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 “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
2、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
3、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
4、较强的时空观念。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4)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5)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6)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
5、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高考真题1.(2020全国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6、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7、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
8、系降到了冰点”,可见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见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第二小问原因,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影响外交关系,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关系密切;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与中国关系对立。20世纪70年代,材料一“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与中国关系冷淡;“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中美关系逐步
9、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联邦德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中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国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方面,材料二“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可见德国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可见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底德国统一,经济迅速发展;两国的共同点,材料二德国强调“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可见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2.(2020全国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
10、人物评说 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
11、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8分)【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解析】(1)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材料苏绰“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可见他才能超群;“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见他尤善理财;“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可见他政绩卓著;“性俭素,不治产业”,可见他克己奉公;“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见他推荐人才。3.(2020全国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
12、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 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 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
13、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解析】(1)由材料“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得出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得出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由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4.(2020全国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
14、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斯坦、宋庆龄等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7分)【答案】(2)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作用:广
15、泛传播和平反战呼声;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解析】(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得出一战的惨痛教训;由材料“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得出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由材料“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出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得出
16、广泛传播和平反战呼声;由材料“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得出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5.(2020全国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
17、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据竺可桢全集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答案】(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解析】(2)由材料“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得出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由材料“学
18、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史地理学规划等工作”得出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由材料“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得出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6.(2020全国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
19、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答案】(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解析】(2)历史条件,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思考,据材料二“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结合所学古希腊环海、多岛、多山的地理环境可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由材料二“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结合所学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
20、可知发达的贸易;从材料二“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得出独立自治的传统。7.(2020全国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
2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答案】(2)原因: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解析】(2)据材料“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得出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可知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从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
22、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可知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8.(2020全国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
23、,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8分)【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依据材料一“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可知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从材料一“群众组织,有自卫队”“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得出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由材料一“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和“西有
24、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可知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9.(2020全国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张九龄( 678740),韶州曲江(令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
25、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6分)【答案】(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解析】(1)根据材料“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并结合所学隋唐推行科举选官和唐诗繁荣可知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据张九龄生活的年代“678740”“开元年间”结合所学开元盛世可知有较为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由材料“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中原
26、文化在岭南得到传播。10.(2020江苏卷,21节选).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
27、的原因及措施。【答案】(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解析】(2)原因:根据“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11.(2020江苏卷,22节选).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28、,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答案】(1)举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
29、局的形成)。【解析】(1)举措:根据“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得出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根据“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可得出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背景: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可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等角度概括。12.(2020江苏卷,23节选).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
30、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意)欧金尼奧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答案】(1)内涵: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历史背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
31、钳制思想)。【解析】(1)内涵:根据“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可得出是指复兴古典文化。历史背景:根据所学从经济、阶级、宗教的压迫等角度概括,可得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13.(2020江苏卷,24节选).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
32、,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答案】(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
33、人员往来密切)。【解析】(1)原因:根据“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可得出明治政府的推动;根据“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根据“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得出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根据“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得出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根据“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得出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14.(2020浙江卷2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世界是富裕而复杂的世界。哲学家则解决他们直面的老问题,他们发展
34、出来的方法,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及其困惑,为近代哲学思想开山奠基。典型者如亚里士多德虽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其唯物论并不彻底。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贵族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并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他们和在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人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影响至今。摘编自美莫里斯等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2)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并不彻底”,结合所学,加以阐述。用一句话指出罗马在“吸收”“创造”“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答案】(2)阐述: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角色古希腊文明的正
35、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解析】(2)闸述:根据“亚里士多德虽接近了唯物主义”并结合所学可从其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等角度概括。角色: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15.(2020浙江卷29节选)战争犹如一场瘟疫。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警示世人:邪恶终将被战胜,和平之花终将绽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没有一个国家希望发生欧战。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大臣们都预见到这一定是一次可怕的斗争,在政治上并不能有绝对确定的结果,但是在丧失生命、痛苦和经济
36、方面,其结果一定是可怕的。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预见到后来事实上政治的结果是如此巨大,其他结果是如此之可怕。然而欧战终究爆发了。摘编自美费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这次大战”直接造成的“如此巨大”的政治结果,并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1)直接结果: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答出“十月革命”或“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可得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帝国解体(四大帝国解体);英法受到重创;美日乘机崛起;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国联成立。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解析】(1)政治结果:第一问要求回答的是
37、一战产生的政治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主要几个欧美国家(英法德奥俄美日)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来回答。如: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四大帝国解体、英法受到重创、美日乘机崛起、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国联成立等涉及到政治及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进行概括即可。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16.(2020北京卷,18节选) “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 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
38、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4分)【答案】(1)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得出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根据所学,英国不断殖民扩张为其提供
39、了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根据材料一中“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得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根据材料一中“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得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得出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根据材料一中“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得出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17.(2020北京卷,20节选) “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
40、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答案】(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
41、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 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解析】(2)根据题意,不同的发音系统和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故回答不同的发音系统形成的原因即回答不同发音系统所走的贸易路线。根据材料一中“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和材料二示意图中cha发音系统的分布区域东亚
42、、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和cha发音传播路线,结合所学,这主要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有关,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cha发音系统还分布在东欧、葡萄牙,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根据材料一中“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43、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可知,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 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18.(2020海南卷,2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3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170011001400160017001800327亿207亿320亿374亿579亿679亿1124亿170亿301亿350亿545亿610亿814亿060亿058亿100亿075亿200亿150亿340亿1835%3529%2705%312
44、5%3322%2005%2143%3454%3670%2209%2459%3025%4177%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9分)【答案】(2)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4分);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2分);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2分);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等词意给2分;仅出现经济发展等词意给1分。【解析】(2)14001800年是明清时期,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可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新航路开辟使玉米、番薯等
45、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明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等角度分析即可。19.(2020海南卷,2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世界太小了”这一广告语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答案
46、】(1)背景: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解析】(1)据材料一“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结合所学得出科学技术的创新;据材料一“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结合所学得出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0.(2020海南卷,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表4 1979 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时间名称备注1979年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该
47、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1981年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1984年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1988年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
48、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权利关系。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 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9分)【答案】(2)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分);简政放权,按经济活动规律办事等举措出台(3分);公立医院存在需要改革的问题。(3分)【解析】(2)据材料的时间节点“1979年”结合所学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据材料“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结合所学得出简政放权,按经济活动规律办事等举措出台;据材料“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结合所学公立医院存在需要改革的问题。