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187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一、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二、基本知识点回顾与思考:1、什么叫百家争鸣?(阅读第二课前言、阅读与思考)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条件?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从对传统文化的奠基、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思考)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基本知识表:学派代表人物政治思想或主张哲学思想教育/道德/人格精神/文学成就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评价今天可借鉴的有益的成分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墨家墨子2、(老子思想)阅读思考:材料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老子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含义是什么?历史上哪个朝代应用最为明显?怎样评价这种治国思想? 3、(孔子思想)阅读思考:材料一、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 ”不问

3、马。论语乡党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材料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材料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4、、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为政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请回答:据材料,概括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材料一、二,体现了孔子的“仁”,据材料一、二分析其有何作用?材料四反映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4、(孟子思想)阅读思考: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5、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这些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思考:孔孟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遭到统治者的冷落?5、(荀子思想)阅读思考: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6、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材料三、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请回答:据上述材料,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存在?你认为荀子的治国思想对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有何启示?6、联系社会背景分析墨家成为战国时期显学的原因?7、(韩非子思想)阅读思考: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

7、权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材料二、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材料三、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请回答:据上述材料,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分析为什么韩非子的思想被统治者所采纳?你认为韩非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8、在战国时期,如果你是一个君王;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如果你是一个小手工业者。你会分别赞同哪个学派的治国思想?简要说明理由。三、习题设计与训练:1、“孔子

8、(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从30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开创了儒家学派。”从这段简介中可知,儒家学派产生于A公元前6世纪后期B公元前5世纪后期C公元前6世纪前期D公元前4世纪后期 2、荀子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下列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生产与节约并重 节约是应对贫穷的根本途径 人可以战胜自然 “天”是导致社会贫困的根本原因A B C D3、(07菏泽)有一天,子路问行:“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问斯行之?”冉有问行,子曰:“闻斯行之。”此时说明孔子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优柔寡断 D.对事情一知半解4、(07揭阳)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

9、(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话的含义主要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5、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6、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

10、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答案参考与提示2、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愚民政策;无为而治具体含义:见课本p22(旧)评价:无为而治,在经济遭受破坏的社会条件下,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将逐渐被取代。3、思想:“仁者爱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忠恕”;“克己复礼”、“正名”;为政以德;对鬼神敬而远之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质: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

11、制度。影响: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经过改造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4、思想:兴王道,行仁政;民本、重农思想历史条件: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政治: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想富国强兵,求得生存和发展;各诸侯国改革,封建制度开始确立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影响:“仁政”思想基本上奠定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道德思想和人格精神对于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国民素质有重要意义。5、思想: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王道为主社会存在: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确立。6、(从社会条件、墨家思想本身的特点)7、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依法为本”来治国;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原因:对于推进国家的统一;对于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对于继续推进深化改革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