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230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6(人民版必修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大规模的占卜、祭祀活动),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知识梳理】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

2、取代“公天下”;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中央:设想、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3、西周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瓦解: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表现:出现春秋争霸

3、、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4、西周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学习探究】一、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互为表里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表)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里)3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说明最高

4、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形成与春秋战国、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近代衰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2、皇帝制度建立的目的:显示君主的权势和地位。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5、。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3、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任免权由皇帝决定。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管理体系,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学习探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1积极: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

6、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都起了重要作用。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阶级矛盾激化, 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二、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不同点: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

7、服从中央。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对抗朝廷。汉景帝平定“七国治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负责

8、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3、北宋初期在地方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尉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5、选官、用管制度:秦朝百官由皇帝直接任

9、免;汉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依靠门第,不重才能;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按学识才能选官,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学习探究】分析对比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开始于元朝与中央的关系(1)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机构(2)长官由皇帝任免(1)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一一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相同点作用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地位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明太

10、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是:丞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内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后来内阁大学时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 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3、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

11、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雍正帝在宫内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学习探究】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1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 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17、18 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 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 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文化上, 启蒙思想蓬勃发展。3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

12、用, 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 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 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古希腊文明的环境是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古希腊城邦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是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代表了古希腊文明的最高成就。3、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的是议事会,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是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是由十个地区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还实行“陶片放

13、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4、伯利克里时代,真正参加公民大会的是所有成年男性公民,为鼓励公民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为公民发放“戏剧津贴”。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政治制度。6、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所灭。【学习探究】分析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14、主要特点有哪些?(1) 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 是城邦政治的核心。(2) 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3) 体现奴隶主公民多数人的意愿。(4) 体现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平等。(5) 开放官职, 通过抽签、举手表决等方式产生权力机构。(6) 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罗马法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习惯法的特点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罗马成文法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3、罗马成文法

15、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其中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4、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它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但它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私有制,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反对封建斗争有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

16、典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学习探究】中国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比较内容中国古希腊、罗马神话特点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理性、个体、平等、主宰等发展趋势趋向专制走向民主政治改革、法律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法律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其专横,后是独裁,对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易摧毁文明,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人

17、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而且在议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2、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此后英国成为共和国。但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的妥协。3、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明确法律条

18、文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4、工业革命后,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保障了资本主义发展。1721年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标志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内阁首脑是首相,由国王任命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的关系是共进退。首相实际掌握国家大权。此后,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5、作用: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它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产生

19、巨大的影响。【学习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 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即政府首脑。(3) 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4) 以代议制为基础,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5) 实行分权原则。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美国宣布独立的时间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时间是 年,根据1787年宪法,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联邦共和制政体开始确立起来。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

20、结合。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3、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了“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仍存在着不足,例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有种族歧视烙印。4、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他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得以大特色,两大政党

21、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学习探究】分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 相同点: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 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2. 不同点:比较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制国家元首的权力“统而不治”的虚君掌握国家的实权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政府的产生议会产生总统任命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是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以总统为首的政府与议会(参众两院)是制约与平衡关系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一、艰难的法兰

22、西共和之路(l) 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政治: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 ,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尖锐。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 抨击宗教神权, 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民主。(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2年建立共和国, 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斗争不断。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共再次建立共和国。178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二、1875 年宪法的内容1内容:(1) 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2) 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由两院联席会议

23、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任命权、缔约权、特赦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2特点: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3. 作用:(1) 使资产阶级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确立和巩固。 (2) 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探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作用。(1) 特点: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 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现代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 实现政治上的制衡, 更有助于民主政治实行。(2) 作用:否定了封建专制制

24、度, 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 具有先进的民主精神, 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有效地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活动,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 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合法斗争, 有助于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 鸦片战争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一、鸦片战争1、背景:国际: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开展工业革命。国内:此时中国清政府统治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外交上坚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与英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

25、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导火线:1840年,借口钦差大臣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在虎门海滩销毁缴获鸦片,英国借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2、经过:1840年6月,英国军舰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英军沿海北上,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 ,威胁北京。道光帝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在议和时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对英宣战。清军满族将领海龄在镇江战役中牺牲。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中国战败。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4、影响:中国主权和

26、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856年,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战火再燃。2、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3、危害: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学习探究】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27、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继续: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扩大: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

28、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领土割占更多;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2、经过: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黄海大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

29、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4、影响:大片领土割让,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背景: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反帝爱国运动,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经过: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天津和北京打击侵略者。8月八国联

30、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帅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劫,罄竹难书。3、结果:1901年 9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4、危害: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关税受到了列强控制;设立“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和侵华大本营;允许外国驻兵京津至山海关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按列强旨意惩办官员和设外务部,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习探究】一、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

31、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

32、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二、概括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进程,并归纳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趋势?1、进程:(1)1840-1842 年鸦片战争及其随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1894-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33、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趋势:(1) 侵略中国的国家:从一国到列强共同侵略。(2) 经济侵略的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3) 政治侵略特点:从局部宰割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原因:经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以上海、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政治纲领是:

3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为民报。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3、高潮: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定都南京,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4、1912年春颁布临时约法。内容:它规定了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

35、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5、结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6、评价: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功绩:它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学习探究】简要说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关系及评价。 内容:A. 驱除鞑虏

36、,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前提 民族主义B.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核心 民权主义C.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民生主义 评价:A.积极性: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反封。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五四运动的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2、经过: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游行示威;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随后“三罢”斗争波及全国。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

37、、章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4、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的积极活动;共产国际的帮助。6、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举行,后又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38、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7、国共合作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想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8、北伐战争:条件: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促成国民革命运动高潮到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结果: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加之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了。【学习探究】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39、有哪些异同?提示:项目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群众基础不广泛广泛革命结果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

40、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4、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还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41、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内容是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根据地建设(是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正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6、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7、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过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1935年10月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

42、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意义: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8、遵义会议:内容:一是军事问题,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二是组织问题,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习探究】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开创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 年发动南昌起义,

43、 人民军队诞生。 1927 年召开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中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 ,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局部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继续垂涎中国领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2、日本:1

44、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日本先后占领北平、天津、上海、徐州、广州、武汉等地。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还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一三部队”。3、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两党第二次合作;1937年秋,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4、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

45、重大战役,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使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作战,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5、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意义: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重庆谈判: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46、。目的: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结果:签订了双十协定。国民党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2、政协协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3、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4、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从1948年秋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5、北平谈判:目的: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结果: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6、渡江战

47、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接着,继续追歼残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学习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1意义:国内意义强调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国际意义强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思想意义强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胜利。2基本经验: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中“理论指导”是灵魂,革命“道路”是方向,“群众支持”是基础,“革命军队”是中坚,“统一战线”是保障。第五

48、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梳理】一、马克思主义诞生1、历史条件:社会基础: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思想基础:批判地继承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分析,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份文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1947年,在伦敦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49、起草的同盟纲领。3、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 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更加蓬勃发展起来。二、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1、原因: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巴黎人民。2、巴黎公社政权建立的时间是1871.3.18,政权的性质

50、是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3、巴黎公社的民主措施:(1)政权建设:民主选举公社委员,为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国民自卫军和自己的司法机构,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公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2)社会经济:没收逃往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等。4、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未能发动广大农民;缺乏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5、意义: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学习探究】巴

51、黎公社是否“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原因何在?提示:没有。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还处迅速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没有达到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尚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这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知识梳理】1、历史背景:经济:俄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国内: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2、。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十月革命的进程: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其内容是: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了“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其意义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发达的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七月事件:结果两个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成功。被称为十月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3、国家诞生: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

53、政府,即人民委员会。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先进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榜样性:在 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创性:成功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学习探究】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比较。1. 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首先夺取中心城市, 革命势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最后取得全国胜利;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

54、胜利。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1) 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 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二月革命后, 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强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 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2)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方割据严重, 农村成为反动势力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 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但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 是革命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以城市为目标发动的起义遇到挫折, 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3. 认识:无产阶级革

55、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走什么样的道路则需根据各国的国情决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初步建立: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确立了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初步发展

56、: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意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个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由人民普选产生。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

57、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20世纪50年代三个自治区和若干个自治县(旗),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发挥各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学习探究】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体现的原则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

58、同繁荣主要特点是统一战线组织;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基本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而不是民族自治;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文革对法制的践踏: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2、法律制度走向健

59、全:(1)措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从1979年开始,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如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

60、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3、80年代初,确定的完成祖

61、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港澳问题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问题,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中央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1990年台湾成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第七

62、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提出该方针的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突出成就是1950年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目的:是为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

63、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访问印、缅一致同意将其作为基本原则。意义:该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目的:为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提出的方针是:“求同存异”。特点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作用: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意义: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

64、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主要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2、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双方国家利益所在。来自美国方面的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进程:基辛格访华时间是1971年,尼克松访华时间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承诺从台湾撤军,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

65、键所在。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从此中美双方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3、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4、新时期外交建树: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新时期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形成了“上海共识”。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上海开会,各国签署了“上海

66、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该组织的性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中国在会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学习探究】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有哪些?应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1因素: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实力;传统的思想观念;国际环境;社会性质等。2认识: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 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友好交往是主流。由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总会以种种借口干涉中国内政, 所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一个最大的障碍。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发展两国关系。第八单元 当今世

67、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一、美苏“冷战”的背景1、二战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其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两极”格局。2、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二、美苏“冷战”的表现1、冷战的信号: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2、开始的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

68、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目的: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3、表现:在经济方面: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其实质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在军事方面:1949年美英法等国建立“北约”,其实质是军事政治集团,目的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1955年苏波阿保等国组成“华约”对抗“北约”实质也是军事政治集团。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在欧洲形成全面冷战,在亚洲形成局部热战 。4、结果: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三、“冷战”影响下的国

69、际关系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战争:美苏分区占领朝鲜使朝鲜分裂,南部建立大韩民国,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并向中朝边界推进。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停战。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学习探究】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联系有哪些?提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

70、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国家在恢复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根本原因: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唯一出路在于“联合”。目的:促进经济发展,保卫自身安全。2、进程:1950年,舒曼计划地提出,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道路。1951年,六国巴黎条约签

71、订,决定建立煤钢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矛盾化解。1958年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为了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影响:对自身的影响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走联合自强的道路,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对美国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二、日本崛起:1、原因: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

72、物资。朝鲜战争使日本通过给美国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这些措施为日本崛起奠基。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对自身的影响是: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方面的影响是:美、日、欧共体竞争,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是: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形成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会议的核心内容是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

73、形式和表现。2、政策是: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重要任务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动纲领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影响是: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学习探究】欧洲为什么能够走向联合 ?(1) 历史渊源:谋求欧洲统一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 (2) 必要性: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 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起主导作用, 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

74、。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各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强烈, 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恢复和发展经济。西欧土地面积狭小, 资源相对贫乏。因此西欧各国要尽快发展经济, 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 在经济上联合起来, 实现一体化。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强的控制之下, 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 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摆脱, 美国、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强烈。(3) 可能性: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 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

75、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堂检测【知识梳理】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表现: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剧变的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2、苏联解体:原因:根本原因:是体制、政策上的弊端和错误积重难返;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外部原因:是西方政治势力长期实行“和平演变”战略。过程:190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苏联解体的时间是1991年底,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

76、解,标志着冷战格局终结,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不复存在。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原因:被冷战长期掩盖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其中最大的威胁是国际恐怖主义。3、表现: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1年发生九一一事件,纽约世贸大厦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世界政治格局:“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多极指 美国、 欧盟、 日本、 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多

77、极化发展趋势。2、表现是: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为了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特点是:和平过渡;相互制约、竞争过渡;长期过渡。4、影响是: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学习探究】“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有哪些新变化?1、“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趋于缓和,出现了和缓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局部地区仍然紧张。2、“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m-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