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449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的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尊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

2、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

3、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家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

4、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更加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普罗大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

5、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的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B.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C.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传入后,曾遭到儒家和道教的抵抗,后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

6、。D. 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得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B. 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C.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分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形成对比,结构谨严。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修辞手法多样,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与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7、. 在“艺术人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B.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C.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在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D. 清代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

8、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后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错误,选项扩大范围,第四段说的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变身为生活禅”,文中说的是“极端的成分”,而非选项所说“更多”都得到了淡化。故选C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目的是证明中国历代

9、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中罗素的话独立成段,应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B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中国

10、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偷换主语。儒学和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是“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的活力”,且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C项,“在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在生活上追求情理。D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错误,相反,这是高贵精神时有抬头的表现。故选A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

11、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

12、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

13、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云襟胸怀【美】贾莱斯凯瑟莱斯特“我从来就

14、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我的姨妈贝蒂一讲起她的故事,总是用这句话开头。那时,尽管贝蒂姨妈快80岁了,但我可以想象到故事里她的容貌刚刚20岁,长着一双亮晶晶的蓝眼睛,非常漂亮。贝蒂姨妈完全有理由憎恨内战南北战争。她的兄弟中有一位在葛底斯堡战场上战死,另一位当了俘虏。随后,她年轻的丈夫詹姆斯南部邦联的一名军官也被俘虏,关到了某地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战俘营里。9月下旬的一个热天,贝蒂家从前的奴隶郎纳来到贝蒂家,告诉她一件奇怪的事。他在查看离范米特家半英里处的一家农舍的空房子时,听到屋里有人的低声呻吟声。他随着呻吟声来到阁楼上,发现那里有一名受伤的联邦政府士兵,在他的身边还放着一支步

15、枪。贝蒂姨妈跟我讲起她第一次看到那个身穿污泥斑斑的蓝军服、长着胡子的人时,她总是说:“我简直就像是步入了一场噩梦之中;令人作呕的可怕的绷带,吓人的血腥气味。孩子,那就是战争的真实写照:没有军号,没有战旗,只有痛苦和污秽,无可救药与死亡。”贝蒂在阁楼上发现伤兵的证件,她从这些证件中得知,他是弗蒙特州的中尉亨利比德尔,她很清楚应该把这位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况向南方邦联的军队报告。但是,她也明白自己不会那么做。她是这样向我解释的:“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由于贝蒂的精心护理和照料,重新点燃了亨利比德尔身上奄奄一息的生命火花。当比德尔的体力有所恢复时,他给贝蒂讲起他在弗蒙特州韦斯

16、菲尔德的妻子和儿女。当贝蒂讲起她的两个兄弟和丈夫詹姆斯的情况时,比德尔也仔细地倾听着。在山谷地带,10月的夜晚变得越来越冷。骤降的气温加剧了比德尔伤口的感染。在一个黑夜里,贝蒂果断地将比德尔搬到她自家暖烘烘的厨房上面的一个秘密阁楼上。但在第二天,比德尔发起高烧来。贝蒂明白她必须求人帮助,否则他就会死去,所以她就去找她的私人医生、多年朋友格雷厄姆奥斯本。奥斯本医生仔细地为比德尔做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几乎没什么希望了,除非能弄得到合适的药品。”“那好,”贝蒂说,“我到哈珀斯渡口的北方军队那儿去弄。”医生惊讶地看着她说:“你简直是疯了!联邦政府军的司令部在二十英里之外。即使你去了,他们也决不会相

17、信你的话。”“我要带上证据,”贝蒂说着,从阁楼上取下一份血迹斑斑的、上面盖有战时统帅部官方大印的证件,“这是他最后一次晋升的记录,我让他们看看这个,他们就一定会相信的。”当她终于赶到哈珀斯渡口并找到联邦军司令官时,太阳都快落山了。 史蒂文生将军听了她的叙述,仍不相信她的话。他说:“我们已经接到比德尔阵亡的消息。”“他还活着,”贝蒂坚持说,“但是如果他得不到清单上的这些药品,他就活不了多久了。”“好吧,”将军最后说,“我不想为了搞清这件事,而拿一个巡逻队的生命去冒险。”他转向一个下级军官说,“你负责让范米特太太得到这些药品。”他并不怎么理会贝蒂的感谢,却说道,“不管你讲的是真是假,你都是一位勇敢

18、的女性。”有了贝蒂带回的药品,奥斯本医生将比德尔从垂危中拯救出来。“我不能再这样连累你了,”比德尔对贝蒂说,“我现在身体状况已经够棒了,可以走了。” 于是他们安排由贝蒂的朋友萨姆先生用他的运货马车送比德尔回驻守在哈珀斯渡口的联邦政府军司令部。比德尔被送往华盛顿。在那里,他把自己的经历向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作了汇报。斯坦顿给贝蒂写了一封感谢信,并签署了一项命令,要求把詹姆斯范米特从战俘营中释放出来。有关文件记载,有个叫做詹姆斯范米特的曾经被送到俄亥俄州的一个战俘营。可是,当那些衣衫褴褛的俘虏们被带到贝蒂面前时,詹姆斯却不在其中。接着又查了几个战俘营,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后来,在特拉华堡,在靠近一排战

19、俘的末尾处,一个高个子的士兵从队伍中走出来,蹒跚着扑向贝蒂的怀里。贝蒂拥抱着他,泪流满面。亨利比德尔拄着拐杖站在一旁,此时,只见他正悄然垂泪(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发现比德尔的郎纳,到医治他的贝蒂、奥斯本,再到送比德尔回联邦政府军的萨姆,作者安排多人救助,突显事件复杂艰险。B. 作者笔下战争生活的选取有独特的视角,这里没有硝烟战火和苦痛,只有不同战争立场中的人们的相互救助,这是浪漫主义的手法。C. “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从贝蒂姨妈的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普通百姓普遍存在着反战情绪。D. 小说开

20、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描写贝蒂姨妈救比德尔的经过,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曲折。5. 小说中贝蒂姨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6. “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是小说的主旨句,后文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D 5. 贝蒂姨妈是一个美丽善良,聪明勇敢,厌恶战争,坚定果敢,胸襟开阔,在战争中救助敌人,最终解救了自己丈夫的普通妇女形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侧面烘托有史蒂文生将军赞其勇敢以及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写感谢信,签署释放詹姆斯的命令等。 6

21、. 小说的主旨是:对人性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罪恶的控诉。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贝蒂的兄弟在战争中一死一被俘,丈夫被俘,面对受伤的敌人她给予的是帮助而非仇恨。在情节安排上,文章没有将镜头过多集中在战火和战争带来的苦痛上,而是彰显出不同立场下人们之间的关爱。在社会环境的描写上,帮助比德尔的人有郎纳、贝蒂、奥斯本和萨姆;而帮助贝蒂的有两位将军和比德尔,凸显战争中美好人性的力量,强调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期盼是所有人们的愿望。【解析】【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

22、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突显事件复杂艰险”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些应是凸显人性之美。B项,“这里没有硝烟战火和苦痛”错误,选项表述绝对化,如“她的兄弟中有一位在葛底斯堡战场上战死,另一位当了俘虏。随后,她年轻的丈夫詹姆斯南部邦联的一名军官也被俘虏,关到了某地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战俘营里”。C项,“普通百姓普遍存在着反战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贝蒂姨妈的这一句应是表现出普通百姓在战火中的惺惺相惜,贝蒂姨妈看到这位受伤的联邦政府军官想到自己的丈夫,对对方生发同情之感。故选D项。【5题详解】本题考

23、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以及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贝蒂姨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同时分析使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本题中,考生先要答出贝蒂姨妈的特点,然后再答出塑造贝蒂姨妈所使用的手法。首先给贝蒂姨妈定位,即“她是什么人”,从文中来看,贝蒂姨妈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然后依据贝蒂姨妈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人的衬托概括其特点,如“尽管贝蒂姨妈快80岁了,但我可以想象到故事里她的容貌刚刚20岁,长着一双亮晶晶的蓝

24、眼睛,非常漂亮”,可以看出贝蒂姨妈的美丽漂亮;如贝蒂姨妈在阁楼上发现伤兵的证件,并从这些证件中得知,他是弗蒙特州的中尉亨利比德尔,按理说她应该把这位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况向南方邦联的军队报告,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这表现出贝蒂姨妈的善良;如“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表现出贝蒂姨妈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如“贝蒂果断地将比德尔搬到她自家暖烘烘的厨房上面的一个秘密阁楼上” “我到哈珀斯渡口的北方军队那儿去弄”“不管你讲的是真是假,你都是一位勇敢的女性”,这表现出她做事的果断勇敢;贝蒂姨妈救助了敌人,最终解救了自己丈夫,既表现出贝蒂姨妈胸襟的开阔,也表现出她的聪明勇敢。根据这些

25、内容概括贝蒂姨妈的形象即可。回答塑造手法时要主要使用术语,如本文在刻画贝蒂姨妈这个人物时既有正面描写,如外貌、语言、动作等,还有侧面烘托,如史蒂文生将军赞美她“勇敢”,如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写感谢信,并签署释放詹姆斯的命令等。【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是小说的主旨句,后文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然后先根据题干中的英文以及文章的主人公、故事情节来概括小说的主旨,再看后文的情节是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的。小说的主旨主要借助人物形

26、象和故事情节来展示,本文的主人公是贝蒂姨妈,所讲述的是贝蒂姨妈在战争中的经历,如贝蒂姨妈的兄弟一死一被俘,她的丈夫被俘,这些展示出战争的罪恶,而贝蒂姨妈说“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可以说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经历这样遭遇的贝蒂姨妈遇到受伤的敌人时依然给予帮助,而不是仇恨,这展示出人性之美以及对爱的珍视、对和平的渴望。题干中“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一引文在小说开头,下文展开的情节充分展示了这要内容,如贝蒂姨妈救助受伤的敌人,如被贝蒂姨妈感动的两位将军以及受伤者比德尔做出的反应,这些都彰显了战争中美好人性的力量,可以看出,对和平生活

27、的向往应是所有人的期盼;同时开头虽说诅咒战争,但下文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战火以及战争的苦痛上。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

28、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贝蒂形象要从贝蒂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与贝蒂相关的情节入手。(三)

29、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为了保护环境与人民的健康,中国决定调整垃圾进口法规,拒收来自海外的高污染固体废弃物。中国是全球主要的垃圾进口国家,2016年中国接收全球56%的垃圾,进口超过730万吨废塑料,总值达37亿美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这其中就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我国进口“洋垃圾”问题屡禁不止,而这其中,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有专家表示:“走私洋垃圾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存在暴利。国外一包数百件的旧衣物,可能不值几个钱,但偷运到中国后,经过分拣整理,每件能以几十甚至数百元价格出售。”。非法倒卖“洋垃

30、圾”和转让固废进口许可证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摘编自2018年1月3日新财富杂志)材料二新年伊始,随着中国全面禁止进口对环境污风险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西方不少国家的废品回收行业受到冲击。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但中国此举不仅有利于

31、推动本国环保事业,而且放眼长远,对这些输出国乃至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将起到促进作用。美国废品回收业协会高级主管阿迪阿德勒指出,中国的高标准、严要求对美国企业而言也不都是坏事,一场垃圾回收革命的号角或许已经吹响。为达到中国设定的进口标准,一些美国废品回放企业不惜高价启用人工智能完成垃圾分拣。不过这套系统价格昂贵,并非每家企业都用得起。对于多数废品回收企业来说,细化垃圾分类、从源头控制可回收垃圾的“清洁性”或许是最实际的选择。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中国禁令生效后,澳大利亚会有61.9万吨材料受影响,市值5,23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6.8亿元)。澳大利亚废品管理联盟首席执行官盖尔斯

32、隆对新华社记者说:“业界理解中国的做法,明白中国希望在国内发展循环经济。这对澳大利亚来说也是发展本国循环经济,为该行业创造工作岗位的机会。我们得与欧洲一样转变消费者和政府的意识,摒弃“投入、生产、丢弃”的传统概念,转而力求将自然资源尽可能多次地循环利用。”不同于澳大利亚,日本已经有先进的“再回收、再利用、再生产”方法,但受价格等因素影响,依然向中国出口大量“洋垃圾”。(摘编自2018年1月16日“新华社新煤体专线”)材料三西方国家的垃圾废料曾帮助促进中国制造业的繁荣,但近年来北京把焦点放在改善环境上。业内人士说,新措施激励国内废品回收产业,使其变得更有效率,“环保更严苛了”。或许几年前,如果你

33、不符合标准,只是会被罚款。但过去两年来,情况完全不同了,若不符合标准,你会被关停。中国传统废品回收公司规模小、管理乱、技术低,缺少资金或设施正确处理废气和其他残渣。盈创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冯娟说,洋垃圾禁令会提高标准,淘汰效率低的的回收方式,“这将把中国回收产业带入一个新方向,加速产业转型。”环保人士欢迎环境友好型大公司参与进来,但表示当前数量不足以满足中国对废品回收的需要。“中国自身正产生越来越多垃圾”,马军说,“2/3城市被垃圾山包围,垃圾质量比来自国外的还低,大部分被掩埋或焚烧。”禁令赋予地方政府开发更好系统的额外动力,但这不会一蹴而就。(摘编自2018年2月5日环球时报)7. 下列对材料

34、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5-2014年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数量同比虽然有升有降,但总量一直在不断持续增长B. 从材料一可以看到, 2017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有了减少的趋势。C. 暴利使得非法倒卖“洋垃圾”和转让固废进口许可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D. 国内垃圾量大且质量低,目前我国拥有的废品回收公司数量远未满足市场需要。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废料不仅毫无作用,还会污染环境,给人民健康带来隐患,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B. 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使得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都在思考垃圾再利用的问题。C. 随着“

35、洋垃圾”禁令的出台及更严苛的环保要求的提出,我国对国内废品处理问题将会更重视。D. 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进口垃圾的现状以及废固垃圾进口禁令实施后产生的影响。9.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实施洋垃圾禁令有何重要意义。【答案】7. A 8. C 9. 建设生态文明,走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输出国乃至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将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本国环保事业,激励国内废品回收产业,使其变得更有效率,把中国回收产业带入一个新方向,加速产业转型。赋予地方政府开发更好系统的额外动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3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总量一直在不断持续增长”错误,从材料一的“近十年我国固体废物年度进口量及增速图”来看,总量也是有升有降,并非“持续增长”,故选A项。【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

37、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垃圾废料不仅毫无作用”错误,该说法太绝对,从材料三第一段来看,西方国家的垃圾废料曾帮助促进中国制造业的繁荣。B项,“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使得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都在思考垃圾再利用的问题”错误,从材料二可知日本已经有先进的“再回收、再利用、再生产”方法,美国侧重的是垃圾分拣。D项,“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进口垃圾的现状”错误,材料二和三并未分析我国进口垃圾的现状。故选C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实施洋垃圾禁令有

38、何重要意义”,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我国实施洋垃圾禁令的目的、作用、价值等内容,再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如材料二“但中国此举不仅有利于推动本国环保事业,而且放眼长远,对这些输出国乃至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将起到促进作用”,如材料三“新措施激励国内废品回收产业,使其变得更有效率”“洋垃圾禁令会提高标准,淘汰效率低的的回收方式,这将把中国回收产业带入一个新方向,加速产业转型”

39、“禁令赋予地方政府开发更好系统的额外动力,但这不会一蹴而就”,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

40、,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

41、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

42、,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七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

43、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因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选自明史杨廷和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

44、/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B.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C.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D.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B. “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45、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也是这个意思。C. “宫市”,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中唐以后,宫市改由太监直接办理,成为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D.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宪宗、孝宗都是庙号。庙号起源于秦朝。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廷和善于钻研,志存高远。他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远大,有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B. 杨廷和注重礼制,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再三请求允许自己奔丧,皇上终于答应了;还劝武宗要

46、参加七庙祭祀、孝顺供养两宫太后。C. 杨廷和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听信邪恶小人的话,要效法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做法。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D. 杨廷和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因江东一带连年歉收,杨廷和等人不愿派官员督促织造,且趁机极力劝说不要派遣,但皇上没有听从。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皇上)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和银两。杨廷和上书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2)

47、杨廷和等不从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世宗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一再阻扰,固执任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这段话是说“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

48、“阁臣”“廷和”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寻以父卒乞奔丧”的意思是“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寻以父卒”与“乞奔丧”联系紧密,之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B项;“父母丧者”为“终”的宾语,两者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项。【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庙号起源于秦朝”错误,庙号起源于商朝,秦朝将

49、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故选D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错误,原文是“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意思是“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可见并没有追究。故选C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50、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使使”,第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命令,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臣;“疏”,动词,上疏;“谢”,推辞;“因”,趁机;“报”,答复、回复。第二句中,“因”,趁机;“困”,困顿;“趣”,通“促”,催促;“且”,并且;“戒”通“诫”,告诫;“渎扰”,一再扰乱;“执拗”,固执任性、阻拦。【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

51、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

52、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

53、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

54、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

55、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

56、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

57、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杨廷

58、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B. 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

59、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C. 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D. “新堤路”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15.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 C 15. (1)对山水美景赞美喜爱(2)“老合投闲”自嘲,隐含报国无门的苦闷无奈(3)期待偃湖早日筑成【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60、、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这三句都是描写山势,本是静景,但此处以“驰”“回旋”“欲东”等词语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的奇伟,并非是“动景与静景结合”。故选C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61、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然后结合词的标题、题材、词中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从词中所写之景来看,词主要写灵山之景,重点突出灵山的“雄”和“雅”,上片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词人对灵山山水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从词中流露情感的句子来看,“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意思是说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语言诙谐,略带自嘲,隐含词人报国无

62、门的苦闷和无奈。词最后说“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

63、巧妙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4、。(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以“_,_”两句,引用典故,来写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2)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例,论证“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获得成功”的句子是“_,_,_。”(3)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_,_。 ”虽然是以风小则无以负大翼讲大鹏直冲青天须有所凭借,但它和劝学中所说的“_”就能使风雨产生一样,都能表达做事成功需要有丰厚积累的道理。【答案】 (1). 报君黄金台上意 (2). 提携玉龙为君死 (3). 假舆马者 (4). 非利足也 (5). 而致千里 (6). 风之积也不厚 (7).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8). 积土成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

65、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提携”“舆”“利”“致”“负”“翼”等。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_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

66、,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

67、之无穷C.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 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B.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C.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D.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B.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C.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

68、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D.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答案】17. B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可见“其”应是指前面所说的对联,后面说“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是对对联的评价,“概括之全面”指内容,“含义之深刻”指内涵,“对仗之工整”指形式,“回味之无

69、穷”指表达效果,从逻辑顺序来看,作为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 即“回味之无穷”应放在最后,AC两项;再分析BD两项,“概括”和“含义”都是内容方面,而“对仗”是形式方面,所以“概括”和“含义”应放在一起,排除D项,故选B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第一处,从意思上来看,两个词语都合适,但从语境来看,使用“金碧辉煌”与前面的“秦砖汉瓦”结构不对称,故使用“雕梁画栋”更好。“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

70、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第二处,此处是形容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建筑精美,根据“虽没有皇家气象”,此处选用成语“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第三处,根据前文“此联内容很好”,如使用“巧夺天工”,则对象不当,应选用成语“妙笔生花”。“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第四处,根据前文“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可见应是尚能令人满意,使用“差强人意”。故选B项。【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

71、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仔细阅读这句话,可发现,这句话病因有两个,一是成分残缺,“年代久远”前面缺少关联词语“因为”;一个是逻辑混乱造成的语序不当,从句子来看,应该是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幅咏竹联“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这幅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所以划线的句子可改为“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A项,逻辑混乱造成语序不当

72、;B项,逻辑混乱造成的语序不当;D项,“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和“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两句应是转折关系,缺少关联词语“但”,故选C项。【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

73、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

74、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

75、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的正文节选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并修改。晚生是一名高三学生,对贵校情有独钟。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后学。愚兄入校后,对校园大为赞赏,高堂也很支持我报考贵校。现寄上一封信,呈请赠予一些有关自主招生的资料,希望能得偿所愿。【答案】晚生我 后学人 才 愚兄家兄 高堂家父 呈请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

76、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的正文节选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并修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考生先结合题干“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来判断人物身份和说话对象,然后分析语段表述的用语是否得体。“晚生”是后辈对前辈谦称自己,此处可改为“我”。“后学”多用作谦辞,指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愚兄”是谦辞,用于自称,此处应改为“家兄”。“高堂”是对父母的敬称,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

77、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78、,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_,_,_。【答案】示例: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仿写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围绕“国家精神”,参考例句“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的句式,写

79、两句话,与原句前后构成排比句即可。也就是用它是一种(诗句) (诗句体现出的精神特点)的精神写两句话,引用与精神要匹配。参考答案: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它是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

80、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找准自己的位置若为星和月,便照亮夜空;若为虹与霞,便渲染蓝天;若为枝和叶,便点缀世间,找准自己的位置。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只在于是否能够找准,亦或是否能够为之倾倒,为之付出。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在于时间的早晚。歌德曾热衷于美术,但在他参观着名画家的画作后,方才认识到自己并不善于绘画,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成为着名画家。那

81、时,他偶然为一家出版社随手写的几篇文章,却被这家出版社的总编赞赏,于是他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才华,开始专心于文学创作。此时,他年已四十。但最终,他的成就如何?因而,无论是何人,无论何时,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之倾倒,并为之付出,终将创造人生的辉煌。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在于时间长短。美国有一位这样的人,在高三时,他的老师对他说他不适合读书,希望他退学,于是他很沮丧,因为他的父母最大的希望便是他能够读好书出人头地。但他的老师同时也对他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位置,只在于是否会寻找,于是退学后伴随着这种希望,二十年后,他一如既往地在修剪花坛里的树木。但此时,他已然成为当地最大的园艺公司的老板。找准自己的位置,需

82、要正确认识自己。李白,在诗坛中声名显赫,世称诗仙。但他在政坛又如何?“仰门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情壮志后,却也终赐金放还。纵使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的亘古神话,终醉死于宣城,结束他浪漫的一生。若非他收起些许的浪漫、癫狂与不羁,又岂会壮志难酬。若让居里夫人去构思四大悲剧,恐怕她几十年都写不出片章文稿。相反,假如莎士比亚坐在实验室中,他一生都不会发现镭吧。找准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否平凡。能在成就事业的人们毕竟为数不多,只要坚守岗位,即使平凡,也可在自己的岗位之上,找准自己的位置,默默地付出。写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梅花之所以芬芳,是因为她懂得于冬

83、天开放,在众芳零落之时,找准自己的位置。宝剑之所以锋利,是在于无数次地向着某一位置捶打,方铸造成利器。若为清风,便吹拂大地;便若为雨露,便滋润稻禾;若为鲜花,便馥郁人间;若为尘埃,便沉淀往事;若为平凡,便书写只属于自己的篇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概括理解材料的内容,找准立意的角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年轻人人手里有沉香,年轻人是“坚信自己的判断”的,却不知道它的珍贵,他没有坚持下去,以致造成不好的后果,反而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沉香”指代的是高贵、珍宝,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一切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木炭”象征的是普通、平凡,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具有抽象意义的价

84、值不高甚至没有用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这也是林清玄所感慨的。也许我们很多时候可以做“沉香”,却因为我们没有珍惜,最终失去了我们的宝物,考生可以围绕“学会珍惜”、“珍惜拥有”、“别因小失大”、“找准自己的位置”等立意。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年轻人是“坚信自己的判断”的,但他没有坚持下去,考生可以围绕“坚持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你得判断”、“别轻易放弃”等进行立意。 “沉香”可以象征“人才”之类,它不能轻易被别人所认可,所以往往容易被埋没。现实

85、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考生也可以围绕“寻找伯乐”、 “呼唤伯乐”等立意。“沉香”作为人才,不能轻易被别人所认同,它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不过,很明显在材料当中,年轻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虽然他后来取得了“一抢而空”的效果,但是与失去 “沉香”相比,代价实在太大了。从文体来看,题干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

86、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参考如下:(1)“学会珍惜”、“珍惜拥有”、“别因小失大”、“找准自己的位置” (2)“坚持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你得判断”、“别轻易放弃”(3)“寻找伯乐”、“呼唤伯乐”【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

87、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