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402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11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2022年高考真题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使用,使农业的机械化的逐步实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增长

2、,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燃机的影响,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科技,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本题情境聚焦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的落脚点并未落在常见的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领域,而是另辟蹊径,突出内燃机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蒸汽机过于笨重,不便于个人使用,内燃机轻巧),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深度理解,学生如果仅靠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和作答套路,则无法进行正确推理。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

3、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以看出此时德国的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促使其海外扩张,试图与英国争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B项正确;“世界工厂”是对英国的称呼,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航运飞速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B项。3(2022湖南高考真题)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

4、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这一观念是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A项正确;材料谈及的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作用,不是社会契约,排除B项;分权与制衡是孟德斯鸠的观点,排除C项;这一观念是对私有财产的肯定,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湖南高考真题)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

5、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A人民的自愿选择B各州(邦)实力不同C建国路径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由北美殖民地各州自由联合组建的国家,无论大州小州一律平等,因此美国参议院每州都平等地拥有两个席位,德意志帝国是经过普鲁士领导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建立的,普鲁士在联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C项正确;两国的联邦制度主要是社会上层精英决定的,并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A项;美国各

6、州的实力也不相同,但仍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能解释上述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5(20226浙江高考真题)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A“孤立主义”原则B人民宪章原则C“自由放任”原则D“制约与平衡”原则【答案】D【详解】美国制宪会议上大小州之间矛盾重重,但是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

7、分配比例等同题上达成妥协,即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按照人口总数分配,分别照顾了小州和大州利益,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D项正确;孤立主义指的是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且侧重政治、军事和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排除A项;人民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遍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自由放任主要是经济政策,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6浙江高考真题)没有巨富与极贫,“不大的一块田地,宅旁有一座花园,一个水声潺潺的泉眼,再加上一片小树林”,是他宣示的社会理想。社会底层的生活,使

8、他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阅读其作品,感受其思想,他称得上是()人民主权捍卫者浪漫主义之父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文艺复兴先驱ABCD【答案】A【详解】材料中学者向往田园式的生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其主张社会相对公平,反对当时大部分国家政府的执政方式,认为人类只有、平等,这是卢梭的主张,其主张主权在民,是浪漫主义之父,正确,A项正确;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错误,排除B、D项;卢梭生活在启蒙运动时期,而非文艺复兴先驱,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7(20226浙江高考真题)据学者研究,

9、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ABCD【答案】B【详解】亚当斯密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正确;亚当斯密认为“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即主张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正确,

10、B项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强调的是要变革,这与材料亚当斯密的主张不符,错误;亚当斯密并未强调政府的作用,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8(20221浙江高考真题)新式动力机一柴油机,因马力大、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逐渐取代蒸汽机,成为工业上的主要动力机。柴油机的发明者是A福特B戴姆勒C卡尔本茨D狄塞尔【答案】D【详解】柴油机是德国人狄塞尔发明的,故D项正确;美国人福特发明四轮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三轮汽车,排除AC项;戴姆勒发明了第一辆卡车,排除B项。故选D项。9(20226浙江高考真题)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影片中一列来自马赛的火车缓缓进站,乘

11、客们正在站台等候。放映总时长55秒。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这一幕反映了()A电影时代已经到来 B有声电影开始出现C火车成为法国人必乘的交通工具 D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率先在欧洲大陆普及【答案】A【详解】根据“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电影,电影时代到来了,A项正确;当时的电影是无声的,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当时的火车是蒸汽机的,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26浙江高考真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

12、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A“结伴不结盟”B“集体安全”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答案】D【详解】面对德国不断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因此抛弃之前和日本、法国的恩怨矛盾,与之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这体现了英国在外交方面坚持“

13、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原则,D项正确;英国与日本和法国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与材料中英国的政策变化不符,排除B项;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

14、,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答案】(1)背景:进行倒幕运动,国内政局动荡;开展明治维新运动,

15、日本实力大增;西方殖民扩张,受西方侵略威胁;西方思想的传播。实施方略:对内推动社会改革,对外争取外交独立;废藩置县,制定大陆政策;倡导文明开化,宣扬天皇权威。(2)有利于提升日本民族意识;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为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埋下伏笔。【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并结合明治维新的背景可知,进行倒幕运动,国内政局动荡;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实力大增;西方殖民扩张,受西方侵略威胁;西方思想的传播。实施方略:依据材料“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伸张皇威于

16、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解答,即对内推动社会改革,对外争取外交独立;废藩置县,制定大陆政策;倡导文明开化,宣扬天皇权威。(2)影响:依据材料“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并结合明治维新的影响可知,为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埋下伏笔;依据“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并结合明治维新的影响可知,有利于提升日本民族意识;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12(20226浙江高考真题)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

17、立足国情,借鉴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引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材料二 “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

18、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摘编自【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材料三 从形式上说,帝国是原德意志邦国王侯统治者的联盟,1871年的帝国宪法实际上是王侯之间签订的条约,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他掌管外交和军队,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行政权力,有权解释宪法。帝国建立了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作为上议院,代表各邦,成员由各邦君主任命;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对于由俾斯麦一手奠定的帝国宪制,有学者评论其极为“粗拙”;有

19、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摘编自陈晓律主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等(1)根据材料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原因,概括该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该“帝国宪法”确立的政体。对于“帝国宪制“极为粗拙”的观点,请结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帝国宪法”的内容予以阐释。综合材料二三概括西方法制演进的规律。【答案】(1)名称:十二铜表法。贡献: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奠定了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

20、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2)原因:旧法律弊端重重;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关系:启蒙原则法律化。(3)政体:君主立宪制。阐释: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皇帝权力很大,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规律:法制文明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法律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国情;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过程。(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十二铜表法。贡献:根据材料“ 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

21、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所学知识可得,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根据材料“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及所学知识可得,奠定了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2)原因:根据材料“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可归纳出,旧法律弊端重重;根据材料“为了纠正这种状

22、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可归纳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关系:根据所需知识可得,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是启蒙原则法律化。(3)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德意志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阐释: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皇帝权力很大,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

23、规律:本小问相对较为开放,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法制文明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法律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国情;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过程。13(20226浙江高考真题)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

24、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材料二“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必修三等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

25、。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曾经“良好的锚地”戈雷岛却成了扩张者的跳板,并在历史岁月中见证了扩张者的诸般恶行,请结合所学予以概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

26、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答案】(1)表现: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概述: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隶贸易枢纽”,或“奴隶贸易集散地”);亲历殖民时代种种罪恶;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2)境遇: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说明:用各种文学作品真实反映殖民者赤裸裸的掠夺好奴役。命运: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直面:真

27、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3)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1)表现: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得出抢劫、掠夺、奴役、剥削,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概述: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并结合所学戈雷岛的史实得出戈雷岛是欧洲人在西非最早开拓的殖民点之一,也是15世纪到19世纪非洲海岸最大的

28、奴隶贸易中转站;岛上风景优美有博物馆、古城堡遗址、清真寺、教堂、殖民时期的新政管理楼,反映了18世纪末的灿烂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2)境遇:根据材料“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得出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说明:根据材料“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得出用各种文学作品真实反映殖民者赤裸裸的掠夺好奴役。(3)手段: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得出殖民扩张和掠夺;根据材料“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得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结果:根据材料“资本主义

29、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矛盾:根据材料“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得出各国帝国主义之间因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矛盾重重。1(2022山西临汾模拟预测)下表是1820年至1913年中国、印度、英国、美国、德国的生产总值在世界占比的变化时间国家中国印度英国美国德国1820年33%16%5%2%1913年9%8%超过8超过199%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B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C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D政治变革推动了经济发展【答案】C【详解】依据表格时间可知,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印

30、度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逐渐下降,英国、美国以及德国的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东方强国印度和中国衰落,西方国家不断崛起,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资本主义经济,还涉及了中国、印度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因此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中国和印度没有开展工业革命,排除B项;中国和印度的政治变革没有起到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湖南长郡中学二模)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提出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马尔萨斯的观点A意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B支持增加人口

31、数量C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D体现工人阶级诉求【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结合时间1789年(工业革命期间)这说明作者其实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辩护,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口增长与工资收入的关系,没有体现其是否支持增加人口数量,排除B项;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反,排除C项;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诉求,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河南模拟预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论及父亲对子女的监管权,他认为(未成年)子女尚不能运用理性去生活,因而在政治上还不能成为自由人。孟德斯鸠在此强调的是A理性是获得自由的前提B家庭是儿童教育的

32、主体C情感经验比理性更可靠D父系家长权威不可侵犯【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启蒙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孟德斯鸠认为未成年人必须得到监护,主要是因为他(她)们尚不能运用理性生活,这说明在孟德斯鸠看来,理性是获得自由的前提,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轻孰重的问题,排除B项;孟德斯鸠强调的是理性的重要性,而非情感经验的可靠性,排除C项;父系家长的权威仅限于子女无法运用理性的阶段,并非“不可侵犯”,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广东模拟预测)19世纪初,英国思想家欧文已经洞悉资本主义的剥削,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度、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改

33、革社会的理想主张。欧文的主张A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启发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C指出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D没有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欧文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对未来新社会做出了展望,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发,A项正确;19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排除B项;要想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必须经过武装斗争,材料中欧文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排除C项;欧文指出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这说明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

34、A项。5(2022湖北模拟预测)19世纪以来,咖啡成为巴西赚取外汇的主要来源,有的咖啡种植者甚至“能在广阔富饶的庄园内收获帝国农作物的15%”。在国内咖啡利益集团及英国资本的投资下,巴西兴起了一个又一个铁路和港口建造高潮,到19世纪50年代,大量工业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殖民公司建立。这说明()A外国资本主导了工业化方向B巴西近代化隐藏巨大的风险C巴西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D殖民扩张阻碍了巴西的发展【答案】B【详解】巴西咖啡种植是为了满足英国的需要,而且随后据此建立了大量工业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殖民公司建立,这种经济带有明显大半殖民地化特征,意味着巴西近代化隐藏着巨大的风险,B项正确;A项错在

35、“主导”,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巴西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巴西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伏尔泰十分赞赏中国通过科举和所谓根据个人品德才干遴选官员的制度。他在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都有所谓举贤授能的论评,他认为中国皇帝是能洞察下情、任人唯贤的,因此不乏溢美之辞,称颂中国皇帝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远而驰名遐迩的君主。”总之,“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人民”,这是伏尔泰从东方世界所看到的中国,确切地说是他从神秘而遥远的东方所“构想”出来的中国,是

36、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摘编自钱林森伏尔泰与中国文化材料二1901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承认科举“流弊日深,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明确科举考试,引导士子、官吏重视政治与实事,以求真务实。1903年3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折称:“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1905年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立即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大涨。由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得到清廷的批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宣告结束。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

37、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废除科举制度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看待科举制度的正确态度。【答案】(1)态度:大加赞扬。(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反对法国等级制度的需要;宣扬启蒙思想的需要;科举制能够选贤任能;科举具有开放性;科举制的公平公正;对中国了解不够深人。(任答5点,言之成理即可)(2)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清末新政实施;科举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官民积极呼吁。(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科举制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38、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区分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消极因素。(言之成理即可)【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伏尔泰十分赞赏中国通过科举和所谓根据个人品德才干遴选官员的制度”可知,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是大加赞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大加赞扬,适应了反对法国等级制度的需要;宣扬启蒙思想的需要;根据材料“伏尔泰十分赞赏中国通过科举和所谓根据个人品德才干遴选官员的制度。他在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都有所谓举贤授能的论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能够选贤任能;科举具有开放性;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根据材料“这是伏尔泰从东方世界所看到的中国,确切地说是他

39、从神秘而遥远的东方所构想出来的中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了解不够深人。(2)背景:根据材料时间“190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严重;清末新政实施;根据材料“清廷颁布上谕,承认科举流弊日深,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明确科举考试,引导士子、官吏重视政治与实事,以求真务实”可知,科举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材料“由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得到清廷的批准”可知,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根据材料“1905年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立即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大涨”可知,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官民积极呼吁。(3)态

40、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应历史地看待科举制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区分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消极因素等方面说明。7(2022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观点(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俄】列宁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梁启超材料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

41、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摘编自布海璐、毛

42、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论题: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论述:普鲁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此后,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资产阶级以西方的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旗帜,要求国家

43、统一和政治自由,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进行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并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德国的崛起。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综上所述,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社会转型和变革。【详解】解决本题首先需要紧扣主题“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

44、中的观点“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和所学知识得出论题是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关于阐述,根据材料“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和联系德国崛起的史实进行阐述;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社会转型和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