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要求】: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考试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准备】1、明清(1368年至1840年)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1阶段特征:本单元从1368年到1840年,包括明和清前期(鸦片战争前)两个
2、王朝的历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 渐趋衰落是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发展到顶峰。经济上,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继续推行传统的 政策。对外关系上,中国开始遭到西方的殖民侵略,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向实行 政策(“海禁政策”),逐步丧失外交上的主动权,中外差距拉大。民族关系上,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各民族联系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了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表现在思想上,儒家思想遭到全面 ,产生了反君主专制的带有民主
3、色彩的思想,代表人物有:在文学上,出现以反封建为主题的 ,代表作有:在艺术上,产生了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 2、1917-18世纪的中西比较:从整体上看,这时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明清),已经形成东西方差距拉大的局面。(1)区别:1718世纪,世界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中国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清政府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从而落伍于世界潮流,与西欧形成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西欧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其君主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的,对历
4、史发展主要起推动作用,比如英国的 ;清朝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成为历史进步的严重阻碍。经济上:西欧各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的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力量,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不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开始;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以至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压榨下夭折; 难以解体。思想上:西方经过 和宗教改革,发展到1718世纪的 ,从内容上看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而且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出许多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
5、了精神动力,解除了思想枷锁;而中国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遏制了思想的进步。黄宗羲等人反封建的 思想从内容、影响等方面都不是成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仅处于萌芽状态。对外政策上:西欧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中国对外政策除继续进行传统对外友好交往外,还担负起反西方殖民侵略的任务。更可悲的是封建统治阶级面临殖民主义侵略的局面,不是富国强兵而是采取消极对待的政策,以至于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政策, 海外贸易。封建统治阶级政策调整的不同。以康熙帝(1662一1722年)和法国路易十四(1643一1715年)政策的调整为例可以看出:其相同点方面在目的上都是加强封建专制制度。维
6、护封建统治,措施也都涉及到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不同点,路易十四发展工场手工业,取消关卡,大力拓展殖民地,鼓励出口,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的举措;康熙帝则没有采取这些措施或背道而驰。路易十四采取的这些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2)相似: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相似点经济上:都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政治上:西欧主要国家英国、法国的封建王朝都加强专制统治。中国明清统治者空前强化专制统治。西欧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思想上: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
7、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提出了具有民主色彩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也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文化上:西欧产生了大批反封建的文学艺术作品,揭露和批判教会、贵族的腐朽本质,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中国也产生了一系列反封建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儒林外史揭露了科举制的腐败。(3)当时东西方格局的基本特点:1718世纪东、西方旧的均势已被打破,西方对东方的优势格局已形成(或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知识梳理】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表现: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
8、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史料链接】: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皇明祖训(3)影响:积极方面: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复存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2、内阁的创立(1)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中央行政由六部分别管理,各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明太祖一人难以把政务处理完毕,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设立:明成祖朱
9、棣正式设立内阁。(3)性质: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非法定的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4)职能演变: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明宣宗时给内阁票拟权,但最后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的权势、地位逐渐提高。(5)结果:皇权得以加强,但怕内阁威胁皇权,以 予以牵制,甚至控制内阁致使明代政治日益黑暗。【考点链接】: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文字归纳:宰相是常设部门的官员,地位巩固,权利来自 ;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总领国家行政权,是国家的 ;有属官。对皇权具有 作用。内阁 国家的正式部门,只是皇帝的侍从 ,秘书班子。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 随意而定。无行政权力,无决策权。无属官。
10、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内阁是 的产物。表格归纳: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似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性质不同职权来源职权对皇权作用【考点链接】: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由此可见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
11、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l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性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咨询机构或 机构。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l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 的象征,性质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的 机构。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 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表格归纳:1.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之不同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性质上封建性质资本主义性质产生过程上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内阁首相由选举产生地位上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皇帝可以随时解散为法定必设
12、机构,国王无权解散职权上主要是备皇帝顾问行使国家决策和管理大权作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进一步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注: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英国内阁的工作流程:内阁提案议会审批首相签署元首颁布。二、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时间:雍正年间。(2)原因:处理西北 。前身是 ,是雍正初年为 而设置,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3)职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只能“ ”。(4)特点:机构 ,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具有
13、 特征。(5)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 。【史料链接】: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课堂思考:1、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归纳秦朝到清朝在中央管制方面的重大设计: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
14、现提供了政治保障。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专题总结】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趋势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 唐:三省六部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置军机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西周: ;秦朝:郡县制;西汉: ;元朝:行省制度中国古代
15、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制。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下的主要矛盾A.君主专制: ,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B.中央集权: ,其斗争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制。1.“封建”含义面面观不可把古代文献中的“封建”混同于“封建社会”或是当今口语中的“封建”。(1)古代文献中的“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即“分封制”。(2)封建社会,意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3)现在口语中通常所说的“封建”多半是贬义,
16、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如:封建思想、封建迷信等,与“封建”一词的本义已大相径庭。2.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对其继承与发展。3.明朝的内阁首辅不是宰相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而明代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因而明朝的内阁首辅不是宰相。【点击高考】1.(2012年天津文综,2,4分)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
17、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C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设在皇宫内,易于保密,反映出A项;靠近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点,便于皇帝宣召,反映出B项;“行走”是清代非专任官职的称呼,类似于临时人员,反映出D项。军机大臣多选皇帝的“亲臣重臣”,但并未说明其按才、德标准遴选,故反映不出C项。2.(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8,4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18、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B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材料内容与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联系起来。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官员处理公务的情况,官员要“揣摹此样本”“画成依旧葫芦样”,联系清代政治特点可看出,由于专制主义的加强,官员行事死板,政治体制僵化。3.(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9,4分)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
19、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解析:C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叙述的内容,“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即随着分裂与兼并的发展,中国的专制程度不断加强。题目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来看,因此解答本题还要结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发展完善于汉、唐、宋、元,强化于明清,体现了梁启超所说的“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的特点。故C项说法正确。【名师点评】 本题难度稍大,除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
20、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与把握。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把握具体的知识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4.(2012年江苏历史,4,3分)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制度的理解。据材料内阁是由皇帝选拔部分官员组成,并非开辟入仕做官新途径,A项排除;内阁阁臣仅备皇帝顾问,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
21、,没有自己的专门衙署,故B、C两项错误;据材料“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说明阁臣地位有所上升,但其始终没有决策权,是皇帝的顾问机构,D项符合题意。【名题演练】20.(2011年潍坊抽样)“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解析:C本题以相权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本题易错选为D,原因在于对史实识记不准确。明太祖废除中书省与丞相,另设内阁大学士充任顾问,并无实权。仁宗、宣宗之后,内阁大学士的职权超越六部。此时内阁大学士“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但大学士仅有“票拟”之权,凡事均由皇帝裁决
22、,形成“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的现象。21.(2011年镇江调研)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C.清朝设置军机处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解析:C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孟德斯鸠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此时正是中国的清朝前期。材料中的“今天”可以反映出孟德斯鸠所评价的是18世纪的中国的君主专制。A、B、D三项可以排除。22.(2012年卫
23、辉模拟)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内阁权力的掌握。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拟,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明朝内阁可以参与一些机密事务的决策,但这不能说明明朝君主专制弱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票拟”算不算数,要看皇帝的“批红”,也就是说皇帝掌握着最终的决策权。故B、C、D三项错误。23.(201
24、2年苏北四市模拟)“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信息“正统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可看出,此时已设内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设立是因为明太祖废丞相后,皇帝政务太多,故选C项。A、B、D三项在时间上也不符合。24.(2012年蚌埠模拟)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
25、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看出,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其内容应该是真实的,故D项错误;A、C两项与材料无关。从材料信息“清康熙帝”“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可看出皇权的神秘性与权威性。由汉代的不允许观看到清康熙帝的停止,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加强。25.(2012年漳州模拟)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狭隘考试模式僵化能力要求单一考试公平性缺失A.B.C.D.解析
26、:A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发展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中命题,故正确。考试选拔官员的形式没变,故说法错误,选A。26.(2011年淮阳检测)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27.(2011年盐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
27、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
28、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百度百科(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他是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内阁的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重要朝代中央官制的变化。(2)深层信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解析:第(1)问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特点。第一小问直接概括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第一小问概括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分析内阁制度的特点即可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加以辩证分析即可。答案:(1)理由
29、: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亡国。过程: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在此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2)充当皇帝的顾问,“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特点:君主专制强化。(3)利:朝议可以集思广益,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弊:朝议仅仅是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都由皇帝一人决定;在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明清时期,实行朝议制度容易使君臣悬隔,朝廷大臣难以参与议政。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遇
30、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由“置殿阁大学士,其官不备,其人无表现。与宰相迥异”可知与B符合。答案:B4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B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解析:从“万年红”,“红”与“朱”义同等方面分析,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答
31、案:B5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这句话说明()A康熙帝想恢复三省六部制B康熙帝认为皇帝事务繁重,因此应设军机处C康熙帝认为自古以来就是实行专制统治D康熙帝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一人亲理,无可旁贷”可知,康熙帝总揽大权。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中设置军机处是雍正皇帝时期。答案:D6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被称为“贪污之王”,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朝设置的军机处()A发生在顺治时期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解析:军机处设置于雍正时期,大大加强了皇权,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答案:C7(2011烟台高一检测)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这是说军机处()A效率高 B机构干练C保密性强 D决策权有限解析:由材料中“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可判断保密性强特点。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