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年级语文试卷20191(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峰。从1G到4G,移动通信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但是5G的通信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机器、甚至机器与机器之间。因此,5G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要求更高。网络速度提升,才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与感受,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才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5G基站的峰值速度要求不低于20Gb/s,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但速度并非固定不变,所以很
2、难确切说清5G的速度到底是多少。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业务才可能【甲】。以前少有人生活的高山峡谷,不一定需要网络覆盖,但是如果能覆盖5G,可以大量部署传感器,进行环境质量甚至地貌变化、地震监测,这就非常有价值。另外,5G的到来,可把我们目前生活中网络品质不好的区域,如卫生间、地下停车库等,都做很好的网络覆盖。分布广泛的网络,是5G体验的一个根本保证。所有物联网产品都需要通信与能源,今天的通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但是能源的供应都要依靠电。如智能手表,每天甚至不到一天就需要充电。若能量消耗大,物联网产品就很难被推广使用。5G网络能大大降低功耗,来满足物联网复杂应用的需要。传统的人与人通信,对时延的
3、要求并不高。而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工业自动化,都是高速度运行的,还需要在高速中保证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这就对时延提出了极高要求。在网络构建中,5G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低。传统通信中,终端是非常有限的。固定电话时代,电话是以群体应用来定义的。而手机时代,终端数量有了巨大爆发,手机是按个人应用来定义的。到了5G时代,终端不是按人来定义,因为每个人或每个家庭可能拥有数个终端。通信业对5G的愿景,是每一平方公里支撑100万个移动终端。未来接入到网络的终端,除了手机,还会有更多 【乙】 的产品,如眼镜、衣服等生活用品,以及井盖、电线杆、垃圾桶这些公共设施等。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接入
4、网络,5G可以让这些设备都成为智能设备。(取材于项立刚的文章)材料二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频谱资源却是非常有限的,用户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使用一段频谱。因此,大家一直都在苦心孤诣地琢磨,怎么才能在有限的频谱资源内容纳更多的用户,同时让每个用户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像拓宽道路并不能解决拥堵问题,而是要想怎么能提升现有道路的利用率。这就涉及无线通信中最重要的三大复用技术。频分多址是利用不同的频率将总频段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复用技术。就好像一条划分了多个车道的大路,你可以将一段完整的信息分成很多份数字信号,装载在不同的卡车上,每个卡车占用其中的一条车道帮你将信息运送到道路的另一端,然后在另一端将分装在不同
5、车道的卡车上的信息收集下来组装在一起,拼成完整的信息。时分多址是允许多个用户在不同时间段来使用相同频率的复用技术。多用户共享相同的频率,就像很多人共用一条高速公路,每个人有一个车队运送信息,不过你可以在别人的车队中插空行驶,因为每辆车并不是前后紧紧贴在一起,中间都有空当。码分多址就是将共享一条信道的信息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编码。我们可以理解成既和别人共用了高速公路,也和别人共用了卡车。试想,将箱子涂上不同的颜色,我们将自己的信号都分装在了绿色箱子里,别人将信号分装在了其它不同颜色的箱子里。然后在高速路的另一头,接受端将每辆车上绿色箱子里的信号检出来拼装在一起,就组成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别人的接受端取
6、出相应颜色的箱子,拼出各自想要的信息。这样就实现了共用道路和卡车,大大提升了频谱的利用率。复用技术推动了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其实2G、3G、4G的技术标准都应用了这三项核心技术来提升频谱效率。而5G的技术标准,是将目前各种技术的优势都结合在了一起,属于2G、3G、4G融合升级的加强版。5G技术虽然仍处在试验阶段,但是国际间的竞争却早已展开。5G技术的提前开发与利用不仅涉及商机和利益,甚至能决定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各国都在不断地加紧研发步伐,以求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多优势。(取材于果壳网的文章)材料三5G网络的前景十分诱人,但是研究实施的过程却困难重重,且前面几代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并没有完全
7、解决。在电视剧二十四小时里,男主角杰克在进行手机通话的时候,恐怖分子用一套工具非法接入移动网络,监听了整段通话,细想真是恐怖。更高科技的5G网络会不会问题更甚呢?5G网络运行速度加快的同时,黑客攻击电脑设备的速度也会数百倍地提升。基于5G的虚拟化、自动化、开源化,网络更加灵活敏捷,这也意味着网络会更容易遭受恶意攻击。这就需要先解决已知的漏洞,再提高安全处理性能。5G网络还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安全机制的改变。前几代网络都在网络入口设置“防火墙”,来防止网络遭受恶意攻击。而5G网络要实现开放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个“防火墙”的保护作用,需要依靠网络内部的安全机制来阻挡网络攻击。这就要求5G网
8、络的内部要足够灵活缜密,在网络对外服务接口方面强化权限控制和安全审计。5G网络将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设备,这会增加网络设备的复杂程度及安全威胁,客户隐私可能会遭到泄露。因此要未雨绸缪,做好防御措施,比如将客户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身份建立可靠的关联。现在网络用途颇广,联系着很多行业,许多国家开始将网络应用于军事领域,作为守护国家安全的工具。5G网络的到来意味着网络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也意味着网络攻击同样会上升一个层次。在虚拟世界越来越向现实世界渗透的趋势下,“未授权”的网络行为也许会引发严重的国际争端,网络对抗也将具有国家层面的含义。而目前的军事安全体系,还是将重点放在维护传统的安全问题上。对此,我们
9、要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应对力量,守护国家安全。在这个网络大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但是无数科学家、研究者并没有畏葸不前,正在为给人们营造更安全、更优质的网络环境而努力。(取材于陈克通的文章)1. 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无所不为 面面俱到B. 无所不包 面面俱到C. 无所不包 意想不到D. 无所不为 意想不到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特点的一项是( )A. 速度快B. 覆盖广C. 能耗低D. 时延高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拓宽频谱资源,才能解决用户越来越多的问题。B. 频分多址是将一段完整的
10、信息用多个信道来传输。C. 码分多址能充分复用共享,从而提升频谱的利用率。D. 复用技术以前就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并不是5G专有。4. 根据材料二,如果用“多人同处一室,每两个人不受干扰地聊天”来比喻,最符合“时分多址”的一项是( )A. 用与众不同的声调B. 用别人静默的空隙C. 用种类各异的语言D. 用固定不变的时段5. 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缜密:“缜”读音是“shn”,意思是“严谨”。B. 泄露:“泄”不可以写成“泻”。C. 未雨绸缪:“绸缪”读音是“chu mu”。D. 畏葸不前:“葸”读作“x”,意思是“畏惧”。6.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5G安全问题
11、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提高安全处理性能,就可以避免黑客的快速攻击。B. 5G网络更加灵活敏捷,也将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C. 开放的网络没有“防火墙”,要强化内部的安全机制。D. 要防止隐私被泄露,就需要避免同时连接多个设备。7. 未来5G技术的应用对国家发展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 C 2. D 3. A 4. B 5. A 6. B 7. 对环境质量及地貌变化、地震进行监测,来改善环境,应对灾害;使工业生产、生活用品、公共设施等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便利国民的生产生活;获取商机和利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促使国家将网络用于军事领域作为保护国家安全的工具。【
12、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语境指网络业务的特点,所以甲处选“无所不包”。 面面俱到,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意想不到,料想不到,没有料到。语境强调的是产品多,所以乙处填“意想不到”。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13、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时延高”错误,材料一第五段说“5G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低”,说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特点的是时延低。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找准解题区间,从中找到相关语句,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拓宽频谱资源”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一段“就像拓宽道路并不能解决拥堵问题,而是要想怎么能提升现有道路的利用率”可知,提升频谱资源的利用率才能解决用户越来越多的问题。故选A。【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时
14、,应立足整体,筛选相关段落的中心词句,然后进行比对。材料二第三段,“就像很多人共用一条高速公路,每个人有一个车队运送信息,不过你可以在别人的车队中插空行驶,因为每辆车并不是前后紧紧贴在一起,中间都有”,作者用多人共用高速公路作喻,论证了多个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利用网络中的“空当”“插空”来使用相同频率的复用技术,即“时分多址”技术,B项中的“静默空隙”与这个比喻类似。故选B。【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基础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A项,“缜”读音是“zhn”。故选A。【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
15、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说法绝对,材料三说“这就需要先解决已知的漏洞,再提高安全处理性能”,没有说可以避免黑客快速攻击;C项,“开放的网络没有防火墙”曲解文意,原文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个防火墙的保护作用”;D项,“避免同时连接多个设备”曲解文意,原文说“要未雨绸缪,做好防御措施”。故选B。【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一定要结合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材料一“但是如果能覆盖5G,可以大量部署传感器,进行环
16、境质量甚至地貌变化、地震监测”,材料二 “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接入网络,5G可以让这些设备都成为智能设备”,“5G技术的提前开发与利用不仅涉及商机和利益,甚至能决定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材料三“许多国家开始将网络应用于军事领域,作为守护国家安全的工具”,根据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在解答论述类文本的主观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找到每一段的观点句,并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这就要求考生做到: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筛选信息并分条概括。二、本
17、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春秋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
18、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1】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君子求仁义之别,然后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
19、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注释:【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以义设人 设:陷害B. 然而不得为淑人者 淑:善良C. 则春秋弗美 美:称赞D. 观物之动而
20、先觉其萌 萌:萌芽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所以治人与我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 乃往救之 乃不知有汉C. 其至明矣 至若春和景明D. 莫之亡而自亡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逆其理,鲜不乱矣 违背了这个道理,少有不混乱的B. 以暗于人我之分 以致于隐藏起别人和自我的分歧C. 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 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D. 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 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11. 下列补写在文中波浪线处的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故曰:以仁安人B. 此则人与我也C. 是义与仁
21、殊D. 故曰:义,我也1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13. 下面语段中,孝文皇帝的行为是如何体现仁义的?请结合本文的“仁义观”,简要分析。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身衣弋绨【1】,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和亲后,匈奴背约入盗,帝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取材于汉书文帝纪)注释:【1】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答案】8. A 9. D 10. B 11. C 12. 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 13
22、. 孝文皇帝在位多年,没有扩建宫苑、增添起居用度,穿着简朴,这是严格要求自己,体现了义的原则即端正自己,不在端正别人;匈奴违约来犯,孝文皇帝因怕扰乱百姓而不发兵攻打,这是关爱百姓,体现了文中仁的原则即爱他人,不在爱自己。【解析】【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做这种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A项,根据语境可推知,“设”为“要求”。故选A。【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
23、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项,用来的/的原因;B项,于是、就/竟然;C项,副词,极、到了极点/连词,至于、到;D项,两句都译为“没有谁”。故选D。【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B项,“以”的意思是“因为”,“暗”为“不明白、糊涂”,“分”为“区别”,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故选B。【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此题,应了解文
24、段内容,明确空缺句子的位置,判断补句与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波浪线处于第四段的开头,应是本段的中心句,从“君子求仁义之别”“仁义之处可无论”等句子可知,本段主要论述的是仁与义的区别。故选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点:刺,指责;矜,怜惜。(2)要点:责,要求;备,完备、全面;惑,糊涂。【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关于仁、义的含义和关系的论述作答。这篇
25、文章的观点句是“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意思是: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用这个观点去考量孝文皇帝的行为即可。短文的意思是:孝文皇帝在位多年,没有扩建宫苑、增添起居用度,穿着简朴,床帐没有装饰,来显示自己的敦厚朴素,给天下人做表率。和亲后,匈奴违背约定侵犯内地,孝文皇帝命令边境防备坚守,不发动军队进攻,担心扰乱百姓。从孝文皇帝的两件事例来看,他处处为百姓安危着想,符合“以仁安人”的原则;自己朴素节俭、以身作则,这是“以义正我”的表现。据此组织答案即可。参考译文: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
26、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违背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仁,就是爱别人。从前,晋灵公杀厨子来改善饮食,并非不厚爱自己,这样却不能算是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不爱别人。不爱(人),哪里值得称为仁呢?敌人已经来攻打了,才去救他,那么春
27、秋就不赞美(这种做法)。(敌人)没到(的时候),预先防备,(春秋)就赞美他,赞美他能事先预防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这(智慧)极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预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就能更深远。所以称王的人仁爱惠及四方夷狄,称霸的人仁爱惠及诸侯,能安定(国家)的人仁爱惠及本国,使(国家)危急的人(只)爱身旁的人,使(国家)灭亡的人(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即使处在天子、诸侯的位置,(也只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让他差遣。像这样的人,没有人灭亡他,他自己
28、(也会)灭亡。所以说:仁是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这就是仁的法则。义,不是端正别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乱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没有人不想端正别人。哪里算是义呢?从前,楚灵王讨伐陈国、蔡国的叛贼,不是不能端正别人,但是春秋并不赞许,不能称他为义,是因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对于诸侯,不能端正什么,春秋(却)称他有义,是因为他自身端正。所以说:义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这就是义的法则。这就是义和仁的不同。爱用在别人(身上),叫做仁;义(用在)自己(身上),叫做义。君子寻求仁和义的区别,这之后辨明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区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依据礼的规矩(行事)来求得幸福;对待别人,扩
29、大恩施、广布恩惠,用宽容的原则来容纳众人。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用仁(的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备别人(的过失),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尊重就不会敬畏(他)。仁
30、义的分别可以不思考吗?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义。【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咏梅高启【1】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著名
31、诗人,才华高逸。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了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且不染俗尘之处。B. 颔联中“空”字传神地写出了月下梅花的朦胧之美。C. 颈联中的“白衣宰相”,既指梅,也暗指诗人自己。D. 尾联“回首”一句,诗人借梅表达远离名园的怨恨。15.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B.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C.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D.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16. 本诗中“翠袖佳人依竹下”化用
32、了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来传情达意。杜诗塑造了一位遭遇战乱、被丈夫抛弃之后仍坚贞自守的绝代佳人的形象。这一化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B 16. 本诗此句把梅花比作依于竹下的翠袖佳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于冰雪中绽放的美丽,以及与青竹为伴的高洁志趣,化用杜诗更增添了意蕴,凸显出梅于苦寒之中甘于寂寥、高洁自守的品格,寄寓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D项
33、,“诗人借梅表达远离名园的怨恨”错误,本诗主要赞美梅花的清雅、孤傲、高洁,“寂寥此地君休怨”,是对在此地寂寥开放的梅花的劝慰之语,所以无“怨恨”之意。故选D。【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托物言志。解答这道题目,应先明确托物言志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而做出选择。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A项,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B项,这三句诗主要通过明丽的色彩描绘早春特有的风物,没有表现自己的志向或意愿;C项,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
34、的决心;D项,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故选B。【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化用这一手法。解答这道题目,要了解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其在古诗词的表情达意上的妙用。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天气寒冷,女子却衣着单薄,写出了她命运的坎坷,但与“修竹”为伴又象征了她高洁的情操,两句诗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形象,写出了她的孤高和绝世而立。这两句中的女子和高启笔下的“梅”有着相似的神韵,“云雾为屏雪作宫”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环境,和女子身处的环境是相似的;“夜月初来树欲空”,梅花和皎洁月光融为一
35、体,写出了梅花的朦胧纯净的美,和这个女子的形象是相似的;“寂寥此地”写出了梅花寂寞开放的情态,与女子的身世相似。作者化用杜甫的诗句,其实就是把梅花比喻成一个美丽、高洁的女子,从而赞美了梅花高洁自守的品性,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清高自守、淡泊名利的志向。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酒”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借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范仲淹苏幕遮“_,_”,即是借“酒”来传达相
36、思之愁。古代有许多描写音乐的名句,常以侧面烘托的手法凸显乐曲的高妙,如苏轼前赤壁赋中“_,_。”古人写文常注重针砭时弊。如韩愈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批判了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成人仪式上,同学们登高明志。部分同学因体力不佳未能登上山顶,颇为沮丧。活动结束后,你作为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中要引用两句古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同学们,今日我们登高望远,挑战自我。尽管有的同学感到遗憾,但我们明白“_,_”的道理,只要尽力,就能无悔于心!【答案】 (1). 酒入愁肠 (2). 化作相思泪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
37、 (7).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 可以无悔矣【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壑、蛟、嫠、谀。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秋风穿过老戏台巷子深处,忽然开阔起来。一座老戏台,在秋日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四周空旷无人。农作物都已经收割完毕,空气里弥漫着腐草的气味。一根根冰草摔打着长长的身子,在秋风下瑟瑟摇曳着从季节的指缝里漏下的枝枝金黄。
38、三面厚厚的黄土墙和很少的青砖就支撑起了戏台。戏台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黄字的打印体对联,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尚依稀可见,下联却已被风撕裂开来,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似乎显得很欢快。戏台四周的杂草也摆动着身姿,兴奋地对戏台说:“看,来人了!”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那些热闹的人和声音,还有繁闹的场景,只不过是遥远的记忆罢了。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戏台前,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没有往日真假戏迷的聚集。戏台似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虚构着过往的动人之处:一幕精心演绎
39、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孤独的戏台、寂寞的老巷,还有旁边几乎变成废墟的旧磨房和已经成为废墟的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那些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就像一幅写意画,成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梦想,只能出现在时光的童话里。太阳西下,秋风习习。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我们听不懂,就贴在奶奶耳边问个不停。奶奶说:“冤魂厉鬼,伸冤报仇的戏。可不敢做坏事,会有报应呢。”奶奶囫囵地解释着,旁边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们也渐渐看出个眉目来了。忽然,激愤的乐曲中,急速跑出一个白衣女子,似一缕幽风飘然而来。她翻着全身,抛甩着斗篷,似影随风。复仇的厉鬼不是青
40、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全场静悄悄的,看着台上那个鬼魂大开大合,一张一弛的动作。“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鬼魂在荒郊旷野哭泣、控诉、奋争,高高低低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怨与愤,悲与恨,借冤魂之身,诉人之衷肠。“鬼要喷火了!”奶奶紧张地说。那个女鬼口里,忽地喷出火来,大口喷,小口喷,长火喷,短火喷,反正喷得天昏地暗,一片混沌。印象中的那个二花脸,被火喷得抱头逃窜,跌打翻扑,辗转腾挪,媸妍了然。人们欣慰地笑着,快意地看着,惩奸除恶的情绪随火苗喷涌而出。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头
41、顶三尺有神灵。这样的印象使得鬼魂的概念,镌刻在我心底,凡是有违背善良和道义的时候,一个白衣的样子就姗姗而至,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老戏台从此就是最恐怖的梦魇。好多年后,我才敢抬起头,从从容容地看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才知晓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被打扮成生、旦、净、丑,在破旧却高大的戏台上给予人们最朴素的真善美的教化。常常想起,我们童年的笑声,就像家里挂着的风铃一样,清亮、明澈,穿越戏台、风和树林,甚至天上的云彩都被这种笑声感染成记忆的色彩。乡下人看戏,其实也不分文戏武戏,更没有朝代的历史概念。反正所有的戏在他们看来,也就是个唱和打。少年时,亲耳听见一个红脸汉子大声说:“那个
42、唐朝的包文正啊,可真是个清官。”即使这样的一知半解,却让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唱之间,就明晓了是非,分辨了黑白,懂得了言而有信,有善有爱,忠于信仰,忠于人格的为人之理。如今,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孩子们最惬意的时光是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荧屏上、网络里,世界何其精彩!我只有想象,或许有一天,后辈儿孙的耳边,也会响起哇呀呀的唱腔,虽然他们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声音却一直敲打到记忆深处,不会轻易抹去。让他们越是在播放悠扬舒缓的交响乐曲的时节,越能把那些粗犷的声音牵引出来;让他们也知晓红忠黑勇、白脸奸臣;让他们眼前也会跳动着那些戏曲故事里鲜活的形象远处,农人拿着木锨翻弄着属于自己的收获,闲聊
43、时总能提起老戏台上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戏台的旁边,总有几位老人闲坐着,乘凉或者晒太阳。一个村子,总有这么几位老人,如戏台一样,苍老,神秘。村庄里,灰色的柴草和灰色的戏台,像是一对伴侣,携手告别了夕阳的辉煌灿烂,只留下曾经的美丽。红红的浆果,兀立似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一场场秋风吹过,年华也被吹得暮气苍茫。沧桑之中,戏台孤零零的,终于在秋风过后画上了句号。老戏台,这个乡村里的景致,只有在乡村里才能够完成使命。它应该如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神态安然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还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演出环境,让它多少不会觉得太寂寞?秋风袅袅,穿过老戏台(取材于高丽君同名散文
44、)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涟漪:比喻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B. 囫囵:含糊地解释。C. 镌刻:形容印象深刻、教益深远。D. 兀立:写出了浆果挺立枝头的鲜明形象。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撕裂”的“打印体”对联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传统逐渐消逝的遗憾。B. 儿时的戏台是梦魇,多年后作者才领悟到戏剧是借角色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C. 乡下人看戏常常是一知半解,把历史和戏剧混为一谈,这引发了作者的不满。D. 作者巧妙地用老戏台这一载体,表达了对传统戏剧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忧思。20. 请把文中戏台边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三五人演出
45、千军万马 下联: 21.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老戏台。请从第段中举一例加以赏析。22. 比较本文第段与下面鲁迅的社戏选段写到的看戏感受,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23. 文章第段,作者对老戏台的命运做了两种设想。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阐述理由。【答案】18. A
46、 19. C 20. 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21. 文中将老戏台拟写为一位回忆着过往动人之处的老人,形象地表现出时代变迁中老戏台的衰败,以及老戏台所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 22. 相同点:都有童年看戏的好奇,凑热闹的乐趣。不同点:社戏中的我看不懂戏的内容,会无聊倦怠;本文中我懂得戏的内容,不仅让我紧张害怕,还因此产生了敬畏心理,得到教益。 23. 示例1:第一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是乡村才有的舞台,随乡村的没落失去了生存空间;现在人们的娱乐内容和方式更丰富,不需要到老戏台去看戏了;老戏台是时代的产物,也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被取代。示例2:第二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曾
47、经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更不能丢失,不能被现代或西方文化艺术取代。所以,应该延续戏剧文化,给他寻找适合的环境。【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整体阅读该词所在的句子和段落,理解把握内容。A项,“比喻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解释错误,由原文“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可知,“涟漪”的描述对象是“戏台”,而不是作者。故选A。【1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
48、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引发了作者的不满”与文意不符,作者写小时看戏,包括乡下人对戏文的理解,都是对传统的回忆和缅怀。故选C。【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上联“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主谓宾的形式,主语包括数量词和中心词,谓语为双音节动词,宾语为并列结构的成语,依据上联的
49、这一特点组织下联,注意最后一字应为平声。【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侧重考查拟人。解答这道题目,应先明确拟人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拟人手法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的修辞手法。第二段主要描写了破败的戏台,“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 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苍老而孤独”“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抓、舞蹈、喊叫、见到、听、孤独、聊天、叙述等词语,都是赋予戏台人格化的动词,这些动词的使
50、用让戏台的破败荒凉显得更加的生动、突出,而作者寄寓其中的惋惜之情的表达也更加强烈。据此组织答案即可。【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对两段文字进行比较鉴赏,分析看戏感受的异同点。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对两段文字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找出表达作者情感、议论的句子,然后选择关键词进行概括。“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这是原文第二段描写“我”听戏感受的句子,可以看出我听戏时的紧张和恐惧,而这种紧张和恐惧又将奶奶平时讲述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
51、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这是鲁迅先生看戏时的感受,可以看出虽然看不懂,但年少时的鲁迅先生还是被戏深深吸引了。通过分析文段中这些表情达意的句子,即可组织答案。【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在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抓住“情”和“理”两个方面去探究。首先要梳理概括全文内容,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对儿时戏台的回忆以及现在戏台的荒废。从情的角度来说,戏台是儿时不可磨灭的记忆,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从理的角度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程,戏台的功能不可避免地消失
52、,所以戏台的荒废是情理之中的。由此可知,这篇散文最深刻的主旨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社会进程之间的矛盾。只要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并结合散文的主题,对作者设想的选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点睛】对联是一种比较严格的文学样式,主要有如下特征: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称为上联和下联。而且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字数相等,断句的位置相同。在相同的位置,上下联词性相同,即上联的形容词必须对下联的形容词,上联的名词对下联的名词等。两联的内容必须相关,可以是相近,也可以是相对。两联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毫不相干。平仄要有规律,音调和谐。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上联出现的字,下联尽量不要重
53、复出现。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微写作。24.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某报社邀请你参加以“我阅读,我成长”为主题的朗读会。请你从红楼梦呐喊红岩中选择一个片段作为朗读内容,概括所选内容,并阐述理由。要求:符合原著,理由充分,条理清楚。150-200字。名著中许多人物都有各自的坚守,如边城中的翠翠、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请从以上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为他(她)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他(她)坚守精神的感悟。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20字左右。学校举办读书节,征集“阅读文化衫”的创意设计方案。请你从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为主题,设计一款文化衫
54、,描述你的设计图案,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主题鲜明突出。150-200字。【答案】他从广袤的黄土地上走来,一身农民后生的装束却掩盖不了精神高贵;他从荒原的街头走来,一卷揽工汉的铺盖却遮挡不住闯荡新生活的决心与智慧;他从大牙湾煤矿走来,满脸的煤渣勾勒处的时被生活磨得棱角分明的刚毅的面庞。他,孙少平,已经完成了从理想青年到成熟的生活征服者的完美蜕变,他已经深谙苦难的学说,品尝了常青的生活之树结出的青春之果。在苦难血与火的淬炼中,他是我心中由平凡走来的伟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属于微写作。解题时,圈定题干关键信息、核心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
55、笔直击题干中心,不在细枝末节上消磨耽误。选择一考查“记叙+议论”的写作能力,要从红楼梦呐喊红岩中选择一部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先叙述所选片段的内容,然后进行评论。这三部作品主题都是比较鲜明的,比如红楼梦表现的是封建制度下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呐喊表现的是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红岩表现的是革命党人的坚贞不屈,阐释理由时应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当然选择的理由也可以是突出的写作技巧和极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选择二考查抒情性文字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从边城中的翠翠、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选择一个人物,写一段抒情的文字,写作中心是赞美“坚守精神”。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把握小说
56、的主要内容,如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可以选择孙少平或孙少安,明确所写人物的奋斗情怀,孙少平对于贫寒的价值定义,对人生的追寻,对苦难的探索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突出其“坚守”的特点。注意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内容要别致突出。选择三考查说明和议论的写作能力。文化衫的主题特征非常鲜明,极具文化美感和内涵。首先要明确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的主题, 比如论语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原则和政治主张,边城的人性真善美,呐喊的生存忧患意识,老人与海 的顽强勇武,然后根据所选的主题来描述要绘制的图案、搭配的颜色,要对具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色彩进行描述,设计意图要与所选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点睛】
57、本题符合北京卷微写作题型,描述经典、抒发情感、评论现象三选一的形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础与写作能力,同时关注到不同考生的写作特点,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写作个性。微写作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是带着材料的一个任务式写作,在这样一个150200字的区间里,它希望考查的是学生描述事物、表达观点与抒发感情等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经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的时候,可以带着一点儿小情绪,比如幽默感或调侃,这样,写作的个性化也就容纳其中了。作文(50分)25.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秋风穿过老戏台中说:“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
58、标准。”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里;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神舟七号”的梦想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国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国印记”的载体。在你的心中,哪一种物承载着独特的“中国印记”呢?请以“我心中的中国印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物,有细节,有描写,叙事符合逻辑。【答案】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无所畏惧,透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有所畏惧,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有了这
59、种精神和品质,可以使人所向披靡。 我们对失去要无所畏惧。生命中的所有东西最终都会无声无息地化为乌有,我们不要在那些无可挽回的往事里挥霍眼泪,而要把眼泪化做汗水,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将来有可能成功的事情上,用激情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用所有的力量去开创新的生活。 我们对挫折和失败要无所畏惧。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陷入低谷的时候,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此时我们如果能以一种无畏的勇气去面对,就能走过坎坷。面对挫折和失败,不必去喟叹生活的艰辛,不必去缱绻情感的紊乱。这样在生活的风浪中,可以静若处子,可以动若巨浪,可以宠辱不惊。 我们对衰老和死亡要无所畏惧。时间一点一滴地流
60、逝,越来越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身体有衰老,可我们的心却是灵明空广、超越一切的。率性而为,对钟爱的事情全神贯注,又有什么能够让我们老呢。死亡不是结束,死亡也不是敌人,用无所畏惧的精神面对死亡,就能超越死亡而战胜死亡。 但人还需要有有所畏惧的精神,因为畏惧之心透着人性的光辉。 我们必须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载体,生命对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只有一次。但现代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太过贪婪,太过疯狂,地球上每天都有许多生物因人类的贪婪和疯狂而向人类永远地告别。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心存恻隐,手下留情,敬畏自然,善待自然。 我们必须对规则心存敬畏。因为世界需要秩序,这个看来很温和
61、的世界,有时也很残酷。诚然,在竞争面前不必讲谦让,但竞争的规则却不容随意践踏。如果破坏了共同遵守的规则,有序就变成了无序,竞争就变成了乱争,那么在无规则的状态下,每一个个体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择手段的攻击。 我们必须对道德心存敬畏。严守道德底线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实现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线的限制。我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但现实的欲望如果没有生命个体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那么现实恐怕会变得索然无味,生命的空虚和宿命便会蔓延而起。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往往交织包容在一起,对于有所畏惧的事,必须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坚守、去捍卫。之所以无所畏惧,因为有所畏惧;之所以有所畏惧,因为无所畏惧。【
62、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和记叙类文章的能力。两道作文题都是命题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立意行文。第一个题目“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要求写成议论文:“有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畏”,“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注意对“畏”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对“畏”价值的思考。一个人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才能尽责。“无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无“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注意对“畏”背后动机、目的、原因和本质的追问和思索。选素材时当然最好要注意材料的时代性,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围绕论点向广处
63、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第二个题目“我心中的中国印记”要求写成记叙文:题目的关键词是“中国印记”, 应该在对一件或几件事情的叙述中突出中国最具特色的东西。一种是有形的印记,比如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传统手工艺、建筑、人文风光等;一种是无形的符号,比如传统思想、现代思潮、社会理念等。但是,单纯地叙述事情过程,而没有画龙点晴的议论和抒情,写不出体验和感受,是不切合题意的,所以既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又要融议论、抒情于一体。【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