无原则的价值取向,但其合理
43、内涵是值得弘扬的。节的本意是止、操、信,指人对欲求有节制、节度,又有行为高尚的意思,如节操、品节等。古代士人讲气节操守,强调在生死关头要有静气与定力,不随风摇摆。节这一品德与忠、义等品德有紧密联系。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曾子曰:“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苏武牧羊中说:“历尽难中难,大节定不亏。”翁同龢自题诗:“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今天我们讲节,应摒弃封建社会中所谓“三从四德”的“妇道”,而强调做人要有原则立场,不能因眼前的名利而牺牲大节,不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墙
44、头草,尤其是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要洁身自好。义的本意是宜,指适宜、恰当。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不该由自己所得的东西,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义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义行指合宜、得当的行为,包含有恪尽职守、发挥才能,对社会、家庭尽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与义务等内容。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义是对是非善恶正确果断的裁决,既是道德情感,又是道德判断。义行则是人们责任感、义务感的外化过程。行义即自觉自愿地按义这种道德原则行动,是高尚的道德行为。成语中所谓见义勇为、慷慨就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词严、义愤填膺等,都表达了社会大众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与褒奖。
45、简略地说,义是应当,即无条件地做应当做的事。在当下讲义,应充分考虑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道义指导下实现义与利的统一。也就是说,求利当以道义为标准,坚持道义与谋求公利是一回事。(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6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C空自苦亡人之地D凿地为坎,置煴火解析:选D。A项,“旃”同“毡”;B项,“去”同“弆”;C项,“亡”同“无”。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A.B.C.D.解析:选D。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音节助词,无
46、实义/代词,他们。D项,均为连词,即使。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武等实在C卫律惊,自抱持武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解析:选C。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B项,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C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抱住”。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天雨雪,武卧啮雪A空以身膏草野B其一人夜亡,告之C杖汉节牧羊D单于壮其节解析:选C。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肥沃”;B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项,名词作动词,
47、译为“拄着”。与例句用法相同;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壮”。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见犯乃死,重负国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皆为陛下所成就解析:选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6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
48、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答: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用词、标点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段,反复推敲,找出文中语法、用词、标点这三方面的不妥之处。答案:“汉书”应用书名号;“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可以在“使命”后面加上“的事迹”;应去掉引号中“威武不能屈”后面的逗号;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前面。7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6090字之间。(6分)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心灵独白:
49、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歌词的意境,通过心灵独白,展示生存环境的恶劣,反映苏武的赤胆忠心。答案:(示例)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8“点评”是对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作出优劣、高低的简要评价。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歌词,请对其加以点评。(6分)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50、,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共服汉德威。答: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评价,要能指出作品的优劣,表达要准确。这是一首歌曲的歌词,可以对其内容、语言、音韵、主题等方面进行点评。答案:歌词采用长短句结合的表达形式,音韵和谐,概括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所遭遇的悲惨、辛酸的生活,准确地体现了苏武崇高的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二、阅读提升(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
51、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
52、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
53、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解析:选B。“桀安”指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二人,中间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中,“令上书告之”意为“让燕王上书昭帝”,“令”前应断开,故排除A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
54、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C祭酒:本为祭祀风俗,后引为宴席礼仪。在古时也常常引入官名,意为首席,主管。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文中指祭祀。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解析:选C。C项,“文中指祭祀”错,应该是“对苏武的尊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武回国后,虽然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
55、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解析:选A。A项,文中只说“廷尉奏请逮捕武”,并没有说苏武被捕。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5分)译文:(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5分)译文:(3)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5分)译文:答案:(1)(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2)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3)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
56、帝任命他为郎。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
57、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可怜他,就询问左右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死。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