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251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 第卷 阅读题(71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

2、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

3、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

4、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

5、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6、是 ( )(3分)A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的存在的意义。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

7、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34个鸡蛋李暖暖从家里跑了。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

8、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下课

9、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

10、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

11、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

12、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13、3分)A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和批判。B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C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D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5小说第5段写到“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析。(5分) 6. 李暖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14、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生当架几座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谈起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10岁那年,叔叔送我一本地图。在中国地图一页,我看见台湾地区用墨涂黑了。我问:为什么台湾要用墨涂黑呢?叔叔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我国和日本打仗打输了,被日本人占了。我当时很气愤,心想,中国的领土为什么被日本人抢占了呢?一定要把台湾夺回来!”从此,茅以升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茅以升从小天资聪慧,但他更得益于后天的勤奋刻苦。中学时,祖父教他读古文。祖父先将文章抄录一遍,要求他在第二天上课前背熟。没想到,祖父刚抄录完,茅以升已能背

15、诵出来。茅以升锻炼记忆力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他背诵圆周率的故事。1940年,茅以升任职的唐山工程学院迁到贵州平越县。校庆那天举行游艺会,同学们欢迎茅院长表演个节目。茅以升不会唱歌、跳舞,就说:“我表演背圆周率吧。”他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同学们热烈鼓掌,赞叹不已。1933年春天,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当时在杭州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叫作“钱塘江上造桥”,意思是指不可能做成功的事。因为钱塘江的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潮水来时,潮头壁立,毁坏力惊人。流沙是极细极轻的沙粒,一遇水流即被冲刷走。江底流沙覆盖,深达40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

16、天开。而当时,中国所有的现代化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茅以升认为在钱塘江上造桥是可以成功的。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后,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外面传着闲言碎语,说什么“这样干下去,哪里会成功?”银行也中断了贷款。茅以升的母亲听到这些事后对他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的号)造桥,也有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你也同样能渡过难关。”那时的“孙悟空”就是造桥的全体员工,“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规:利用自然规律,克服自然界的一切障碍。茅以升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的智慧,先后攻克了80多个难题,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等施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17、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国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先后担任专家组组长、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设计师,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桥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一座瘸腿、不平衡的桥梁,怎能让车辆行人平安到达彼岸?同样,人架设知识的桥梁也是如此。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

18、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写的桥名谈往二十四桥,博古通今,文笔极好。特别是他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更是难得的文学佳作。毛泽东曾对茅以升说:“你的桥话我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也是个文学家哩!”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日子,茅以升都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即便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他说:“我还有一桩心事,就是台湾问题。1945年,台湾光复后,我曾到台湾去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看到了台湾的迷人景色,还看望了那里的老同学和朋友。1955年,我到日本访问,恰好住在下关(原名马关)的春帆楼。当年,李鸿章签字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就是住在春帆楼。看到李鸿章住过的房子,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19、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设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大桥。这是我在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一件大事。”(取材于郭梅尼人物通讯选)相关链接:茅以升(1896-1989),中国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茅以升于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内心有一种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

20、结束,11月16日,南政府决定炸桥以阻断敌人,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为这一天预备的。12月23日,茅以升正式接到炸桥的密令。当晚,他来到书桌前,奋笔写下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实现,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得以成功修复。(摘自“百度百科”)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因为天资聪慧,茅以升从小就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不待祖父抄完,他就能全文背诵;多年以后,他背诵圆周率,能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B

21、茅以升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识见的老人,她对茅以升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困难时刻,唯有母亲的鼓励和点拨,才使得茅以升能够坚持下去。C钱塘江大桥“建成一炸毁一修复”的经历,说明大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茅以升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D茅以升的一生,就像桥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他不仅在桥梁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勤奋工作,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8.茅以升是一位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归纳。(4分)9.你认为可以从茅以升身上获得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

22、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少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

23、妻如母,鞠其子如昆弟,时人多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

24、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

25、不报 报:批复C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11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

26、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鞠其子如昆弟,时人多之。 (4分)(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

27、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客中闻雁 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

28、,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肃杀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肃杀的诗句是“ , ”咏怀古迹,诗人用 _ , 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锦瑟诗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往事华年的追忆的句子是:第II卷 表达题(79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

29、的一项是( )(3分)在愈演愈烈的奥运“烧钱”热潮中,里约由于“钱紧”节俭办奥运,但“钱紧”并不意味着本届奥运会不踵事增华。从开幕式看来,这一目标显然已经达到。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市场产品应该货真价实,不能鱼龙混杂,坑害消费者,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惩治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诚信成为市场交易的灵魂。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异曲同工,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作为“节能

30、减排”的倡导者之一,他身体力行,坚持上下班搭乘公共交通设施,并将垃圾进行分类和循环利用;不仅自己坚持环保的生活方式,还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A. B.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B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C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它需要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文明上网,激浊扬清, 形成良好的上网风气,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世界。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

31、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19.下面是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且都与“笑”有关,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A初次见面时的讲话: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B再次遇到朋友的讲话: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C接受别人礼物的讲话: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D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凶手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孔子特别强调 。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

32、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 ,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学而不思”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 ,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21. 仔细观察漫画刚出壳的鸡,说说漫画的内容及寓意。(5分) 内容: 寓意: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据成都商报报道,贫困女大学生汤丽莎兼职资助三名贫困生读完初中,但是那些娃儿要上高中,她力不从心。其父汤国民假借汤丽莎老师的身份把汤丽莎的事告诉媒体,于是有人认为“莎姐姐”事件其实是父女俩希望借助媒体、呼

33、吁社会接力教助贫困生的一次“策划”。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提出资助意愿的善意,但不乏说父女俩炒作的言论。你对汤丽莎父女的做法有何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18_2019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答案1A A项,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所以选A。2C C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应“他就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所以选C。3.D D项,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34、。”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所以选D4C 5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学校的破旧; 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或答:引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熟。详细解析:若学生答“吸引读者或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给1分。只答套语不作分析给一半分。6. 任性、直率。与父亲赌气从家里跑出去,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要父亲给20万为自己赎身等。执着、坚强。在穷困的地方教书,变得朴素;坚持要将学生送到初中才走。关爱、体谅他人。想离开看到家长的鞠躬走不动;带学生一起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给孩子分食物;原谅父

35、亲。7. C 8.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和修复,树立了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通过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9从茅以升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的人生启示: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茅以升从小立下报效国家的志愿,并为之发奋学习;他自觉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亲手炸毁历经千辛万苦建成的钱塘江大桥;祖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他一生的牵挂,到晚年还念念不忘这件大事。在青少年时期要勤奋努力,为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茅以升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但他不满足于此,仍然刻苦求学,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要不畏困难,勇于创新。修建钱塘

36、江大桥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茅以升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要有团队意识,注意激发集体的智慧。在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茅以升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和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一起解决了大量的施工难题。要有长远的眼光,做到未雨绸缪。茅以升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的后备人才;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了炸桥的准备。要文理均衡,全面发展。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很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俱佳。(以上6个要点,考生答出其中 1个要点给 1分,答出 4个要点即可给满分。)10C

37、(风:讽谏。)11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12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13(10分)(1) 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没”“籴”“鞠”各1分,大意1分,共4分。)(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向”“意”“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共6分。)14.(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15. (5分)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

38、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1分,2点3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16.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7. A 解析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可改为“鱼目混珠”。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可改为“买椟还珠”。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可改为“殊途同归”。

39、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18.C解析: A搭配不当,删掉“问题”或将“成熟”改为解决。B句式杂糅,“以为主题”或“围绕主题”D不合逻辑,将“受惠于”改为“惠及”19.C项中“笑纳”是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20. 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思考同样不可忽视。既注重培养弟子的学习能力。21. 内容:画面左下方,有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右边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艺儿!”。(2分)寓意:图画讽刺了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忘记出身、忘恩负义、不懂得感恩)的人或现象。(3分)22. 【写作指导】这是则新闻报道,审题时难度不大,在写作本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第一,支持贫困大

40、学生父女的做法。女大学生本身贫困,却还兼职资助三名贫困生读完初中,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有如下立意:(1)爱心无价(可以从帮助别人角度来谈,爱心的影响和传递)。(2)善意的“策划”(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出发点决定结局,即使是父女俩的“策划”,只要是充满了善意,也就无可厚非)。第二,从不支持贫困女大学生做法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1)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止一条,为了呼吁社会救助贫困生,女大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媒体来实现自己的想法。(2)这种做法是一种“炒作”行为,迎合了当下很多人想出名的念头。【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

41、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稍微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

42、,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

43、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

44、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